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天桥墩柱减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减振的人行天桥墩柱结构。
背景技术:
人行天桥代替传统的人行斑马线通道,多设置在车辆和行人密集的城市主干道上;人行天桥以其建造快、造价低、方便施工等优点已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有效措施。然而,天桥下车辆运行产生的振动引起天桥低频振动,且传统人行天桥墩柱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刚性连接,不利于消减由下部传来的振动,行人经过天桥时会有明显的颤动感,不仅大大降低了人行天桥的使用舒适度,甚至还会产生安全问题,相关舆论报道屡见不鲜。因此,为提高人行天桥使用舒适度,更好的为民生服务,有必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减振效果明显、安全性高的可减振的人行天桥墩柱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减振的人行天桥墩柱结构,主要包括钢管混凝土内柱,钢管混凝土内柱的下端设于墩柱承台上,钢管混凝土内柱的上端支撑天桥的盖梁;在钢管混凝土内柱的钢管外表面设有环形的减振填充层,减振填充层自钢管混凝土内柱的钢管外壁底部延伸至顶部;所述减振填充层的外围设有钢筋混凝土筒体,钢筋混凝土筒体的上端与盖梁非刚性连接,钢筋混凝土筒体的下端与墩柱承台连接。
按上述方案,所述钢筋混凝土筒体的下端设有环形的筒体下基础,筒体下基础设于墩柱承台上。
按上述方案,所述钢筋混凝土筒体的上端设有钢筋混凝土盖板,钢筋混凝土盖板的上表面与盖梁非刚性连接。
按上述方案,在钢管混凝土内柱的钢管外表面涂刷有防腐油漆和隔离剂。
按上述方案,所述减振填充层内填充有高分子颗粒物,高分子颗粒物间用细砂密实。
按上述方案,所述钢管混凝土内柱的下端通过地脚螺栓与墩柱承台内的预埋钢板连接固定。
按上述方案,所述钢管混凝土内柱与盖梁内的预埋钢板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在钢管混凝土内柱的外围设置多重减振防护结构,最外层的钢筋混凝土筒体为减弱振动波的第一重防护,减振填充层为减振防护的第二重防护,钢筋混凝土筒体与盖梁之间为非刚性连接,钢筋混凝土筒体与钢管混凝土内柱无连接,此为第三重防护,这种多重防护结构可有效降低地面振动波通过墩柱内柱传播到桥面,最大程度地将地面振动消除在墩柱内柱之外,减弱了天桥共振,提高了天桥的安全性,保证了过往行人的安全;
2、墩柱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施工方便,减少了钢筋绑扎及立模环节,同时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增加了墩柱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适当减小墩柱横截面积,避免外包的钢筋混凝土筒体的横截面过大而影响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其中:1、内柱;2、钢管;3、减振填充层;4、钢筋混凝土筒体;5、筒体下基础;6、墩柱承台;7、地脚螺栓;8、钢筋混凝土盖板;9、盖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描述。
如图1所示的一种可减振的人行天桥墩柱结构,主要包括钢管混凝土内柱,钢管混凝土内柱的下端设于墩柱承台6上,钢管混凝土内柱的上端支撑天桥的盖梁9;在钢管混凝土内柱的钢管2外表面设有环形的减振填充层3,减振填充层3自钢管混凝土内柱的钢管外壁底部延伸至顶部;所述减振填充层3的外围设有钢筋混凝土筒体4,钢筋混凝土筒体4的上端与盖梁9非刚性连接,钢筋混凝土筒体4的下端与墩柱承台6连接。
优选地,所述钢筋混凝土筒体4的下端设有环形的筒体下基础5,筒体下基础5设于墩柱承台6上;钢筋混凝土筒体4的上端设有钢筋混凝土盖板8,钢筋混凝土盖板8的上表面与盖梁9非刚性连接。
优选地,在钢管混凝土内柱的钢管2外表面涂刷有防腐油漆和隔离剂,避免钢管混凝土内柱的钢管2与减振填充层3粘接。减振填充层3内填充有高分子颗粒物,高分子颗粒物间用细砂密实;当地面振动波传到减振填充层3后,减振填充层3内的颗粒物相互摩擦使能量衰减。
优选地,钢管混凝土内柱的下端通过地脚螺栓7与墩柱承台6内的预埋钢板连接固定;所述钢管混凝土内柱与盖梁7内的预埋钢板焊接固定。本实施例中,钢管混凝土内柱包括钢管2及浇筑于钢管2内的混凝土形成的内柱1,浇筑的混凝土为高标号混凝土,其标号不低于C60。本实施例中,钢管混凝土内柱为主要承重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增加了墩柱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减小墩柱横截面积,同时减少钢筋绑扎及立模环节,施工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