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84358发布日期:2022-08-19 20:09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梁施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桥梁施工工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造桥机具有施工质量好,操作简便,安全,工期短,成本低廉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连续桥梁的施工中,但是对于索拉桥,斜拉索是固定在桥梁的箱梁上,因此需要在箱梁上设置索梁锚固块,在造桥机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有索梁锚固块的浇筑和无索梁锚固块的浇筑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桥梁施工工艺,通过设置锚固块侧模实现造桥机在施工时索梁锚固块的浇筑,并且通过设置内模横梁模板,能够在箱梁上浇筑与索梁锚固块一体的锚固横梁,提高箱梁的支撑性能。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桥梁施工工艺,包括:
6.在桥梁中跨主墩的两侧设置临时支墩,然后在主墩和临时支墩之间安装托架,对托架进行预压后在托架上浇筑墩顶0号段箱梁;
7.拆除托架,在0号段箱梁两侧均安装造桥机并对造桥机进行加载,然后进行浇筑,浇筑后控制造桥机外模上的翼缘模板外移一定距离,并控制锚固块侧模与索梁锚固块脱离,然后将外模整体下降一定距离,解除底平台与箱梁之间的连接,将底平台的后吊杆悬吊在造桥机挂腿上,拆除内模的内模板顶部的内模横梁模板,并将其放置在内模板顶部上,同时拆除妨碍的内模下端模板,收缩内模,控制内模纵梁下降至滚轮梁上,然后控制造桥机走行系统走行,走行至下一箱梁段后,将内模横梁模板、内模下端模板安装,控制造桥机外模、内模和底平台就位,然后进行下一段的浇筑;
8.在中跨一端第n号梁段浇筑完成后,拆除造桥机内模横梁模板和内模前端一定距离的模板,然后控制造桥机前移,施工n+1号梁段和n+2号梁段,完成中跨的尾部箱梁段施工;
9.进行边跨合拢施工和中跨合拢施工。
10.进一步地,所述托架包括:
11.安装在主墩的墩身两侧的若干上预埋杆和下预埋杆,所述上预埋杆的一端穿过所述临时支墩后连接有托架水平杆,所述下预埋杆的一端穿过所述临时支墩后与所述托架水平杆远离所述上预埋杆的一端之间连接有托架斜杆;
12.所述主墩每侧的若干所述预埋杆之间以及若干托架水平杆之间均连接有若干第一横梁,同时在主墩顶部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二横梁,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两端之间连接有边纵梁,在主墩每侧的第一横梁中部之间连接有底桁架。
13.进一步地,对所述造桥机进行加载过程中使用造桥机加载装置,所述造桥机加载
装置包括:
14.设置在所述底平台上的底平台加载油缸,所述底平台加载油缸的动力端连接有下反力梁;
15.反力架,所述反力架固定在箱梁上,所述下反力梁与所述反力架相接;
16.设置在所述外模上的外模加载油缸,所述外模加载油缸的动力端连接有上反力梁;
17.设置在所述内模上的内模加载油缸,所述内模加载油缸的动力端连接所述上反力梁;
18.所述下反力梁和所述上反力梁之间通过锚杆连接固定。
19.进一步地,还包括底平台加载梁组件,所述底平台加载梁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平台加载油缸的油缸底座上的底平台加载垫梁,所述底平台加载油缸设置在所述底平台加载垫梁中部;
20.设置在所述底平台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底平台加载分配梁,所述底平台加载垫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底平台加载分配梁上,以通过两个所述平台加载分配梁对所述底平台加载垫梁进行支撑。
21.进一步地,还包括外模加载梁组件,所述外模加载梁组件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外模加载分配梁,两个所述外模加载分配梁设置在所述外模上;
22.外模加载垫梁,所述外模加载垫梁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外模加载分配梁上,所述外模加载油缸的油缸缸底固定在所述外模加载分配梁的中部。
23.进一步地,还包括内模加载梁组件,所述所述内模加载梁组件包括:
24.两个相对设置的内模加载分配梁,两个所述内模加载分配梁设置在所述内模顶部;
25.内模加载垫梁,所述内模加载垫梁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内模加载分配梁上,所述内模加载油缸的油缸缸底固定在所述内模加载分配梁的中部。
26.进一步地,所述反力架包括:
27.两个预埋件,两个所述预埋件固定在所述箱梁的混凝土中;
28.水平杆,所述水平杆的一端铰接在两个所述预埋件中位于下方的一个所述预埋件一端,另一端铰接有斜杆,所述斜杆的一端铰接在两个所述预埋件中位于下方的一个所述预埋件一端,所述下反力梁与所述水平杆相接。
29.进一步地,所述内模包括内模板,所述内模板内部设置有若干内模框架,以通过所述内模框架支撑所述内模板;
30.所述内模板包括顶模板和设置在顶模板两侧的两个竖直分布的侧模板;
31.所述顶模板中部开有延伸至两边侧的所述侧模板的条形通孔;
32.所述内模横梁模板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横梁侧模和垂直固定在两个横梁侧模之间的横梁底模,所述横梁侧模垂直固定在所述顶模板上。
33.进一步地,所述内模框架包括上框架和铰接在上框架两侧的竖檩,所述上框架固定在所述顶模板底面,所述竖檩固定在所述侧模板的侧壁;
34.所述侧模板上的竖檩之间连接有呈水平设置的纵檩,两个所述侧模板上的纵檩之间连接有伸缩油缸,以通过所述伸缩油缸带动两个所述纵檩向中部移动,使得所述侧模板
向内收缩。
35.进一步地,所述边跨合拢施工的具体过程如下:
36.步骤s1:完成中跨的尾部箱梁段施工后,造桥机外模的对拉杆不拆除,同时控制造桥机外模纵梁下降一定距离,然后拆除外模纵梁前端的前吊杆并解除外模纵梁后端与挂腿之间的连接,将外模纵梁的前端和后端通过手拉葫芦悬吊并在手拉葫芦作用下前移一定距离,然后将外模纵梁的前端悬吊在边跨尾部段箱梁的翼缘板上,后端悬吊在n+2号段箱梁的翼缘板上,拆除造桥机外模对拉杆,用手拉葫芦将造桥机外模前移一定距离;
37.步骤s2:拆除造桥机内模纵梁和内模;
38.步骤s3:拆除前横梁中部与造桥机底平台前端中部之间连接的前吊杆,保留前横梁两端与造桥机底平台前端两侧之间连接的前吊杆;
39.步骤s4:造桥机主梁连同底平台前移一定距离,然后将底平台前端悬吊在边跨尾部段箱梁的底板和翼缘板上,将底平台的后端悬吊在n+2段箱梁的底板和翼缘板上;
40.步骤s5:拆除n+2号梁段和边跨尾部段箱梁之间梁顶面上的全部造桥机构件,安装造桥机内模,在n+2号梁段和边跨尾部段箱梁之间安装合拢段钢筋,灌注合拢段混凝土,拆除合拢段的造桥机底平台、外模和内模。
41.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42.本技术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43.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支架施工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4.图2是本技术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5.图3是本技术图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46.图4是本技术造桥机局部结构示意图;
47.图5是本技术造桥机局部结构示意图;
48.图6是本技术造桥机局部结构示意图;
49.图7是本技术内模局部结构示意图;
50.图8是本技术内模局部结构示意图;
51.图9是本技术内模纵梁结构示意图;
52.图10是本技术造桥机加载装置结构局部示意图;
53.图11是本技术造桥机加载装置结构局部示意图;
54.图12是本技术造桥机加载装置结构局部示意图;
55.图13是本技术悬臂端纵梁没有切除时桥梁边、中跨合拢施工时的结构示意图;
56.图14是本技术合拢前使13号段与15号段临时锁定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
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相反,本技术的实施例包括落入所附加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内涵范围内的所有变化、修改和等同物。
58.参阅图1-14,斜拉索主桥是施工顺序主要是0号段施工-造桥机安装-1-13号段悬臂施工-边跨合拢段施工-中跨合拢段施工-桥面系及其附属工程。
59.1、0号段施工:
60.在浇筑的主墩沿桥梁延伸方向的两侧均设置1排临时支墩,每排可以设置3个临时支墩,在施工时支墩的下端与主墩的承台固结,上端与0号段箱梁固结,临时支墩采用钢筋混凝土圆柱墩,在0号段箱梁施工前采用托架1进行临时支撑,同时为了确保托架的稳定性能,需要对托架进行预压,然后在托架1上浇筑墩顶0号段箱梁。
61.2、造桥机安装:
62.拆除托架1,在0号段箱梁两侧均安装造桥机并对造桥机进行加载,然后进行1号段浇筑。
63.参阅图4-9,需要详细说明的是,由于斜拉索桥施工过程中,在每段箱梁上设置索梁锚固块,同时在箱梁顶板的底部浇筑锚固横梁,提高箱梁的支撑性能,为了方便锚固横梁的浇筑,在内模板顶部设置内模横梁模板42,并且在内模横梁模板42对应的两侧的外模2上设置有两个锚固块侧模,使得浇筑过程中浇筑的锚固块和锚固横梁一体成型,能够提高锚固端的支撑性能,在本技术中,造桥机可以包括走行系统、挂篮系统和主梁,主梁的前端设有前横梁,挂篮系统的前端通过所述前横梁悬吊,挂篮系统的后端通过桥梁本体悬吊,所述主梁的两侧还设有用于对挂篮系统的后端进行支撑的挂腿27,挂篮系统包括外模2、底平台3和内模4,外模2包括侧模22和设置在侧模22顶端的翼缘模板21,翼缘模板21与侧模22活动连接,以使翼缘模板21与侧模22对接或分离,翼缘模板21包括翼缘成型单元23和对应索梁锚固块位置设置的锚固块侧模24,翼缘成型单元对应锚固块处设置的模板预留接口,锚固块侧模可拆卸连接在模板预留接口上,锚固块侧模与翼缘成型单元分体设置,并且模板预留接口设置有相配合的盖板模板,通过盖板模板可将模板预留接口进行覆盖,从而使得翼缘模板同样可适用于无锚固块段的浇筑。配合以锚固块侧模,可实现对翼缘各段的浇筑,在侧模顶部设有液压杆25,用于控制锚固块侧模与模板预留接口对接或分离。另外,侧模上还设置有用于支撑侧模的外模内纵梁26和外模外纵梁27,外模内纵梁和外模外纵梁的前端通过前横梁悬吊,外模内纵梁后端通过箱梁悬吊,外模外纵梁后端支撑在挂腿上,外模内纵梁和外模外纵梁组成外模纵梁,当需要走行时,解除外模内纵梁与箱梁之间的连接,将其悬吊在挂腿上,走行系统用于支撑主梁以及带动所述主梁移动,其中走行系统为公开的技术,此处不在详细赘述。底平台3则包括相对设置的底部前横梁和底部后横梁,底部前横梁和底部后横梁之间连接有纵梁,在纵梁上设置有底模板,另外,内模4包括内模板41、内模纵梁43、滚轮梁44和设置在内模板41内部的若干内模框架45,以通过所述内模框架支撑所述内模板,其中内模板41包括顶模板和设置在顶模板两侧的两个竖直分布的侧模板,顶模板中部开有延伸至两边侧的侧模板的条形通孔;内模横梁模板42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横梁侧模421和垂直固定在两个横梁侧模421之间的横梁底模422,横梁侧模421垂直固定在顶模板上,在走行过程中将横梁侧模421和横梁底模422同时拆除,在走行后浇筑下一段之前再安装,同时内模框架45包括上框架451和铰接在上框架两侧的竖檩452,上框架固定在顶模板
底面,竖檩固定在所述侧模板的侧壁;侧模板上的竖檩452之间连接有呈水平设置的纵檩453,两个侧模板上的纵檩之间连接有伸缩油缸454,以通过伸缩油缸带动两个纵檩向中部移动,使得侧模板向内收缩。另外,内模纵梁43的中部向下折弯形成支撑槽431,内模横梁模板42位于支撑槽431中,通过支撑槽431进行支撑,使得浇筑时内模横梁模板42对混凝土对其上的混凝土有较大的支撑作用力,而内模纵梁43与上框架451相接,内模纵梁43的前端悬吊在前横梁上,后端悬吊在箱梁上,同时滚轮梁44悬吊在箱梁上,当内模走行时,将内模纵梁43的前端和后端向下移动,使得内模横梁模板42脱离支撑槽431,同时内模纵梁43的后端拆除与箱梁的连接,将其架设在滚轮梁上,使得内模在走行过程中能够沿着滚轮梁移动。
64.在造桥机安装过程中,先安装主梁和走行系统,其安装方法为已经公开的技术,此处不在详细赘述,另外挂篮系统部分的安装,首先安装主梁上的前横梁和后横梁,并相应的在前横梁和桥梁本体上安装吊杆,从而固定底部前横梁和底部后横梁,待底部前横梁和底部后横梁安装就位后,在底部前横梁和底部后横梁上安装底部纵梁以及底模板,然后将外模内纵梁穿插于侧模上,在前横梁和桥梁本体上安装吊杆用于支撑外模内纵梁,用手拉葫芦将侧模移动就位,安装内模纵梁,内模纵梁前端悬吊在前横梁上,后端悬吊在箱梁上,紧接着可安装挂腿,将挂腿与后横梁的两端进行连接,然后安装外模外纵梁,外模外纵梁的前端与前横梁之间通过吊杆连接,后端则直接架设在挂腿上,另外还需在底部后横梁与桥梁本体之间安装边后吊杆,接着在造桥机上安装加载装置进行加载实验,加载完成后安装翼缘模板,调节外侧模和底模高程,安装箱梁底板和腹板钢筋,安装内模。
65.3、1-11号段悬臂施工
66.1号段浇筑后控制造桥机外模2上的翼缘模板21外移一定距离,并控制锚固块侧模24与索梁锚固块脱离,然后将外模2整体下降一定距离,解除底平台3与箱梁之间的连接,将底平台3的后吊杆悬吊在造桥机挂腿上,拆除内模4的内模板41顶部的内模横梁模板42,并将其放置在内模板41顶部,同时拆除妨碍的内模4下端模板以及相应下端模板上固定的竖檩,收缩内模4,控制内模纵梁43下降至滚轮梁44上,然后控制造桥机走行系统走行,走行至下一箱梁段后,将内模横梁模板42、内模下端模板安装,控制造桥机外模2、内模4和底平台3就位,然后进行下一段的浇筑,直到浇筑至11号段。
67.4、11-13号段浇筑施工
68.在中跨一端第11号段浇筑完成后,拆除造桥机内模横梁模板和内模前端2.1m距离的模板,然后控制造桥机前移,施工12号梁段和13号梁段,完成中跨的尾部箱梁段施工。
69.详细来说,施工12号梁段时,要切除边跨尾部段箱梁即15号梁端支架悬臂端纵梁1.8m,造桥机前移4.35m,施工13号梁段,完成中跨的尾部箱梁段施工,也就是说,由于边跨的15号梁段至施工过程中通过在桥墩的一侧设置支架5,在支架上设置悬臂端纵梁51通过悬臂端纵梁对15号梁段上的箱梁进行支撑,因此悬臂端纵梁的长度往往会超出15号段箱梁,伸出一段在外,而本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将伸出的悬臂端纵梁切除,使其不影响后续造桥机边中跨的合拢施工,并且由于11号箱梁段和15号箱梁段之间的距离较小,可以通过切除内模前端2.1m后用于浇筑,而不需要直接更换内模。
70.5、进行边跨合拢施工和中跨合拢施工。
71.在一些实施例中,需要详细说明的是,托架1的结构可以有多种。
72.参阅图1-3,作为一种可能的结构,托架1包括安装在主墩的墩身两侧的若干上预
埋杆11和下预埋杆12,上预埋杆和下预埋杆上下分布设置,上预埋杆11的一端穿过临时支墩后连接有托架水平杆13,下预埋杆12的一端穿过临时支墩后与托架水平杆13远离上预埋杆11的一端之间连接有托架斜杆18,也就是说,托架斜杆与主梁之间形成倾斜的结构,并且通过临时支墩的支撑作用,能够提高上预埋杆11和下预埋杆12的稳定性,并且主墩每侧的若干上预埋杆11之间以及若干托架水平杆13之间均连接有若干第一横梁14,同时在主墩顶部两侧分别设置一个第二横梁15,在第一横梁14和第二横梁15的两端之间连接有边纵梁17,在主墩每侧的第一横梁14中部之间连接有底桁架16。
73.具体来说,在托架1上设置若干个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若干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平行设置,并且部分第一横梁垂直固定在上预埋杆顶部,部分第一横梁垂直固定在托架水平杆13的顶部,同时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两端之间均连接有边纵梁17,边纵梁17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垂直连接,同时,第一横梁14和第二横梁15的中部之间连接设置有若干底桁架16,通过底桁架16能够对0号段浇筑的相连进行支撑。
74.另外,底桁架16包括下弦杆161和上弦杆162,下弦杆161与若干第一横梁14之间垂直连接,上弦杆162相对于下弦杆161倾斜设置,下弦杆161和上弦杆162之间垂直连接有若干竖杆163和若干斜杆164,斜杆164位于两个相邻的竖杆163之间,下弦杆161和上弦杆162距离近的一端靠近主墩设置,距离远的一端远离主墩设置。
75.参阅图10-12,在一些实施例中,对所述造桥机进行加载过程中使用造桥机加载装置6,造桥机加载装置6包括设置在底平台3上的底平台加载油缸61、反力架62、设置在外模2上的外模加载油缸63、设置在内模4上的内模加载油缸64,底平台加载油缸61的动力端连接有下反力梁65,反力架固定在箱梁上,下反力梁与反力架相接,外模加载油缸的动力端连接有上反力梁66,内模加载油缸的动力端连接上反力梁,下反力梁和上反力梁之间通过锚杆651连接固定。
76.需要说明的是,当底平台加载油缸61工作向下反力梁65施加作用力时,下反力梁65将作用力传递至反力架62上,有反力架62是固定在箱梁7上,也就是说反力架62固定在箱梁7的腹板71上,因此作用于反力架62的作用力反作用于下反力梁65,并通过下反力梁65传递至底平台加载油缸61,再传递至底平台3,进而实现对底平台3施加一定的作用力,另外,在外模2上设置外模加载油缸63,外模加载油缸63的动力端连接有上反力梁66,并且在内模4上设置内模加载油缸64,内模加载油缸64的动力端连接上反力梁66,下反力梁65和所述上反力梁66之间通过锚杆651连接固定,进而使得通过外模加载油缸63进行加载时,对上反力梁66有一定作用力,而上反力梁66则由于锚杆651的限位作用,对外模加载油缸63传递一定的反作用力,通过外模加载油缸63将该反作用力传递至外模2上,实现对外模2顶部施加一定的作用力,同理,内模加载油缸64进行加载时,实现对内模4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具体来说,内模加载油缸64设置在内模纵梁43上,外模加载油缸63设置在外模纵梁上。另外,可以将底平台加载油缸61设置3个,3个底平台加载油缸分别位于底平台3两侧和中部,也就是说,三个底平台加载油缸3与箱梁7两侧的腹板71和中间的隔板72一一对应设置,并且反力架62也可以相应的设置3个,三个反力架62分别固定在箱梁两侧的腹板71上和中间的隔板72上。
77.在一些实施例中,造桥机加载装置6还包括底平台加载梁组件67,底平台加载梁组件67包括设置在底平台加载油缸61的油缸底座上的底平台加载垫梁671和设置在底平台3
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底平台加载分配梁672,底平台加载油缸61设置在底平台加载垫梁中部,底平台加载垫梁672的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底平台加载分配梁672上,以通过两个平台加载分配梁对所述底平台加载垫梁进行支撑,也就是说,两个底平台加载分配梁672可以平行设置,3个底平台加载垫梁67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底平台加载分配梁672的表面,然后将底平台加载油缸61的油缸底座安装在底平台加载垫梁671中部,使得底平台加载垫梁671传递至底平台加载垫梁671上的作用力均匀传递至两个底平台加载分配梁672,然后通过两个底平台加载分配梁672均匀传递至底平台3。
78.需要详细说明的是,反力架62包括两个预埋件621、水平杆622,两个预埋件621一端固定在箱梁的混凝土中,也就是说将两个预埋件621按照上下分布的方式固定在箱梁7上,由于反力架62可以设置3个,3个反力架62的预埋件621别固定在箱梁7的两侧的腹板71和中间的隔板72上,水平杆622的一端铰接在两个预埋件621中位于下方的一个预埋件621一端,另一端铰接有斜杆623,斜杆623的一端铰接在两个预埋件621中位于下方的一个预埋件621一端,下反力梁65与水平杆622相接,下反力梁65在底平台加载油缸1的作用力下向上移动,但是通过水平杆622限位下压使得下反力梁65不能向上移动,而对底平台加载油缸1施加相反的反作用力。
79.另外,加载装置6还包括外模加载梁组件68和内模加载梁组件69,外模加载梁组件68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外模加载分配梁681和外模加载垫梁682,两个外模加载分配梁681设置在外模2的顶部,具体来说,将两个外模加载分配梁681设置在外模纵梁上,也就是说,两个外模加载分配梁681垂直连接两个外模加载分配梁681,同时外模加载垫梁68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外模加载分配梁681上,外模加载油缸63的油缸缸底固定在外模加载分配梁681的中部。内模加载油缸64的油缸底座安装在内模加载梁组件69上,内模加载梁组件69设置在内模4上,此处当箱梁为双孔道结构时,在施工过程中,设置两个内模4,因此此处,可以相应的设置两个内模加载梁组件69,并且由于内模4中通过内模纵梁43支撑内模板和箱梁顶板,因此通过将内模加载油缸64设置在内模纵梁43上,也就是说,将内模加载梁组件69设置在内模纵梁43上,然后在内模加载梁组件69上设置内模加载油缸64。
80.需要详细说明的是,内模加载梁组件69的结构可以有多种。
81.作为一种可能的结构,内模加载梁组件69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内模加载分配梁691和内模加载垫梁692,两个内模加载分配梁691设置在内模4顶部,内模加载垫梁692的两端分别设置在两个内模加载分配梁691上,内模加载油缸64的油缸缸底固定在内模加载分配梁691的中部,也就是说,在内模纵梁43上设置两个内模加载分配梁691,然后在两个内模加载分配梁691上设置内模加载垫梁692,然后将内模加载油缸64设置在内模加载垫梁692中部,当上反力梁6在内模加载油缸64施加作用力的作用下,通过锚杆10固定的下反力梁65的限位作用,使得上反力梁6不会向上移动,而对内模加载油缸64传递一定的反作用力,通过内模加载油缸64传递至内模加载垫梁692中部,通过内模加载垫梁692均匀传递至两个内模加载分配梁691上,然后通过两个内模加载分配梁691均匀传递至内模纵梁43上。
82.其中造桥机的具体加载过程如下:
83.首先,在造桥机上设置观测点,测量各观测点加载前的标高;
84.其次,在固定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加载油缸依据0%-20%-60%-100%-120%逐级加载,每级加载完成并持荷1小时后观测一次各观测点的标高,最后一级加载完成后,每
间隔6小时观测1次各观测点的标高,当连续12小时观测位移平均值之差不大于2mm时方可卸载。在加载期间,测出四级加载后各沉降点控制点标高h2,支架稳定后进行卸载,完毕后各测量一次各点标高h3,根据测出的各控制点阶段的标高,计算造桥机弹性变化值及非弹性变形值:弹性变形值f1=h3-h2,非弹性变形值f2=h1-h3。
85.在一些实施例中,边跨合拢施工的具体过程如下:
86.步骤s1:完成中跨的尾部箱梁段施工后,造桥机外模的对拉杆不拆除,同时控制造桥机外模纵梁下降一定距离,然后拆除外模纵梁前端的前吊杆并解除外模纵梁后端与挂腿之间的连接,将外模纵梁的前端和后端通过手拉葫芦悬吊并在手拉葫芦作用下前移一定距离,然后将外模纵梁的前端悬吊在边跨尾部段箱梁的翼缘板上,后端悬吊在n+2号段箱梁的翼缘板上,拆除造桥机外模对拉杆,用手拉葫芦将造桥机外模前移一定距离。
87.参阅图14,详细来说,由于外模与箱梁之间设置有对拉杆,外模移动需要将对拉杆拆除,在本技术中,为了使外模移动至合拢段,由于外模的重力较大,因此造桥机外模的对拉杆不拆除,侧模仍与13号段箱梁连接,同时控制造桥机外模纵梁下降50mm,而此时侧模通过对拉杆固定在箱梁上,然后将外模纵梁的前端和后端通过手拉葫芦悬吊,接着拆除外模纵梁前端的前吊杆并解除外模纵梁后端与挂腿之间的连接,然后用手拉葫芦将外模纵梁前移650mm,由于侧模与箱梁之间通过对拉杆连接,因此侧模不会随着外模纵梁一起移动,避免由于侧模移动过程中侧模的重量过大造成手拉葫芦承重太大,然后将外模纵梁的前端悬吊在15号段箱梁的翼缘板上,后端悬吊在13号段箱梁的翼缘板上,实现外模纵梁的固定,外模纵梁悬吊时要保障外模纵梁与侧模相接,使得后续侧模在移动时能够通过外模纵梁进行支撑,然后拆除造桥机外模对拉杆,用手拉葫芦将侧模前移650mm,由于外模纵梁已经固定,使得侧模在前移过程中仍能够通过外模纵梁进行支撑,减少了手拉葫芦承受的拉力。
88.步骤s2:拆除造桥机内模纵梁和内模;
89.步骤s3:拆除前横梁中部与造桥机底平台前端中部之间连接的前吊杆,保留前横梁两端与造桥机底平台前端两侧之间连接的前吊杆;详细来说,底平台3的前端均布有若干前吊杆,通过若干前吊杆悬吊在前横梁上,底平台的后端平时通过后吊杆悬吊在箱梁上,当底平台需要移动时,则直接将后吊杆悬吊在挂腿上,此时,由于15号段箱梁的阻挡,拆除造桥机底平台中部与前横梁连接的前吊杆,保留前横梁两端悬吊的前吊杆,使得底平台在后续移动过程中能够顺利的到达15号段箱梁的下方。
90.步骤s4:造桥机主梁连同底平台前移一定距离,然后将底平台前端悬吊在边跨尾部段箱梁的底板和翼缘板上,将底平台的后端悬吊在n+2段箱梁的底板和翼缘板上;
91.也就是说,造桥机主梁连同底平台前移650mm,然后将底平台前端中部悬吊在15号段箱梁的底板上,将底平台前端两侧悬吊在15号段箱梁的翼缘板上,将底平台的后端中部悬吊在13号段箱梁的底板上,将底平台的后端两侧悬吊在13号段箱梁的翼缘板上,通过箱梁的底板和翼缘板实现对底平台的悬吊,使得底平台悬吊更牢固,并且施工过程中无需拆除底平台然后另外再进行底平台的安装,直接通过主梁移动实现底平台移动就位。
92.步骤s5:拆除n+2号梁段和边跨尾部段箱梁之间梁顶面上的全部造桥机构件,拆除中跨另一端的造桥机底平台、外模和内模,剩余构件作为配重,安装造桥机内模,在n+2号梁段和边跨尾部段箱梁之间安装合拢段钢筋、预应力管道和临时预应力束,在n+2号梁段箱梁的梁顶面和边跨尾部段箱梁的梁顶面均设置第一预埋钢板81,在两个第一预埋钢板81之间
连接若干第一连接型钢82,同时在n+2号梁段箱梁的底板上和边跨尾部段箱梁的底板上也均设置第二预埋钢板83,两个第二预埋钢板83之间也连接若干第二连接型钢84,灌注合拢段混凝土,拆除合拢段的造桥机底平台、外模和内模。
93.由于中跨施工过程中两端同时施工,为了防止在浇筑合拢段过程中两端的重力不同的影响,在施工时可以将中跨另一端的造桥机底平台、外模和内模拆除,通过剩下的部件进行配重,无需另外在中跨的另一端添加配重的其他装置。当边跨合龙施工完成后,可以将中跨另一端的造桥机剩余构件拆除,而中跨另一端和另一个中跨之间的合拢可以通过另一个中跨上的造桥机进行合拢。
94.中跨合拢段和边跨合拢段施工过程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详细赘述。
9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96.流程图中或在此以其他方式描述的任何过程或方法描述可以被理解为,表示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用于实现特定逻辑功能或过程的步骤的可执行指令的代码的模块、片段或部分,并且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范围包括另外的实现,其中可以不按所示出或讨论的顺序,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这应被本技术的实施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9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8.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