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锁,具体涉及一种电子锁的方、斜舌的半自动离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电子锁包括斜舌机构、方舌机构以及电路控制组件,斜舌机构包括有斜舌、斜舌杆、驱动斜舌杆使斜舌收于锁体内的斜舌拨片,通过转动把手即可实现机械式的打开,方舌机构包括方舌、方舌板、驱动方舌板伸入及收入的方舌拨片,把手在门内可以同时驱动方舌拨片以及斜舌拨片,能够实现在门内进行机械式的开锁,在门外只能驱动斜舌拨片实现斜舌的活动,电路控制组件包括有电机以及与能够驱动于斜舌拨片以及方舌拨片的驱动片,在电机的驱动下,驱动片摆动实现对于方舌以及斜舌的同步开启,现有技术中,当人们在紧急情况下,从门外进行开锁时,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开锁时,电机驱动对应的驱动片,驱动片能够驱动斜舌以及方舌同步收入锁体内实现开锁,但是这样的开锁速度较慢,则不能进行半自动开锁,即电子开锁的过程中,不能够进行机械式的介入,以实现快速开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锁的方、斜舌的半自动离合装置,能够在电子开锁的过程中,实现手动介入,方便紧急开锁。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子锁的方、斜舌的半自动离合装置,包括斜舌组件、方舌组件、把手组件以及电路驱动组件,斜舌组件包括有斜舌、斜舌杆、驱动斜舌杆使斜舌收于锁体内的斜舌拨片,方舌组件包括有方舌板、方舌拨片以及方舌驱动板,把手组件包括有驱动轴,斜舌拨片以及方舌拨片分别套接于驱动轴上,驱动轴在转动时驱动斜舌拨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路驱动组件包括有动力源、在动力源驱动下可伸缩运动的联动机构、套设于驱动轴上且连接于联动机构的驱动片,联动机构往复运动的过程中驱动于驱动片使其相对于驱动轴转动设置,所述的驱动片在其转动行程上同时驱动斜舌杆以及方舌驱动板以进行开锁,还包括有控制方舌拨片与斜舌拨片在转动行程上分开与结合的离合装置,所述的联动机构在其开锁的运动行程上驱动离合装置使方舌拨片和斜舌拨片在转动时联动设置。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动力源为电机,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呈蜗杆结构的驱动杆,联动机构包括与电机输出端丝杆螺母配合的移动块,所述的驱动片连接于该移动块上。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联动机构包括有连接于移动块的移动臂,所述的移动臂上设置有一槽结构,所述的离合装置包括有可摆动的离合驱动片、控制方舌拨片与斜舌拨片实现分开与结合的离合片以及驱动离合驱动片摆动的扭簧,所述的离合驱动片包括有当移动臂在开锁行程上活动时能够落入于槽结构的活动端、以及当活动端落入槽结构内时驱动离合片活动实现方舌拨片与斜舌拨片结合的驱动端。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离合片设置于方舌拨片上且相对于其可摆动设置,所述的斜舌拨片外缘上设置有联动部,离合片在离合驱动片的驱动下,在其摆动行程上抵于联动部使斜舌拨片与方舌拨片在周向转动时联动设置,还包括有连接于离合片使其保持分开状态的弹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活动端在扭簧的驱动下弹性抵于移动臂的一侧,所述的离合驱动片活动铰接设置于壳体上,活动端以及驱动端分别位于铰接处的两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有控制动力源活动的感应组件,所述的感应组件包括有两组微动开关,所述的移动臂的活动行程上分别设置与两组微动开关分别对应的三个凸起,各个凸起在移动臂的活动行程上等距设置。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驱动片在其圆周外侧设置有一缺口,所述的方舌驱动板位于缺口内在驱动片转动时驱动其活动,驱动片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斜舌杆的拨动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移动块上设置有一夹簧,所述的夹簧呈u型结构且夹设于驱动杆的两侧,所述的夹簧的u型结构的两端分别向外侧倾斜延伸设置,所述的移动块上设置有与夹簧u型结构两端对应的安装孔。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在门外进行电子开锁时,解除电路控制部分以后,电机通过转动驱动移动块相对于驱动杆做直线滑动,移动块带动移动臂进行活动,此时,驱动片在移动块的作用下转动,实现对于方舌以及斜舌的开启;当在进行电子开锁的过程中,由于移动臂上设置有一个槽结构,当其运动至离合驱动片的活动端时,由于离合驱动片被扭簧所驱动,活动端落入槽结构,对应的驱动端驱动离合片,实现方舌拨片与斜舌拨片的联动,此时,通过控制驱动轴,可以实现快速的开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半自动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半自动离合装置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离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中电路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移动块与驱动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施例中移动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含义如下:1-斜舌组件;11-斜舌杆;12-斜舌拨片;12a-联动部;2-方舌组件;22-方舌板;23-方舌驱动板;24-方舌拨片;24a-驱动部;3-把手组件;4-电路驱动组件;41-电机;42-驱动杆;43-移动块;43a-夹簧;44-驱动片;44a-缺口;44b-拨动部;45-移动臂;45a-槽结构;45b-凸起;46-离合驱动片;46a-驱动端;46b-活动端;47-离合片;48-微动开关;5-锁芯转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结合图1至图6,一种电子锁的方、斜舌的半自动离合装置,包括斜舌组件1、方舌组件2、把手组件3以及电路驱动组件4,斜舌组件1包括有斜舌、斜舌杆11、驱动斜舌杆11使斜舌收于锁体内的斜舌拨片12,方舌组件2包括有方舌板22、方舌拨片24以及方舌驱动板23,方舌驱动板23通过摆动驱动方舌板22活动,方舌拨片24上设置有用于驱动方舌驱动板23摆动的驱动槽24a,把手组件3包括有驱动轴(附图中省略),斜舌拨片12以及方舌拨片24分别套接于驱动轴上,从外部开锁时,驱动轴在转动时驱动斜舌拨片12,但是不能够开方舌,从内部开则可以直接开启两者,电路驱动组件4包括有动力源、在动力源驱动下可伸缩运动的联动机构、套设于驱动轴上且连接于联动机构的驱动片44,驱动片44在其圆周外侧设置有一缺口44a,方舌驱动板23位于缺口内在驱动片44转动时驱动其活动,驱动片44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斜舌杆11的拨动部44b,即被电机41驱动的驱动片44能够同时控制方舌以及斜舌的开启,联动机构往复运动的过程中驱动于驱动片44使其相对于驱动轴转动设置,所述的驱动片44在其转动行程上同时驱动斜舌杆11以及方舌驱动板23以进行开锁,还包括有控制方舌拨片24与斜舌拨片12在转动行程上分开与结合的离合装置,所述的联动机构在其开锁的运动行程上驱动离合装置使方舌拨片24和斜舌拨片12在转动时联动设置。通过上述结构,在正常的电机41开锁的过程中,电机41控制驱动片44转动,能够驱动对应的斜舌杆11以及方舌驱动板23以进行开锁,当需要进行紧急开锁时,通过离合装置的设置,在电机41开锁的过程中,实现斜舌拨片12与方舌拨片24的联动,通过外部控制驱动轴(手柄),能够实现机械的手动快速开锁,本实施例中还设置通过转动对方舌进行机械开锁的锁芯转子5,可以实现机械式开锁。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动力源为电机41,电机41的输出端设置有呈蜗杆结构的驱动杆42,联动机构包括与电机41输出端丝杆螺母配合的移动块43,驱动片44连接于该移动块43上,移动块43在驱动杆42的转动下,实现相对于驱动杆42的直线滑动,移动块43上设置有一夹簧43a,夹簧43a呈u型结构且夹设于驱动杆42的两侧,夹簧43a的u型结构的两端分别向外侧倾斜延伸设置,移动块43上设置有与夹簧43a的u型结构两端对应的安装孔,u型结构的夹簧43a能够使移动块43的结构较为简单,滑动更为稳定。联动机构包括有连接于移动块43的移动臂45,移动臂45上设置有一槽结构45a,所述的离合装置包括有可摆动的离合驱动片46、控制方舌拨片24与斜舌拨片12实现分开与结合的离合片47以及驱动离合驱动片46摆动的扭簧,所述的离合驱动片46包括有当移动臂45在开锁行程上活动时能够落入于槽结构45a的活动端46b、以及当活动端46b落入槽结构45a内时驱动离合片47活动实现方舌拨片24与斜舌拨片12结合的驱动端46a。离合片47设置于方舌拨片24上且相对于其可摆动设置,所述的斜舌拨片12外缘上设置有联动部12a,离合片47在离合驱动片46的驱动下,在其摆动行程上抵于联动部12a使斜舌拨片12与方舌拨片24在周向转动时联动设置,还包括有连接于离合片47使其保持分开状态的弹簧。活动端46b在扭簧的驱动下弹性抵于移动臂45的一侧,离合驱动片46活动铰接设置于壳体上,活动端46b以及驱动端46a分别位于铰接处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有控制动力源活动的感应组件,所述的感应组件包括有两组在移动臂45活动行程上前后设置的微动开关48,移动臂45的活动行程上分别设置与两组微动开关48分别对应的三个凸起45b,各个凸起45b在移动臂45的活动行程上等距设置,通过感应组件的设置,能够控制移动臂45的活动行程,以确定移动臂45的活动区间。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在门外进行电子开锁时,解除电路控制部分以后,电机41通过转动驱动移动块43相对于驱动杆42做直线滑动,移动块43带动移动臂45进行活动,此时,驱动片44在移动块43的作用下转动,实现对于方舌以及斜舌的开启;当在进行电子开锁的过程中,由于移动臂45上设置有一个槽结构45a,当其运动至离合驱动片46的活动端46b时,由于离合驱动片46被扭簧所驱动,活动端46b落入槽结构45a,对应的驱动端46a驱动离合片47,实现方舌拨片24与斜舌拨片12的联动,此时,通过控制驱动轴,可以实现快速的开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