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83827发布日期:2022-01-29 10:18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无损加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铁路钢轨固定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损加固装置。


背景技术:

2.如图1所示,钢轨的加固装置包括夹持箱体1’、契铁2’、紧固螺栓3’(外六角螺栓)、活动支撑4’以及连接螺栓5’(内六角螺栓) 等结构,这种无损加固装置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具有契铁2’以及螺栓,因而零部件多,现场组装不便,模具成本投入大,此外,箱体 1’和契铁2’较大、较重,安装不便;第二、紧固螺栓3’紧固需要水平加力,施工人员弯腰施力,施力不便,劳动强度大;第三、由于箱体1’对契铁2’具有较大的夹紧力,当紧固螺栓螺栓3’松动后,契铁2’在巨大的夹紧力的作用下极其容易弹出,击打火车,引起安全事故,此外,在拆卸过程中,弹出的契铁2’也容易砸伤工人;第四、整个加固结构依靠紧固螺栓3’紧固,

紧固螺栓3’容易出现松脱的问题,此外,在火车通过时,连接螺栓5’受到的剪切力非常大,容易断裂。
3.因而面对上述问题,急需研发一款安全可靠、轻量、便于安装、适用范围广的钢轨加固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损加固装置,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急需研发一款安全、轻量、便于安装、适用范围广的钢轨加固装置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损加固装置,应用于钢轨,所述无损加固装置包括:夹持构件、第一垫设构件、第二垫设构件、第三垫设构件、第一鱼尾板、第二鱼尾板、辅助施力构件以及施力顶紧构件;
6.其中,所述第一鱼尾板设置于所述钢轨的一侧,所述第二鱼尾板设置于所述钢轨的相对的另一侧;所述夹持构件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且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形成夹持腔,所述钢轨、所述第一鱼尾板和所述第二鱼尾板均穿设于所述夹持腔;
7.所述第一夹持部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垫设构件和所述第二垫设构件夹持于所述第一鱼尾板的远离所述钢轨的一侧;所述第二夹持部通过所述第三垫设构件夹持于所述第二鱼尾板的远离所述钢轨的一侧;
8.所述第一夹持部形成有安装凹槽,所述辅助施力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凹槽;所述施力顶紧构件的一端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夹持部以及所述辅助施力构件抵靠于所述第二垫设构件,且所述施力顶紧构件与所述辅助施力构件螺纹连接。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构件包括沿着所述钢轨的长度方向顺次设置的第一夹持构件和第二夹持构件,所述第一夹持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夹持臂和第四夹持臂,且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三夹持臂形成了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臂和所述第四夹持臂形成了所
述第二夹持部。
1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夹持臂的靠近所述第三夹持臂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避让槽,所述第三夹持臂的靠近所述第一夹持臂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避让槽,且所述第一避让槽和所述第二避让槽围设成用于避让所述施力顶紧构件的第一避让孔。
11.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垫设构件包括第一分垫设部和第二分垫设部,所述第一分垫设部以及所述第二分垫设部均可拆卸地插设于所述第二垫设构件与所述第一夹持部所形成的空间内;
12.所述第一分垫设部的朝向所述第二分垫设部的一侧开设有第三避让槽,所述第二分垫设部的朝向所述第一分垫设部的一侧开设有第四避让槽,所述第三避让槽和所述第四避让槽围设成用于避让所述施力顶紧构件的第二避让孔。
13.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施力构件包括本体、第一加固部和第二加固部,所述第一加固部形成于所述本体的一侧部,所述第二加固部形成于所述本体的相对的另一侧部;
14.所述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安装凹槽内,所述第一加固部抵靠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加固部抵靠于所述第一夹持部的相对的另一侧。
15.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构件包括主体以及分别形成于所述主体的相对的两侧部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其中,所述钢轨放置于所述主体上;
16.所述第一夹持部的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垫设构件形成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凸起部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槽内;
17.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三垫设构件形成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凸起部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内。
18.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主体、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为一体式结构。
19.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远离所述钢轨的一侧部沿其高度方向由下向上并且靠近所述钢轨倾斜设置。
2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垫设构件的朝向所述第一垫设构件的一侧形成有安装卡槽,所述第一垫设构件的部分结构卡设于所述安装卡槽内;
21.所述第二垫设构件的朝向所述第一垫设构件的一侧还形成有定位槽。
22.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鱼尾板以及所述第二鱼尾板均由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制成。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24.本无损加固装置仅依靠施力迫使夹持构件弹性变形以提供夹紧力,去除了契铁和螺栓,减少了安装步骤以及成本投入。
25.此外,由于去除了契铁,无需在为安装契铁提供空间和位置,使得箱体也即本技术中的夹持构件可以做得更小,便于施工和拆卸,而且也不会出现契铁飞出击打列车或者工人的危险,从而更加安全、可靠。
26.此外,由于夹持构件采用整体结构,无需采用螺栓将活动支撑固定在箱体上,因而不会涉及到螺栓易受到剪切力而损坏以及螺栓松动的问题,进而使得本无损加固装置较以
往的钢轨加固装置更牢固、更加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8.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钢轨的加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损加固装置的安装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损加固装置的安装完成后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损加固装置的安装完成后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损加固装置的安装完成后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无损加固装置的安装完成后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图6沿着a-a截面的剖视图;
3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夹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夹持构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37.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夹持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施力顶紧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39.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垫设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垫设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垫设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辅助施力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标记:
[0044]1’‑
箱体,2
’‑
契铁,3
’‑
紧固螺栓,4
’‑
活动支撑,5
’‑
连接螺栓;
[0045]
1-夹持构件,11-第一夹持构件,111-第一夹持臂,1111-第一避让槽,112-第二夹持臂,12-第二夹持构件,121-第三夹持臂,1211
‑ꢀ
第二避让槽,122-第四夹持臂,13-主体,14-第一夹持部,15-第二夹持部,16-第一凸起部,17-第二凸起部,18-安装凹槽,2-第一垫设构件,21-第一分垫设部,211-第三避让槽,212-第一卡槽,22-第二分垫设部,3-第二垫设构件,31-定位槽,4-第三垫设构件,41-第二卡槽,5-第一鱼尾板,6-第二鱼尾板,7-辅助施力构件,71-本体,711
‑ꢀ
螺纹通孔,72-第一加固部,73-第二加固部,8-施力顶紧构件,81
‑ꢀ
定位头,82-螺纹连接部,83-限位头部,9-钢轨。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47]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显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
[0048]
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
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9]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50]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51]
下面参照图2至图15描述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无损加固装置。
[0052]
参见图2至图7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损加固装置,应用于钢轨9,包括:夹持构件1、第一垫设构件2、第二垫设构件3、第三垫设构件4、第一鱼尾板5、第二鱼尾板6、辅助施力构件7以及施力顶紧构件8;
[0053]
其中,第一鱼尾板5设置于钢轨9的一侧,第二鱼尾板6设置于钢轨9的相对的另一侧;夹持构件1包括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15,且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15形成夹持腔,钢轨9、第一鱼尾板5和第二鱼尾板6均穿设于夹持腔;
[0054]
第一夹持部14依次通过第一垫设构件2和第二垫设构件3夹持于第一鱼尾板5的远离钢轨9的一侧;第二夹持部15通过第三垫设构件4夹持于第二鱼尾板6的远离钢轨9的一侧;
[0055]
第一夹持部14形成有安装凹槽18,辅助施力构件7设置于安装凹槽18;
[0056]
施力顶紧构件8的一端能够穿过第一夹持部14以及辅助施力构件7抵靠于第二垫设构件3,且施力顶紧构件8与辅助施力构件7螺纹连接,且优选地,如图11所示,施力顶紧构件8为螺栓,其包括顺次相连接的定位头81、螺纹连接部82和限位头部83,且定位头 81具有半球状结构,避免在顶紧第三垫设构件4的过程中损害第三垫设构件4,而且注意,辅助施力构件7可以辅助施力顶紧构件8旋拧,以顶紧第三垫设构件4,并且在此过程中,以对夹持构件1施力迫使其张开,便于塞入第二垫设构件3。此外,在竖直平面内对施力顶紧构件8进行施力,施力便捷,安装劳动强度低。
[0057]
本无损加固装置的安装过程如下:
[0058]
将第一鱼尾板5、第二鱼尾板6、第二垫设构件3、第三垫设构件4以及夹持构件1与钢轨9装配到位后,再将辅助施力构件7安装到夹持构件1的安装凹槽18内,施力顶紧构件8的部分结构穿过夹持构件1的第一夹持部14并且与辅助施力构件7旋拧在一起,最终使得施力顶紧构件8的一端部顶紧第二垫设构件3上,此过程中,带动夹持构件1的两侧也即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15向外侧弯曲变形,并且使得第二垫设构件3和夹持构件1的第一夹持部14之间形成一个安装空间,此时将第一垫设构件2安装到此安装空间内,再将施力顶紧构件8拆除掉,夹持构件1具有回复弹性变形的趋势,使得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15朝向对应的垫设构件运动,并且最终牢固地夹持在对应的垫设构件的两侧,也即将两个鱼尾板牢固地夹持在钢轨9的两侧,最后可将辅助施力构件7拆除,当然,辅助施力构件7也可保留
在第一夹持部14的安装凹槽18内。当然,安装过程不仅限于上述,也可做适当的调整。
[0059]
可见,本无损加固装置仅依靠施力迫使夹持构件1弹性变形以提供夹紧力,去除了契铁和螺栓,减轻了产品重量,减少了产品模具成本投入。
[0060]
此外,由于去除了契铁,无需在为安装契铁提供空间和位置,使得箱体也即本技术中的夹持构件1可以做得更小,便于施工和拆卸,而且也不会出现契铁飞出击打列车或者工人的危险,从而更加安全、可靠。
[0061]
此外,由于去除了螺栓,因而不会涉及到螺栓易受到剪切力而损坏以及螺栓松动的问题,进而使得本无损加固装置较以往的钢轨加固装置更牢固、更加安全、可靠。
[0062]
其中,优选地,上述的夹持构件1、第一垫设构件2、第二垫设构件3、第三垫设构件4以及辅助施力构件7均可以选择42crmo,强度高,不易损坏,当然,不仅限于此,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
[0063]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至图7、图12、图 14所示,夹持构件1包括主体13以及分别形成于主体13的相对的两侧部的第一夹持部14和第二夹持部15;其中,钢轨9放置于主体 13上;
[0064]
第一夹持部14的远离主体13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凸起部16,也即形成第一夹持部14的第一夹持构件11的第一夹持臂111和第二夹持构件12的第三夹持臂121均形成有上述的第一凸起部16,第一垫设构件2形成有第一卡槽212,第一凸起部16卡设于第一卡槽212 内;
[0065]
第二夹持部15的远离主体13的一端形成有第二凸起部17,也即形成第一夹持部14的第一夹持构件11的第二夹持臂112和第二夹持构件12的第四夹持臂122均形成有上述的第二凸起部17,第三垫设构件4形成有第二卡槽41,第二凸起部17卡设于第二卡槽41内,较平面配合。
[0066]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的第一凸起部16卡设在第一卡槽212 内,第二凸起部17卡设于第二卡槽41内,较平面配合,夹紧、限位效果更好,从而实现了对第一鱼尾板5和第二鱼尾板6的稳定的夹紧。
[0067]
其中,优选地,第一凸起部16的纵截面呈半圆形,对应地,第一卡槽212的纵截面也呈半圆形。
[0068]
其中,优选地,第二凸起部17的纵截面呈半圆形,对应地,第二卡槽41的纵截面也呈半圆形。
[0069]
其中,优选地,主体13、第一夹持部14、第一凸起部16、第二夹持部15以及第二凸起部17为一体式结构,整体的结构强度高,不易损坏,而且避免了后期的加工。
[0070]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至图10所示,夹持构件1包括沿着钢轨9的长度方向顺次设置的第一夹持构件11和第二夹持构件12,第一夹持构件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夹持臂111和第二夹持臂112,第二夹持构件1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夹持臂121 和第四夹持臂122,且第一夹持臂111和第三夹持臂121形成了第一夹持部14,第二夹持臂112和第四夹持臂122形成了第二夹持部15。
[0071]
在该实施例中,将夹持构件1分解设置成第一夹持构件11和第二夹持构件12,也就是说将一个较重的构件分解成两个相对轻量化的部件,更加便于工人搬运和安装,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此外,由于将夹持构件1分解设置成第一夹持构件11和第二夹持构件12,那么使得第一夹持构件11和第二夹持构件12均可以做得较窄,以致使其宽度明显小于其厚
度,因而衍生出下述两种安装方法。
[0072]
具体地,结合上述结构,以第一夹持构件11的两种安装方法如下(第一夹持构件11和第二夹持构件12的安装方法相同,所以仅以第一夹持构件11的安装方法加以举例说明):
[0073]
第一种,当钢轨9的轨底和道床之间的空间足够大时也即此空间的高度要大于第一夹持构件11的高度,可以保持第一夹持构件11呈竖直状态,也即夹持臂沿着竖直方向设置,从钢轨9的一侧直接移动到钢轨9的轨底和道床之间;
[0074]
第二种,当钢轨9的轨底和道床之间的空间较小例如高铁的无砟轨道,也即此时上述的空间的高度小于第一夹持构件11的高度,可见第一种方法不再适用,可将第一夹持构件11放倒,也即第一夹持构件11的第一夹持臂111和第二夹持臂112沿着水平方向放置,然后将第一夹持构件11的主体13从钢轨9的一侧,移入钢轨9和其下方的道床之间的空间内,当移动到位后,再将第一夹持构件11翻转,也即使得第一夹持构件11的第一夹持臂111和第二夹持臂112沿着竖直方向放置,从而顺利完成装配。
[0075]
可见,本无损加固装置的适用范围较广,尤其可适用于钢轨9 的轨底和道床之间的高度较小的无砟轨道例如高铁轨道上。
[0076]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本技术中的第一夹持构件11和第二夹持构件12较现有技术中的宽箱体而言,更适合安装在钢轨9的轨底和道床之间较小的空间内,因而可适用于高铁受损钢轨的加固。
[0077]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夹持臂111的靠近第三夹持臂12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避让槽1111,第三夹持臂121的靠近第一夹持臂111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避让槽1211,且第一避让槽1111和第二避让槽1211围设成用于避让施力顶紧构件 8的第一避让孔。
[0078]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夹持构件11的第一夹持臂111和第二夹持构件12的第三夹持臂121两者共同参与到与第二垫设构件3、辅助施力构件7以及施力顶紧构件8的组装中,能够保证整体的强度以及夹紧力,顶紧构件施力便捷,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安装效率。
[0079]
其中,优选地,第一避让槽1111为截面为半圆形的槽,第二避让槽1211也为截面为半圆形的槽,且第一避让槽1111和第二避让槽 1211形成了圆形的第一避让孔,用于避让开施力顶紧构件8例如螺栓的螺纹连接部82,避免产生干涉,方便组装。
[0080]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至图5、图12所示,第一垫设构件2包括第一分垫设部21和第二分垫设部22,第一分垫设部21以及第二分垫设部22均可拆卸地插设于第二垫设构件3与第一夹持部14所形成的空间内;
[0081]
第一分垫设部21的朝向第二分垫设部22的一侧开设有第三避让槽211,第二分垫设部22的朝向第一分垫设部21的一侧开设有第四避让槽,第三避让槽211和第四避让槽围设成用于避让施力顶紧构件 8的第二避让孔。
[0082]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一垫设构件2设计成两个分体的第一分垫设部21和第二分垫设部22的好处在于,方便组装,不易产生干涉,具体地,当施力顶紧构件8例如螺栓的螺纹连接部82通过螺纹旋拧在辅助施力构件7内,并且施力顶紧构件8例如螺栓的螺纹连接部82 的底端部顶紧第二垫设构件3时,恰好使得第二垫设构件3与第一夹持构件11的第一夹持臂111和第二夹持构件12的第三夹持臂121之间形成了一个安装空间,此时可将第一分垫设部21沿着安装空间的一侧方安装到安装空间的内部例如安装空间的左侧内,再将第二分垫设
部22沿着安装空间的另一侧方安装到安装空间的内部例如安装空间的右侧内,从而完成了对第一垫设构件2的安装,可见,整个过程操作简单、顺利,不会出现干涉的问题,进而降低了组装的难度。
[0083]
其中,优选地,第一分垫设部21和第二分垫设部22均为方形块,方便加工制造。
[0084]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至图5、图15所示,辅助施力构件7包括本体71、第一加固部72和第二加固部73,第一加固部72形成于本体71的一侧部,第二加固部73形成于本体71 的相对的另一侧部,其中本体71开设有与施力顶紧构件8的螺纹连接部82相适配的螺纹通孔711;
[0085]
本体71设置于第一夹持部14的安装凹槽18内,第一加固部72 抵靠于第一夹持部14的一侧,第二加固部73抵靠于第一夹持部14 的相对的另一侧,具体地,因为第一夹持部14是由第一夹持臂111 和第三夹持臂121共同组成的,那么对应地,第一夹持臂111开设有第一安装凹槽18,第三夹持臂121开设有第二安装凹槽18,第一安装凹槽18和第二安装凹槽18共同组成了上述的安装凹槽18,本体 71安装在第一安装凹槽18和第二安装凹槽18内,第一加固部72抵靠于第一夹持臂111的远离第三夹持臂121的一侧,第二加固部73 抵靠于第三夹持臂121的远离第一夹持臂111的一侧。
[0086]
在该实施例中,采用u形的辅助施力构件7,其主体13卡设在第一夹持部14的安装凹槽18内,第一加固部72和第二加固部73 均位于第一安装槽的外部,并且分别夹持在第一夹持部14的相对的两侧,使得辅助施力构件7与第一夹持部14安装得更稳定。
[0087]
其中,优选地,本体71具有长方形板状结构,第一加固部72 和第二加固部73也均具有方形板的结构,本体71、第一加固部72 和第二加固部73形成了u形的结构。
[0088]
其中,优选地,本体71、第一加固部72和第二加固部73为一体式结构。
[0089]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至图5所示,第二夹持部15的远离钢轨9的一侧部沿其高度方向由下向上并且靠近钢轨 9倾斜设置,也即第一夹持构件11的第二夹持臂112和第二夹持构件12的第四夹持臂122均具有远离钢轨9的一侧部沿其高度方向由下向上并且靠近钢轨9倾斜设置的结构。
[0090]
基于上述可知,第二夹持部15的根部组、头部细,形成了具有弹性的夹持臂的结构,较等粗的结构,易于变形,提升夹持效果。
[0091]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3所示,第二垫设构件3的朝向第一垫设构件2的一侧形成有安装卡槽,第一垫设构件2 的部分结构卡设于安装卡槽内。
[0092]
在该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结构使得第二垫设构件3与第一垫设构件2以及第一夹持部14组装在一起后更稳定,不易受到外力飞出、碰撞到火车或者砸伤工人,进而提升了本无损加固装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93]
其中,优选地,第二垫设构件3的朝向第一垫设构件2的一侧还形成有定位槽31,用于对施力顶紧构件8例如螺栓的半球状的定位头81。
[0094]
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鱼尾板5以及第二鱼尾板6均由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形成。
[0095]
可见,第一鱼尾板5和第二鱼尾板6均是采用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制作而成的鱼尾板,其强度高、重量轻、绝缘性能优异、耐水、耐腐蚀、耐疲劳、高耐候,实现了钢轨和鱼尾板间的可靠绝缘,如在加固长度范围内发生断轨时,轨道电路显示“红光带”,实现故障导
向安全,确保了列车的安全运行。
[0096]
其中,优选地,第一鱼尾板5以及第二鱼尾板6均由现有技术中的聚氨酯树脂和纤维增强材料经复合所形成的复合材料绝缘鱼尾板,在此,不再详述。
[0097]
而且注意:纤维包含但不限于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玄武岩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树脂包含但不限于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
[0098]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