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组合的桥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12593发布日期:2021-04-09 13:03阅读:62来源:国知局
基于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组合的桥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装置和施工方法,尤其是一种基于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组合的桥梁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钢箱梁作为架空桥梁,从而满足在城市铁路营业线和城市道路的立交,因此基于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组合的桥梁装置是一种重要的土木工程部件,在现有的基于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组合的桥梁装置中,还都是通过桥墩进行一个平面支撑,由于桥墩属于一点支撑,从而影响了跨越铁路营业线的桥梁稳定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客体是一种基于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组合的桥梁装置。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组合的桥梁装置,因此提高了跨越铁路营业线的桥梁稳定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组合的桥梁装置,包含有具有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的桥梁装置本体、设置为与混凝土箱梁或钢箱梁联接并且具有呈分杈分布的支撑斜条部的v形墩。

由于设计了桥梁装置本体和v形墩,通过桥梁装置本体,实现了对铁路营业线的跨越,通过v形墩,实现了对桥梁装置本体的发散面支撑,不再通过桥墩进行一个平面支撑,因此提高了跨越铁路营业线的桥梁稳定性能。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形成发散面支撑的方式把桥梁装置本体和v形墩相互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按照形成等边三角形截面支撑边的方式把v形墩与桥梁装置本体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桥梁装置本体设置为还包含有桩柱、承台、第一端墩、第二端墩和侧墩。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桥梁装置本体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钢塔、第一斜拉索组和第二斜拉索组。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混凝土箱梁设置为与钢箱梁联接,在混凝土箱梁上分别设置有v形墩、钢塔和第一端墩并且在桩柱与v形墩之间设置有承台,在钢箱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端墩和侧墩并且在混凝土箱梁与钢塔之间设置有第二斜拉索组,在钢箱梁与钢塔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拉索组。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混凝土箱梁的内端头设置为与钢箱梁对接式联接并且混凝土箱梁的内端头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v形墩联接,混凝土箱梁的内端头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钢塔联接并且混凝土箱梁的外端头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一端墩联接,混凝土箱梁的外端头的内侧部设置为与第二斜拉索组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钢箱梁的内端头设置为与混凝土箱梁对接式联接并且钢箱梁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联接,钢箱梁的外端头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二端墩联接并且钢箱梁的外端头内侧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侧墩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桩柱设置为圆形柱状体并且桩柱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承台联接,桩柱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地基植入式联接并且桩柱设置为呈排呈列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v形墩设置为包含有台部、第一斜条部和第二斜条部并且台部的上端端面其中一个侧部设置为与第一斜条部的下端端面部联接,台部的上端端面其中另一个侧部设置为与第二斜条部的下端端面部联接并且在第一斜条部和第二斜条部之间设置有开口上槽体,第一斜条部的上端端面部和第二斜条部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混凝土箱梁联接并且台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承台联接,台部、第一斜条部和第二斜条部分别设置为条状体并且开口上槽体与混凝土箱梁的下端端面部组成的轮廓线设置为角部具有弧线的等边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钢塔设置为包含有塔头部、第一支撑爪部和第二支撑爪部并且塔头部的下端端面其中一个侧部设置为与第一支撑爪部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塔头部的下端端面其中另一个侧部设置为与第二支撑爪部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并且在第一支撑爪部和第二支撑爪部之间设置有开口下槽体,第一支撑爪部的下端端面部和第二支撑爪部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混凝土箱梁联接并且塔头部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和第二斜拉索组联接,塔头部、第一支撑爪部和第二支撑爪部分别设置为条状体并且塔头部与第一支撑爪部和第二支撑爪部设置为呈y字形分布,塔头部和第一支撑爪部组成的外侧面的轮廓线并且塔头部和第二支撑爪部组成的外侧面的轮廓线分别设置为圆周线的一部分,开口下槽体与混凝土箱梁的上端端面部组成的轮廓线设置为角部具有弧线的三角形。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一斜拉索组的中的其中一条斜拉索的上端头设置为与钢塔联接并且第一斜拉索组的中的其中一条斜拉索的下端头设置为与钢箱梁联接,第一斜拉索组的中的其中一条斜拉索设置为钢丝绳。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二斜拉索组的中的其中一条斜拉索的上端头设置为与钢塔联接并且第二斜拉索组的中的其中一条斜拉索的下端头设置为与混凝土箱梁联接,第二斜拉索组的中的其中一条斜拉索设置为钢丝绳。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一端墩和第二端墩分别设置为包含有托部和柱部并且托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柱部的上端端面部联接,柱部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地基植入式联接并且第一端墩的托部的横部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混凝土箱梁联接,第二端墩的托部的横部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钢箱梁联接并且托部设置为在竖部的侧面具有夹持板体的l字形条状体,第一端墩的夹持板体设置为与混凝土箱梁的侧面部联接并且第二端墩的夹持板体设置为与钢箱梁的侧面部联接,柱部设置为圆形柱状体并且柱部设置为沿托部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侧墩设置为包含有梁部和桩体部并且梁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桩体部的上端端面部联接,桩体部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地基植入式联接并且梁部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钢箱梁联接,梁部设置为t字形条状体并且在梁部的端头的竖部和横部之间设置有肋条板,肋条板设置为八字形片状体,桩体部设置为圆形柱状体并且桩体部设置为沿梁部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混凝土箱梁、钢箱梁、第一端墩、第二端墩和侧墩与桩柱、承台、v形墩、钢塔、第一斜拉索组和第二斜拉索组设置为按照中部斜拉固定的方式分布,第一斜拉索组设置有至少十二条斜拉索并且第二斜拉索组设置有至少一条斜拉索,第一支撑爪部设置为与第一斜条部相对应分布,第二支撑爪部设置为与第二斜条部相对应分布,开口下槽体设置为与开口上槽体相对应分布并且开口下槽体设置为与开口上槽体设置为沿混凝土箱梁的横向中心线呈上下排列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临时支撑梁和垫层并且临时支撑梁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垫层的下端端面部联接,临时支撑梁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承台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并且垫层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斜条部的外侧面部和第二斜条部的外侧面部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临时支撑梁设置为内置钢筋网片的混凝土梯形条并且临时支撑梁设置为沿承台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临时支撑梁的宽度设置为68-72cm并且临时支撑梁的梯形内角α设置为80-86°。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垫层设置为高强灌浆料的凝结体并且垫层设置在临时支撑梁与第一斜条部之间、临时支撑梁与第二斜条部之间分别设置有垫层。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还包含有锚垫板装置并且在第一斜拉索组中的斜拉索与钢箱梁之间设置有锚垫板装置。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锚垫板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芯段、帽段、外筒壳、内衬壳、垫板、锚环和承压板并且芯段设置在钢箱梁上,在芯段上分别设置有外筒壳和内衬壳并且在外筒壳和内衬壳之间设置有帽段,在帽段、外筒壳和内衬壳上设置有垫板并且在垫板上设置有承压板,在承压板上设置有锚环并且帽段、垫板、锚环和承压板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中的斜拉索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芯段设置为混凝土实芯柱状体并且芯段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帽段联接,芯段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帽段和内衬壳联接并且芯段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钢箱梁联接,芯段的中心线设置为与钢箱梁的横向中心线呈锐角分布。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帽段设置为包含有填充体、剪力钉、钢绞线和夹肋板并且夹肋板的其中一个端面部设置为外筒壳的内壁联接,夹肋板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内衬壳的外侧面部联接并且剪力钉的外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外筒壳的内壁、内衬壳的外侧面部和夹肋板的侧面部联接,钢绞线设置为沿外筒壳的内壁的周边间隔排列分布并且填充体分别设置在外筒壳与芯段之间、外筒壳与内衬壳之间,填充体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钢箱梁联接并且填充体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垫板联接,填充体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中的斜拉索包容式联接并且填充体设置为混凝土砂浆的凝结体,剪力钉设置为t字形杆状体并且相邻的两个剪力钉设置为呈间隔排列分布,钢绞线设置为钢丝线并且夹肋板设置为矩形片状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外筒壳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外筒壳的内壁设置为与帽段联接,外筒壳的上端端口部设置为与垫板联接并且外筒壳的下端端口部设置为与钢箱梁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内衬壳设置为具有底端端面为梯形的矩形盒状体并且内衬壳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帽段联接,内衬壳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垫板联接并且内衬壳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芯段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在垫板的板部的中间部设置有通孔体并且在板部中设置有开口孔体,开口孔体的内端口部设置为与通孔体的周边线联接并且开口孔体的内端口部设置为与板部的周边线联接,板部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外筒壳联接并且板部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内衬壳联接,板部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承压板联接并且板部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帽段联接,通孔体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中的斜拉索联接,板部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通孔体设置为圆形孔状体,开口孔体设置为长条孔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承压板设置为具有透漏圆形孔的矩形环状体并且承压板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外筒壳联接并且承压板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内衬壳联接,承压板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锚环联接并且承压板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帽段和垫板联接,承压板的透漏圆形孔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中的斜拉索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锚环设置为圆形圈状体并且锚环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承压板联接,锚环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中的斜拉索套接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一斜拉索组中的斜拉索的下端头设置为张拉螺杆的上端头联接并且张拉螺杆设置为与钢箱梁贯串式联接,张拉螺杆的下端头设置为延伸到钢箱梁的下端端面部并且张拉螺母设置为与张拉螺杆螺纹式联接,张拉螺母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钢箱梁的下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该斜拉索桥为塔墩梁固结体系,v型墩身、预应力混凝土箱梁、主塔锚固、衔接成一体,依设计图纸“指导性施工步骤”中该固结体系处需整体一次性施工完成,但考虑该体系处钢筋(三根并排布置)、钢绞线密集,混凝土标号为c60,施工及其困难,混凝土难以下落;施工中将v型墩身、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塔脚分开依次施工,可有效解决上述施工难题,但该施工方法将原v型墩身与梁体形成的“倒三角”结构变成v型墩身为两端悬挑构件,如果施工不当,会造成v型墩身中间会产生拉裂危险,施工中v型墩身采用两次浇筑成型,为保证墩身尺寸正确及外形整体美观,全部采用定型钢模板,待墩身混凝土养护14d后,拆除模板,施工临时支撑,临时支撑为钢筋混凝土构件,采用c40混凝土,内配φ16一层钢筋网片,根部支撑与承台上,顶部支撑在v型墩身中间位置,同时为防止混凝土收缩徐变,在临时支撑顶部与v型墩身衔接处留置2cm空间,待后期用高强灌浆料填实缝隙,钢主塔设计为两座每座分为前肢、后肢,共4个塔脚,塔脚处设置钢混结合段,结合段斜长12.74米,从承压板(钢绞线张拉端)处下返斜长4.5米以下塔内充满混凝土,从承压板(塔内钢绞线张拉端)处下返斜长4.5米范围内中间呈镂空形式,四周隔仓内布满混凝土;钢绞线从塔根处穿入主塔、沿四周敷设在隔仓内、从承压板处穿出,承压板为厚5cm的钢板中间留有圆孔,常规施工在钢绞线张拉端需将普通铸铁锚垫板埋设在混凝土内,锚垫板一角留有注浆孔,但实际因设计图纸中给出塔脚张拉端为钢制承压板,普通锚垫板根本无法埋置在此处,且张拉后因锚环与承压板压紧,后期注浆时因无通气孔,导致波纹管内无法注浆,施工时采取在承压板外侧焊接一块3cm钢制正方形垫板尺寸略小于承压板,垫板中间留有圆孔,圆孔尺寸小于锚环直径,且在垫板一侧开3cm宽通长孔洞,作为出气孔,注浆从塔脚根部留设的硬质管内注入;钢绞线张拉时,锚环紧接垫板,垫板紧贴承压板,三者成为一体,张拉完成后封锚。

在本技术方案中,v形墩是基础部件,也是本实用新型的必要技术特征,混凝土箱梁、钢箱梁、桩柱、承台、钢塔、第一斜拉索组、第二斜拉索组、第一端墩、第二端墩和侧墩是功能部件,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技术效果的特征,台部、第一斜条部、第二斜条部、开口上槽体、塔头部、第一支撑爪部、第二支撑爪部、开口下槽体、夹持板体、托部、柱部、肋条板、梁部、桩体部、临时支撑梁、垫层、芯段、帽段、外筒壳、内衬壳、垫板、锚环和承压板、填充体、剪力钉、钢绞线、夹肋板、板部、通孔体和开口孔体这些技术特征的设计,是符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技术特征。

在本技术方案中,形成发散面支撑的桥梁装置本体和v形墩为重要技术特征,在基于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组合的桥梁装置的技术领域中,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在本技术方案中的术语都是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的专利文献进行解释和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三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帽段30、外筒壳40、内衬壳50、垫板60、锚环70和承压板80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的垫板60的结构示意图,

混凝土箱梁-6、钢箱梁-7、桩柱-1、承台-2、v形墩-3、钢塔-4、第一斜拉索组-5、第二斜拉索组-90、第一端墩-8、第二端墩-9、侧墩-91、台部-31、第一斜条部-32、第二斜条部-33、开口上槽体-34、塔头部-41、第一支撑爪部-42、第二支撑爪部-43、开口下槽体-44、夹持板体-83、托部-81、柱部-82、

肋条板-910、梁部-911、桩体部-912、临时支撑梁-101、垫层-102、芯段-20、帽段-30、外筒壳-40、内衬壳-50、垫板-60、锚环-70、承压板-80、填充体-301、剪力钉-302、钢绞线-303、夹肋板-304、板部-601、通孔体-602、开口孔体-603。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审查指南,对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应当理解为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另外,除非特别说明,在下面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材料均是市售可得的,如没有明确说明处理条件,请参考购买的产品说明书或者按照本领域常规方法进。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一,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包含有混凝土箱梁6、钢箱梁7、桩柱1、承台2、v形墩3、钢塔4、第一斜拉索组5、第二斜拉索组90、第一端墩8、第二端墩9和侧墩91并且混凝土箱梁6设置为与钢箱梁7联接,在混凝土箱梁6上分别设置有v形墩3、钢塔4和第一端墩8并且在桩柱1与v形墩3之间设置有承台2,在钢箱梁7上分别设置有第二端墩9和侧墩91并且在混凝土箱梁6与钢塔4之间设置有第二斜拉索组90,在钢箱梁7与钢塔4之间设置有第一斜拉索组5。

在本实施例中,混凝土箱梁6的内端头设置为与钢箱梁7对接式联接并且混凝土箱梁6的内端头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v形墩3联接,混凝土箱梁6的内端头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钢塔4联接并且混凝土箱梁6的外端头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一端墩8联接,混凝土箱梁6的外端头的内侧部设置为与第二斜拉索组90联接。

通过混凝土箱梁6,形成了对v形墩3、钢塔4、钢箱梁7、第二斜拉索组90和第一端墩8的支撑连接点,由混凝土箱梁6,实现了与v形墩3的连接,实现了与钢塔4的连接,实现了与钢箱梁7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斜拉索组90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一端墩8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钢箱梁7的延伸梁体。

在本实施例中,钢箱梁7的内端头设置为与混凝土箱梁6对接式联接并且钢箱梁7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5联接,钢箱梁7的外端头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第二端墩9联接并且钢箱梁7的外端头内侧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侧墩91联接。

通过钢箱梁7,形成了对第一斜拉索组5、混凝土箱梁6、第二端墩9和侧墩91的支撑连接点,由钢箱梁7,实现了与第一斜拉索组5的连接,实现了与混凝土箱梁6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端墩9的连接,实现了与侧墩9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跨越铁路营业线的架空梁体。

在本实施例中,桩柱1设置为圆形柱状体并且桩柱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承台2联接,桩柱1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地基植入式联接并且桩柱1设置为呈排呈列分布。

通过桩柱1,形成了对承台2的支撑连接点,由桩柱1,实现了与承台2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承台2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v形墩3设置为包含有台部31、第一斜条部32和第二斜条部33并且台部31的上端端面其中一个侧部设置为与第一斜条部32的下端端面部联接,台部31的上端端面其中另一个侧部设置为与第二斜条部33的下端端面部联接并且在第一斜条部32和第二斜条部33之间设置有开口上槽体34,第一斜条部32的上端端面部和第二斜条部33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混凝土箱梁6联接并且台部3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承台2联接,台部31、第一斜条部32和第二斜条部33分别设置为条状体并且开口上槽体34与混凝土箱梁6的下端端面部组成的轮廓线设置为角部具有弧线的等边三角形。

通过v形墩3,形成了对承台2和混凝土箱梁6的支撑连接点,由台部31,实现了与承台2的连接,由第一斜条部32和第二斜条部33,实现了与混凝土箱梁6的连接,由开口上槽体34,实现了对混凝土箱梁6与第一斜条部32和第二斜条部33之间的扭变作用力进行释放,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混凝土箱梁6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钢塔4设置为包含有塔头部41、第一支撑爪部42和第二支撑爪部43并且塔头部41的下端端面其中一个侧部设置为与第一支撑爪部42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塔头部41的下端端面其中另一个侧部设置为与第二支撑爪部43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并且在第一支撑爪部42和第二支撑爪部43之间设置有开口下槽体44,第一支撑爪部42的下端端面部和第二支撑爪部43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混凝土箱梁6联接并且塔头部41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5和第二斜拉索组90联接,塔头部41、第一支撑爪部42和第二支撑爪部43分别设置为条状体并且塔头部41与第一支撑爪部42和第二支撑爪部43设置为呈y字形分布,塔头部41和第一支撑爪部42组成的外侧面的轮廓线并且塔头部41和第二支撑爪部43组成的外侧面的轮廓线分别设置为圆周线的一部分,开口下槽体44与混凝土箱梁6的上端端面部组成的轮廓线设置为角部具有弧线的三角形。

通过钢塔4,形成了对第一斜拉索组5、第二斜拉索组90和混凝土箱梁6的支撑连接点,由塔头部41,实现了与第一斜拉索组5的连接,实现了与第二斜拉索组90的连接,由第一支撑爪部42和第二支撑爪部43,实现了与混凝土箱梁6的连接,由开口下槽体44,实现了对混凝土箱梁6与第一支撑爪部42和第二支撑爪部43之间的扭变作用力进行释放,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第一斜拉索组5和第二斜拉索组90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斜拉索组5的中的其中一条斜拉索的上端头设置为与钢塔4联接并且第一斜拉索组5的中的其中一条斜拉索的下端头设置为与钢箱梁7联接,第一斜拉索组5的中的其中一条斜拉索设置为钢丝绳。

通过第一斜拉索组5,形成了对钢塔4和钢箱梁7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一斜拉索组5,实现了与钢塔4的连接,实现了与钢箱梁7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钢箱梁7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斜拉索组90的中的其中一条斜拉索的上端头设置为与钢塔4联接并且第二斜拉索组90的中的其中一条斜拉索的下端头设置为与混凝土箱梁6联接,第二斜拉索组90的中的其中一条斜拉索设置为钢丝绳。

通过第二斜拉索组90,形成了对钢塔4和混凝土箱梁6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二斜拉索组90,实现了与钢塔4的连接,实现了与混凝土箱梁6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混凝土箱梁6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墩8和第二端墩9分别设置为包含有托部81和柱部82并且托部8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柱部82的上端端面部联接,柱部82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地基植入式联接并且第一端墩8的托部81的横部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混凝土箱梁6联接,第二端墩9的托部81的横部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钢箱梁7联接并且托部8设置为在竖部的侧面具有夹持板体83的l字形条状体,第一端墩8的夹持板体83设置为与混凝土箱梁6的侧面部联接并且第二端墩9的夹持板体83设置为与钢箱梁7的侧面部联接,柱部82设置为圆形柱状体并且柱部82设置为沿托部81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

通过第一端墩8和第二端墩9,形成了对钢箱梁7和混凝土箱梁6的支撑连接点,由第二端墩9的夹持板体83和托部81,实现了与钢箱梁7的连接,由第一端墩8的夹持板体83和托部81,实现了与混凝土箱梁6的连接,由柱部82,实现了对托部8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混凝土箱梁6和钢箱梁7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侧墩91设置为包含有梁部911和桩体部912并且梁部91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桩体部912的上端端面部联接,桩体部912的下端头设置为与地基植入式联接并且梁部91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钢箱梁7联接,梁部911设置为t字形条状体并且在梁部911的端头的竖部和横部之间设置有肋条板910,肋条板910设置为八字形片状体,桩体部912设置为圆形柱状体并且桩体部912设置为沿梁部911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

通过侧墩91,形成了对钢箱梁7的支撑连接点,由梁部911,实现了与钢箱梁7的连接,由肋条板910,实现了对梁部911的加强处理,由桩体部912,实现了对梁部911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钢箱梁7的支撑载体。

在本实施例中,混凝土箱梁6、钢箱梁7、第一端墩8、第二端墩9和侧墩91与桩柱1、承台2、v形墩3、钢塔4、第一斜拉索组5和第二斜拉索组90设置为按照中部斜拉固定的方式分布,第一斜拉索组5设置有至少十二条斜拉索并且第二斜拉索组90设置有至少一条斜拉索,第一支撑爪部42设置为与第一斜条部32相对应分布,第二支撑爪部43设置为与第二斜条部33相对应分布,开口下槽体44设置为与开口上槽体34相对应分布并且开口下槽体44设置为与开口上槽体34设置为沿混凝土箱梁6的横向中心线呈上下排列分布。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还包含有临时支撑梁101和垫层102并且临时支撑梁10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垫层102的下端端面部联接,临时支撑梁10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承台2的上端端面部联接并且垫层102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斜条部32的外侧面部和第二斜条部33的外侧面部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临时支撑梁101设置为内置钢筋网片的混凝土梯形条并且临时支撑梁101设置为沿承台2的竖向中心线间隔排列分布,临时支撑梁101的宽度设置为68-72cm并且临时支撑梁101的梯形内角α设置为80-86°。

通过临时支撑梁101,形成了对承台2和v形墩3的支撑连接点,由临时支撑梁101,实现了与承台2的连接,实现了与v形墩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第一斜条部32和第二斜条部33的支撑载体部件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垫层102设置为高强灌浆料的凝结体并且垫层102设置在临时支撑梁101与第一斜条部32之间、临时支撑梁101与第二斜条部33之间分别设置有垫层102。

通过垫层102,形成了对临时支撑梁101和v形墩3的支撑连接点,由垫层102,实现了与临时支撑梁101的连接,实现了与v形墩3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第一斜条部32和第二斜条部33的支撑载体部件之二。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的其它支持方式之一,临时支撑梁101的宽度设置为68cm并且临时支撑梁101的梯形内角α设置为80°。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的其它支持方式之二,临时支撑梁101的宽度设置为72cm并且临时支撑梁101的梯形内角α设置为80°。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二的其它支持方式之三,临时支撑梁101的宽度设置为70cm并且临时支撑梁101的梯形内角α设置为83°。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之三,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例,还包含有锚垫板装置并且在第一斜拉索组5中的斜拉索与钢箱梁7之间设置有锚垫板装置。

在本实施例中,锚垫板装置设置为包含有芯段20、帽段30、外筒壳40、内衬壳50、垫板60、锚环70和承压板80并且芯段20设置在钢箱梁7上,在芯段20上分别设置有外筒壳40和内衬壳50并且在外筒壳40和内衬壳50之间设置有帽段30,在帽段30、外筒壳40和内衬壳50上设置有垫板60并且在垫板60上设置有承压板80,在承压板80上设置有锚环70并且帽段30、垫板60、锚环70和承压板80分别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5中的斜拉索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芯段20设置为混凝土实芯柱状体并且芯段20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帽段30联接,芯段20的上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帽段30和内衬壳50联接并且芯段20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钢箱梁7联接,芯段20的中心线设置为与钢箱梁7的横向中心线呈锐角分布。

通过芯段20,形成了对帽段30和内衬壳50的支撑连接点,由芯段20,实现了与帽段30的连接,实现了与内衬壳5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与钢箱梁7的中间连接部件之一。

在本实施例中,帽段30设置为包含有填充体301、剪力钉302、钢绞线303和夹肋板304并且夹肋板304的其中一个端面部设置为外筒壳40的内壁联接,夹肋板304的其中另一个端面部设置为内衬壳50的外侧面部联接并且

剪力钉302的外端头分别设置为与外筒壳40的内壁、内衬壳50的外侧面部和夹肋板304的侧面部联接,钢绞线303设置为沿外筒壳40的内壁的周边间隔排列分布并且填充体301分别设置在外筒壳40与芯段20之间、外筒壳40与内衬壳50之间,填充体30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钢箱梁7联接并且填充体30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垫板60联接,填充体301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5中的斜拉索包容式联接并且填充体301设置为混凝土砂浆的凝结体,剪力钉302设置为t字形杆状体并且相邻的两个剪力钉302设置为呈间隔排列分布,钢绞线303设置为钢丝线并且夹肋板304设置为矩形片状体。

通过帽段30,形成了对芯段20、外筒壳40、内衬壳50和垫板60的支撑连接点,由填充体301,实现了与芯段20的连接,实现了与外筒壳40的连接,实现了与内衬壳50的连接,实现了与垫板60的连接,由剪力钉302、钢绞线303和夹肋板304,实现了对填充体301的加固处理,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与钢箱梁7和第一斜拉索组5的中间连接部件之二。

在本实施例中,外筒壳40设置为矩形管状体并且外筒壳40的内壁设置为与帽段30联接,外筒壳40的上端端口部设置为与垫板60联接并且外筒壳40的下端端口部设置为与钢箱梁7联接。

通过外筒壳40,形成了对帽段30和垫板60的支撑连接点,由外筒壳40,实现了与帽段30的连接,实现了与垫板6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与钢箱梁7的中间连接部件之三。

在本实施例中,内衬壳50设置为具有底端端面为梯形的矩形盒状体并且内衬壳50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帽段30联接,内衬壳50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垫板60联接并且内衬壳50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芯段20联接。

通过内衬壳50,形成了对芯段20、帽段30和垫板60的支撑连接点,由内衬壳50,实现了与芯段20的连接,实现了与帽段30的连接,实现了与垫板6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与外筒壳40形成容纳的帽段30的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在垫板60的板部601的中间部设置有通孔体602并且在板部601中设置有开口孔体603,开口孔体603的内端口部设置为与通孔体602的周边线联接并且开口孔体603的内端口部设置为与板部601的周边线联接,板部601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外筒壳40联接并且板部601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内衬壳50联接,板部601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承压板80联接并且板部601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帽段30联接,通孔体602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5中的斜拉索联接,板部601设置为矩形片状体并且通孔体602设置为圆形孔状体,开口孔体603设置为长条孔体。

通过垫板60,形成了对帽段30、外筒壳40、内衬壳50和承压板80的支撑连接点,由板部601,实现了与帽段30的连接,实现了与外筒壳40的连接,实现了与内衬壳50的连接,实现了与承压板80的连接,由通孔体602,实现了与第一斜拉索组5中的斜拉索的连接,由开口孔体603,实现了防止通孔体602内壁对第一斜拉索组5中的斜拉索产生剪切作用力,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第一斜拉索组5的中间连接部件之四。

在本实施例中,承压板80设置为具有透漏圆形孔的矩形环状体并且承压板80的外侧面部设置为与外筒壳40联接并且承压板80的内侧面部设置为与内衬壳50联接,承压板80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锚环70联接并且承压板80的下端端面部分别设置为与帽段30和垫板60联接,承压板80的透漏圆形孔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5中的斜拉索联接。

通过承压板80,形成了对帽段30、外筒壳40、内衬壳50和锚环70的支撑连接点,由承压板80,实现了与帽段30的连接,实现了与外筒壳40的连接,实现了与内衬壳50的连接,实现了与锚环7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帽段30的外端端面部进行密封部件。

在本实施例中,锚环70设置为圆形圈状体并且锚环70的下端端面部设置为与承压板80联接,锚环70设置为与第一斜拉索组5中的斜拉索套接式联接。

通过锚环70,形成了对承压板80的支撑连接点,由锚环70,实现了与承压板80的连接,其技术目的在于:用于作为对第一斜拉索组5中的斜拉索的保护筒套。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斜拉索组5中的斜拉索的下端头设置为张拉螺杆的上端头联接并且张拉螺杆设置为与钢箱梁7贯串式联接,张拉螺杆的下端头设置为延伸到钢箱梁7的下端端面部并且张拉螺母设置为与张拉螺杆螺纹式联接,张拉螺母的上端端面部设置为与钢箱梁7的下端端面部接触式联接。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按照形成发散面支撑的方式把桥梁装置本体和v形墩3相互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形成等边三角形截面支撑边的方式把v形墩3与桥梁装置本体联接。

在本实施例中,桥梁装置本体设置为还包含有桩柱1、承台2、第一端墩8、第二端墩9和侧墩91。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含有第一附件装置并且第一附件装置设置在桥梁装置本体上,第一附件装置设置为包含有钢塔4、第一斜拉索组5和第二斜拉索组90。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是以第一个实施例为基础,

把桩柱1分别打入位于城市铁路营业线的一侧面的地基中,在桩柱1安装承台2,在承台2上进行混凝土砂浆浇筑成形台部31,在台部31的上端端面部分布安装第一斜条部32的模板和第二斜条部33的模板,对第一斜条部32的第一段和第二斜条部33的第一段进行混凝土砂浆浇筑,使第一斜条部32的整体的长度与第一斜条部32的第一段的长度的比例设置为1:0.58-0.67,使第二斜条部33的整体的长度与第二斜条部33的第一段的长度的比例设置为1:0.58-0.67,等到第一斜条部32的第一段和第二斜条部33的第一段成形后,拆除第一斜条部32的模板和第二斜条部33的模板,在第一斜条部32的第一段与承台2之间、第二斜条部33的第一段与承台2之间分别安装临时支撑梁101,在第一斜条部32的第一段与临时支撑梁101之间、第二斜条部33的第一段与临时支撑梁101之间分别注入高强灌浆料从而形成垫层102,实现对第一斜条部32的第一段和第二斜条部33的第一段的支撑,然后再把第一斜条部32的第二段的模板安装在第一斜条部32的第一段上,把第二斜条部33的第二段的模板安装在第二斜条部33的第一段上,对第一斜条部32的第二段和第二斜条部33的第二段进行混凝土砂浆浇筑,从而完成对v形墩3的成形,把芯段20的骨架安装在钢箱梁7上,把芯段20的模板安装在骨架,对芯段20进行混凝土砂浆浇筑,从而完成芯段20与钢箱梁7的安装,把第一端墩8的柱部82分别打入桩柱1的外侧,把第一端墩8的托部81安装在第一端墩8的柱部82上,从而完成第一端墩8的安装,桩体部912分别打入位于城市铁路营业线的另一侧面的地基中,把梁部911安装在桩体部912上,从而完成侧墩91的安装,把第二端墩9的柱部82分别打入桩体部912的外侧,把第二端墩9的托部81安装在第二端墩9的柱部82上,从而完成第二端墩9的安装,把混凝土箱梁6的其中一个端头安装在第一端墩8的托部81上,把第一端墩8的夹持板体83与混凝土箱梁6连接,把混凝土箱梁6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安装在第一支撑爪部42和第二支撑爪部43上,把钢箱梁7的其中一个端头安装在第二端墩9的托部81上,把第二端墩9的夹持板体83与钢箱梁7连接,把钢箱梁7的其中另一个端头与混凝土箱梁6的其中另一个端头对接,把第一支撑爪部42和第二支撑爪部43分别与混凝土箱梁6安装,使第一支撑爪部42与第一斜条部32相对应、第二支撑爪部43与第二斜条部33相对应,开口下槽体44与开口上槽体34相对应,把钢塔4安装在混凝土箱梁6上,把第二斜拉索组90的斜拉索的上端头与塔头部41连接,把第二斜拉索组90的斜拉索的下端头与混凝土箱梁6的中间部连接,把剪力钉302安装在外筒壳40、内衬壳50和夹肋板304上,把夹肋板304安装在外筒壳40和内衬壳50上,把钢绞线303的下端头与钢箱梁7焊接,把外筒壳40和内衬壳50安装在芯段20上,第一斜拉索组5的斜拉索贯串在锚环70、承压板80和通孔体602中,第一斜拉索组5的斜拉索通过外筒壳40和内衬壳50之间缝隙,把第一斜拉索组5的斜拉索的下端头与张拉螺杆的上端头焊接,把第一斜拉索组5的斜拉索的上端头与与塔头部41连接,通过张拉螺母在张拉螺杆上的转动,对第一斜拉索组5的斜拉索进行拉紧,把钢绞线303的上端头放到外筒壳40和内衬壳50的上端端口部,把混凝土砂浆注入到外筒壳40和内衬壳50之间缝隙,形成填充体301,从而实现了填充体301与芯段20的连接,把承压板80的外侧面部与外筒壳40焊接,承压板80的内侧面部与内衬壳50焊接,承压板80的下端端面部与填充体301连接,从而完成了第一斜拉索组5的斜拉索与钢箱梁7的连接。

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验证时,实现了对混凝土箱梁6和钢箱梁7的同时安装,保证了一体化安装精度,通过桩柱1、承台2、v形墩3、第一端墩8、第二端墩9和侧墩91的施工,保证了支撑墩的施工,通过临时支撑梁101和垫层102,解决了台部31、第一斜条部32和第二斜条部33的浇筑施工,保证了第一斜条部32和第二斜条部33之间的尺寸精度要求,通过芯段20、帽段30、外筒壳40、内衬壳50、垫板60、锚环70和承压板80,解决了第一斜拉索组5的斜拉索与钢箱梁7的现场安装,保证了对第一斜拉索组5的中各条斜拉索与钢箱梁7的安装精度,提高了帽段30与芯段20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特点:

1、由于设计了桥梁装置本体和v形墩3,通过桥梁装置本体,实现了对铁路营业线的跨越,通过v形墩3,实现了对桥梁装置本体的发散面支撑,不再通过桥墩进行一个平面支撑,因此提高了跨越铁路营业线的桥梁稳定性能。

2、由于设计了桩柱1、承台2、第一端墩8、第二端墩9和侧墩91,实现了四点墩支撑。

3、由于设计了钢塔4、第一斜拉索组5和第二斜拉索组90,实现了斜拉支撑,增加了跨越长度。

4、由于设计了临时支撑梁101和垫层102,实现了对第一支撑爪部42和第二支撑爪部43的施工,保证了施工质量。

5、由于设计了芯段20、帽段30、外筒壳40、内衬壳50、垫板60、锚环70和承压板80,实现了对第一斜拉索组5的镶嵌固定。

6、由于设计了对结构形状进行了数值范围的限定,使数值范围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不是通过公式计算或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出的技术特征,试验表明该数值范围的技术特征取得了很好的技术效果。

7、由于设计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在技术特征的单独和相互之间的集合的作用,通过试验表明,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性能指标为现有的各项性能指标的至少为1.7倍,通过评估具有很好的市场价值。

还有其它的与形成发散面支撑的桥梁装置本体和v形墩3联接的技术特征都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并且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满足专利法、专利实施细则和审查指南的要求,不再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的实施例都进行描述。

因此在内,凡是包含有内层1设置为化学肥料与植物秸秆或植物叶体的高压形成的混合体的技术内容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基于混凝土箱梁和钢箱梁组合的桥梁装置的一种实现形式,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方案的其他变形,增加或者减少其中的成份或步骤,或者将本实用新型用于其他的与本实用新型接近的技术领域,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