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结构及生态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30788阅读:573来源:国知局
种植结构及生态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土保持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种植结构及生态护坡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电力、矿山、水利等开发建设项目数量剧增,工程本身会形成大量的永久性边坡。其次,我国是多山国家,存在大面积的自然边坡(坡地),各类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因取土、采石、弃渣造成大量废弃边坡。这些边坡不仅是滑坡、落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根源,还会带来因坡面裸露引起的水土流失、局部小气候恶化以及生物链破坏等环境问题。我国绿化事业初期,人们只是把边坡当成没有生命的有失稳倾向的土体或岩体,边坡防护也只是单纯采取支挡、封闭等工程措施保持它的稳定。
[0003]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如恢复生态学、水土保持工程学等)的发展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逐渐被大家认可,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于立地条件差、坡面不稳定的边坡,多采用乔灌草结合,利用乔灌木根系结合工程措施稳定坡面,但存在效果慢、成活率低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坡地起到防护作用且有利于植株成活的生态护坡结构。
[0006]( 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种植结构,该结构包括:
[0008]栽培坑;
[0009]管粧,所述管粧为整体呈管状结构,侧壁的中部开设有若干个根孔,所述管粧的底端插设在所述栽培坑的内部,所述管粧的顶端的高度与所述栽培坑的开口的高度相适应;以及
[0010]第一填土,所述第一填土填设在所述管粧的内部,顶面低于所述管粧的开口,待栽培植株的根部埋设在所述第一填土中。
[0011]优选的,若干个所述根孔具有多种孔径,同种孔径的所述根孔圆周均布。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填土中包含营养土。
[0013]优选的,所述第一填土的下方还设有隔水层。
[0014]优选的,所述第一填土的顶面距所述管粧的顶端100?150mm。
[0015]优选的,所述管粧与所述栽培坑的侧壁之间具有环状间隙,所述环状间隙内填设有第二填土。
[0016]优选的,所述栽培坑的底部设有固定层,所述固定层用于固定所述管粧。
[00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生态护坡结构,该结构包括多个如上所述的种植结构,横向上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种植结构之间均设有一个挡板,所述挡板的中部较两端高,用于将地表径流导流至管粧中。
[0018](三)有益效果
[00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种植结构,通过在栽培坑内插设管粧,使土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固定;利用管粧内第一填土的上方形成的灌溉坑,使蓄存的雨水受管粧的圈定竖直入渗而全部作用于待栽培植株的根系,使待栽培植株在成长初期获得充足的水分,后期根系穿过根孔可实现更大范围的固土。
[0020]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多个上述种植结构的生态护坡结构,通过在横向上每相邻的两个种植结构之间设置中部较高的挡板,将坡地上的地表径流分流至挡板两端的管粧内,使雨水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种植结构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生态护坡结构的示意图。
[0023]附图标记:
[0024]1、灌溉坑;2、管粧;3、待栽培植株;4、第一填土 ;5、栽培坑;6、坡地;7、泡状土 ;8、挡板;9、种植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种植结构,该种植结构包括栽培坑5、管粧2以及第一填土 4 ;栽培坑5优选为竖直向下开设;管粧2为整体呈管状结构,两端具有开口,侧壁的中部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根孔,管粧2的底端插设在栽培坑5的内部,管粧2的顶端的高度与栽培坑5的开口的高度相适应,即当栽培坑5开设在平地上时,管粧2的顶端应与栽培坑5的开口齐平,当培坑开设在坡地6上,管粧2的顶端应与栽培坑5的开口的较高的一侧齐平,这样可以使降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流入到管粧2中;待栽培植株3的根部容置于管粧2的内部,并将第一填土 4填入到管粧2的内部,第一填土 4将待栽培植株3包围,将待栽培植株3的根部埋设在管粧2中,而且,第一填土 4的高度应低于管粧2的开口,由此可在管粧2的内部、并位于第一填土 4的上方形成灌溉坑1,该灌溉坑I用于蓄积流入的水资源,由于管粧2上部的侧壁不透水,灌溉坑I中的水资源只能向下入渗,进而全部作用于待栽培植株3的根系。但是,若蓄积过量的水容易导致淹苗,而灌溉坑I的容量过小又会使蓄积的水分不够用,所以本实施例将第一填土 4的顶部设置为距管粧2的顶部100?150mm,经大量实验证明,该深度的灌溉坑I的单位入渗量较为适宜植株生长。
[0028]由于新栽培的植株的根系并不发达,相较于直接将待栽培植株3种植在土壤中,蓄积在植株周围的灌溉用水并不会向四周入渗,因此可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使成长初期的植株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