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斜拉索,尤其涉及单索面斜拉桥的斜拉索。
背景技术:
在进行单索面的斜拉桥的修建时,需要通过斜拉索保证桥梁的稳定性,现在大多数斜拉索存在锚具尺寸与塔梁匹配度不佳,同时一般的连接方式使斜拉桥的使用寿命与养护维修成本较高,需要经常对斜拉索进行检修与养护,增加了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单索面斜拉桥的斜拉索。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单索面斜拉桥的斜拉索,包括钢索、塔端锚具和梁端锚具,所述斜拉桥的桥塔上设置有倾斜的桥塔预埋管,所述斜拉桥的桥梁上设置有与所述桥塔预埋管同轴的桥梁预埋管,所述钢索的上端穿过所述桥塔预埋管并通过所述塔端锚具与所述桥塔固定连接,所述钢索的下端穿过所述桥梁预埋管并通过所述梁端锚具与所述桥梁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斜拉索还包括索套管、减震器和防水罩,所述桥梁预埋管的上端伸出至所述桥梁的外部,所述索套管套装在所述钢索的下段,所述索套管的下段位于所述桥梁预埋管内,所述索套管的上段位于所述桥梁预埋管外,两个所述减震器分别设置在所述桥塔预埋管的下端与所述钢索之间,所述桥梁预埋管的上端与所述索套管之间,所述防水罩设置在所述桥梁预埋管上端端面与所述索套管的上段之间。
更进一步,所述斜拉索还包括传感器,所述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钢索与所述桥梁预埋管之间,且位于所述传感器的下方。
再进一步,所述斜拉索还包括外置阻尼系统,所述外置阻尼系统包括阻尼器、固定套、上转轴、下转轴和固定锚钩,所述固定套固定套装在所述索套管的上端并通过所述上转轴与所述阻尼器的上端可转动连接,所述阻尼器的下端通过所述下转轴与所述固定锚钩可转动连接,所述固定锚钩与所述桥梁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塔端锚具与所述桥塔之间,所述梁端锚具与所述桥梁之间均设置有锚垫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单索面斜拉桥的斜拉索通过在桥梁、桥塔之间设置预埋管,然后通过与塔端锚具和桥梁锚具将钢索与桥梁和桥塔固定连接,从而实现了钢索稳定固定在桥梁与桥塔之间,结构简单,能有效的减小其维护成本;同时通过设置外阻尼系统、减震器等对钢索进行辅助稳定,避免其出现大幅度晃动从而导致其斜拉索出现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单索面斜拉桥的斜拉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单索面斜拉桥的斜拉索,包括钢索7、塔端锚具3、梁端锚具4、索套管8、减震器9、防水罩11、传感器10和外置阻尼系统,斜拉桥的桥塔1上设置有倾斜的桥塔预埋管5,斜拉桥的桥梁2上设置有与桥塔预埋管5同轴的桥梁预埋管6,钢索7的上端穿过桥塔预埋管5并通过塔端锚具3与桥塔1固定连接,钢索7的下端穿过桥梁预埋管6并通过梁端锚具4与桥梁2固定连接,桥梁预埋管6的上端伸出至桥梁2的外部,索套管8套装在钢索7的下段,索套管8的下段位于桥梁预埋管6内,索套管8的上段位于桥梁预埋管6外,两个减震器9分别设置在桥塔预埋管5的下端与钢索7之间,桥梁预埋管6的上端与索套管8之间,防水罩11设置在桥梁预埋管6上端端面与索套管8的上段之间,传感器10设置在钢索7与桥梁预埋管6之间,且位于传感器10的下方,外置阻尼系统包括阻尼器14、固定套12、上转轴13、下转轴15和固定锚钩16,固定套12固定套12装在索套管8的上端并通过上转轴13与阻尼器14的上端可转动连接,阻尼器14的下端通过下转轴15与固定锚钩16可转动连接,固定锚钩16与桥梁2固定连接,塔端锚具3与桥塔1之间,梁端锚具4与桥梁2之间均设置有锚垫板。
本实用新型单索面斜拉桥的斜拉索的实施例如下:
单索面斜拉桥的斜拉索采用扇形布置,不对称斜拉,共20对,不设0号索。梁上基本索距为6.0m(边跨现浇段调整为3.0m),塔上基本索距为1.4m,斜拉索采用7mm镀锌平行钢丝索,两端采用冷铸锚,索外包挤黑色和白色PE防护套各一层,每根斜拉索均设减震器9,并在其下端0.8-2.0m高的范围内外包不锈钢管(全桥需要长度152m,重量约16.4t)。
斜拉索采用双层HDPE防腐平行钢丝拉索体系,钢丝直径7mm;钢丝标准强度=1670MPa,拉索锚头外径与索套管8的内径相差很小,挂索时极易产生位置偏差,从而造成锚头外丝扣和斜拉索PE保护套的损伤,故挂设前应对塔、梁端的索套管8进行全面检查,对索套管8内的焊渣、毛刺等进行打平磨光。
通过塔端锚具3和梁端锚具4将钢索7固定在桥梁2与桥塔1之间,同时在通过减震器9避免钢索7/索套管8与预埋管之间发生过度碰撞,延长其使用寿命,避免磨损。并通过外置阻尼装置辅助钢索7与桥梁2固定,增加其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技术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