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坑垂直位移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662153发布日期:2022-04-14 20:41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坑垂直位移测量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基坑监测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坑垂直位移测量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基坑开挖及围护结构施工期间,周围建筑物的荷载作用、地下水疏干以及基坑主体围护结构变形等,都会导致基坑发生沉降,极易产生渗流、管涌,或者致使周围地表下沉、塌陷,直接影响基坑主体结构施工及周围环境的安全。因此,通过垂直位移测量以监测基坑的沉降情况,对于监控基坑安全施工和周边环境的安全至关重要。
3.公告号为cn21416918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基坑水平位移和竖向沉降监测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支撑架以及检测盒,第一连接杆固定在基桩柱上,第二连接杆固定在基坑外,检测盒通过支撑架与第二连接杆连接;第一连接杆滑动穿设在检测盒内,且固定有圆形指示灯,检测盒上设置有刻度板;当基坑发生沉降时,基桩柱带动第一连接杆下沉,通过圆形指示灯在刻度板上的读数,可得出基坑的沉降数值。
4.由于基坑底部位置的沉降最为明显,在上述相关技术中,如果将第一连接杆安装在基桩柱靠近基坑底部的位置进行测量,则施工人员需要到基坑底部观察基坑的沉降数值,操作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施工人员观测基坑的沉降数值,本技术提供一种基坑垂直位移测量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基坑垂直位移测量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基坑垂直位移测量装置,包括测量组件和用于安装在基桩柱上的位移杆,所述测量组件包括用于设置在基坑外的支撑架和转动设置在支撑架上的转杆,所述转杆和位移杆之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转杆上设置有指示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与所述指示件配合的位移盘。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基坑发生沉降时,位移杆随基桩柱下移,位移杆通过连接杆带动转杆一端下移,以使得转杆在支撑架上发生转动,从而改变指示件在位移盘上的位置,施工人员在基坑外,即可通过指示件在位移盘上的位置得知基坑的沉降值,观测更加方便。
9.可选的,所述连接杆与位移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上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转杆上转动设置有连接块,所述限位块滑动安装在连接块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位移杆下移时带动连接杆下移,以使得限位块相对连接块滑动,同时带动转杆一端下移,即转杆发生转动。
11.可选的,所述连接块上设置有供限位块滑动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和限位槽侧壁之间设置有用于限制限位块的滑动速度的弹性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位移杆下移时才能带动限位块滑动时,限位块在限位
槽内的滑动受到弹性件的阻力,限位块的滑动更加稳定。
13.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用于使转杆靠近连接块的一端向远离位移杆的方向转动的弹力件。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弹力件作用下,转杆靠近连接块的一端始终有向远离位移杆的方向转动的趋势,以使得转杆与连接块连接更加稳定。
15.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当沉降值过大时用于报警的警示组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基坑沉降值超过标准时,警示组件能够对施工人员做出警示,以便施工人员及时做出相应措施。
17.可选的,所述警示组件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和报警件,所述传感器安装在指示件的轨迹上,所述控制器分别与传感器和报警件电连接。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基坑沉降过大,指示件转动至传感器的位置,传感器将电信号传送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报警件工作,以提示施工人员。
19.可选的,所述位移杆上设置有用于固定位移杆的固定组件。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施工人员通过调节位移杆在基桩柱上的位置能够将指示件在位移盘上的位置调整至初始位置,以便于观测。
21.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板和用于将固定板固定在基桩柱上的锁紧件,所述固定板设置在位移杆上。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锁紧件将固定板固定在基桩柱上即可固定位移杆的位置。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基坑垂直位移测量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基桩柱和位移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测量组件、位移盘以及警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杆和连接块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基桩柱;11、滑槽;2、位移杆;3、连接杆;4、测量组件;41、支撑架;411、支撑板;412、安装块;413、支撑轴;42、转杆;43、连接块;431、限位槽;44、限位块;5、固定组件;51、固定板;52、锁紧件;6、弹性件;7、弹力件;8、显示组件;81、指示件;82、位移盘;9、警示组件;91、传感器;92、控制器;93、报警件。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基坑垂直位移测量装置。参照图1,基坑垂直位移测量装置包括位移杆2、连接杆3以及测量组件4,测量组件4位于基坑上方的地面上,位移杆2设置在基桩柱1靠近基坑底部的位置,当基坑发生沉降时,基桩柱1带动位移杆2下移,通过连接杆3将位移量传递至测量组件4,施工人员站在基坑外即可观测基坑的沉降情况,较为方便。
30.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以圆柱形的基桩柱1为例,位移杆2呈矩形杆状,且沿基桩柱1的径向水平设置,基桩柱1上竖直开设有滑槽11,滑槽11的横截面呈“t”字形,位移杆2一端一体设置有滑动配合在滑槽11内的“t”字形滑块,从而将位移杆2滑动安装在基桩柱1
上。位移杆2靠近基桩柱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组件5,固定组件5包括两个固定板51和两个锁紧件52,固定板51和锁紧件52一一对应,固定板51为弧形板且与基桩柱1的外圆侧壁相配合,两个固定板51分别焊接在位移杆2两侧;本实施例中锁紧件52选用锁紧螺栓,锁紧螺栓用于将固定板51固定在基桩柱1上,从而固定位移杆2的位置。
31.参照图1和图3,连接杆3呈矩形杆状且竖直设置,连接杆3下端以焊接、螺栓连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固定在位移杆2上侧面,连接杆3上端向上延伸至测量组件4的位置。测量组件4包括支撑架41、转杆42和连接块43,支撑架41包括支撑板411和设置在支撑板411上的两个安装块412,支撑板411通过地脚螺栓固定在基坑上方的地面上,两个安装块412间隔固定在支撑板411上;两个安装块412之间转动安装有支撑轴413,支撑轴413水平设置,转杆42呈矩形杆状,且一端固定套设在支撑轴413上,转杆42可随支撑轴413转动。
32.参照图3和图4,连接块43呈矩形块状,且靠近转杆42的侧面固定有铰接耳,转杆42通过铰接耳和销轴转动安装在连接块43上,转杆42相对连接块43的转动轴线与支撑轴413的轴线平行;连接块43下侧面开设有限位槽431,限位槽431的长度方向与位移杆2的长度方向平行,限位槽431的横截面呈“t”字形,限位槽431内滑动配合有限位块44,限位块44下端凸出于限位槽431,且通过焊接、螺栓连接或者其他固定方式与连接杆3的上端固定;当基坑发生沉降时,基桩柱1带动位移杆2下移,在连接杆3、连接块43以及转杆42的相互作用下,能够带动支撑轴413转动。
33.参照图3和图4,限位槽431内设置有两个弹性件6,本实施例中弹性件6选用弹簧,弹簧沿限位槽431的长度方向伸缩,两个弹簧分别位于限位块44两侧,弹簧远离限位块44的一端固定在限位槽431侧壁上,另一端与限位块44抵接,两个弹簧均处于压缩状态,在弹簧作用下,限位块44在限位槽431内的滑动更加稳定。
34.参照图1和图3,为便于观测基坑的沉降量,在支撑板411上设置有显示组件8,显示组件8包括指示件81和位移盘82,位移盘82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支撑板411上,位移盘82呈扇形板状,位移盘82板面的圆弧线为劣弧,位移盘82上开设有通孔,支撑轴413由位移盘82的通孔处穿过,位移盘82的一个板面上沿自身弧线方向设置有角度刻度线;指示件81设置在支撑轴413上,本实施例中指示件81为指针,指针固定套设在支撑轴413上,指针指向位移盘82的刻度线;支撑轴413能够带动指针转动,以使得指针指向位移盘82的不同位置,通过指针在位移盘82上所指的角度差能够计算出基桩柱1的沉降值。
35.参照图3,安装块412上开设有通孔以供支撑轴413穿设,安装块412上的通孔与支撑轴413之间设置有间隙,间隙内设置有弹力件7,本实施例中弹力件7选用扭簧,扭簧套设在支撑轴413上,且一端与安装块412固定,另一端与支撑轴413固定,扭簧有使得支撑轴413带动指针向下转动的趋势。
36.参照图3,当基坑沉降值过大时,为能够对施工人员发出警示,在支撑架41上设置有警示组件9,警示组件9包括传感器91、控制器92以及报警件93,本实施例中,传感器91选用光电传感器,报警件93选用蜂鸣器,控制器92与光电传感器以及蜂鸣器均电性连接;光电传感器安装在位移盘82上,且位于指针的转动轨迹上;光电传感器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当指针远离支撑轴413的一端经过光电传感器的发射端和接收端之间时,光电传感器的发射端和接收端断开连接,并输出电信号至控制器92,控制器92控制蜂鸣器报警,提醒施工人员基坑沉降值过大,以便于施工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基坑垂直位移测量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当基坑发生沉降时,基桩柱1带动位移杆2下移,位移杆2通过连接杆3带动连接块43下移,进而带动转杆42远离支撑轴413的一端下移,从而带动支撑轴413转动,指针向上转动,施工人员站在基坑上方的地面上,通过指针在刻度线上的位置即可得出基坑的沉降值,观测较为方便。当基坑沉降超出正常值时,指针转动角度过大,指针经过传感器91,传感器91输出电信号至控制器92,控制器92控制报警件93报警,提醒施工人员基坑沉降过大,以便于施工人员及早做出措施。
3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