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自动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多种部件组装和自动翻转的设备。
背景技术:
评判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一个方面就是去看这个国家机械行业的发展程度,机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重视机械行业的发展。
机械是涉及各种部件和设备的组装的行业,组装时常常需要将工件翻转180度,并且各个组装件之间需要精密的配合如果单靠人工组装,效率和精度势必受到影响,目前市场上的翻转装备的结构都相对复杂,体积较大,翻转过程时间较长,操作步骤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翻转设备操作繁琐的缺陷。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多种部件组装和自动翻转的设备,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方的翻转机构,
翻转机构的两侧与底座之间分别设有支架;
翻转机构与支架通过旋转轴连接,其中一个旋转轴上连接有驱动装置。
作为优选,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翻转板,翻转板的两侧设有连接板,连接板与旋转轴之间通过齿轮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翻转机构上设有两个第一压紧器和两个第二压紧器,第一压紧器和第二压紧器分别设置在翻转板的两端。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压紧器垂直于翻转板设置,第一压紧器的顶端设有横梁,横梁的一端与第一压紧器的顶端连接,横梁的另一端连接有压紧杆。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压紧器平行于翻转板设置,第二压紧器的顶端连接有压紧块。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装置为减速电机。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底面连接有滑轮,滑轮均匀分布在底面的四角。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底面还连接有起升器,起升器均匀分布在底面的四角。
作为优选,所述起升器为液压缸。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的侧面连接有推动架,推动架上设有储物层。
本实用新型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多种部件组装和自动翻转的设备,通过驱动装置带动两个支架之间的翻转机构转动,使翻转设备操作简便,克服现有技术中翻转设备操作繁琐的缺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多种部件组装和自动翻转的设备,包括底座10和设置在底座10上方的翻转机构20,翻转机构20的两侧与底座10之间分别设有支架11,支架11用于支撑翻转机构20;翻转机构20与支架11通过旋转轴连接,其中一个旋转轴上连接有驱动装置12,驱动装置12与电源连接,驱动装置12为减速电机,减速电机带动与其连接的旋转轴转动,进而带动翻转机构20转动,另一个旋转轴辅助翻转机构20转动,使翻转机构20转动更加平稳。
底座10的底面连接有滑轮13和起升器14,滑轮13均匀分布在底面的四角,通过滑轮13方便了翻转设备的移动;起升器14均匀分布在底面的四角,起升器14为液压缸,液压缸与液压泵站连接,在使用翻转设备时,将起升器14升起,使翻转设备不会随意移动,增加了翻转设备的稳定性;底座10的侧面连接有推动架30,推动架30上设有储物层31,在移动翻转设备时,推动架30方便使用者推动设备,推动架30上的储物层31便于安装时零件41的存放。
如图2所示,翻转机构20包括翻转板21,翻转板21的两侧设有连接板22,连接板22与旋转轴之间通过齿轮连接;翻转机构20上设有两个第一压紧器23和两个第二压紧器24,第一压紧器23和第二压紧器24分别设置在翻转板21的两端,第一压紧器23垂直于翻转板21设置,第一压紧器23的顶端设有横梁25,横梁25的一端与第一压紧器23的顶端连接,横梁25的另一端连接有压紧杆26,通过第一压紧器23收缩,带动横梁25和压紧杆26向下压,将工装板40压紧;第二压紧器24平行于翻转板21设置,第二压紧器24的顶端连接有压紧块27,通过第二压紧器24伸出,两侧的第二压紧器24将零件41夹紧,第一压紧器23和第二压紧器24为气缸,气缸与气泵连接。
在使用过程中,首先将起升器14升起,使翻转设备固定,将零件41固定在工装板40上,通过两个第一压紧器23向下压工装板40,两个第二压紧器24夹紧零件41,将零件41固定在翻转机构20上;通过驱动装置12带动翻转机构20转动,使工装板40上的零件41翻转,并且不会脱落,方便了使用者操作,使用完毕后,将起升器14落下,推走翻转设备,翻转设备通过滑轮13移走。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