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铁、铁路轨道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梁缝处轨道的抬枕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地铁和铁路行业的大力发展,大跨连续梁的数量在迅速增加,大跨连续梁间的梁缝较大导致梁端轨枕间距较大,列车通过较大的钢轨支承间距时在相邻钢轨支承点中部将引起较大的垂向、横向位移,形成短波不平顺,列车对轨道及下部结构的冲击作用加剧,降低旅客乘车舒适性,缩短轨道结构及部件的使用寿命,钢轨内产生应力集中,严重时影响行车安全。采用抬枕装置可有效解决轨枕超限问题。
传统国产梁端伸缩装置设置范围较大,整体为较大的钢结构,结构复杂;采用自下而上的施工工法,施工困难。本专利仅梁缝处为钢枕,采用T型钢梁结构简洁;采用水平双剪刀持中装置结构稳定,不影响车辆限界;托梁扣压件一侧活动一侧固定可满足桥梁伸缩要求,采用自上而下的施工方法,施工简便;整体结构简单,总体经济性好。可保证列车通过较大梁缝处的安全性、平稳性、舒适性及经济性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梁缝处轨道的抬枕装置,通过设置水平剪刀持中装置,使钢枕始终处于梁缝的中间位置,解决了较大梁缝处轨枕间距超限问题,保证了行车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梁缝处轨道的抬枕装置,设置在相邻桥梁的梁缝处,其特征在于:所述抬枕装置包括位于所述梁缝处的至少一根钢枕以及位于所述钢枕两侧的轨枕,所述轨枕分别设置在两侧的所述桥梁上,所述钢枕与其两侧的所述轨枕之间通过托梁连接固定,所述钢枕与其两侧的所述轨枕之间设置有水平剪刀持中装置,所述水平剪刀持中装置设置在所述钢枕及所述轨枕的水平表面。
所述水平剪刀持中装置由至少两个相互连接的菱形活动构件构成,所述菱形活动构件之间的连接交点与所述钢枕相连接固定,位于外侧的所述菱形活动构件与所述轨枕相连接,使所述钢枕始终位于所述梁缝的中间位置。
所述菱形活动构件间连接交点的数量与所述钢枕的数量相同。
所述水平剪刀持中装置通过固定压条固定在所述轨枕上。
所述托梁与两侧的所述轨枕之间分别通过扣压件构成固定连接。
位于所述托梁一侧的所述扣压件为固定扣压件,位于所述托梁另一侧的所述扣压件为活动扣压件。
所述钢枕为T型工字钢。
所述T型工字钢的钢枕设置有加强肋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解决了较大梁缝处轨枕间距超限问题,保证了行车安全性;保证了钢枕始终位于梁缝中间,实现了设备的自适应,避免人工调整,提高了行车平稳性及舒适性;设备的制造及安装简便,运营后养护维修简便,保证了较好的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单根钢枕时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两根钢枕时的俯视图;
图4为图3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4所示,图中标记1-7、A-C分别表示为:托梁1、固定扣压件2、活动扣压件3、钢枕4、水平剪刀持中装置5、固定压条6、混凝土枕7、桥梁A、桥梁B、梁缝C。
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抬枕装置设置在桥梁A和桥梁B之间,桥梁A和桥梁B之间具有梁缝C,当大跨连续梁间(桥梁A与桥梁B之间)的梁缝(梁缝C)较大导致梁端(桥梁A与桥梁B的临近端)轨枕间距较大时,列车通过较大的钢轨支承间距时在相邻钢轨支承点中部将引起较大的垂向、横向位移。形成短波不平顺,列车对轨道及下部结构的冲击作用加剧,降低旅客乘车舒适性,缩短轨道结构及部件的使用寿命,钢轨内产生应力集中,严重时影响行车安全,而采用本实施例中的抬枕装置可有效解决轨枕超限问题。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桥梁A和桥梁B的梁端分别固定设置有三根混凝土枕7,三根混凝土枕7浇筑在道床混凝土中。在梁缝C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钢枕4,钢枕4通过托梁1与桥梁A和桥梁B梁端处的三根混凝土枕7分别构成连接固定,从而实现对钢枕4的固定支撑,使其可悬空置于梁缝C处。托梁1的一侧梁体与桥梁A的混凝土枕7之间通过活动扣压件3相连接固定,托梁1的另一侧梁体与桥梁B的混凝土枕7之间通过固定扣压件2相连接固定,其中固定扣压件2扣压力较大,桥梁B的混凝土枕7与托梁1之间无相对位移,保证托梁1对钢枕4的支撑效果,而活动扣压件3的扣压力超小,桥梁A的混凝土枕7与托梁1之间可自由伸缩,避免因桥梁A和/或桥梁B的伸缩对托梁1造成的破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钢枕4与其两侧的混凝土枕7之间设置有水平剪刀持中装置5。水平剪刀持中装置5设置在钢枕4和混凝土枕7的水平表面,不影响车辆限界。水平剪刀持中装置5包括两个菱形活动构件,两个菱形活动构件相互连接,且该连接交点固定在钢枕4上,两个菱形活动构件的外侧连接点分别与桥梁A和桥梁B上的混凝土枕7固定连接。此时,由于菱形活动构件的可伸缩性,即除了与钢枕4和混凝土枕7的两个连接点之外的剩余两个连接点均为铰链连接,因此,在桥梁A和/或桥梁B变形时,两个菱形活动构件便会同时产生顺桥向的拉伸或收缩,从而使钢枕始终保持在梁缝C的中间位置。水平剪刀持中装置5采用固定压条6固定在桥梁A和桥梁B梁端的各三根混凝土枕7上,保证水平剪刀持中装置5稳定地固定在两侧桥梁的轨道结构上。
实施例二: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梁缝C的大小不同,钢枕4的数量不同。如图3和图4所示,在梁缝C处设置有两根钢枕4,两根钢枕4对称布置在梁缝C处。此时,由于钢枕4的数量为两根,因此水平剪刀持中装置5由三个菱形活动构件所组成,三个菱形活动构件依次连接形成两个连接交点,两个连接交点分别与两根钢枕4相固定连接,三个菱形活动构件的外侧连接点分别与桥梁A和桥梁B上的混凝土枕7相固定连接,这样一来,利用三个菱形活动构件的可伸缩性,两根钢枕4也可始终保持在梁缝C的中间位置。
上述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时:水平剪刀持中装置5的菱形活动构件的数量决定了菱形活动构件间的连接交点的数量与钢枕4的数量相同,随着钢枕4数量的增加,菱形活动构件的数量也相应增加,反之亦同,使每根钢枕4均与一个菱形活动构件之间的连接交点相固定连接即可,保证每根钢枕4均处于梁缝C的中间位置。
如图2和图4所示,钢枕4采用T型工字钢,在其翼缘和腹板之间固定设置有加强肋板,以提高钢枕4的强度。
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如:桥梁A和桥梁B上的轨枕除了混凝土枕7以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轨枕、各部件之间的具体位置,扣压件、压条的结构类型等,故在此不一一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