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橡胶颗粒软垫及混合型塑胶跑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60521阅读:661来源:国知局
预制橡胶颗粒软垫及混合型塑胶跑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设计一种基材,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地面支撑的基材。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技术中,替代草坪、三合土和土水泥的运动场地基础材料多采用塑胶材料,例如聚氨酯橡胶等材料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色彩,一定的抗紫外线能力和耐老化力。受施工工艺和材料影响,作为地坪材料制作操场或跑道时会形成预制型、全塑型、混合型、复合型和透气型等。各类型地坪形成过程中都需要根据造价形成不同的材料层结构,底层提供必要的支撑,上层提供必要的弹性,两层间采用胶结层结合,底层的处理目前多采用底胶配料—混合搅拌—摊铺—消泡—固化的方式现场形成,受施工环境影响不能保证平整、坚固,以及必要的支撑力和应力的调整,导致上层的性能受到限制。而且现场意外散落的橡胶颗粒和胶水的降解会造成环境污染。个别采用预制成型的地坪包括了底层、胶结层和上层,造价昂贵,不适合大面积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制橡胶颗粒软垫,解决现有地表地坪铺装时,缺少适当的预制底层基材导致整体地坪的平整度和坚固度无法保证和有效调节的技术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上述预制橡胶颗粒软垫形成的混合型塑胶跑道,解决现有混合型塑胶跑道大面积铺装平整度和坚固度无法保证的技术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包括与胶液混合的橡胶颗粒,所述橡胶颗粒包括一个截面为正方形的弹性立柱,由弹性立柱的上端面与前端面形成的棱线的中部,向弹性立柱的上端面与右端面形成的棱线中部,以及向弹性立柱的前端面与右端面形成的棱线中部做平面切削,形成第一承压面;由弹性立柱的后端面与下端面形成的棱线的中部,向弹性立柱的后端面与右端面形成的棱线中部,以及向弹性立柱的下端面与右端面形成的棱线中部做平面切削,形成第二承压面;由弹性立柱的上端面与前端面形成的棱线的左部,向弹性立柱的上端面与左端面形成的棱线中部,以及向弹性立柱的前端面与左端面形成的棱线中部做平面切削,形成第三承压面。
[0006]所述第一承压面在上端面与前端面形成的棱线上的顶点距离棱线右端1/2处;第三承压面在上端面与前端面形成的棱线上的顶点距离棱线左端1/4处;第二承压面在后端面与下端面形成的棱线上的顶点距离棱线右端1/2处。
[0007]所述第一承压面在上端面与右端面形成的棱线的顶点位于棱线的后端;第一承压面在前端面与右端面形成的棱线的顶点位于棱线的下端。
[0008]所述第二承压面在后端面与右端面形成的棱线的顶点位于棱线的上端;第二承压面在下端面与右端面形成的棱线的顶点位于棱线的前端。
[0009]还包括合成纤维,合成纤维以网格状铺设,下部的合成纤维与胶液形成第一混合层,在第一混合层上,胶液与橡胶颗粒形成第二混合层,在第二混合层上,上部的合成纤维与胶液形成第三混合层。
[0010]合成纤维以成组的网格状间隔铺设,胶液与橡胶颗粒形成第二混合层,合成纤维的中部贯穿第二混合层,在第二混合层顶部,合成纤维的前部与胶液形成第三混合层,在第二混合层底部,合成纤维的后部与胶液形成第一混合层。
[0011]混合型塑胶跑道,包括所述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作为基础。
[0012]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和混合型塑胶跑道,避免了安装现场的底层基材施工,具有平整度好,整体支撑均匀可靠,节约铺装成本,质量和性能全程可控,对环境污染小。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I种橡胶颗粒的右视图;
[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I种橡胶颗粒的主视图;
[00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2种橡胶颗粒的右视图;
[00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2种橡胶颗粒的主视图;
[001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3种橡胶颗粒的俯视图;
[0018]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3种橡胶颗粒的主视图;
[0019]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4种橡胶颗粒的主视图;
[0020]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4种橡胶颗粒的俯视图;
[0021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5种橡胶颗粒的主视图;
[0022]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5种橡胶颗粒的后视图;
[0023]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6种橡胶颗粒的主视图;
[0024]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6种橡胶颗粒的俯视图;
[0025]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7种橡胶颗粒的主视图;
[0026]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中第8种橡胶颗粒的主视图;
[0027]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的第I种结构示意图;
[0028]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橡胶颗粒软垫的第2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30]本实施例预制橡胶颗粒软垫的基本工艺为利用胶液与橡胶颗粒的混合形成固液混合物,胶液凝固后形成柔性软垫板材。以胶液作为将橡胶颗粒结合在一起的改性媒介,在胶液凝固过程中尽量保证橡胶颗粒间的相互支撑,橡胶颗粒与胶液的较大接触面积。为了形成这种支撑与接触的最优结构,本实施例包括几种结构优化的橡胶颗粒。
[0031]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种橡胶颗粒包括一个圆柱体111,圆柱体111的两端为光滑的弧形凸起112,在圆柱体111的侧壁上沿周向均匀设置六组凸起113,每组凸起113包括三个圆锥形凸起114,圆锥形凸起114沿与轴线平行的方向等间距设置;
[0032]圆柱体111的直径大于相邻两组凸起113中,相应位置两个圆锥形凸起114的顶部的间距;
[0033]弧形凸起112的高度小于圆锥形凸起114的高度;
[0034]圆锥形凸起114的顶部为弧形过渡,弧形过渡的半径大于圆柱体111的直径;
[0035]圆柱体111的高度为其直径的1.8至6倍。
[0036]在预制橡胶颗粒软垫制作过程中,本橡胶颗粒在可以形成相互支撑的同时保留合理的胶液接触面积,使得橡胶颗粒能够较充分的与胶液混合。同时避免了局部胶液体积过大或局部橡胶颗粒聚集体积过大造成的凹陷或硬块。本橡胶颗粒的结构可以保证在制作过程中经震动和挤压后,颗粒接触部分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使得软垫内部形成均匀的应力结构,内应力均匀变动,可以保证提供软垫较长的使用寿命。
[0037]通过使每组凸起113中圆锥形凸起114的高度和底部直径差异化,可以形成随机趋势不同的紧密排列结构,进而改善软垫的支撑力度和弹性。
[0038]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种橡胶颗粒包括一个截面为正六边形的柱体121,柱体121的两端面平行,柱体121每一个侧面上,在距离柱体121左端面同距离的相同位置,固定一个左三棱柱122,左三棱柱122棱线与柱体121的轴线平行,在距离柱体121右端面同距离的相同位置,固定一个右三棱柱123,右三棱柱123棱线与柱体121的轴线平行;
[0039]同一柱体121侧面上的左三棱柱122和右三棱柱123的顶部棱线124平行;
[0040]左三棱柱122和右三棱柱123的间距大于柱体121的相对侧面的间距;
[0041 ]左三棱柱122和右三棱柱123的顶部边缘设置有倒角125。
[0042]与第一种橡胶颗粒相比较,本橡胶颗粒接触部分形成的稳定支撑结构的承载力更高,弹性形变更缓慢,与胶液混合时,局部胶液的体积可以相对更大,可以保证预制橡胶颗粒软垫的卷曲弧度,适合形成较厚的软垫,使得软垫可以应用于相对欠平整的地面。
[0043]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三种橡胶颗粒包括五个矩形立柱,第一矩形立柱141的后端面固定在第三矩形立柱143前端面的左端,第二矩形立柱142的下端面固定在第三矩形立柱143上端面的左端,第四矩形立柱144的下端面固定在第三矩形立柱143上端面的右端,第五矩形立柱145的前端面固定在第三矩形立柱143后端面的右端;
[0044]第一矩形立柱141的前后端面间距与第三矩形立柱143的左右端面间距相同;
[0045]第三矩形立柱143的前后端面间距与第五矩形立柱145的前后端面间距相同;
[0046]第二矩形立柱142的上下端面间距是第一矩形立柱141的前后端面间距的1.8至2.8倍。
[0047]第一矩形立柱141、第二矩形立柱142、第三矩形立柱143、第四矩形立柱144和第五矩形立柱145的截面面积相同。
[0048]与第一种橡胶颗粒相比较,本橡胶颗粒接触部分形成的稳定支撑结构中,较短的矩形立柱更利于形成较稳定的状态,因此在加工混合时较长的矩形立柱更容易具有相似的方向性,更易于在成型的软垫两侧形成排布相对均匀的立柱突出,这样有利于在上层颗粒铺洒时形成均匀的颗粒层,避免增加成本和环境污染。同时本橡胶颗粒的弹性形变和结合趋势具有方向性,尤其适合在软垫边缘使用,形成柔韧的封边。
[0049]如图7和图8所示,第四种橡胶颗粒包括三个矩形的连接柱体,第一连接柱体151的上端面固定在第二连接柱体152下端面的左端,第二连接柱体152上端面的右端固定第三连接柱体153的下端面,在第二连接柱体152上端面和下端面的中部,对称固定一对弧形凸起154;
[0050]第一连接柱体151上下端面的间距和第三连接柱体153上下端面的间距相等;
[0051]第一连接柱体151前后端面的间距和第三连接柱体153前后端面的间距,与第二连接柱体152前后端面的间距相等;
[0052]第一连接柱体151的左端面和下端面连接处圆滑过渡;
[0053]第三连接柱体153的右端面和上端面连接处圆滑过渡;
[0054]弧形凸起154为一圆柱,圆柱的截面为半圆形,弧形凸起154的前后端面间距等于或小于第二连接柱体152的前后端面间距。
[0055]在第二连接柱体152的前端面左部设置一个弧形凸起154,同时在后端面右部设置一个弧形凸起15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