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物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6188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杂物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收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杂物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目前的树叶收集装置而言,用户使用树叶收集装置时需要握持收集部才能对树叶进行收集。但是握持收集部进行收集时会使用户频繁弯腰,增加用户使用时的体力消耗,影响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用户握持收集部收集树叶时导致的频繁弯腰而增加用户体力消耗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避免用户频繁弯腰、节省用户体力、提高收集效率的的杂物收集装置。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杂物收集装置,包括:

收集耙,所述收集耙具有底板及位于所述底板边缘位置的收集边沿;

与所述收集耙连接的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与所述底板连接的连接部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上的握持部;

所述握持部与所述收集边沿之间存在第一预设距离,且所述第一预设距离的范围为40cm~120c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杆,两个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均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收集耙的方向延伸;

所述握持部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支撑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握持部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上;

所述握持部与所述支撑杆连接处设置有锁紧部件,所述锁紧部件能够将所述握持部锁紧并固定于所述支撑杆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包括第一管部及相对于所述第一管部可伸缩设置的第二管部;

所述第一管部的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二管部安装于所述第一管部中,且所述握持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上的抵靠部,且所述抵靠部位于所述握持部远离所述收集耙的一侧;

所述握持部与所述抵靠部之间存在第二预设距离,所述第二预设距离的范围为15cm~40c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收集耙的一端朝向背对所述收集耙的收集表面所在的方向弯折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靠部呈弧形设置,弧形的所述抵靠部具有内侧表面及背对所述内侧表面的外侧表面,所述外侧表面的直径大于所述内侧表面的直径;

所述内侧表面朝向远离所述收集耙的方向凸出,且所述内表面的朝向与所述收集耙的收集表面的朝向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还包括第三管部及相对于所述第三管部可伸缩设置的第四管部;

所述第三管部的一端与所述握持部连接,所述第四管部安装于所述第三管部中,且所述第四管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抵靠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在所述收集边沿处呈直线型或锯齿形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集耙包括围设于所述底板收集表面上的半封闭挡板,所述收集边沿位于所述半封闭挡板的开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杂物收集装置,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收集耙用于收集树叶等杂物,通过握持部方便用户对收集耙进行握持,并且,握持部与收集边沿之间的第一预设距离在40cm~120cm范围内时,能够使得连接部的长度加长,进而使得握持部与收集耙的收集边沿之间的距离增加。这样当用户使用杂物收集装置对树叶等杂物进行收集与处理时,由于连接部的长度加长,用户握持在支架组件的握持部上并通过收集耙对树叶等杂物进行收集,用户无需弯腰即可通过收集耙的收集边沿对树叶等杂物进行收集,使得收集树叶等杂物的过程更加省力,进而提高收集效率,便于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杂物收集装置通过加长连接部的长度使收集耙的收集边沿与握持部之间的距离在第一预设范围内,使树叶等杂物收集的过程更省力,有效的解决用户握持收集部收集树叶时导致的频繁弯腰而增加用户体力消耗的问题,提高收集效率,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杂物收集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杂物收集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杂物收集装置的右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杂物收集装置的爆炸图;

其中:

100-杂物收集装置;

110-收集耙;

111-底板;

1111-收集边沿;

112-半封闭挡板;

120-支架组件;

121-连接部;

122-握持部;

123-抵靠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杂物收集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杂物收集装置100,该杂物收集装置100用于收集树叶、树枝或者果皮纸屑等杂物。这里的收集是指将散落在地面上的树叶、树枝或者果皮纸屑等杂物集中在一起,还指将集中在一起的散落在地面上的树叶、树枝或者果皮纸屑等杂物夹起并运送至指定位置,可以运送至垃圾收集车中等等。本实用新型的杂物收集装置100能避免用户在收集树叶等杂物时频繁弯腰,使得收集过程更省力,降低用户的体力消耗,进而提高收集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杂物收集装置100包括收集耙110及支架组件120。收集耙110是用来收集树叶等杂物的。收集耙110包括底板111及设置于底板111边缘位置的收集边沿1111。通过收集边沿111将杂物收集到底板111上。较佳地,收集耙110还包括围设于底板111收集表面上的半封闭挡板112,收集边沿1111位于半封闭挡板112的开口处。半封闭挡板112与底板111能够围设成收集腔室,收集边沿1111与收集腔室相连通,使用收集耙110对树叶等杂物进行收集时,树叶等杂物通过收集边沿1111进入收集腔室中,并存储于收集腔室中,以便于树叶等杂物的收集。收集耙110具有收集表面与非收集表面,收集表面为用于收集及盛放杂物的一表面,非收集表面为背对收集表面的表面。较佳地,在本实施例中,收集表面为收集腔室所在的一侧的表面,非收集表面为背对收集腔室的一表面。而且,收集腔室从靠近收集边沿1111一端的宽度尺寸向远离收集边沿1111一端的宽度尺寸逐渐减小,这样能够便于树叶等杂物沿着倾斜设置的半封闭挡板112进入收集腔室中,方便收集。并且,半封闭挡板112的边缘设置翻边,以阻挡收集耙110中的树叶等杂物掉落,提高可靠性。

支架组件120与收集耙110连接,用户通过支架组件120实现收集耙110的握持,方便用户对树叶等杂物进行收集。具体的,支架组件120包括与底板111连接的连接部121以及设置于连接部121上的握持部122。握持部122是用来便于用户握持的,以方便用户对收集耙110操作进行实现树叶等杂物的收集操作。握持部122与收集边沿1111之间存在第一预设距离,且第一预设距离的范围为40cm~120cm。也就是说,通过对握持部122与收集耙110的收集边沿1111之间距离的限制,以增加连接部121的长度。这样用户在使用杂物收集装置100对树叶等杂物进行收集时,能够增加用户的手与收集耙110的收集边沿1111之间的距离。当通过收集耙110的收集边沿1111对树叶等杂物进行收集时,收集耙110具有收集边沿1111的一端直接与树叶等杂物,这样能够增加用户的手与树叶等杂物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用户无需弯腰即可实现树叶等杂物收集操作,使得树叶等杂物的收集操作更省力,节省用户的体力消耗,延长用户收集树叶等杂物的收集时间,进而提高收集效率。

进一步地,底板111在收集边沿1111处呈直线型或锯齿形设置。这样能够便于用户通过底板111在收集边沿1111处的一端将树叶等杂物聚集在一起,方便收集与处理。同时,本实用新型的杂物收集装置100可以是成对使用的,使用时两个收集耙110的收集表面相向设置以将树叶等杂物夹取在两个收集耙110之间,避免杂物掉落,方便实用。当然,杂物收集装置100也可以单独使用,可以通过平板等辅助件便于收集耙110的收集腔室收集树叶等杂物,并通过平板等辅助件遮挡收集腔室,以避免杂物掉落。

本实用新型的杂物收集装置100,结构设计简单合理,收集耙110用于收集树叶等杂物,通过握持部122方便用户对收集耙110进行握持,并且,握持部122与收集边沿1111之间的第一预设距离在40cm~120cm范围内时,能够使得连接部121的长度加长,进而使得握持部122与收集耙110的收集边沿1111之间的距离增加。这样当用户使用杂物收集装置100对树叶等杂物进行收集与处理时,由于连接部121的长度加长,用户握持在支架组件120的握持部122上并通过收集耙110对树叶等杂物进行收集,用户无需弯腰即可通过收集耙110的收集边沿1111对树叶等杂物进行收集,使得收集树叶等杂物的过程更加省力,进而提高收集效率,便于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杂物收集装置100通过加长连接部121的长度使收集耙110的收集边沿1111与握持部122之间的距离在第一预设范围内,使树叶等杂物收集的过程更省力,有效的解决用户握持收集部收集树叶时导致的频繁弯腰而增加用户体力消耗的问题,提高收集效率,便于使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连接部121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支撑杆,两个支撑杆的一端均设置于半封闭挡板112上,支撑杆的另一端朝向远离收集耙110的方向延伸。握持部122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支撑杆。两个相对设置的支撑杆能够便于握持部122的固定,使得握持部122固定可靠,进而便于通过握持部122对收集耙110进行操作。并且,连接部121的加长是通过加长支撑杆的长度实现的。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杆分别固定设置于收集耙110的收集边沿1111两侧的半封闭挡板112上,并使收集边沿1111朝向远离支撑杆的方向设置,以便于收集耙110收集,提高杂物收集装置1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握持部122可滑动地设置于连接部121上。握持部122与支撑杆连接处设置有锁紧部件,锁紧部件能够将握持部122锁紧并固定于支撑杆上。也就是说,握持部122在连接部121上的位置是可以调节的,以实现握持部122与收集耙110的收集边沿1111之间的距离的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降低用户使用时的体力消耗。并且,握持部122在连接部121上滑动至所需位置后,为了避免握持部122传动提高收集操作的使用性能,通过锁紧部件将握持部122固定于连接部121上。较佳地,锁紧部件可为顶紧螺栓、锁紧套或者其他能实现握持部122调节位置后固定的结构。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杆包括第一管部及相对于第一管部可伸缩设置的第二管部。第一管部的一端与半封闭挡板112连接,第二管部安装于第一管部中,握持部122设置于第二管部上。也就是说,通过第二管部相对于第一管部的伸出或者缩回调节握持部122在连接部121上的位置,以实现握持部122与收集耙110的收集边沿1111之间的距离的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降低用户使用时的体力消耗。并且,第一管部与第二管部的伸缩位置调节后通过卡紧件固定。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支架组件120还包括设置于连接部121上的抵靠部123,且抵靠部123位于握持部122远离收集耙110的一侧。抵靠部123是用来提高用户握持时的舒适度的,用户的手握持在握持部122上,并且小手臂能够抵靠在抵靠部123上,为手臂提供支撑力,减少手臂的应力应变,使得用户握持的更舒服,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握持部122与抵靠部123之间存在第二预设距离,第二预设距离的范围为15cm~40cm。也就是说,当握持部122与抵靠部123之间的距离在上述范围内时能够保证抵靠部123对手臂的支撑效果。当第二预设距离过小时,抵靠部123的支撑效果不大;当第二预设距离过大时,小手臂不能与抵靠部123相接触,抵靠部123不起作用。

进一步地,支撑杆远离收集耙110的一端朝向背对收集耙110的收集表面所在的方向弯折延伸。也就是说,支撑杆的一端朝向非手机表面所在的方向延伸,以收集耙110的收集表面所在的方向为内侧,则非收集表面为外侧,抵靠部123相对于握持部122而言位于外侧,这样便于抵靠部123为手臂提供更大的支撑力,便于用户握持握持部122,提高收集效率。再进一步地,抵靠部123呈弧形设置。弧形的抵靠部123具有内侧表面及背对内侧表面的外侧表面,外侧表面的直径大于内侧表面的直径。而且,用户握持握持部122时,小手臂抵靠在抵靠部123的内侧表面上。内侧表面朝向远离收集耙1110的方向凸出,且内表面的朝向与收集耙110的收集表面的朝向相同。这样能够便于抵靠部123与小手臂相贴合,便于抵靠部123为手臂提供更大的支撑力,便于用户握持握持部122,提高收集效率。并且,可在握持部123上裹覆海绵或泡沫等软性材料。较佳地,抵靠部123为弧形管或弧形表面。

当然,支撑杆还包括第三管部及相对于第三管部可伸缩设置的第四管部。第三管部的一端与握持部122连接,第四管部安装于第三管部中,且第四管部的另一端与抵靠部123连接。也就是说,握持部122与抵靠部123之间的距离也是可以调节的。通过第四管部相对于第三管部的伸出或者缩回调节抵靠部123在连接部121上的位置,以实现握持部122与抵靠部123之间的距离的调节,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降低用户使用时的体力消耗。并且,第三管部与第四管部的伸缩位置调节后通过卡紧件固定。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