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桥变形缝接合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路桥变形缝接合系统,属于道路桥梁工程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路桥变形缝是高架路或桥梁的大梁结合部位,高架路或桥梁各组成段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会产生内向的缓慢变化的挤压作用力和外向的缓慢变化的拉扯作用力,为了克服缓慢变化的挤压和拉扯作用力对高架路或桥梁的强度造成影响,需要在高架路或桥梁各组成段之间设置路桥变形缝。此外,高架路或桥梁还需要具备一定级别的抗震能力,因此设置于高架路或桥梁各组成段之间的路桥变形缝通常还需要具备缓冲高架路或桥梁各组成段之间的急剧变化的挤压或拉扯作用力。
[0003]由于高架路或桥梁各组成段在长度方向上的材料总量要大于在宽度方向上的总量,因此在热胀冷缩的作用下产生的缓慢变化的形变作用力主要在作用于路桥变形缝的长度方向,而宽度方向上的形变幅度较小,因此其在宽度方向上的产生的作用力相对较小;同时,在地震中应当缓冲的主要是高架路或桥梁各组成段在长度方向上的相互作用,高架路或桥梁各组成段在宽度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则主要以约束为主。
[0004]另外,现有技术中的路桥变形缝对于高架路或桥梁相邻组成段之间的高度差变化应对尚不足,尤其是具有坡度的位置处,在地震中、以及高架路或桥梁组成段长度方向上发生形变时,常常会导致高架路或桥梁相邻组成段之间的高度差发生急剧或缓慢的变化;常规的路桥变形缝接合系统中刚性支撑件既不能缓冲高架路或桥梁相邻组成段之间的高度差变化,也不能相应地调整自身状态,只能约束高架路或桥梁相邻组成段之间的高度差变化,从而导致刚性支撑件长期受应力导致刚性支撑件材料疲劳,应力强度下降;或者在刚性支撑件的约束力作用下使得高架路或桥梁组成段的应力薄弱位置处发生缓慢形变受损,从而也影响了高架路或桥梁的整体应力强度。
[0005]再次,当大吨位的车辆通过路桥变形缝时,会对路桥变形缝接合系统产生高速的撞击,该撞击不仅是作用于水平方向上的也包括作用于竖直方向上的,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路桥变形缝接合系统对该撞击不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尤其是水平刚性支撑件在高架路或桥梁相邻组成段之间的悬空位置处,容易受到通行车辆在竖直方向上的作用力而导致应力形变受损;此外,对于水平刚性支撑件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作用力如果简单地在刚性支撑件两侧设置弹性缓冲垫,则刚性支承件在受力后的反弹作用往往会对车辆的动力系统造成一定的冲击,或者反弹作用力可能会导致产生次生冲击,也不可避免地会对路桥变形缝接合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对此,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限制车辆吨位和限制车辆通行速度的方式尽可能降低路桥变形缝接合系统的受损程度和老化速率。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路桥变形缝接合系统,即能够适应路桥变形缝缓慢的长度变化、以及相邻路桥组成段之间缓慢的高度差变化,又能够缓冲路桥变形缝急剧的长度变化、以及相邻路桥组成段之间急剧的高度差变化。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路桥变形缝接合系统,包括第一路桥组成段、第二路桥组成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路桥组成段和所述第二路桥组成段之间的路桥变形缝;其特征是:所述路桥变形缝处设置有拱形连接组件,所述拱形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拱形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部固设于所述第一路桥组成段上,所述第二连接部固设于所述第二路桥组成段上,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路桥变形缝的两侧,所述拱形连接板设置于所述路桥变形缝的上方且所述拱形连接板的轴向为路桥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有弧形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弧形的第二连接槽,所述拱形连接板在路桥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槽和所述第二连接槽中。
[0008]本发明所述的长度、前后是指车辆行驶的方向,本发明所述的宽度、左右是指与车辆行驶方向垂直的路桥平面方向,本发明所述的高度、上下是指垂直于路桥平面的方向。
[0009]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效果如下: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路桥变形缝接合系统,即能够适应所述路桥变形缝缓慢的长度变化、以及所述第一路桥组成段和所述第二路桥组成段之间缓慢的高度差变化,又能够缓冲所述路桥变形缝急剧的长度变化、以及所述第一路桥组成段和所述第二路桥组成段之间急剧的高度差变化。
[00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拱形连接板在路桥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滑动辊和第二滑动辊,所述第一滑动辊和所述第二滑动辊的轴向均为路桥宽度方向。
[0011]所述改进能够提高所述拱形连接板两端在所述第一连接槽和所述第二连接槽中的运动灵活性,从而能够快速地响应并缓冲路桥变形缝的长度变化、以及所述第一路桥组成段和所述第二路桥组成段高度差的变化,且降低所述拱形连接板两端在运动中对所述第一连接槽和所述第二连接槽造成的直接撞击和磨损。
[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槽的底部和所述拱形连接板在路桥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槽内一端的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弹性件,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底部和所述拱形连接板在路桥长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槽内一端的端部之间设置有第二缓冲弹性件。
[0013]所述改进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拱形连接板在所述路桥变形缝的长度发生变化时的缓冲作用,而且可以使所述拱形连接板的两端位移趋于均匀,提高系统工作时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避免所述拱形连接板的两端剧烈撞击所述第一连接槽和所述第二连接槽的底部。
[00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槽上端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中,所述第一连接槽下端位于所述第一路桥组成段中,且位于所述第一路桥组成段中的所述第一连接槽的下端内壁处设置有第一金属加强壳,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壳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连接槽上端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中,所述第二连接槽下端位于所述第二路桥组成段中,且位于所述第二路桥组成段中的所述第二连接槽的下端内壁处设置有第二金属加强壳,所述第二金属加强壳上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底部固定连接。
[0015]所述改进能够减少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加工用料,同时可以使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壳和所述第二金属加强壳起到锚固作用,不设置所述第一金属加强壳和所述第二金属加强壳,所述拱形连接板两端直接接触所述第一路桥组成段和所述第二路桥组成段的混凝土基质,不仅磨损严重而且混凝土基质的硬度也难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00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路桥组成段的接触面上设置有若干垂直于接触面的第一锚杆,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路桥组成段的接触面上设置有若干垂直于接触面的第二锚杆。所述改进能够提高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路桥组成段、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路桥组成段的结合牢固性。
[00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部均设置有上退让滑块和下退让滑块,所述上退让滑块位于所述拱形连接板的上方,所述下退让滑块位于所述拱形连接板的下方,所述上退让滑块和所述下退让滑块之间设置有退让间隙,所述拱形连接板穿过所述退让间隙,所述上退让滑块和所述下退让滑块可以水平移动以调整所述退让间隙的间距且具有收缩所述退让间隙间距的弹性。
[0018]所述退让间隙的间距是指在所述退让间隙处所述上退让滑块和所述下退让滑块之间的最短距离。所述改进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适应所述拱形连接板的弧度变化,且始终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面即车辆行驶面与所述拱形连接板紧密接触,避免出现较大缝隙使车辆经过时产生撞击作用。
[001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部水平均设置有上退让槽和下退让槽,所述上退让槽和所述下退让槽朝向所述拱形连接板的一端为口端,所述上退让槽和所述下退让槽背向所述拱形连接板的一端为盲端;所述上退让滑块的一端接触所述拱形连接板的上表面,所述上退让滑块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上退让槽的口端中,且所述上退让滑块的另一端与所述上退让槽的盲端之间设置有上退让弹性体;所述下退让滑块的一端接触所述拱形连接板的下表面,所述下退让滑块的另一端位于所述下退让槽的口端中,且所述下退让滑块的另一端与所述下退让槽的盲端之间设置有下退让弹性体。
[0020]所述改进是一种实现所述上退让滑块和所述下退让滑块可以水平移动以调整所述退让间隙的间距且具有收缩所述退让间隙间距的弹性的具体优选方案,不仅利于使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表面的平整,而且结构精简、加工用料省。
[002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滑动辊和所述第二滑动辊的外径均大于所述拱形连接板的厚度,且所述第一滑动辊和所述第二滑动辊的外径均大于所述退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