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全球交通及相关,保障道路设计通行力,或提升设计舒畅通行的方法,特别是相交道路通行能力稳定提升,综合整优创新规划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起到缓堵及安稳舒控有序通行的持续。进而保障路网安稳舒控通行更接近或等于设计能力,节能减排保护蓝天,保护地球,造福全球促进人类发展。
背景技术:
现有道路以时速为关键参数,速度越快弯道半径越大,特别是相交道路段占地范围广,才能附合互通建造,审批慢建设周期长成本高较难实施普及,城市道路更受地形地物人文影响限制改造成本高;采用同一平面通行红绿灯控制,道路通行能力又成倍降低,且拥堵常见,不仅通行舒畅体验下降,还增加了停车等待中的油耗及尾气排放,车况车速车距不附安全要求事故增加。
高速公路也常见堵车的新闻,主因在于合流后大于高速通行能力,或出口受周边道路影响无法前行,全线拥堵导致救援困难,现有高速公路,有最低或最高限速要求,车辆在高速路上长时间排队停车,严重与高速路禁停管理模式冲突。故此如何保障安全与道路畅通,能采用本方法做为优化补充。
靠近十字路口的一段距离内,一般都会限制停车,但红灯亮起,即全路段塞满,众所周知,红绿灯周期越短,通行效率越高,如何保障红绿灯路口不停车通行,各国仍在研究或在用方案,难于广泛应用。
互通立交,是公认的好方案,因地理限制,拆迁,节能减排,各方利益交织以及建设周期,成本,导致众多十字路口不得不采用红绿灯,如何在互通立交进行结构上的改造?地下互通难题存在太久了。
潮汐车流定点画线,机械车辆搬移,费时费力,成本高昂;停车难拥堵原因之一,如何化解成为本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保障按需通行的方法:特征在于,规划设计按区域总用时总需求,道路维修改建周期,综合能力进行道路规划为专用道和休闲道,起点上做到周期内满足区域总需求目标;安稳舒畅通行道路以固定最大通行量配合一至二级服务水平计算,超过二级服务水平的流量进行引导或限制,或按各国地区通行需求定服务水平,超过已有路网设计通行量的临时或突发预测量部分,按预案走机动道路规划设计。
作为优选,道路网络为常见道路网的组合,即井字形+菱形+其它外形,主要特征是,斜线互通道路密集规划;或存在具有上下高低落差的穿跨互通的二层结构,高低落差结构指一条道路行驶方向不同的车道存在高低结构,高低部位有转向车道跨越另一侧道路,或转向连接道跨越相交道路的结构;或存在靠右行相交靠左行的左右互通结构,左右互通结构为跨线相交,二层外观u形或n形或m形,4个u形有8个连接道,连接道在中间位置四个方向各一个连接道或有更多的连接道,例如每个方向有二个连接道是前后设置;专用道细分的汽车专用道特征是:进出口或车道中,配有引导分流信号或阻止通行设备,促成至少有一个车道或一个层面,能在1秒至600秒内,流量超值自行调控或人工按需转换;对比高速公路:专用道相交合流或分流增加调控信号或阻断设备;或二层以上道路与二幢以上建筑,平行连接或存在升降通道结构。
作为优选,供无人驾驶的公共交通专用道;按顺预约通行优先,各区域设有预约互动系统或终端,监测预警设备,或宣传引导分流补偿管控,或有限制超量进入,实现道路功能或行驶方向转换的设备;道路上有拥堵预约调控设施,前置保障道路或路网舒畅通;或采用创新穿跨互通或左右互通结构的小型车专用道路。
作为优选,相交道路为二层,道路侧边或中间,有一组连接道或更多连接道是前后上坡或下坡组成的结构,上下坡道同在前后路口之间这段道路上或两者距离5m至1000m范围内;或者道路侧边与中间,四个方向各有一组连接道与上下层道路相连的结构,每组连接道平行对称,每组连接道有二条或以上。
作为优选,相交道路是二层结构;至少有一条道路中,全部或部分路段行驶方向不同的车道之间,存在高低落差结构;道路转向连接道左右对称或前后设置结构。
作为优选,设置有部分车道或全部车道能按规则停车或申请停车的道路结构,这类道路或车道没有设置下限车速;其它车道定义为畅通车道救援车道禁停;道路中按照行车停车警示的安全距离,设有自动提醒标识或有取代人工应急放置标识的设备,或设有违停即封道设备或预警调控救援设施,保障道路畅通;道路中的提醒标识或管控措施,包括带有检测车速或信息互动的系统,以及按预设启动管控设施的反应装置。
作为优选,道路结构为模块化拼装或预制件;钢混结构拼装模块或预制件尺寸范围:长5米至45米x宽1米至28米x高0.3米至10米,或预制件尺寸等于大于10米x5米x2.5米集成管网照明信号防水防火防损调控单元系统,安装检测通过即可使用;或者道路结构为模块二层或三层结构的预制件,主要特征是集成管网照明信号防损调控单元,可自行移动,特定节日集会或临时救援通行,快速应急设备。
作为优选,相交道路中,同一走向道路上存在靠右行靠左行结构;或一条道路设有靠右行驶方向标或信号,与之相交道路设有靠左行驶标识或信号的结构;道路或路口区域,能有或没有通行信号调控设备,指示信号或阻断设施是光栅或投影或杆栏等常见产品或改良产品,路口有许可行人与慢行工具通行设施或禁止行人与慢行工具通行的信号或设备。
作为优选,相交道路为二层或以上结构,相交道路的四个方向各有二条连接道路或更多的连接道;至少有一层结构是仅供车辆行驶的或能在同平面路口范围换乘。
作为优选,换乘区设在同一平面的路口范围,路口范围指相交路口区域或路口四角位置,或路口范围指相交道路任何一个方向换乘距离在200米以内。
作为优选,每街区或村落,或全市公里道路网范围内,按预设线路或引导线路,通过提前预约互动系统,定点发车或门对门匹配接送,24小时服务稳定的公共交通;街区范围或道路上使用的交通工具,指具有预设开车停车规则线路的无人驾驶工具,或按需预约互动系统完成接送的移动工具,能与地铁互补或常见公交延伸,或成独立体系。
一种保障按需通行的方法:主要特征在于,公共交通使用创新的运行方法,创新的运行方法是预约互动优先通行或六站通达稳时公交系统;或使用创新措施保障道路不停车通行的方法,道路不停车通行方法指,相交路口采用靠左行靠右行实现互通的方法或预约互动通行系统通过引导分流调控保障道路舒畅的方法,预约互动通行系统能按预设自动执行或面对临时超量车流自动引导分流或人工调控。
设计思维上:总区域总用时总需求主线,细分差异化,专用道以二点之间距离,通过道路到达所需时间,结合安稳舒畅的时速管控,做为首要参数,避免高速通行比慢行用时多;实现安稳舒畅快捷到达;休闲道以舒适体验为首要参数,相区分或关联;休闲道以人为本优先,溶合在生活休闲区中。专用车道建议全线监管,通行量设上限下限,城区进出口密集区域或特定路段,可规划预约停车的车道,其它车道禁停,配套应急措施纠违,或应急维护救援;休闲道定点停车或预约停车,车流量车速按不同区域分设管理。
解决方法:在设计上能达到按需(全区域统筹规划,城市道路规划再优化)安全稳时舒适通行,道路及路网改造或建设与交规优化,则有望进一步全面缓解或避免拥堵及事故的发生,节能减排利国利民利全球!道路相交段通行力的稳定,低效通行总量的减少与分流,按需通行道路的快速扩建改建,按需通行规则优化,以及各类管函,休闲道路功能的全方位整合。
设计方案:以安稳舒畅按需通行量,优化原有道路与路网的规则设计,是远景规划分步细分的有力补充;与常见道路最大通行量和远景通行量为依据设计不同,本方案采用近期固定通行量,加各阶段远景预测的最少固定通行需求,按一级通行服务水平设计,加临时需求确保各阶段专用道的通行量,保持在一级到二级服务水平,设下限车速的车道禁停,各国各地区能另选标准,道路规划结构和相交互通等见各图例。
附图说明
图1靠右行国家相交道路简图,与常规道路区别在于部分车道或道路可按需转向。
图2靠左行国家相交道路简图,与常规道路区别在于部分车道或道路可按需转向。
图3适合不同国家与地区,道路或车道能按需转向;本文中一般指机动专用道,应急保障设计。
图4是靠左行靠右行相交区域简图,相比常规道路更容易实现不停车通行或通行能力的稳定。
图5平面相交道路靠左行靠右行示例图,与常规道路通行走向有所不同,虚线箭头新增标识。
图6具有图5结构功能外,增加(10)(11)(12)(13)区域有公共交通四角换乘结构,比如对角换乘。
图7常规道路示例图,车流量少定义为休闲道,人流车流波动较多的路口,建议按下述结构改造。
图8横向道路存在靠左行靠右行结构,两侧道路按习惯是休闲道,中间是专用道;能按需转换。
图9竖向道路存在靠左行靠右行结构,是图6变化又一结构举例,其它变化结构同理。
图10为三层结构,一层为休闲道,另外二层为小车专用道相交或大车能通行的相交道路层。
图11三层结构,上层下层单行道方式上跨下穿相交道路结构,能实现不停车通行的结构之一。
图12是图11结构变化的举例,主要是转向结构或位置不同,横向右转在竖向道路中间。
图13与图8是横向道路标识不同,主要考虑不同国家原有通行习惯,图6结构变化举例。
图14是图10的变化之一,采用直行跨线立交结构,转弯量少的小车专用道能直行右转或直行左转。
图15是图11结构变化一例,三层全互通结构之一;道路相交区能按需配套公交站。
图16也是图11的变化,横向一段道路或整条道路是二层或三层,相交区域为三层结构。
图17道路层数不同对应不同需求:(28)是相交道路,(29)是连接道,(30)是路口换乘区,(31)是休闲道,(32)换乘区或交织区;(33)四角换乘选区;实用性创造价值见举例说明。
图18创新二层互通结构,按箭头标识通行就能理解;或看详细举例说明,深入了解各种可能的变化结构。
图19创新二层互通结构变化之一,四转向进出口为前后设置在道路中间;2个没显示进出口在竖向上部。
图20可见部分为半互通结构,竖向没显示部分增加连接道则为二层互通结构变化例;转向能连车库街区。
图21可见部分为半互通结构,四个方向道路两侧有前后设置的连接道,按箭头指示属二层互通结构举例。
图22左右互通推荐结构例,4个外围右转连接道对应数字(1)(4)(5)(8),相交主道路对应数字(15)(16)(17)(18)(19)(20)区域结构;(14)(3)(13)(7)(9)(10)(11)(12)对应8个连接通道,按箭头转向行驶能实现4个直行,8转向4调头全互通;(21)街区停车场等,(22)专用道可控出入口;有更细说明。
图23是穿跨互通结构推荐例,(1)(2)(7)(8)是二条相交道路能跨线直行,(3)(4)(5)(6)(9)(10)(11)(12)各是左转或右转连接道,连接道两端调头通道能按需增减。
图24结构主要特征是:(17)(20)连接道能做为街区专用道或车库连接专用道;车流量少称休闲道。
图25穿跨互通结构变化举例,共同特征是占地少,采用创新的二层结构实现全互通。
图26穿跨互通结构变化又一举例,其它类似相似变化等同。
图27推荐例;4个外围连接道(1)(4)(5)(8),相交主道路(15)(16)(17)(18)(19)(20)区域;(2)(3)(6)(7)(9)(10)(11)(12)对应8个连接通道;(21)街区停车场,(22)出入口,(13)(14)预留区绿化。
图28细分推荐例是图27基础上,在(23)(24)(25)增加小车专用连接道,(26)为转向分流或阻断设备。
图29下半部右侧竖道左转连接道显示属全互通结构,按图显示属半互通相交,路网全互通结构例。
图30下半部右侧竖道左转连接道显示属全互通结构,按图显示属半互通相交,路网全互通结构例。
图31部分特征:(2)(8)连接道在(17)有交织,(5)(10)连接道与(18)有交织,(3)(4)(12)左转连接道。
图32互通路网举例图。
图33多种互通组成的道路网示例。
图34分体道路立交结构,(1)(2)(3)(4)(6)(7)(8)(9)是转向连接道进出口,(5)是升降通道有升降器。
图35是分体道路互通结构类示例图。
图36规划新思路设计的路网示例;总效益总成成总通行用时理念,创新结构加保障方法预防缓堵。
图1.2.3.4.5.6.7.8.9.10.11.12.各自对应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图11图12,9x.10x.12x.12d.对应图13图14图15图16,3d.图17,3g.图18,3h.图19,3k.图20,3n.图21,3m.图22,3y.图23,3x.图24,3z.图25,3t.图26,3b.对应图27,3a.对应图28,3p.图29,3s.图30,3j.图31,3w.图32,3u.图33,3c.图34,3e.图35,3f.对应图36。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上述多方位设计优化,以安全舒畅的通行时间为首要参数,减少建造周期成本,没有红绿灯等待拥堵的综合道路及路网,实现道路及路网通行能力的整体提升稳定,实实在在提升多方位节能减排的综合效益;城市规划多层街区结构,例如地下二层地上二层加地面合计五层8km长街区,综合效益高。
例:超40km/h车道禁停;本道路或本段道路固定最少通行量,等于大于单车道最大通行量时,开设公交专用道或小车专用道,或其它专用道;公共交通专用道单设或与休闲道专用道合并设计;车道数按单车道,双车道,四车道,八车道匹配对应,配合远景通行量预测需求,规划后期改扩建采用平面预留用地或原地多层方式,避免拆迁难周期长成本高等难题;休闲道是通行道路也是生活区,故通行量以人流量为主要计算标准,车流为辅,休闲道至少保障一个车道畅通;四个车道时建议保障二个以上车道畅通,专用车道车流量建议小于720pcu/h/ln;常见六车道加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改为路口立交全互通八车道或四车道,或专用道休闲道相接结构;休闲道通过最高舒适人流量预设,限车次车速达到舒畅,车辆专用道以一到二级服务水平限定车流车速进行预控。固定临时车流量超专用道二级服务水平,且道路两侧区域不足以分流时,引导补偿分流或机动车道解决特定大流量,超量临时车流,潮汐明显车流或车位急缺等特殊情形。
道路按二年建造期:5年后每小时2400辆固定车流,一级服务水平600pcu/h/ln,专用车道为双向4车道,两侧休闲道各为二车道,专用道休闲道为平面或上下层设计,配套或预留绿荫生活建设用地,二年后道路满足10年的固定通行需求,后续按实际预约流量修正扩建时机,建造双层或三层道路,超出一级服务水平的道路,暂作车库或休闲服务区,20年远景需求只需双层8车道;考虑24小时安稳公交规划,10年后固定车流也许不增反减,20年后按每小时8千人坐公交计算,候车时间0-5分钟,安稳舒畅等同或高于现有地铁高铁,中短距离出行更安全经济稳捷;定点候车十分钟为限,人流少时段预约发车为主。
道路扩建改建创新:以节能减排,减少建造影响周边为理念,采用创新方案达成相交道路二层互通,或道路网络的互通,从而减少地形或环保受限,拆迁难成本高,建设周期长等困境;按照一次性完成建造,或分期建造不影响通行且不闲置为佳;有条件的建议采用模块化拼建方式减少改建扩建周期,减修路影响。
按指示行驶附合各国交规;淡化靠左行靠或行,全路段预约调控方法保障舒畅解决拥堵;
(宣传、习惯、标识标牌、信号、控制、互动、引导等);建议高速车道加入预约调控系统,强化纠违补偿措施,维护规则与实际通行相附率,不设或只设上限车速的车道能预约停车,时速设下限则禁止停车,专用道选配的补偿机制,全路段预约调控方法,完美解决了高速公路拥堵必停的规则矛盾。
附图36个,图3f.对应图36,属城市道路网规划一例,按每个点对点或区域之间通行的通行率总用时需求,设专用道路网或休闲道路网,形成一定距离横竖十字或斜线十字互通或路网互通的结构模式,创新采用总用时总里程总成本做为规划评价的参数标准,优点多影响广,对城市规划,道路规划及各领域都具承前启后的引导意义,总通行量总直线距离不变,总通行用时越低效率越高,总成本越低总效益越高。
1).对范围内总流量及分流能力,所有道路及拥堵路段进行全面的实际通行力分析,特别是固定流量和临时流量,对应每个时间段的高峰值(每车道通行流量越大,时间段取值越小加强分析),进一步优化道路及路网方案为安稳舒控设计,避免缓解设计治标不治本,或出现预测误差过大致道路闲置资源极大浪费。
2).拥堵路段,采用两侧周边改建扩建新建方式先行,加大公共交通舒畅,快捷换乘低成本出行选择力度,从而减少本路段,及周边道路车流量;对可能拥堵路段,提前规划按步建成,所有出入口可控互通道路。
3).采用创新方法改扩建相交专用道路为互通,相比现有技术方案成本更优周期更短(模块式可立竿见影)
4).优化交规,避免不必要交织提升通行力,保障安全稳时舒控,特别是潮汐道路及因故减少车道或封道的转流能力;增加按规定预约通行的,进行当天当月奖利,对管理部门保障有序或提升的,当天奖当月奖。
5).形成安稳舒控路网,按需互动通行,预约互动方式达成总需求或个性需求适用于各行各业。
一种保障按需通行的方法,通过保障道路通行能力或提升通行能力的办法,最大特点是通过整合优化创新,保障安稳舒畅,现在与未来的道路规划分为专用道路与休闲道路,两者之间能相互转换或组合应用,专用道相比现有高速公路,更具安全稳定舒畅快捷有序可控的优势,提前预约机制或预约加通行数据预测,相比对照通行数据预测,在于思维模式差异;休闲道以人为本,未来绿荫成片连接,专用道靠近休闲道方式或公交专用道就在休闲道中,小车专用道时速设下限更适熟练驾驶人员或远行;不设下限时速的车道,适合新手实习或出入口慢行;区域总用时做参数优势极为明显,道路发展史上属首创,发现和技术运用二方面都具有特大历史意义;两点之间整优创新后的检验标准,避免局部缩短但总用时或总成本增长的缺陷。
一项发明创造的难点,往往在于提出或者发现技术问题本身,而在发现技术问题之后再应用相关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该技术问题反而是比较容易的。因此,发现技术问题的非显而易见性也是衡量一项发明创造是否具有创造性的一个方面。权益成本时间是常见的评价标准,但总权益总成本总用时,因各种原因被忽视或难于发现,因权益分配忽视或技术难度等原因不想采用或无法运用;各时段以总权益总成本总用时为检验方法的发现与运用,具有极大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说明内容n年来,仍未发现这些好方法应用推广,故选公告公开,希望各国各地区验证后各权利集团集心合力,推荐优选方案,保障各方即得或将得权利,各方快速推广应用,共同造福全球社会,预约安稳舒畅的通行方法涉及众多行业中,同样有很多产品,适合整合优化创新后在全球广泛应用,说明书细分产品能创新实用的至少数以百计;欢迎合作共促发展。
其中图36为全区域规划中城市路网一例:井字+菱形+辅助=专用道互通,按舒畅点对点总需求,综合规划专用道休闲道,休闲道时速一般低于40km/h,以人为本,适合行人,行驶或移动设备,或车辆通行的道路,区别于各种专用道;含有最低限速40km/h的车辆专用道至少为双车道道路或更多车道道路,同向专用道间距大于100米,不超10公里为佳,限速标识固定或按需调整限速,没有最低限速的车道能预约停车,一般用于进出口比较密的区域或拥堵路段;如3f.图36横向平均2公里就有一条四车道或八车道的专用道,竖向,斜向则平均6公里就有一条专用道,能连接地下或地面或地上的车库,区域内按需增减专用道或休闲道,专用道就近配有24小时定点通达或预约点对点,门对门直达的安稳舒畅公交,每2公里设快速六站通达公交,二大创新特征是预约或直达;选配休闲公交或各类公共行驶设备,对应慢行需求或其它通行需求。
例如:30公里城市范围,横向15条,加竖向5条,加斜向10条,合计最少有30条专用道x4车道x1000辆=每小时可通行12万辆x每天按10小时通行=日均可通行120万辆,密集的休闲道公共交通:区域点对点,门对门24时服务,公共交通以直行方向直达,或六站通达为主,辅配休闲等公共交通工具;城市间规划直达或换乘通达,公交定点发车间隔30秒--5分钟,同站换乘,休闲公交定点发车间隔5--30分钟,美如画,互动预约公交系统,只需记住路口换乘转向或等车接送,保舒畅又节能减排。60公里城市范围至少有60条4车道或以上的专用道,日均可通行240万辆以上;60组全市快速公交或地铁组,加360组区间公交加225组以上的有人或无人驾驶设备,实现村庄街区或站台直达,构成全市公共预约总系统。
相交道路中,至少有一组前后上坡或下坡组成的结构,达成穿跨转向,两者距离5m至1000m范围内;十字路口采用四进四出,四组8个进出口全互通转向,进出口在道路一侧或二侧或中间,前后结构设计主要优点在于转向或机动调控转向,或地形宽度受限时采用,靠右行道路此设计主要用于左转,也适合进出车库,靠左行道路则解决右转,不停车过相交路口的方案之一,此方案配套街区或车位车库更合理。
城市休闲道路,配24小时有人或无人驾驶的公共交通工具,实现短距接驳或预约直达;多车道时至少保障一个车道畅通,四车道建议至少二个车道禁停,人车相互礼让,选配有人或无人驾驶的自动纠错工具或救援设备;专用道休闲道相邻互补时,靠近休闲道的车道,最低车速等于,或低于休闲道许可的最高限速,一般时速对应不同国家和地区规定,本示例上限60或40km/h,下限30或10km/h;休闲道车速常见上限5,10,20,30,40km/h,专用道禁停,休闲道承担预约或故障情况下短暂停车,超时有人或无人驾驶工具实施救援或拖离;出入口管控可以是划线,标识,互动提示,灯光,投影,挡杆等,一般在专用道休闲道中间的隔离带位置,保障大车流与人流的舒畅通行;或路面层为休闲道,路面下层或上层为专用道;达4800辆/h大车流路段,采用双向8车道专用道,或达9600辆每小时上下层16车道专用道再选配休闲道相邻;有专用道相交区域,建议因地制宜高低搭配,或至少有一条道路为二层结构,或三层结构,为道路互通提供最有力的保障条件;高流量道路采用多层结构时,休闲道专用道都能在一个层面或多层设置,如有更多层结构,多层结构道路按需连接不同层面的街区生活区;专用道能采用不同层面,做为不同车速的专用道,例如城市快速或城际高速专用道,进出口距离近且配套预约不停车措施,再无须紧急停车道。
稳时公交
全球通行,全国高速地域直达,全市直达或六站通达的交通模式:以市域说明主要整合优化创新内容:
1s.以全市总发展规划,全市总通行量总用时总成本,规划整合道路进行设计优化创新
2s.以稳时为第一要点,实施舒适快捷服务,以稳时为应急预案的设计前提优化创新
3s.直达或六站通达为公共交通创新点,减少候车换乘用时,超时或闲时采用预约发车
4s.优化权利评价体系,总通行里程总用时总成本总满意度,社会综合效益体现值。
a1.按需预约通行重在互动,优化车次车辆调派,资源利用更高更稳,更接近出行期望值,车辆坐满都去同一目的地,即实现专车点对点直达,资源整合高,政府乐见,民意提升幸福感高,实现交通强国梦!
a2.街区村落或二公里内采用固定线路有人或无人驾驶,公共车辆路边站台停放模式,达到满座率自动发车或按预约随时发车,门对门的无缝公交接驳换乘快,实现24小时安全稳时通达的目标,十公里距离六站通达(起到终六车站或按各区需求标准),此基础上再细分人群特点,单独增设休闲公交(行动缓慢人群专用公交,特殊需求公交),提升出行舒适满意度,对现有短距出行方式,生活方式产生极大影响。
公共车辆来自社会团体企业街道村落或个人,公共交通管理或运营企业全区域配套站点统筹,常见的免费乘车付费乘车,迎来运营企业或管理机构奖利乘车人员,或补偿无法预约乘车人员,包年乘车或乘车赚钱成为可能,其它行业在人工智能自动化大批量取替人类岗位时,各国基本保障进一步得到增强落实。
a3.通达车定时定点,班次间隔为半分钟到十分钟,临时人流增加调配机动车辆或改换更大公交车。
a4.通过减少低载或空载车次,提升占坐率,通过路线更合理的整合优化创新,闲时改满座发车且候车不超十分钟,或按约定发车,真正实现公交通行为主的目标!实现大幅节能减排增效。
a5.按交通流合理配套有人或无人驾驶车辆,道路配套及互动补偿保障机制,增加十字路口做换乘区可减少换乘距离时间;所有固定线路实行直达或六站通达,超六站改名区分或接驳,减少绕弯舒适快捷出行。提升公交出行首选比例,从而减少道路通行车辆数,让更多的四车道或六车道或8车道变为不再拥堵的休闲道,减少低载率车辆的方式,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环保舒畅出行,同时道路建造维护量下降,有限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用于更需要的区域,例如深海或太空等未知领域的科研探索。
a6.直观影响:坐公交比开车出行更快捷舒畅合算,取代限号出行避免法律争议,低占座率客车电动车助动车出行量减少;自行车休闲道健身出行,按时定点公交,成为智能互动按需稳时的公交。
a7.主要区别:相比出租车网约车更稳定,预约成功后十分钟内车辆到达为设计上限,配套超时快速补偿,免费包车是补偿措施之一;24小时服务水平稳定,区别于公交出租车网约车忙时太挤或无法上车,闲时车辆减少候车时间增加或直接停运无车可乘;公共车辆停在各个站点或各街区,区别于公交集中停放,这是保障十分钟内可达的主因;预约公交可按优先次序随时包车拼车,或达到满座率直达,区别与不稳定包车机制;各站点按预约确定是否需要停车,区别于公交车各站都需减速停车,用于确认是否有人上车下车;六站通达公交走同向,快速换乘接驳方式实现区对区,点对点的通行,区别于常见公交的弯来弯去,站点多停车次数多,停车行车时间长;同线路配不同座位的公共车辆,适应不同时段人流货物,保障占座率的稳定,减少空载低占座率实现节能减排,区别于常见公交同一线路配同一类形车辆,不同时段候车时间不等,空载低占座率车次多的状况;按照通行总里程总用时总成本预约调控,安全稳时舒适快捷的目标,解决全部固定或临时预约成功通行需求,区别于解决主要预测通行需求为目标的常见规划;
本发明各项单独实施具有社会效应;二项或多项组合同步应用效果更佳,能适应动态通行的变化。
展望可达目标:
地面通行以人优先为本,慢速交通,适宜人类休闲停留,怡情舒展活动场所,车流一般小于200辆/h/ln。
例如:道路车辆每小时通行量大于1000的,采用双层或多层通行方式,通行车辆与行人采用分层区隔通行或平面分隔,条件受限的保留现有模式或其它补偿配套措施:路面以人为本地段行人优先,半地下层或地下一层为中慢速车辆专用道,选配1:1停车位,地下二层快速中速路,地下三层高速路或轨交道路,第四层轨交城际,深层国防民防道路体系,各国各地区可按此建议或按保持各自标准。
汽车专用道路一般为路面双向四车道,或中低速四车道再加四车道快速高速专用车道,双层或以上道路为单向双车道或四车道或八车道,或至少一层是双向行驶,按需通行道路逐步转为免费或按约通行有奖励,临时或特殊通行采用补偿方式,如遇忙用补偿方式置换优先通行权,封道建设需按要求绕道通行的。
b1.立竿见影适合全球缓堵法:无红绿灯,实际通行能力提升至设计通行量,每车道小车1000辆每小时,拥堵路口采用高架或地下相交的,只需其中一条路行驶方向改变,形成4个u形进出,实现全互通!或n或m形等外观,4个u形有8个引桥或连接体,或称连接辅路(图18图22图27……),连接引桥在中间位置四个方向各一个能实现全互通,各二个为一组设计通行能力1000辆每小时每车道,理论依据:设计总量范围内,减少红灯停,绕行时间,从而提升行路段的安稳舒畅率。
b2.各国交规统一解释按指示方向行驶,一条双向道路能理解为二条特殊相邻的单向路通行(一条路中的一段也适用,比如这条路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行驶方向情况下)对应穿跨互通附图综合优点多。
b3.对于平面交叉设红绿灯的路口,立竿见影方法是:一条路改变行驶方向,红绿灯改造为二次绿灯为一个周期,或依次绿灯循环周期控制在12秒内,或直接改建为跨线互通方式,或双层信号控制。
b4.注意事项:专用道每车道通行量按每三秒过一辆车统一设计通行量,或按不同国家标准执行。
b5.交汇区段,选增二个车道为佳(补偿交汇行驶干犹影响,加应急空间,即交汇区最大设计通行量为4800;六车道或以上交汇时,首选全定向二层互通结构)(安全技术提升且交规优化另议,暂按三秒主要考虑交规车距及安全意识,后续车辆自动行驶可按二秒或一秒,甚至更短的安全时间计量车距)
b6.对照各国各地区范围,舒畅通行能力最大的道路,平均单车道舒畅通行量,做为各自设计通行量。
c1.根本治堵法:按需规划预约出行=出行前互动预警管控;
c2主要措施:1、预约系统提前预警防控分流,比如提前一小时或一天,或个性化设制互动时间。
c3.常态化拥堵道路建议实施双层道路改建(增建地下路为主,流量大距离远可三层建高速路;比如建成后,路面为慢速路行人优先,半地下层或地下一层为车辆专用道路,对车流提前预警管控,地下二层为快速路高速路;双向六车道或八车道城市快速路,变更设计为至少有一个车道为按需预约停车的车道,作为故障拥堵待援线,其它车道时速设上限下限,保障道路舒畅不停车通行;保障规划设计避免高速遇堵)。
c4、对于五年内必然增加的交通流,按三年内完工,十年规划引发的增流改建时直接完成!利于二十年规划或更长远规划,一般采用拓建用地预留或规划多层交通解决方案;以道路建设周期调控远景目标。
c5、规划落实快速机动道路的筹备建造,改变人类等待道路改扩建或新建,直接启动机动道路取代维修改扩建道路的通行,以此循环,全局总用时总需求总权利总成本优先,以保障各部权利,适合各行各业。
c6、众多工作由机器人代替后,知足常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休闲生活,会越来越多的体现;道路绿荫面积,等于或大于道路面积,路面以休闲道为主,专用道路采用路面或地上地下,避免干扰,保障安稳畅通车流量,地下道路更能避免行驶方向变更的习惯影响,无人驾驶则避开了有人驾驶的种种限制。
保护点在创新结构或保障方法,上下文都有体现: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规划相适应,点点滴滴溶入生活,按实际通行量及各阶段远景预测通行量,结合道路建造同期,不同时间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改善现有道路结构及通行状况。人类勇于进取,人工智能越来越实用,走向越来越多的未知领域;实际舒畅通行调控保障手段是预约,提前知比知巳,减少预测不准;道路规划设计、相交路口结构、相交路口之间的结构、穿跨互通、左右互通、多层道路相交结构、总用时检验、总里程总成本舒畅满意度准则、预约稳时公交、道路预约调控系统、……保障机制,补偿机制,通过影响出行需求,实现道路舒畅平衡,主要是保障道路相关的利益方,进一步驱动职能部门,维护或保障交规更好落实,更利执行,有效平衡道路舒畅通行的方法,使受益方更积极完善的动力,道路越舒畅,收益越多或不降;人工智能运用所减少的人员,基本保障不缺失,生活质量不下降。
安稳舒控通行,具体指按总车流量或人流量需求数据,安全稳时舒适通行,可以引导分流或控制阻隔流量超出的道路和路网。其具体特征至少有以下一点:1、道路规划设计总流量为前提,以每段道路通过所需时间为首要衡量标识;2、结合每天每时段的按需通行量采取互动系统引导分流阻流;3、改建新建扩建相交道路为新型简捷互通道路;4、优化交规,停车措施,避免红绿灯等待时间,不停车稳时通过。左右互通指两个路口之间的道路方向与路口相交道路,至少有一个行驶方向不同,从而实现这个相交路口的简捷互通(例:横向道路靠右行驶,竖向道路靠左行驶;或竖向道路靠右行驶,横向道路带有靠左行驶结构)二条相交道路中,至少一条是采用多层分向行驶结构,从而实现相交路口的简捷互通;相交道路都是多层结构互通同理;相交道路中,双向行驶的多层道路中,上下层之间的方向正好相反,从而实现不对称车流的穿跨互通转变(创新互通不含他人已公开方法,例如苜目叶二层互通,四层定向穿跨互通等)
按需快速高效增减入口或出口,各出入口能引导分流阻隔救援或控制调节不同方向车流的道路(区别高速在节日高峰拥堵停车,应急预防调控作用在此完美体现;道路单向有二条以上车道时,不设下限时速车道并可按规定停车,其它为畅通车道救援车道,严禁停车,配有及时高效警示或拖离等措施);提前预约出行首选公交,开车通过互动提前引导出行路线;穿跨互通以安全舒畅为前提,二点之间距离用时长短,决定道路互通半径设计最佳车速,而非按道路级别与车速来定义互通所需半径或通行时间,减少占地资源更经济环保的完成建设,以全路网舒适提高占座率,减少车辆低效出行实现节能减排,提升营商环境。
通过预约系统按需出行,提前预控调节,缓解道路压力保障安稳舒控通行的方法,有一个或一套系统实现预约,预警调控,调控方式通过提示,或补偿或交换或强制限行或组合措施等,排序出行保障平衡。
通过全局按需规划,提升道路利用率,与现有规划最大的区别是,进一步细分通行量为固定通行量,预测通行量,临时通行量,以实际最大的固定通行量为基础,预测为辅,预设道路扩容所需周期,进行道路规划设计;小区四周道路分为休闲路与专用道,配合停车或固定车库扩容规划,减少改造或建设综合成本,时间,实施分期无干犹通行的扩容预案。
通过道路或路口新型结构的改造或新建,路口结构如图所示,保障或提升通行量缓解拥堵,新型结构道路或桥面或隧道,优先选用小车通行高度,增加同一时间内,提升道路通行能力,减少财力受限或地型受限或环保等因素受限,无法扩容的难题。道路或路口结构,采用模块化建设,减少修路对周边影响的时间。
通过改变公共交通的站台设置,实现路口换乘,按需调配车辆减少空座率,提升占座率,通过增加机动车辆,实现车辆更合理的调控,减少等车时间或换乘时间,促进乘公交出作为优先选择方式,减少道路出行车辆的方法;指微距短距出行采用公共交通方式,实现中远距离出行的无缝对接,实现公交点对点,门对门通达或直达。短距出行的交通工具,首选无人驾驶,走固定预设线路,或专用道路,通过定点上车或按需个性化定时到门接送,实际固定道路段或村落或小区或街区范围的来往。
简要附图加数字标识,属原权利要求内容的更详细解说:道路桥梁专业人员,只看道路桥梁能快速指出各部位名称功能作用等,无附图说明不影响原权利要求;附图中多图片只看图也能清晰明了区别特征,结构保护重点或功能方法保护重点;附图所示的部分结构保护点,有些无附图也能一句话说明保护要点,区别特征,有附图说明则更清晰易理解;附图中连接线对应的数字下文中加(),例(1)=1,(2)=2类推。
比如立交结构权利要求:道路相交为二层立交结构,有8条或更多连接上下层道路的连接道,形成4个u形或n形;或更多连接通道形成m形或w形,或二种以上形状组合的外观结构。
例如2个u形加2个m形,或1个n形加3个u形或3个m形等;或路口4面道路中间各有一条连接道;或路口四面道路中间前后各一个,形成4组8个进出口结构;区别于常见二层跨线立交路口,只有四条连接道在道路两侧的结构,或4条连接道至少有一条不在道路中间的情况。
创新结构新颖性有了,创造性有了,实用性也有了,结构保护点清晰;下面进一步强化这几点说明或对比。
创新功能优势:4个u形n形或m形,能增加转向通行能力或稳定性,按保障方法更能实现二层互通。
扩展功能区别在于:4个u形n形或m形w形,增加信号或设备调控,能实现至少一个车道通行方向的转变,或至少一个进出口改变进出口方向;最多能实现一刻钟内所有车道或出入口的调控或转向。
舒畅效果与实用性,不停车通行,按一级或二级服务水平,每车道每小时设计通行能力为300至1200辆,双向四车道通行能力,等同或大于常规双向六车道八车道红绿灯控制路口的通行能力。
对比常规全互通,本结构明显具有地形受限小,占地少,成本低,改建快,效能高,节能减排等优势。
要于半地下地下道路相交,优势更加明显;采用本结构广泛应用,各国地下全互通难题已解决。
本结构配合创新的穿跨全互通或预约通行,更能减少占地或提前预警引导或分流补偿调控,保障舒畅。
以上6点是常规道路相交很难达到或无法达到的,很难达到指常规全互通成本高,占地大,拆迁难,建造周期长,地形或其它受限条件多等因素;无法达到指这些不利因素,快速广泛应用比创新互通难。
权利要求的结构在多个附图中都有体现,现以数字方式对各区块进行标识分步解说。图27结构1至10数字为相交道路的连接道,各国各地区叫其它名称不影响结果或作用,材料或建造方式等能达到通行需求不限制,各附图主要保护结构外观及变形,保障舒畅通行方法,实用性功能或作用。图27能通大客车大货车设计,或小车专用道或公交专用道等,共标(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个数字,每个数字代表一个区域或一段道路,如图所见此立交为二层左右互通结构具备全互通功能的立交,此创新立交称:左右全互通立交桥或左右全互通隧道,简称:左右互通;听名或看名能知八九,看图能理解实现方法,结构保护点包括上述四个方向各有二个连接通道或连接桥,形成外观u形或n形结构;含有m形等外观适用本图例,4个外围右转区域对应数字(1)(4)(5)(8),形成附加结构,是结构权利要求扩展内容之一,竖向同一条道路部分路段或两个路口之间路段,同时存在靠左行靠右行结构,非常有利于各国各地区保留通行习惯的前提下,实现专用道对应数字(15)(16)(17)(18)(19)(20)区域,安稳舒畅的通行;(2)(3)(6)(7)(9)(10)(11)(12)对应8个连接通道或连接桥,起到转向作用,按需左转或右转或调头,这8个区域都有标行驶方向,按行驶方向通行;分流合流交织区视舒畅车流量,或按需加宽加长交织区,补充交织减少的通行能力,(21)街区停车场等,(22)专用道可控出入口。(13)(14)区域为绿化带,是转向或改扩建预留区,此区域图27能改为图22结构(13)(14)连接道结构效果;或参考图28道路中间(23)(24)(25)区域的连接道,通道距离按小车专用道设计,(26)为转向分流或阻断设备,进一步优化了左转右转的通行能力,减少了跨线转向机率,进一步减少此路段合流分流的集中,安全性,舒畅性或通行能力更强或更稳定。
图28是图27细分设计小车专用道更详细的举例说明。图21图22配套连接小区或街区车库等的出入口,结构能完成调头转向,按需选择仅转向或能调头标识,配套信号或设备阻断通行或开启引导分流通行。
图21主要区别特征在于两侧通行道为前后配置结构,4组8个进出口,通过连接道实现全互通。
图27中(2)(6)区域左转车道换到图22中的(13)(14)区,(1)(10)之间,(4)(12)之间,(5)(11)之间,(8)(9)之间绿化带取消,连成双向车道,图22图28相对图27,主要是转向进出口结构位置变动或增减,其它类似结构变化同属保护范围;专用道全程调控是主要参数之一,如果没有全程调控系统或预约引导分流系统,一般划归休闲道,或专用道休闲道能按需转换;图27行驶方向固定标识,改为可换行驶方向标识,或增加信号控制或设备调控,能增加潮汐车流或突发大车流的调控能力,具备此能力的道路或立交称为机动道路或机动立交隧道;把临时车流或突发大车流引入机动道路通行,是道路规划设计优化方案内容之一,道路相关人士有兴趣可研究交流;附图3左右互通或穿跨互通结构都适合;规划新思路,创新结构,保障方法,功能效果如何实现有效保护。
图33左下角(9)(10)(11)(12)(13)(14)(15)(16)区域,是相交道路连接道进出口,连接道采用坡道或匝道结构实现左转,属能调头的全互通创新结构之一,这里对左转走向做个说明,其它行驶方向看箭头标识,或参考其它附图通行;(9)入口对应左转箭头,经(9)至(16)连通道(16)出口向右合流完成左转;(12)入口对应左转箭头,经连通道(10)出口向右合流完成左转;(14)入口对应左转箭头,经连通道(11)出口向右合流完成左转;(15)入口对应左转箭头,经连通道(13)出口向右合流完成左转;所有进口出口能按需换向,或改变连接道位置,能安稳转向调控潮汐车流,或增加道路两侧出入口,形成新的道路结构形状;图示靠右行,靠左行同理;考虑地形或成本扩建等因素,举例推荐创新互通结构建造。
图33右下角带(1)(2)(3)(4)(5)(6)(7)(8)数字对应的位置,是上下层相交道路连接道,连接道采用坡道或平面或组合,连接通位置在地下或半地下,地面,低架桥或高架桥等单一或组合,与常规道路相交保障一条道路通行有4个连接道对比,创新结构区别在于,每个方向有二条或以上的连接道,8个连接道构成外观似u形n形,二层结构全互通;配套信号或阻控设备能自动或按需调控各个方向的转向通行,应对潮汐或临时突发大车流,效能明显增加,稳定;图示指定方向对应图4,主要应对固定大车流,本举例考虑安全舒畅,服务标准按一级到二级,双向四车通每车道每小时上限通行能力1000辆设计,按专用道说明则增加下限车流量,达不至下限车流的道路,归入休闲道;部分休闲道在车辆高峰或按需能转为专用道;各国按此标准或按各国已有标准,例如中国一般认为三秒间隔为安全,通行上限1200pcu/h/ln,美国部分地区等认为二秒间隔为安全,则上限为1800辆,有条件地区可按一级服务水平,专用道设计为600pcu/h/ln,或按通行人数进行设定上限或下限;公交专道按通行人数或效能比设定更优。
各国各地区原有道路或公路名称叫法会不同,构造名称也有不同或多样,不影响结构或舒畅通行效能;整体方案中能通行车辆的道路,按创新规划设计思路,名称分为专用道或休闲道二大类,专用道可按字面意思理解,对应保障通行,一般指专供车辆行驶或设备工具移动的道路,专用道按车速分为高速专用道快速专用道慢速专用道,按车辆分为货车专用道,小车专用道,公交专用道,轨道专用道,特殊车辆或设备工具专用道等,专用道与一般道路或高速公路的区别在于,规划设计思路不同,专用道以固定最少流量,最大固定流量为主要参数,避免道路宽车流少,或固定车流超出通行能力的问题,通过预约通行系统提前引导分流调控,全路段避免各类干扰,配套应急救援或快速换道等措施,保障按需通行的舒畅。
休闲道以人为本,行人为主,许可较少车辆或能移动设备或工具慢行的道路,移动速度一般指40km/h内,休闲道按需能转专用道使用的,一般不超60km/h;各路段慢行标准或按各国各地区规定。
街区村庄或车库等,与道路连接部分或路段,或道路与道路连接部分,桥梁公路地道连接段,称为引道,辅道,连接通道,连接道,通道,引桥,匝道,辅路,坡道,汽车坡道,直线坡道,曲线坡道,弯道,连接体,引线等等名称;包括电梯等升降通道,本文一般统称为:连接道;如有使用连接桥或其它名称,不影响其含义或作用,不影响权利要求;部分路段或位置结构在一起,用或不同连接道都不影响结果。比如路边车位或平行车库,或道路就是备用车库,或升降桥梁能形成道路平面相交或立体相交等情形。
图1图2图3图4是道路相交区域的简化结构图,能匹配标识信号或设备控制实现不停车通行。
图1图2固定箭头路段,分别对应靠右行靠左行的国家或地区,相交专用道没有固定箭头标识,方向转向时全路段调控防干扰防车流超限;在潮汐时段按需变换提升通行量,特别适合潮汐明显且相对固定的道路段,图3所有相交道路都不固定行驶方式,完全按预约通行或临时通行量进行调控,相比其它相交道路应变通行能力更强更稳定,此类专用道也称为机动道路段或机动立交桥,有条件的区域可按1公里至10公里范围规划不同类形或等级的机动道路,比如过境道路增加预约调控系统,能更适应临时增加或突发的大流量通行;图4为相交道路一条靠右行,一条靠左行,形成二层结构最简洁有效的全互通,简称左右互通,适合固定车流量大,或地形空间受限,或各类成本受控,改建期限紧等等,最佳优选互通立交或互通路网,图4相比图3,建造或维护成本都低,主要在于引导信号调控设备减化;图36总体规划设计预防为主,各点总通行量按舒畅要求分离固定与临时车流,配套预约调控系统,标本兼治。
图5为常见的平面相交,相交道路一条靠右行,一条靠左行,通过相应的信号控制或限制措施配套,实现路口不停车通行;有红绿灯的路口,调整红绿灯能立竿见影的减少停车等待时间,从而大幅提升路口通行能力,每次绿灯六个方向通行加二个方向调头,管控单位保留路口人行道,或人流与车流完全分离,司机或无人驾驶的预控需求,每次绿灯时间为1秒到60秒,二次绿灯一个循环周期,或采用激光投影引导或其它信号引导方式管控有序通行;通过此方法可以让通行量接近或达到立交互通水平,设一段距离为调速区同步信号,带虚线的箭头标识,为新增条件按序通行标识,不影响优先通行车辆前提下按序转向。
图6的(1)(2)(3)(4)靠右行,(5)(6)(7)(8)靠左行,(9)路口,区域位置功能图5等同,图6增加(10)(11)(12)(13)公共交通四角换乘结构,行人乘车过路口避免人流与车流交织,平交路口无人行横道,常见平交路口通过增加车道提升通行量,靠右靠左行是保障通行量的方法,例如每次绿灯设为3秒或6秒9秒等,能不停车过路口;为公交在路口四角停靠创造条件,每50米或按需设集结站点,互动预约上车下车,减停车换乘候时,增效益升满意度,行人不与车流交织,或走休闲道更能保障路口安全,一举多得。
图7为常见的靠左行,靠右行同理,车流量少则定义为休闲道,人流车流波动较多的路口,建议改建为带红绿灯的上下层休闲道或专用道,车流大于专用道单车道流量时,改建为左右互通或穿跨互通。
图8图9图13为图5图6变化之一,主要是专用道侧边有休闲道,行驶方向正好相反,使本段或本条道路具有靠左行靠右行的形状结构。
图10为三层结构,一层为休闲道,另外二层为相交道路中,小车专用道采用图28结构,或图22等左右互通结构,按固定或调控的指示方向行驶;适合小车为主,需重点考虑行人休闲生活的区域,小车专用道一般为双向2车道或4车道,对应300-1200pcu/h/ln或600-1200pcu/h/ln;相交四个车道通行上限4800辆/小时,八个车道9600辆/小时,专用道通行量最少值防投入后空置,最高值预防拥堵。
图14是图10的变化之一,采用直行跨线立交结构,小车专用道只可直行右转或只可直行左转,部分转向走休闲道达到半互通或全互通,或有红绿灯。图11图12图15图16属三层结构,相同之处在于一条道路分为上层下层单行道方式,区别点在于休闲道专用道相邻与否,公交站是否在路口范围;多层道路结构中,至少有一个相反方向行驶的单行道组合;或至少有一层靠右双向行驶,一层靠左双向行驶的组合。
3d.图17是靠右行箭头,靠左行地区或国家能转向或左右互通结构;一个层面通过信号控制直行,一个层面通过信号控制转向;休闲道与一个层面平行,或多个层面有休闲道或街区,信号控制周期6秒或按需调控60秒内,通过信号控制与调速礼让不停车过路口,缓解人流车流通行压力,实现道路舒畅稳定,路口周边有地下车库街区更具综合效益优势,同平面靠近路口站台或路口换乘,全市道路公交一张图,再无须记忆查找公交线路途经站名,具里程碑式的创新意义,简洁高效的总用时总权益总成本优先原则,适合各行业;后续提升公交出行率,减少空载低载车流,车流少更舒畅,各方权益环保综合效益明显体现。
路口结构按指示通行或保障舒畅通行的方法,预约引导分流调控;固定车流少为二层结构,车流量大或行人多为三层或更多层结构;同时具备休闲道专用道特点,可按需相互转换或固定,解说信号控制下的通行,优化公共交通减少车流量为持续目标,从而避免或解决已有拥堵,节能减排。图17结构价值举例:(28)是相交道路,(29)是连接道,(30)是路口换乘区,(31)是休闲道,(32)换乘区或交织区;(33)四角换乘选区,路口同层面安稳快捷换乘,换乘距离0米到30米,人流密集区增加20米宽度,换乘距离能控制在50米,路口做为公交换乘站时,建议公交仅直行,直达或休闲公交等可按需转向,不同类型公交外观或标识区别,路口四角换乘距离是在道路宽度上加50米,一般情况四角换乘距离在100米内;考虑到四角配套其它设施需延伸,路口范围换乘以200米为限,配套有人或无人驾驶的移动工具,24小时不间断服务水平,每50米或按需求距离设置停车或换乘标识,标识有形或无形,比如带有北斗或gps定位的手机,无形定位标识相对精准实用,门对门点对点预约直达或通达成主流,能解决出租车专车忙时等不到或很难预约成功的难题;也没有共享车辆乱停乱放等不良情况;有形标识在定点定时换乘区或换乘车辆停放区设置,换乘区能配套预约系统,做为互动预约叫车或其它辅助系统终端,比如连接救援系统。
举例2:左转车辆大于休闲道设计所规定的车流量,即上下层都是专用道时,换乘区在路口四角;或路口为三层结构,二层汽车专用道相交区为创新全互通结构,双向4车道相交等于8个车道,每小时保障9600辆以内小车舒畅通行;休闲道公交每小时240辆x50人=12000人次,专用道规划以四车道或八车道为主,如需扩容改造以增加道路层数不扩路宽,休闲道规划建议双车道或四车道为主。
图18图19图20图21都是二层互通结构举例,横向道路两侧各有一组,或道路中间各有一组前后位置的出入口,用于转向或调,或经此通道进入车库或街区;各图各自对应不同的半互通或全互通方法;其中3g.3m.也就是图18图22为推荐结构类型,外观结构不同,都属能调头的全互通结构,靠右行靠左行同时存在,四个转向在同层相交区,四转向提前下穿或上跨完成;行人乘车过路口或升降通道或就近休闲道通过;上下二层转向区或道路周边,就近建车库或连接已有车库车位,权限范围内以综合总成本,社会综合总效益为优先考虑规划;本结构是专用道互通或专用道休闲道相接路口,是靠右靠左组合的多种形状结构之一,附合转向习惯,能按需增减出入口,集各国此前各类机动车道路优点于一身的创新结构。
图18结构说明:(1)(2)(3)(4)(20)(21)(22)(23)为相交道路跨线直行通道,(5)(6)是转向缓冲合流分流区,(7)(8)(9)(10)(15)(16)(17)(18)转向进出口通道,(19)为备用救援区或绿化隔离带,左右两侧能按需做为横向行驶的调头区;(11)(12)(13)(14)为道路预留区或休闲道,(11)(14)按需改建为直连(20)(23)的连接道后,竖向道路上能形成2个m形或4个u或n形结构,横向道路夹中间连接道能形成4个u形或n形结构,(15)(18)连接道从成本考虑(21)(22)为二层道路结构,地形等因素受限选(20)(23)为二层道路结构,实用性综合效益或配套街区车库考虑(20)(21)(22)(23)整体都为二层结构;(24)(25)(26)为街区或公园或厂区或田野等;专用道配套预约调控系统或引导分流阻断设备或救援预案。
图18通行保障方法举例:(1)直行下穿直行至(3)继续直行,经(16)连接道完成右转,(1)经(7)连接道完成左转或经(5)调头至(8);(4)直行下穿直行至(2)继续直行,经(17)连接道完成右转,(4)经(10)连接道完成左转或经(6)调头至(9);(20)直行至(22)继续直行,经(15)连接道完成右转至(3),(20)经(8)完成左转或经(19)左侧调头至(21);(23)直行至(21)继续直行,经(18)连接道完成右转至(2),(23)经(9)完成左转或经(19)右侧调头至(22);车流量超设计启动引导分流阻断措施或拖离救援预案;举例:(2)区域因故障导致(4)慢行,(8)(18)启动分流或阻断,或转反向行驶保障通行。
图23图24图25图26占地少优点多,是穿跨互通的多种结构或类似形状,也称之为上下层单行通互通结构,主要特点在于适用靠右行或靠左行,或靠右靠左行等多种情形;穿跨位置没有特别限制,穿跨后可以平面双向结构,也可以上下层单向或双向通行结构,或结合两侧休闲道或车库连接道,实现转向后的互通。穿跨互通方法,相比增加车道定向互通,喇叭形,苜蓿叶形,具有明显的占地少,免拆迁,成本低,易建造,周期短等优点;建成后互通用时短,安稳舒畅,适合常见的快速路高速路主干线次干线等类形,汽车专用道按通行车辆细分为,中大型车专用道,小车专用道,公交专用道和其它车辆专用道;休闲道路属自成体系的休闲生活道路,专用道休闲道共同特点,对于超出范围内的临时车辆,进行预控;生活因预约而改变!
穿跨互通指:双向通行道路形成具有高低单行道结构;含上下层单行道反向组合的结构;实现全互通。
左右互通指:靠右行道路与靠左行道路相交构;含同向道路靠右行靠左行结构;二层结构能全互通。
穿跨互通或左右互通,是双向通行或单向组合道路中,最精巧简洁高效的方法,通过各类开挖方法或盾构技术,实现各层面双向通行互通,或上下层单向通行互通组合;目前各国城市发展趋势和当前隧道城市地下工程越来越多的今天或明天,这二类互通方法必然成为主流,国防道路民生道路上都意义非凡。
图23是穿跨互通结构的代表,高低位结构设计或上下层结构设计,都有体现;能实现12个行驶方向加4个调头行驶的全互通方法;(1)(2)(7)(8)是二条相交道路,跨线方式直线通行,(3)(4)(5)(6)(9)(10)(11)(12)各是左转或右转连接道,连接道两端能按需设计或增减调头通道;为减少占地成本,匝道选上下层单行道结构,有人驾驶更舒适考虑选分离式结构,或局部平面平行结构。
弯区设专用道或休闲道或专用道与休闲道同时设置,或专用道与休闲道分开,双向转弯还可多层方式,可配合车库道调头,独立设调头也适合,街区\车库车道调头,管控等都按需规划;靠左行靠右行,靠左靠右混合,高低位左右转,优点无需加宽,各向舒捷稳时,特殊单行道路,特殊双向道路。
图24结构区别特征在于:(17)(20)连接道能做为街区专用道或车库连接专用道;车流量少称休闲道。
3a.3b.也就是图27图28,是3m.对应图22更详细的图解,及可能的变化结构举例,适用范围更广泛更明晰;50米横道双向8车道,35米竖道双向4车道,相交路口设计小车稳时通行每分钟200辆,小车专用道服务水平按1-2级范围,超出2级则实施引导分流管控补偿机制,或改扩建;重点:图28图27图22,结构除上述固定作用外,配合预约调控系统,能做为机动道路应对潮汐车流,或临时突增的大流量;按此类结构储备构件,作为临时移动道路构建更能得心应手,是保障服务水平或提升通行快捷有效的方法。
图27按大车通行适用广,按小车专用道构建占地少成本低建造快,例举下沉式或地下互通参数如下:
1、小车专用道限高2.6米限宽3米限核裁2t(3.5米高公交限高4米宽3.5米,或按车规设置,下同)
2、小车专用道每车道平均每分钟车流大于6辆少于20辆,对应休闲道每车道每分钟车少于6辆设计;
3、全路段禁止停车,道路连地下泊位或街区车库,配预约或定点自动代泊车,五分钟应急救援系统;
4、按顺预约优先通行,常拥堵路段或临时大车流启动补偿系统引导分流,选配应急移动扩容装置;
5、预制上述结构组装模块,构建一个工时内完成改扩建方案的方法,减少道路维护改建的影响,竖向靠右行,横向靠左行,四个左转同层,四右转同层面,互通坡度5%,30米坡长适合大部分街区道,或按地形条件设计坡度坡长等;有条件相邻休闲道左右或上下层,有利互补减专用道成本及救援。
6、本结构类形创新点:3.3mx7mx0.5m带连接结构的长方体,依次拼接形成单层单向,或双向二车道或四车道;或双层单行道组合结构,或双层双向车道组合结构,或专用道休闲道分层结构;配套30t或50t拼装设备,按每小时6.6米进度,一个8小时班次拼装50米以上;一段三百米街道一周完成改建为路面休闲道,上层或下层专用道;或尺寸范围:长5米至45米x宽1米至28米x高0.3米至10米,或预制件尺寸等于大于10米x5米x2.5米,集成管网照明信号防水防火防损调控单元系统,安装检测通过即可使用预制成类似箱梁的多层结构进行拼接。做为紧急救援措施,立体空间模块化二层或三层结构的预制件,集成管网照明信号防损调控单元,可自行移动,特定节日集会或临时救援通道空间的设备。
图29图30下半部右侧竖道左转连接道显示属全互通结构,按图显示属半互通相交,路网全互通结构。
图31上部相交道路是靠右行;下部相交道路是靠右行靠左行,主要特征在于(17)(18)结构,横向道路中间各有一条双向通道连接,(1)(9)道路中间(2)(8)连接道经(17)连接(19),(6)(11)道路中间(5)(10)连接道经(18)与(16)(20)竖向道路连接,适合较少车流量右转;竖向道路2个方向的道路中间,改用一条双向双车道结构,则图31下部四个左转能实现较少车流通行;(7)休闲道;(13)(14)(15)转向连接道;(3)(4)(12)是左转连接道,适应每车道1000辆每小时通行能力;(2)(8)(17)区域,(5)(10)(18)结构区域,改成(3)(4)前后设计的成组连接道,能保障所有转向各1000pcu/h/ln舒畅不停车通行;前后设计的连接道一般为双车道,优点在于转向通行等同道路车流,双车道二级服务水平匹配四车道一级服务通行量。
图32互通路网举例,图33多种互通组成的道路网;图34右侧采用升降器完成转向;(1)(2)(3)(4)(6)(7)(8)(9)是转向连接通道进出口,(5)是升降通道,带有电梯或起重机或卷扬机,塔吊机或其它升降器,完成转向换道功能,观念条件附合的地区可尝试升降设备换道或道路直连车库;图34图35是分体道路靠左行的互通结构类,分体结构道路在相交互通上,具有更明显互通结构选择优势,属常见的三层或四层互通方法;图34图35解决左转右转规则与实际通行,长期存在的习惯或规则矛盾;左转直接向左,右转直接向右,在分体道路的中间,至少有二个分流或合流完成转向的出入口,穿跨方式完成转向,是区别其它转向结构最明显的特征;分体道路占地多些,带来的可选优势也多,举例三层以上街区各自连接各层连接道;相交道路采用立交互通的专用道,规划设计出入口能引导分流,全网调控道路。
上述发明有全新创新思路也有常规技术上的创新或整合优化;是规划设计预防思路与道路结构创新等方式,标本兼治的综合方法;总效益总用时优先同样适合各行业引用或依此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