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维修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轴承挡圈拆卸及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机械设备在日常使用和运转过程中,由于外部负荷、内部应力、磨损、腐蚀和自然侵蚀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个别部位或整体改变尺寸、形状、机械性能等,使设备的生产能力降低,原料和动力消耗增高,产品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因此,为了使机器设备能经常发挥生产效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必须对设备进行适度的检修和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轴承是当代机械设备中一种重要零部件。它的主要功能是支撑机械旋转体,降低其运动过程中的摩擦系数,并保证其回转精度。而机车每次小修时都需拆解轴箱端盖,对轴头进行探伤及轴承补充润滑脂,这就涉及到对轴箱轴承挡圈的拆装。现有的拆装方法是采用传统的两个钩舌销插入轴承挡圈与轴箱的空隙中左右撬动的方法,慢慢地使其与轴头分离。由于轴承挡圈与轴头间隙很小,而且轴箱内润滑脂产生的黏着力较大,如果拆装方式不恰当或者用力不均匀,会对轴箱体及轴承挡圈造成一定的损伤或卡死,易导致轴承损坏,也存在损坏拆装工具的可能,故安全风险较高,且每次拆装轴承挡圈都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增加检修成本。
因此,存在设计一种使轴承挡圈安装拆卸方便且安全可靠的轴承挡圈拆卸及安装装置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轴承挡圈拆卸及安装装置,该设备使轴承挡圈安装拆卸方便且安全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承挡圈拆卸及安装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具有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弹性臂和连接两个所述弹性臂的连接部;一对弧形夹板,所述弧形夹板分别相对地安装在两个所述弹性臂上;和调距装置,所述调距装置设置在两个所述弹性臂之间,以调节两个所述弹性臂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调距装置与两个所述弹性臂中的一个螺纹连接,且所述调距装置与两个所述弹性臂中的另一个转动连接或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距装置包括:螺杆,所述螺杆与两个所述弹性臂之一固定连接;和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且与两个所述弹性臂中的另一个转动连接或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调距装置包括:两个螺杆,所述两个螺杆分别与两个所述弹性臂固定连接;和套筒,所述套筒与所述两个螺杆分别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两个螺杆的螺纹旋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调距装置包括: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套筒相连,以控制所述套筒的转动。
优选地,所述调距装置包括:液压泵;和液压支架,所述液压支架与两个所述弹性臂相连,且所述液压泵与所述液压支架相连,以驱动所述液压支架在两个所述弹性臂之间伸展或收缩。
优选地,所述弧形夹板的圆弧角度为14°-49°,所述弧形夹板的轴向宽度为5-48毫米。
优选地,所述支架为U型结构,所述弧形夹板分别安装在该U型结构的两条边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弧形夹板与轴承挡圈的接触面积大,有效保证了充足的预紧力,从而能牢牢地将挡圈固定。另外,在连接两个弹性臂的连接部与弧形夹板之间设置调距装置,通过调整调距装置的长度即可实现对挡圈预紧力大小的控制,调节方便省力,可快速拆除或安装轴承挡圈,节约了维修工时,又不会对轴承的其它部分造成损伤,有效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维修成本,且调距装置的长度减小时,使弹性臂带动弧形夹板夹紧轴承挡圈,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弹性臂受轴承挡圈的作用力有远离轴承挡圈运动的趋势,而连接部和调距装置均可承受一定的力以阻止弹性臂的运动,结构强度增大,不易损坏,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轴承挡圈拆卸及安装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图1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支架 102 弹性臂
104 连接部 20 弧形夹板
30 调距装置 302 螺杆
304 套筒 306 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轴承挡圈拆卸及安装装置包括支架10、一对弧形夹板20和调距装置30。具体地,支架10具有彼此间隔开的两个弹性臂102和连接两个弹性臂102的连接部104,弧形夹板20分别相对地安装在两个弹性臂102上,调距装置30设置在两个弹性臂102之间,以调节两个弹性臂102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轴承挡圈拆卸及安装装置,弧形夹板20与轴承挡圈的接触面积大,可达到轴承挡圈侧面积的50%,有效保证了充足的预紧力,从而能牢牢地将挡圈固定。另外通过调整调距装置30的长度即可实现弧形夹板 20对挡圈预紧力大小的控制,调节方便省力,可快速拆除或安装轴承挡圈,节约了维修工时,又不会对轴承的其它部分造成损伤,有效地降低了人力成本和维修成本。而且,调距装置30的长度减小时,使弹性臂102带动弧形夹板20夹紧轴承挡圈,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弹性臂102受轴承挡圈的作用力有远离轴承挡圈运动的趋势,而连接部104和调距装置30均可承受一定的力以阻止弹性臂102的运动,结构强度增大,不易损坏,安全可靠。
需说明的是,弧形夹板20分别相对地安装在两个弹性臂102上中的“相对”是指该对弧形夹板的开口相对,以便于夹持轴承挡圈。
其中,调距装置30可以有但不限于以下三种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调距装置30与两个弹性臂102中的一个螺纹连接,且调距装置30与两个弹性臂102中的另一个转动连接或螺纹连接,该实施方式未在附图中示出,这里的转动连接是指调距装置30在轴向方向上相对两个弹性臂102中的另一个没有移动只有转动。在此方案中,调距装置30可只包括一个零件,例如,在第一个弹性臂102上设置通孔,将所述调距装置30的一端穿过该通孔并在调距装置30的该端部设置限位部,以限制所述调距装置30相对第一个弹性臂102的轴向移动,同时实现与第一个弹性臂102转动连接,而在第二个弹性臂102上直接设置螺纹孔,在调距装置30的另一端设置外螺纹以与该螺纹孔配合运动实现调距,或者两个弹性臂102上均设置螺纹孔,调距装置30的两端均加工外螺纹以分别与螺纹孔配合运动实现调距,零件数量少,结构简单。
实施方式二
调距装置30包括螺杆302和套筒304,具体地,螺杆302与弹性臂102 之一固定连接,套筒304与螺杆302螺纹连接且与弹性臂102的另一个转动连接或螺纹连接,该实施方式在附图中未示出,同实施方式一相同,这里的转动连接是指调距装置30在轴向方向上相对两个弹性臂102中的另一个没有移动只有转动。通过将螺杆302设置在弹性臂102上,具体地,将螺杆302 设置在弹性臂102的内侧(两个弹性臂102相对的侧面为内侧),可使套筒 304转动时不会伸出弹性臂102,减小了结构的体积。
实施方式三
如图1所示,调距装置30优选地包括两个螺杆302和套筒304,两个螺杆302分别与两个弹性臂102固定连接,套筒304与两个螺杆302分别螺纹连接。设置两个螺杆302且两个螺杆302分别与两个弹性臂102固定相连,具体地,分别与两个弹性臂102相对的两个内侧面固定相连,一方面使套筒转动时不会伸出弹性臂102,另一方面使套筒304转动过程中,调距装置30 的长度改变(增大或减小)的速度加倍,便于快速夹紧或释放轴承挡圈。
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螺杆302的螺纹旋向相反,以保证套筒304旋转时,调距装置30的长度产生变化。具体地,套筒304绕其轴线方向的顺时针旋转使两个弹性臂102之间的距离减小,且套筒304绕其轴线方向的逆时针旋转使两个弹性臂102之间的距离增大,或套筒304绕其轴线方向的顺时针旋转使两个弹性臂102之间的距离增大,且套筒304绕其轴线方向的逆时针旋转使两个弹性臂102之间的距离减小。
优选地,调距装置30包括:手柄306,手柄306与套筒304相连,以控制套筒304的转动,设置手柄306来控制套筒304的转动,使操作更方便。
举例而言,当拆除轴承挡圈时,将弧形夹板20套入轴承挡圈,手握手柄306顺时针旋转套筒304,使两个弧形夹板20加紧轴承挡圈,双手同时紧握支架10的两侧,向外均匀用力迅速拔出轴承挡圈。当安装轴承挡圈时,先用弧形夹板20水平地夹紧轴承挡圈,保证弧形夹板20与轴承挡圈紧密牢固,双手同时紧握支架10的两侧,将轴承挡圈对准轴头,然后均匀用力将其套上轴头。确认安装牢固后,手握手柄306逆时针旋转套筒304,将装置从轴承挡圈取下。
作为可变化的实施方式,调距装置30包括液压泵和液压支架,具体地,液压支架与两个弹性臂102相连,且液压泵与液压支架相连,以驱动液压支架在两个弹性臂102之间伸展或收缩,液压运动平稳,控制精度高,节省人力操作,该实施方式未在附图中示出。
优选地,弧形夹板20的圆弧角度为14°-49°,弧形夹板的轴向宽度为5-48毫米。采用适合的圆弧角度和弧形夹板的宽度,可保证弧形夹板与轴承挡圈的有效接触面积,以便安全拔出轴承挡圈。
优选地,支架10为U型结构,弧形夹板20分别安装在该U型结构的两条边上,支架的类型可不限于U型,弧形夹板20安装在U型结构的两条边上,以便与轴承挡圈接触。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