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校园用海绵型跑道铺装结构

文档序号:30991737发布日期:2022-08-03 02:26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校园用海绵型跑道铺装结构

1.本实用新型涉及跑道铺装结构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校园用海绵型跑道铺装结构。


背景技术:

2.海绵城市理念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以来,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海绵城市理念在校园道路结构方面的运用也逐渐兴起。传统校园建设中,一旦出现暴雨,因为排水不畅等原因,校园道路短时间内容易形成积水,影响道路交通,甚至影响学生生活出行。近年来,慢跑道逐渐兴起,各大高校纷纷开始修建环校跑道,所以,海绵城市理念在跑道结构方面的运用也逐渐兴起。
3.例如,公告号为cn 209039915 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渗水型塑胶跑道,包括底层,底层上方由下至上依次设有基层、柔性网状层、活性炭吸附层和塑胶面层,使得经过塑胶面层渗透的水从排水管道或通孔快速排出,避免塑胶跑道因积水而存在安全隐患。
4.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一、当下大雨时,道路表面的雨水需要层层渗透,这样的排水效率比较低,因此,当遭遇大雨天时,容易出现雨水残积在道路表面的现象,影响人们的行走。二、过滤后的雨水直接进入到基层土壤中,对道路的结构稳定产生一定的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校园用海绵型跑道铺装结构,在遭遇大雨时,可实现快速排水,从而改善雨水容易残积在道路表面而对行人行走造成影响的问题,同时能过滤并蓄积部分雨水,用于补给市政园林绿化。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至少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之一实现。
7.一种校园用海绵型跑道铺装结构,包括挡壁、设于挡壁内侧的排水槽和连接排水槽的铺装结构;
8.挡壁内设有第一排水口连通排水管网;铺装结构内设有第二排水口连通蓄水设施。
9.进一步地,所述铺装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透水塑胶层、柔性网状层、滞留层、砂垫层、透水土工布、碎石垫层、隔水板和下垫层。
10.进一步地,第二排水口连通隔水板和蓄水设施;下雨时,落在透水塑胶层表面的雨水依次透过柔性网状层、滞留层、砂垫层、透水土工布、碎石垫层、隔水板,最后,经过各层过滤后的雨水通过第二排水口进入蓄水设施中。
11.进一步地,挡壁为长800-1000mm、宽200-250mm、高200-250mm的方形预制混凝土条石;
12.挡壁朝向排水槽一侧距长边下边缘65-75mm处开设长度500-700mm、宽度100-150mm、高度40-60mm的开口,若干个直径为50-75mm的第一排水口设置于挡壁的开口底部;
第一排水口的位置高于排水槽的底部,低于透水塑胶层的顶部;
13.挡壁开有开口的一侧朝向跑道,挡壁的下边缘保持与滞留层上边缘平齐。
14.进一步地,第一排水口通过管道连通排水管网,管道上设置有单向阀防止雨水回流;当下大雨或者降雨时间较长,当蓄水设施无法积蓄雨水时,雨水可通过第一排水口直接进入排水管网中,避免出现道路的积水现象。
15.进一步地,若跑道为单坡排水,则在铺装结构单侧布置挡壁;
16.若跑道为双坡排水,则在铺装结构双侧布置挡壁,两侧布置的挡壁与铺装结构之间均设置有排水槽,且两侧布置的挡壁均配置有第一排水口、管道和单向阀。
17.进一步地,排水槽一侧连接挡壁,另一侧连接柔性网状层;排水槽底部设有若干第三排水口连通滞留层;当雨较大时,跑道表面产生的径流流至排水槽通过第三排水口进入到滞留层内,再依次透过柔性网状层、滞留层、砂垫层、透水土工布、碎石垫层、隔水板,最后,经过各层过滤后的雨水通过第二排水口进入蓄水设施中。同时,排水槽2可对跑道旁绿地内漫出的径流进行拦截,避免雨水和杂物影响跑道。
18.进一步地,为保证设施的使用寿命,所述滞留层为混凝土制格栅层,不仅耐腐蚀,还有利于为透水塑胶层和柔性材料层提供良好的支撑。
19.进一步地,透水塑胶层为epdm橡胶层或pu层。
20.进一步地,砂垫层的厚度为50-150mm,碎石垫层的厚度为150-300mm,隔水板的厚度为40-60mm,下垫层为厚200-300mm的c15细石现浇混凝土。
21.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塑胶跑道表面的雨水可以经过面层直接下渗,进入到滞留层中,然后缓慢通过过滤结构的过滤作用后,得到较为清澈的雨水,然后在隔水板的阻隔和引流下进入雨水收集设施。当雨量较大时,雨水沿着跑道侧坡进入到排水槽之中,连同周边绿地的溢水一起从排水槽底部的排水孔进入到滞留层之中,避免路面积水。当雨量超过滞留层所能滞留的最大容量时,雨水水位上升至与排水槽侧边的挡壁的开口平齐,雨水通过挡壁开口的排水孔迅速的进入到排水管网之中。具体来看,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可以使跑道表面的雨水较为有效的收集至雨水收集设施,当蓄满后,也可以通过侧边排水孔排水,避免路面积水问题的出现。第二、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若干过滤层,同时在排水槽的底部和侧面设置雨水篦子和过滤结构,确保了雨水的洁净度,利于后期缓解市政景观供水压力。
23.跑道的路面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塑胶层、柔性网状层、滞留层、砂垫层、碎石垫层、透水土工布层、隔水板、下垫层,整个路面结构简易、便于施工、造价低。
附图说明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校园用海绵型跑道铺装结构实施例的示意图。
25.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7.实施例:
28.一种校园用海绵型跑道铺装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挡壁1、设于挡壁1内侧的排水槽2和连接排水槽2的铺装结构;
29.挡壁1内设有第一排水口11连通排水管网;铺装结构内设有第二排水口12连通蓄水设施。
30.如图1所示,所述铺装结构自上而下依次包括透水塑胶层3、柔性网状层4、滞留层5、砂垫层6、透水土工布7、碎石垫层8、隔水板9和下垫层10。
31.如图1所示,第二排水口12连通隔水板9和蓄水设施;下雨时,落在透水塑胶层3表面的雨水依次透过柔性网状层4、滞留层5、砂垫层6、透水土工布7、碎石垫层8、隔水板9,最后,经过各层过滤后的雨水通过第二排水口12进入蓄水设施中。
32.如图1所示,挡壁1为长800-1000mm、宽200-250mm、高200-250mm的方形预制混凝土条石;
33.挡壁1朝向排水槽2一侧距长边下边缘65-75mm处开设长度500-700mm、宽度100-150mm、高度40-60mm的开口13,若干个直径为50-75mm的第一排水口11设置于挡壁1的开口13底部;第一排水口11的位置高于排水槽2的底部,低于透水塑胶层3的顶部;
34.挡壁1开有开口13的一侧朝向跑道,挡壁1的下边缘保持与滞留层5上边缘平齐。
35.如图1所示,第一排水口11通过管道连通排水管网,管道上设置有单向阀111防止雨水回流;当下大雨或者降雨时间较长,当蓄水设施无法积蓄雨水时,雨水可通过第一排水口11直接进入排水管网中,避免出现道路的积水现象。
36.若跑道为单坡排水,则在铺装结构单侧布置挡壁1;
37.若跑道为双坡排水,则在铺装结构双侧布置挡壁1,两侧布置的挡壁1与铺装结构之间均设置有排水槽2,且两侧布置的挡壁1均配置有第一排水口11、管道和单向阀111。
38.如图2所示,排水槽2一侧连接挡壁1,另一侧连接柔性网状层4;排水槽2底部设有若干第三排水口21连通滞留层5;当雨较大时,跑道表面产生的径流流至排水槽2通过第三排水口21进入到滞留层5内,再依次透过砂垫层6、透水土工布7、碎石垫层8、隔水板9,最后,经过各层过滤后的雨水通过第二排水口12进入蓄水设施中。同时,排水槽2可对跑道旁绿地内漫出的径流进行拦截,避免雨水和杂物影响跑道。
39.如图1所示,为保证设施的使用寿命,所述滞留层5为混凝土制格栅层,不仅耐腐蚀,还有利于为透水塑胶层3和柔性材料层4提供良好的支撑。
40.本实施例中,透水塑胶层3为epdm橡胶层或pu层。
41.本实施例中,砂垫层6的厚度为50mm,碎石垫层8的厚度为150mm,隔水板9的厚度为50mm,下垫层10为厚200mm的c15细石现浇混凝土。
42.如图2所示,为进一步提高道路的排水性能,本实施例中,挡壁1和排水槽2以及透水塑胶层3分别对应三种雨量大小情况。当雨量较小时,雨水通过透水塑胶层3下渗;当雨量较大时,雨水一部分通过透水塑胶层3下渗,另一部分通过排水槽2的第三排水口21快速进入到滞留层5;当雨量大且降雨时间较长时,雨水在排水槽3内高度上升至挡壁1开口的高度时,雨水一部分雨水一部分通过透水塑胶层3下渗,一部分通过排水槽2的第三排水口21快速进入到滞留层5,高出挡壁1开口的部分通过第一排水口11快速进入到雨水管中。从而防止跑道表面积水。
43.另外,为预防下大雨时,排水管网的雨水回流,参照图1,在第一排水口11处设有单
向阀111。
44.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雨量较小时,雨水通过透水塑胶层3下渗;当雨量较大时,雨水一部分通过透水塑胶层3下渗,另一部分通过排水槽2的第三排水口21快速进入到滞留层5;当雨量大且降雨时间较长时,雨水在排水槽2内高度上升至挡壁1开口的高度时,雨水一部分雨水一部分通过透水塑胶层3下渗,一部分通过排水槽2的第三排水口21快速进入到滞留层5,高出挡壁1开口部分的积水通过第一排水口11快速进入到雨水管中。有利于实现快速排水,从而改善雨水容易残积在道路表面而对行人行走造成影响的问题,同时能过滤并蓄积部分雨水,用于补给市政园林绿化。
45.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