一种用于建筑底板施工缝的免拆板网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9412437发布日期:2022-03-26 12:10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建筑底板施工缝的免拆板网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底板施工缝的免拆板网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2.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底板留置施工缝较为普遍。施工缝为易渗漏水的薄弱环节,在施工中需特别关注,所以施工缝处的模板施工需要严格做好工艺技术控制。
3.目前施工缝模板有:木模、免拆板以及免拆网等材料,在实际中都有应用。目前底板施工缝模板主要的技术问题有以下几点:
4.1、传统采用木模支设、拆除工艺,由于底板钢筋通常为双层,纵横交错,往往操作困难;且由于拆模后需对较光滑表面进行凿毛处理,特别对厚度在30cm至40cm较薄的底板,当设置止水钢板时,对下面部分处理则更难,效果不好且工效较低。
5.2、采用免拆板的工艺,由于免拆板刚度相对大,安装较为方便快捷,对厚度在80cm至100cm较厚的底板适用;但厚度在30cm至40cm较薄的底板就不易安装,且对上、下保护层范围的模板处理较难;成本相对较高。
6.3、采用非一体化免拆板网的工艺,免拆板网制作安装过程,对底板筋材料和措施筋支撑骨架利用程度不高,节材降本控制不够深入。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提出一种底板施工缝一体化免拆板网结构,通过合理选择钢丝网,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结构和措施钢筋,操作方便,并且更充分利用材料,在保质降本的情况下,施工更环保。
8.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9.一种用于建筑底板施工缝的免拆板网结构,连接在底板钢筋骨架上,包括第一板网机构和第二板网机构,第一板网机构包括第一竖框筋和下板网,下板网的下端部向左弯曲延伸后,通过多个第一钢丝与底板钢筋骨架连接;下板网的右端面与第一竖框筋左端面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上框筋、第一中框筋和第一下框筋,第一竖框筋的右侧设置有斜撑支架;第一上框筋的上方设置有止水钢板,止水钢板上设置第二板网机构;
10.第二板网机构包括第二竖框筋、上板网和收口模板,上板网的上端部向右弯曲延伸后,通过收口模板固定;上板网的右端面与第二竖框筋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二上框筋、第二中框筋和第二下框筋。
11.优选的,所述底板钢筋骨架的下方依次设置有底筋垫块、防水保护层和防水层;
12.底板钢筋骨架包括纵筋机构和横筋机构,纵筋机构包底部纵筋、顶部纵筋和中部纵筋,多个底筋垫块横向设置在底部纵筋下端;
13.所述下板网的底端位于底部纵筋的下端,下板网的下端部通过第一钢丝与底部纵筋固连。
14.优选的,所述底筋垫块上连接有底部收口钢丝网,底部收口钢丝网包括底部直网板和底部弧形网板,底部直网板与底筋垫块的上端面固连,底部弧形网板连接在下板网的下端部的右下端。
15.优选的,所述第一上框筋、第一中框筋和第一下框筋相互平行的横向设置,第一下框筋连接在底部纵筋的上端;
16.下板网的上端部向右弯曲延伸,下板网的上端部的下端面与第一上框筋的上端、第一竖框筋的上端焊接,止水钢板的下端面与下板网的上端部的上端面固连。
17.优选的,所述上板网和下板网均呈长方形网板状;
18.所述上网板的下端部向右弯曲延伸,上网板的下端部的上端面与第二下框筋的下端、第二竖框筋的下端焊接;上网板的下端部的下端面与止水钢板的上端面焊接。
19.优选的,所述第一上框筋、第一中框筋和第一下框筋相互平行的横向设置,第一上框筋连接在顶部纵筋的下端;
20.所述顶部纵筋穿过上板网,所述收口模板包括上收口板部和下收口板部,下收口板部位于顶部纵筋的上端,上板网的上端部连接在上收口板部和下收口板部后,通过收口锁定螺丝固定,所述收口锁定螺丝穿过上收口板部后与下收口板部连接。
21.优选的,所述第一上框筋、第一中框筋、第一下框筋、第二上框筋、第二中框筋、第二下框筋、第一竖框筋和第二竖框筋为圆形钢筋。
22.优选的,所述止水钢板包括止水直板部,止水直板部的两侧连接有倾斜向下的止水斜板部;所述止水直板部的下端通过止水钢板固定钢筋与底板钢筋骨架连接。
23.优选的,所述斜撑支架包括斜撑斜板部和斜撑横板部,斜撑斜板部的下端与底板钢筋骨架的下部连接,斜撑斜板部的上端的左侧连斜撑横板部,斜撑横板部的上端与止水钢板的下端固连。
24.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施工缝的免拆网板施工方法。
25.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26.一种用于施工缝的免拆网板施工方法,采用上述用于建筑底板施工缝的免拆板网结构,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27.步骤a,根据底板钢筋骨架的模板尺寸,确定板网结构尺寸,在钢筋加工厂制作上板网、下板网以及板网结构中其他部件;
28.步骤b,焊接固定框筋,上/下板网的钢丝网用直径0.7
㎜‑
0.8

的钢丝按小于或等于200

间距在上、中或下框筋上绑扎牢固;下板网上口多预留1-2cm;
29.步骤c,在底板的底层钢筋施工完后安装焊接下板网,同时用斜撑支架焊接固定水平放置的止水钢板,此时斜撑支架安装放置的间距为竖框筋框距的2倍;
30.步骤d,下板网的下端部所在的下保护层范围内的板网,沿施工缝方向穿过直径2.2
㎜‑
2.8mm的钢丝,该钢丝的两端固定在底板钢筋骨架的底部钢筋上;
31.步骤e,在底板钢筋骨架中的安装面层的马镫筋时,穿插放置上板网,若该面层钢筋的安装完后则上板网没法放入;再安装底板钢筋骨架的上层的钢筋,然后安装焊接固定上板网;
32.步骤f,在底板钢筋骨架中的上保护层施工缝处安装收口模板,收口锁定螺丝为自攻螺丝,收口锁定螺丝按照小于或等于200mm间距进行固定;收口锁定螺丝固定好后,再采
用铁丝绑将收口模板底板钢筋骨架固连;
33.步骤g,对上板网和下板网一侧的底板钢筋骨架进行混凝土浇筑,此时斜撑支架位于下板网的另一侧为下板网提供支撑力,该侧的混凝土浇筑完冷凝后,拆除收口模板;
34.步骤h,将上板网的上端部向上板网的另一侧弯折,然后完成上板网另一侧的底板混凝土的浇筑。
3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6.本发明中的网板结构,结合底板结构筋、措施筋,整合用于上/下板网中,在加工场制作再采取现场装配的形式,既节省免拆板网制作材料,又方便安装,施工缝一体化免拆板网充分践行节约环保的施工理念,相对非一体化免拆板网可节省框筋约1/3;本发明中的网板结构,选择适宜目数和适宜厚度的钢丝网,在保证结构稳定性的情况下,节约了钢材料的使用,并且该结构中对上、下保护层施工缝处模板进行细部处理,进行精细化施工,能有效确保施工缝防水施工质量和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37.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8.图1是用于建筑底板施工缝的免拆板网结构的结构位置侧视示意图。
39.图2是用于建筑底板施工缝的免拆板网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40.图3是用于建筑底板施工缝的免拆板网结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建筑底板施工缝的免拆板网结构,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4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43.实施例1
44.结合图1至图3,一种用于建筑底板施工缝的免拆板网结构,连接在底板钢筋骨架1上,该免拆板网结构包括第一板网机构2和第二板网机构3,第一板网机构2包括第一竖框筋21和下板网22,下板网22的下端部向左弯曲延伸后,通过多个第一钢丝23与底板钢筋骨架1的底层钢筋连接。
45.下板网22的右端面与第一竖框筋21左端面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一上框筋24、第一中框筋25和第一下框筋26,第一竖框筋21的右侧设置有斜撑支架27;第一上框筋24的上方设置有止水钢板4,止水钢板4上设置第二板网机构3。
46.第二板网机构3包括第二竖框筋31、上板网32和收口模板33,上板网32的上端部向右弯曲延伸后,通过收口模板33固定;上板网32的右端面与第二竖框筋31之间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第二上框筋34、第二中框筋35和第二下框筋36。
47.底板钢筋骨架1的下方依次设置有底筋垫块5、防水保护层51和防水层52,防水层
52的下方为垫土层53。底板钢筋骨架1包括纵筋机构和横筋机构,纵筋机构包底部纵筋11、顶部纵筋12和中部纵筋13,多个底筋垫块5横向设置在底部纵筋11下端。
48.所述下板网22的底端位于底部纵筋11的下端,下板网21的下端部通过第一钢丝23与底部纵筋11固连。
49.根据下板网22结构强度的需要,可选择性的在底筋垫块5上再设置连接有底部收口钢丝网54,目的是增强下板网22下端部的抗侧压力的能力。底部收口钢丝网54包括底部直网板和底部弧形网板,底部直网板与底筋垫块5的上端面固连,底部弧形网板连接在下板网22的下端部的右下端。
50.第一上框筋24、第一中框筋25和第一下框筋26相互平行的横向设置,第一下框筋26连接在底部纵筋11的上端;下板网22的上端部向右弯曲延伸,下板网22的上端部的下端面与第一上框筋24的上端、第一竖框筋21的上端焊接,止水钢板4的下端面与下板网22的上端部的上端面固连。
51.上板网32和下板网22均呈长方形网板状;安装上网板32时,上网板32的下端部向右弯曲延伸,上网板32的下端部的上端面与第二下框筋36的下端、第二竖框筋31的下端焊接;上网板32的下端部的下端面与止水钢板4的上端面焊接。
52.第一上框筋24、第一中框筋25和第一下框筋26相互平行的横向设置,第一上框筋24连接在顶部纵筋12的下端,所述顶部纵筋12穿过上板网32。
53.收口模板33包括上收口板部331和下收口板部332,下收口板部332位于顶部纵筋12的上端,上板网32的上端部连接在上收口板部331和下收口板部332后,通过收口锁定螺丝333固定,所述收口锁定螺丝333穿过上收口板部331后与下收口板部332连接。
54.第一上框筋24、第一中框筋25、第一下框筋26、第二上框筋34、第二中框筋35、第二下框筋36、第一竖框筋21和第二竖框筋31为圆形钢筋。止水钢板4包括止水直板部41,止水直板部41的两侧连接有倾斜向下的止水斜板部42;根据结构强度的需要,可在止水直板部41的下端增加止水钢板固定钢筋来整体的结构强度,止水直板部41的下端通过止水钢板4固定钢筋与底板钢筋骨架连接。
55.斜撑支架27包括斜撑斜板部271和斜撑横板部272,斜撑斜板部272的下端与底板钢筋骨架1的下部连接,斜撑斜板部271的上端的左侧连斜撑横板部272,斜撑横板部272的上端与止水钢板4的下端固连。
56.实施例2
57.一种用于施工缝的免拆网板施工方法,采用上述用于建筑底板施工缝的免拆板网结构,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58.步骤a,根据底板钢筋骨架的模板尺寸,确定板网结构尺寸,在钢筋加工厂制作上板网、下板网以及板网结构中其他部件;
59.步骤b,焊接固定框筋,上/下板网的钢丝网用直径0.7
㎜‑
0.8

的钢丝按小于或等于200

间距在上、中或下框筋上绑扎牢固;下板网上口多预留1-2cm,以方便压在止水钢板下;
60.步骤c,在底板的底层钢筋施工完后安装焊接下板网,同时用斜撑支架焊接固定水平放置的止水钢板,此时斜撑支架安装放置的间距为竖框筋框距的2倍;
61.步骤d,下板网的下端部所在的下保护层范围内的板网,沿施工缝方向穿过直径
2.2
㎜‑
2.8mm的钢丝,该钢丝的两端固定在底板钢筋骨架的底部钢筋上,用于加固底部钢丝网,防止底部侧压力过大胀坏钢丝网;
62.步骤e,在底板钢筋骨架中的安装面层的马镫筋时,穿插放置上板网,若该面层钢筋的安装完后则上板网没法放入;再安装底板钢筋骨架的上层的钢筋,然后安装焊接固定上板网;
63.步骤f,在底板钢筋骨架中的上保护层施工缝处安装收口模板,收口锁定螺丝为自攻螺丝,收口锁定螺丝按照小于或等于200mm间距进行固定;收口锁定螺丝固定好后,再采用铁丝绑将收口模板底板钢筋骨架固连;
64.步骤g,对上板网和下板网一侧的底板钢筋骨架进行混凝土浇筑,此时斜撑支架位于下板网的另一侧为下板网提供支撑力,该侧的混凝土浇筑完冷凝后,拆除收口模板;
65.步骤h,将上板网的上端部向上板网的另一侧弯折,然后完成上板网另一侧的底板混凝土的浇筑。
66.实施例3
67.上述免拆网板结构中,施工缝的位置,结合底板底部和面层筋布置进行确定,确保上/下板网的上、下框筋与底板结构分布筋位置重合(当设止水钢板时);且施工缝也考虑马镫筋位置,充分实现结构筋和措施筋,以及止水钢板支撑筋的一体化利用。在应用时,上框筋与中框筋、中框筋与中框筋,或中框筋与下框筋间距宜取12cm;除面筋、底筋利用外,其余筋可选择8mm-10mm筋与竖框焊接。
68.免拆网板结构中的网板的宽度为1.5倍-2.5倍的防水保护层厚度,在加工场制作下板网时,于上框筋与中框筋、第一中框筋与第二中框筋,或中框筋与下框筋的中间位置,沿施工缝方向补穿铁丝一道,两端紧固于竖框筋上,以有效应对混凝土侧压力。本发明中的网板结构,根据底板混凝土坍落度,有效选择钢丝网目数;施工缝上下保护层范围,板网与底、面层钢筋交叉处,用钢丝网剪刀剪开跨过钢筋,确保钢丝网布置平顺。
69.本发明中的网板结构,结合底板结构筋、措施筋,整合用于上/下板网中,在加工场制作再采取现场装配的形式,既节省免拆板网制作材料,又方便安装,施工缝一体化免拆板网充分践行节约环保的施工理念,相对非一体化免拆板网可节省框筋约1/3;本发明中的网板结构,选择适宜目数和适宜厚度的钢丝网,在保证结构稳定性的情况下,节约了钢材料的使用,并且该结构中对上、下保护层施工缝处模板进行细部处理,进行精细化施工,能有效确保施工缝防水施工质量和结构强度。
70.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结构和措施钢筋,结合水平止水钢板安装工艺,细化上、下保护层免拆网安装,可达到方便操作,节材及充分利用材料,最终实现保质降本和绿色环保施工。
7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72.本发明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73.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