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沥青道路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7159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水沥青道路排水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及市政公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透水沥青道路排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技术不断发展,对道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道路雨季不积水,不宜打滑,安全系数高。因此,有较多路面做成多孔隙排水沥青路面,但是较多路缘石为密实结构,并且与路面齐平,雨水渗入多孔隙排水沥青面层内部,横向径流到道路边缘,再纵向渗流到雨水集收井,雨水径流缓慢,无法快速排出,易造成路面水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透水沥青道路排水装置,它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道路排水缓慢、道路容易积水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沥青道路排水装置,包括沥青道路、路缘石、弹簧排水软管及雨水收集井,所述路缘石连接所述沥青道路的外侧,所述沥青道路靠近所述路缘石位置,沿道路的方向排设有弹簧排水软管,所述弹簧排水软管的两侧连接雨水收集井。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弹簧排水软管由钢丝缠绕而成,所述弹簧排水软管的直径为20mm~60mm,螺距为4mm~6mm。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所述弹簧排水软管的直径控制于20mm~60mm,保证了路面积水能够由弹簧排水软管快速排出,所述螺距为4mm~6mm,保证了雨水能够渗透进入弹簧排水软管内部的同时,弹簧排水软管具有足够的承压强度。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钢丝为弹簧钢,截面为矩形,所述矩形的长为3mm~4mm,宽为2mm~3mm。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采用上述结构的弹簧钢,环刚度较强,能有效抵抗压路机钢轮振压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弹簧钢的外部有镀锌层。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所述镀锌层保护弹簧钢材料免受雨水的侵蚀,延长了弹簧排水软管的使用寿命。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沥青道路包括密实道路基层、密实沥青基层及沥青面层,所述密实沥青基层铺设于密实道路基层上侧,与所述路缘石之间留有空槽,所述弹簧排水软管设于所述空槽内,所述沥青面层铺设于所述密实沥青基层上侧,且填充所述空槽与所述弹簧排水软管之间的间隙。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所述密实道路基层、密实沥青基层保证了道路的承压强度,沥青面层提升了道路表面的渗水能力,使得路面积水能够快速排放至弹簧排水软管。

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密实沥青基层与所述路缘石之间的距离为30mm~80mm。

进一步的技术效果,空槽的最小宽度控制在30mm~80mm,满足道路的最大排水要求的同时,保证了路面的承压强度不会受到空槽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透水沥青道路排水装置,于沥青道路与路缘石之间铺设弹簧排水软管并接入雨水集收井,由于弹簧排水软管其质地软,无论道路高低,均可自然贴合在密实道路基层顶面和路缘石内侧,铺设方便,排水效果好,能够有效消除沥青道路的病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透水沥青道路排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透水沥青道路沿A-A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透水沥青道路中弹簧排水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具体说明如下:密实道路基层1、密实沥青基层2、沥青面层3、空槽4、弹簧排水软管5、路缘石6、雨水收集井7、排水通孔8、排水缝隙9。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透水沥青道路排水装置,包括沥青道路、路缘石6、弹簧排水软管5,沥青道路包括密实道路基层1、密实沥青基层2及沥青面层3,密实沥青基层2铺设于密实道路基层1上侧,与路缘石6之间留有空槽4,空槽4的最小宽度为50mm。弹簧排水软管5设于空槽4内,自然贴合在密实道路基层1顶面和路缘石6内侧,沥青面层3铺设于密实沥青基层2上侧,且填充空槽4与弹簧排水软管5之间的间隙,弹簧排水软管5的两侧连接雨水收集井7。

如图3所示,弹簧排水软管5由钢丝缠绕而成,弹簧排水软管5的直径为40mm,螺距为5mm,弹簧排水软管5相邻两圈的中心形成排水缝隙9,弹簧排水软管5的内壁形成排水通孔8,钢丝为弹簧钢,截面为矩形,矩形的长为3mm,宽为3mm,弹簧钢的外部涂覆有镀锌层。

本实用新型的透水沥青道路排水装置在施工密实沥青基层2时,沥青基层底面边缘距离路缘石6预留50mm的空槽4,贴近路缘石6底部铺设弹簧排水软管5,并接入最近雨水集收井,然后铺设沥青面层3,沥青面层3的材料温度较高,温度在165℃以上,并采用10吨的双钢轮压实,本实用新型的弹簧排水软管5,采用了弹簧钢材料,能有效抵抗道路施工时的高温,采用了矩形弹簧钢的螺旋结构并且匝数较密,环刚度较强,能有效抵抗压路机钢轮振压,且能够保证沥青面层3的材料不会浸入弹簧排水软管5的排水通孔8内。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