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填方路堤轻质挡土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55622发布日期:2021-11-29 21:25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填方路堤轻质挡土墙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填方路堤轻质挡土墙,属于公路和城市道路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填方路堤的复合结构轻质挡土墙构造。


背景技术:

2.公路和城市道路有些高填方路段,采用放坡素土碾压形成路堤,是很常见的路堤做法。一般填方路段放坡坡度为1:1.5,即填方高度1m,需向路边外延伸1.5m的放坡。在高填方路段采用放坡需占用道路边线外很多的用地,如填方高度10m,放坡需占地15m,且超过6m就需要增加宽度2m的错台分级放坡,10m高的填方边坡宽度就达到17m。采用挡土墙可以大大减少占地,是填方路段减少占地常用的方法。但对于高度超过5m的挡土墙,规范也有规定,《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

2013规定,重力式挡土墙土质边坡不宜超过10m,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挡土墙不宜超过6m,钢筋混凝土扶壁式挡土墙不宜超过10m,随挡土墙高度增加土的压力要乘以增大系数,挡土墙高5~8m时增大系数取1.1,高度大于8m时增大系数取1.2,挡土墙需要增大构造尺寸以抵挡土压力和车辆荷载的作用力。挡土墙一般都是高大于宽的高耸的结构,底宽与墙高之比一般为0.3~0.6,增大宽高比可以增加抗滑和抗倾覆能力。当挡土墙增高,需要乘以增大系数,宽度也要增大,要使挡土墙稳定,就要增大宽高比,即加大宽度,增大挡土墙构造尺寸势必增加自重和工程造价。重力式挡土墙是采用浆砌片石或混凝土浇筑的圬工构筑物,依靠自重抵抗滑动力和倾覆力,自重增加对基底的压力随之增加,天然地基难以满足承载力要求,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提高承载力,增加了基础处理的工程造价。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或扶壁式挡土墙,是依靠钢筋和混凝土的抗压和抗弯拉抵抗土压力和车辆荷载作用力,填方增高,构造尺寸增大,工程造价大幅增加。在地势变化加大的地区,特别是山区,超过10m高的填方路段也较常见,路堤一般都是采用分级放坡的形式。
3.现有技术还有一种加筋土边坡,在填方中加入土工格栅作为拉筋,坡面处拉筋将土体包裹使土体稳定,可以加大边坡坡度,减少占地,这种方法在高填方路堤中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方法,实际上这种技术相当于一种无面板加筋土挡土墙。《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 / t d32

2012规定,加筋土路堤采用反包坡面不应陡于1:0.5,如10m高的路堤仍需向外占地5m。还有一种有面板加筋土挡土墙,面板为钢筋混凝土预制板,板的背面设置有锚固装置,现场拼装面板,锚固装置与拉筋固定,拉筋被碾压在土中,拉筋将面板拉住,面板与拉筋及加筋土一起共同形成加筋土挡土墙,是一种用于高填方的轻质挡土墙。但这种加筋土挡土墙施工时拼装面板要求较高,后背的填土碾压压实度要求高,地基不均匀容易造成面板拼接处错缝开裂变形,从受力角度不影响质量,但从外观看不美观,容易引起公众对质量的担忧,这种挡土墙一般用在桥台等局部部位,面板设置在承台上,或做稳定的基础,可以不用放坡,减少占地修建高填方挡土墙,在大范围的路段高填方较少采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填方路堤轻质挡土墙,由圬工区和加筋区组成,
圬工区位于路堤的外侧,加筋区位于路堤的内侧,圬工区由轻质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码砌,砌块外侧包裹钢筋混凝土面板、顶板、底梁、顶梁、中梁、扶壁,形成一个轻质的框架结构,圬工区由拉筋和加筋土组成的加筋区牵拉,圬工区和加筋区共同构成集圬工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扶壁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为一体的复合结构轻质挡土墙。有益效果是:圬工区和加筋区组合成宽高比大的复合构造,抗滑和抗倾覆能力强。轻质的砌块圬工体在外边钢筋混凝土的约束下提高了整体强度,挡土墙自重轻,对地基承载力要求低,外立面为整体结构不会出现不均匀沉降面板错缝开裂。不额外占用道路以外用地,降低工程造价。适合高度大于6m的高填方路堤。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实现的:高填方路堤轻质挡土墙,主要由圬工区和加筋区组成,圬工区位于路堤的外侧,加筋区位于路堤的内侧,所述的圬工区包括基底1、底板2、墙体3、面板4、顶板5、底梁6、顶梁7、中梁8、扶壁9,所述的加筋区包括拉筋10、加筋土11;所述的基底1位于圬工区的底部,基底1上铺设底板2,在底板2上分层堆码轻质砌块构成的墙体3,墙体3临空面一侧设置面板4,墙体3的顶部设置顶板5,墙体3靠加筋区的一侧底板2处设置底梁6,顶板5处设置顶梁7,在底梁6和顶梁7之间设置中梁8,垂直底梁6、顶梁7、中梁8设置扶壁9,扶壁9将底梁6、顶梁7、中梁8连接成框架结构;所述的加筋区的拉筋10埋置在圬工区的墙体3内,拉筋10的层与层之间为碾压形成加筋土11,拉筋10在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对圬工区形成抗倾覆力和抗滑移力,圬工区和加筋区共同构成集圬工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扶壁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为一体的复合结构轻质挡土墙。
6.所述的基底1采用片石碾压嵌固在圬工区的地基上,起到稳固基底和承载上部荷载的作用,所述的底板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嵌固在凸凹不平的基底1上。
7.所述的底板2、面板4、顶板5、底梁6、顶梁7、中梁8、扶壁9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8.所述的墙体3为轻质的加气混凝土砌块,分层纵横交错堆码构成的圬工区的核心部分,砌块之间的缝隙为水泥砂浆喷射灌浆。
9.所述的面板4与中梁8、扶壁9之间设有锚杆12,使面板4在锚杆12的锚拉作用下,与墙体3紧密结合。
10.所述的加筋土11为分成碾压的素土,碾压土层与层之间铺设拉筋10,拉筋10采用单向土工格栅,一端采用锚固棒13锚固在墙体3内,拉筋10张拉紧铺设在下层加筋土11上,端部采用u形锚钉14固定在下层的加筋土11上,拉筋10上铺设碾压上层加筋土11,拉筋10夹在分层碾压的加筋土11内。
11.所述的面板4的面坡1:m为1:0~0.1,扶壁9的背坡1:n为1:0.2~0.5。
12.圬工结构是由砖、石、混凝土砌块材料砌筑的建筑结构。加筋土结构是在压实的填土中,作加筋处理,使能够在拉筋方向获得和拉筋的抗拉强度相适应的粘聚力,使成为整体,变为一个能够支承外力自重的复合结构。本实用新型是将圬工结构和加筋土结构相结合,圬工区采用轻质砌块砌筑,外包钢筋混凝土形成稳固的整体,圬工区后端采用加筋区牵拉,圬工区和加筋区形成一个宽高比较大的横卧的构造,宽高比可接近1甚至大于1,大大提高了整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平面图;
14.图2为圬工区横剖面图(图1的a

a剖);
15.图3为挡土墙横剖面图(图1的b

b剖);
16.图4为挡土墙立体示意图。
17.图中:1

基底,2

底板,3

墙体,4

面板,5

顶板,6

底梁,7

顶梁,8

中梁,9

扶壁,10

拉筋,11

加筋土,12

锚杆,13

锚固棒,14

锚钉,15

泄水管,16

路面结构层,17

人行道。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结合图1~图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19.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用于高填方路堤的挡土墙,是一种集圬工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扶壁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为一体的复合结构轻质挡土墙,平面图见图1,图1为道路结构层底部位置向下看的平面。挡土墙主要由圬工区和加筋区组成,圬工区位于路堤的外侧,加筋区位于路堤的内侧。圬工区包括基底1、底板2、墙体3、面板4、顶板5、底梁6、顶梁7、中梁8、扶壁9。圬工区横剖面图见图2,图2为图1的a

a剖,从图2可以看出基底1位于圬工区的底部,基底1厚度500~1000mm,采用片石碾压嵌固在圬工区的地基上,起到稳固基底和承载上部荷载的作用。基底1上铺设底板2,底板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200~300mm,嵌固在凸凹不平的基底1上,形成良好接触面和抗滑力。在底板2上分层堆码轻质砌块构成的墙体3,墙体3为轻质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砌块制作成长方体,分层纵横交错堆码构成的圬工区的核心部分,砌块之间的缝隙为水泥砂浆喷射灌浆。加气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加气混凝土密度为5~7kn/m3(500~700kg/m3),作为建筑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可以减轻建筑物的重量。墙体3加气混凝土砌块堆码时,砌块之间纵横交错错缝,大体控制缝宽即可,堆码后缝隙采用水泥砂浆喷浆灌缝,工效高,施工简便。如砌块码至顶部,墙体3与顶板5之间如果不足一层的厚度,可以将砌块切割成需要高度,加气混凝土很容易切割。
20.由于加气混凝土强度比混凝土和浆砌片石低,不宜作为外墙墙面,墙体3临空面一侧设置面板4,面板4为钢筋混凝土现浇板,厚度100~200mm,面板4的钢筋在浇筑底板2时应预埋在底板2内。墙体3的顶部设置顶板5,顶板5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厚度200~300mm,顶板5的钢筋与面板4钢筋连接在一起。墙体3靠加筋区的一侧底板2处设置底梁6,底梁6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底梁6的钢筋预埋在底板2内。顶板5处设置顶梁7,顶梁7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顶梁7的钢筋与顶板钢筋连接。在底梁6和顶梁7之间设置中梁8,中梁8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梁8是水平方向设置的,垂直底梁6、顶梁7、中梁8设置扶壁9,扶壁9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扶壁9是竖向设置,但不是垂直的,带有背坡的倾斜状。底梁6、顶梁7、中梁8、扶壁9的横断面边长200~400mm。扶壁9将底梁6、顶梁7、中梁8连接成框架结构,墙体3的加气混凝土砌块被钢筋混凝土框架包裹。面板4与中梁8、扶壁9之间设有锚杆12,锚杆12采用φ14~20的钢筋,锚杆12在中梁8的位置水平方向间距0.5~2m一根,锚杆12在扶壁9的位置垂直方向间距0.5~1m一根,面板4在锚杆12的锚拉作用下,与墙体3紧密结合,构成稳定的整体结构。图2中梁8仅绘制出一道,中梁8最少一道但不限定为一道,应根据挡土墙高度h确定中梁8的数量,中梁8垂直间隔1~1.5m设置一道,扶壁9水平间隔2~4m一道,见图1、图2。
21.面板4的面坡设置一定的坡度,面坡坡度1:m为1:0~0.1。外坡面直立挡土墙,如果
面坡1:0,高耸的挡土墙会有一种向外倾覆的感觉,一般超过3m高的挡土墙,外坡面会设置一定向内倾斜的坡度,实际工程中一般多采用1:0.05,如10m高的挡土墙墙顶较墙脚向路堤内侧退0.5m。圬工区的内侧扶壁9的背坡1:n为1:0.2~0.5,即向上码放墙体3砌块时逐渐向路堤外侧收窄,圬工区形成一个底宽顶窄的梯形,见图2。圬工区内应设置泄水管15,泄水管15采用φ50~100的塑料管,竖向间距1~2m,横向间距2~4m设置一根,以2~4%的坡度排向圬工区外。
22.加筋区包括拉筋10、加筋土11。加筋土结构是在压实的填土中,作加筋处理,布置在填土中一定量的带状拉筋,使能够在拉筋方向获得和拉筋的抗拉强度相适应的粘聚力,使设置了拉筋的压实土成为整体。本实用新型加筋土11为分成碾压的素土,碾压土层与层之间铺设拉筋10,拉筋10采用单向土工格栅,一端采用锚固棒13锚固在墙体3内,锚固棒13可采用塑料棒或钢筋,穿插在拉筋10上,锚固棒13砌筑在墙体3的砌块缝隙内,使拉筋10紧固地锚固在墙体3内。先碾压素土形成最底层的加筋土11,在碾压好的下层加筋土11上,将锚固在墙体3内拉筋10张拉紧铺设在下层加筋土11上,端部采用u形锚钉14固定在下层的加筋土11上,土工格栅一般幅宽a=2~4m,铺设拉筋10时,两幅拉筋10的边缘重叠宽度b为100~200mm,采用塑料扎丝绑扎,见图1。拉筋10上铺设碾压上层加筋土11,逐层铺设拉筋10,碾压加筋土11,拉筋10夹在分层碾压的加筋土11内。拉筋10的长度l应根据计算确定,且不宜小于5m。本实用新型挡土墙横剖面图见图3,图3为图1的b

b剖,拉筋10在土的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对圬工区形成牵拉力,该力为抵抗挡土墙倾覆和滑动的抗倾覆力和抗滑移力,从而保证了这个复合体的稳定。圬工区和加筋区共同构成集圬工挡土墙、钢筋混凝土扶壁挡土墙、加筋土挡土墙为一体的复合结构轻质挡土墙。最上一层拉筋10距路面结构层16应有不小于300mm的素土层,素土层碾压密实后施工路面结构层16,在路堤的边缘设置人行道17,安装栏杆,见图3。如果是公路路堤不设人行道,在路堤边缘顶板5之上设置防撞墩,防撞墩的钢筋预埋在顶板5内,路面结构层16铺设在顶板5之上与防撞墩相接。挡土墙立体示意图见图4,图4的左侧仅绘制出圬工区,图4的右侧绘制出拉筋10。
23.本技术的说明书和附图仅是具体一个实施方式,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均在本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