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滚动轴承制造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制造滚动轴承的装置。
背景技术
滚动轴承是将运转的轴与轴座之间的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摩擦损失的一种精密的机械元件。滚动轴承一般由内圈、外圈、滚动体和保持架四部分组成,内圈的作用是与轴相配合并与轴一起旋转;外圈作用是与轴承座相配合,起支撑作用;滚动体是借助于保持架均匀的将滚动体分布在内圈和外圈之间,其形状大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滚动轴承的使用性能和寿命;保持架能使滚动体均匀分布,引导滚动体旋转起润滑作用。轴承加热器,主要用于对轴承、齿轮、衬套、轴套、直径环、滑轮、收缩环、连接器等多种类型的金属件进行加热,轴承加热器通过加热使之膨胀,达到过盈装配的需要。功能包括:快速设定温度、实时温度显示、超温自动保护、自动保温等。现技术在进行滚动轴承加热时,需要对轴承进行翻转,但是加热后的轴承温度过高,容易烫伤手掌,且影响工作人员对翻转角度的判断,精密性不高,影响了制造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制造滚动轴承的装置,其结构包括电源箱、移动轮、加热控制线、翻转装置、加热辊、滚动轴承、主机、控制按钮,所述电源箱为矩形结构,且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主机底面中部,所述主机底面后端设有移动轮,所述加热辊两端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主机后端顶部,所述滚动轴承通过套合方式安装于加热辊中部,所述翻转装置底部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主机后端,且顶部与滚动轴承底面相贴合,所述控制按钮共设有两个,且安装于主机上表面右下端,所述主机表面左端设有加热控制线,所述翻转装置包括升降装置、复位机构、定向机构、传动装置、翻转控制机构、外壳、测量装置、驱动机构,所述升降装置顶部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外壳底部后端,所述外壳右下端设有驱动机构,所述翻转控制机构设于外壳上端,且底部通过传动装置与驱动机构相连接,所述测量装置设于外壳右端中部,且下端与驱动机构相连接,并贯穿外壳底部右端,所述定向机构上端通过扣合方式与外壳左上端相连接,且右下端与传动装置左侧相扣合,所述复位机构左端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外壳左下端,且右端与定向机构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啮合齿条、传动螺杆、传动主轴、传动斜齿、升降旋钮、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为矩形结构,且顶部与外壳底部后端套合,所述啮合齿条共设有两个,且对向设于装置主体上端,所述传动螺杆上端与啮合齿条内侧啮合连接,且与传动主轴套合连接,所述传动主轴底部通过传动斜齿与升降旋钮背面上端啮合连接,所述升降旋钮为圆形结构,且设于装置主体下端的四分之一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复位机构包括复位拉扣、移动导轨、复位拉杆,所述移动导轨为矩形结构,且左端设于外壳左下端,所述复位拉杆右端贯穿外壳与移动导轨相配合,所述复位拉扣设于复位拉杆右端,且右端与定向机构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定向机构包括定位支架、定向牙扣、复位弹簧,所述定位支架顶部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外壳左侧上端,且右下端设有定向牙扣,所述定向牙扣与传动装置相连接,所背面通过复位弹簧与定位支架下端中部相连接,所述定向牙扣中部与复位拉扣活动扣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传动装置包括固定板、固定螺栓、中转链条、中转轮、主传动链条、单向齿轮、齿轮转轴、齿轮支座,所述单向齿轮底部通过齿轮支座设于外壳下端中部,且中部设有齿轮转轴,所述固定板为矩形结构,且两端通过固定螺栓固定于外壳中部上端的二分之一处,所述中转轮设于固定板中部,且通过中转链条与翻转控制机构啮合连接,所述中转轮表面通过主传动链条与齿轮转轴啮合连接,所述齿轮转轴与驱动机构相连接,所述单向齿轮外圈锯齿面与定向牙扣末端相扣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翻转控制机构包括一号触轮、轴承分型面、二号触轮、触轮皮带、三号触轮,所述轴承分型面为弧形结构,且设于外壳顶端,所述一号触轮、二号触轮、三号触轮上端沿轴承分型面表面,均匀等距安装,所述触轮皮带与一号触轮、二号触轮、三号触轮啮合连接,所述二号触轮背面与中转链条上端相啮合,所述一号触轮、二号触轮、三号触轮上表面与滚动轴承下表面相贴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测量装置包括角度绳、自动复位轴、轴座、卷绳架,所述轴座右端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外壳右侧中部,且左端设有自动复位轴,所述卷绳架中部与自动复位轴套合连接,所述角度绳上端与卷绳架相绕合,且下单绕过驱动机构贯穿外壳底部右端。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皮带、驱动旋钮、驱动轴、联动轴,所述驱动轴设于外壳右侧下端,且背面与联动轴啮合连接,所述联动轴通过驱动皮带与齿轮转轴相啮合,所述驱动旋钮中部通过套合方式与驱动轴相连接。
有益效果
本发明制造滚动轴承的装置,使用电源箱为主机提供电脑供给,再由控制按钮操作加热辊进行滚动轴承加热,在需要翻转加热面积时,通过翻转装置可以控制,先通过升降旋钮转动传动斜齿,进而带动传动主轴旋转,然后使传动螺杆与啮合齿条啮合,并带动啮合齿条将外壳向上顶起,进而调整外壳顶部与滚动轴承的接触位置,再转动驱动旋钮控制驱动轴与联动轴进行转动,并且通过驱动皮带带动齿轮转轴与单向齿轮转动,设有的单向齿轮可正常进行逆时针旋转,当自动进行顺时针转动时,设有的定向牙扣与单向齿轮表面锯齿自动相扣,发挥了定向作用;此外,设有的主传动链条啮合中转轮旋转,并通过中转链条与二号触轮啮合,最终二号触轮通过触轮皮带同步带动一号触轮、三号触轮转动,就能够通过一号触轮、二号触轮、三号触轮表面与滚动轴承贴合控制,实现翻转操作,且驱动旋钮转动的过程中,自动带动角度绳下降,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判断翻转角度,倒转时,设有的卷绳架通过自动复位轴的带动,自动将角度绳进行收缩。
基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设有的翻转装置在使用时,事先通过升降装置控制外壳的高度,使其与滚动轴承底面贴合靠近,再由驱动机构带动传动装置将翻转控制机构进行驱动,就能够通过一号触轮、二号触轮、三号触轮对滚动轴承进行翻转,且可以通过测量装置进行翻转角度观察测量,整体使用起来,均可由翻转装置一体化操作,不需要与轴承直接接触,避免造成烫伤的风险,且提高了翻转角度的控制精度,提升了制造质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制造滚动轴承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翻转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翻转装置第二形态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电源箱-1、移动轮-2、加热控制线-3、翻转装置-4、加热辊-5、滚动轴承-6、主机-7、控制按钮-8、升降装置-401、复位机构-402、定向机构-403、传动装置-404、翻转控制机构-405、外壳-406、测量装置-407、驱动机构-408、啮合齿条-4011、传动螺杆-4012、传动主轴-4013、传动斜齿-4014、升降旋钮-4015、装置主体-4016、定位支架-4031、定向牙扣-4032、复位弹簧-4033、固定板-4041、固定螺栓-4042、中转链条-4043、中转轮-4044、主传动链条-4045、单向齿轮-4046、齿轮转轴-4047、齿轮支座-4048、一号触轮-4051、轴承分型面-4052、二号触轮-4053、触轮皮带-4054、三号触轮-4055、角度绳-4071、自动复位轴-4072、轴座-4073、卷绳架-4074、驱动皮带-4081、驱动旋钮-4082、驱动轴-4083、联动轴-408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说明,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4,本发明提供制造滚动轴承的装置,其结构包括电源箱1、移动轮2、加热控制线3、翻转装置4、加热辊5、滚动轴承6、主机7、控制按钮8,所述电源箱1为矩形结构,且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主机7底面中部,所述主机7底面后端设有移动轮2,所述加热辊5两端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主机7后端顶部,所述滚动轴承6通过套合方式安装于加热辊5中部,所述翻转装置4底部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主机7后端,且顶部与滚动轴承6底面相贴合,所述控制按钮8共设有两个,且安装于主机7上表面右下端,所述主机7表面左端设有加热控制线3,所述翻转装置4包括升降装置401、复位机构402、定向机构403、传动装置404、翻转控制机构405、外壳406、测量装置407、驱动机构408,所述升降装置401顶部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外壳406底部后端,所述外壳406右下端设有驱动机构408,所述翻转控制机构405设于外壳406上端,且底部通过传动装置404与驱动机构408相连接,所述测量装置407设于外壳406右端中部,且下端与驱动机构408相连接,并贯穿外壳406底部右端,所述定向机构403上端通过扣合方式与外壳406左上端相连接,且右下端与传动装置404左侧相扣合,所述复位机构402左端通过嵌入方式安装于外壳406左下端,且右端与定向机构403相连接,所述升降装置401包括啮合齿条4011、传动螺杆4012、传动主轴4013、传动斜齿4014、升降旋钮4015、装置主体4016,所述装置主体4016为矩形结构,且顶部与外壳406底部后端套合,所述啮合齿条4011共设有两个,且对向设于装置主体4016上端,所述传动螺杆4012上端与啮合齿条4011内侧啮合连接,且与传动主轴4013套合连接,所述传动主轴4013底部通过传动斜齿4014与升降旋钮4015背面上端啮合连接,所述升降旋钮4015为圆形结构,且设于装置主体4016下端的四分之一处,所述复位机构402包括复位拉扣4021、移动导轨4022、复位拉杆4023,所述移动导轨4022为矩形结构,且左端设于外壳406左下端,所述复位拉杆4023右端贯穿外壳406与移动导轨4022相配合,所述复位拉扣4021设于复位拉杆4023右端,且右端与定向机构403相连接,所述定向机构403包括定位支架4031、定向牙扣4032、复位弹簧4033,所述定位支架4031顶部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外壳406左侧上端,且右下端设有定向牙扣4032,所述定向牙扣4032与传动装置404相连接,所背面通过复位弹簧4033与定位支架4031下端中部相连接,所述定向牙扣4032中部与复位拉扣4021活动扣合,所述传动装置404包括固定板4041、固定螺栓4042、中转链条4043、中转轮4044、主传动链条4045、单向齿轮4046、齿轮转轴4047、齿轮支座4048,所述单向齿轮4046底部通过齿轮支座4048设于外壳406下端中部,且中部设有齿轮转轴4047,所述固定板4041为矩形结构,且两端通过固定螺栓4042固定于外壳406中部上端的二分之一处,所述中转轮4044设于固定板4041中部,且通过中转链条4043与翻转控制机构405啮合连接,所述中转轮4044表面通过主传动链条4045与齿轮转轴4047啮合连接,所述齿轮转轴4047与驱动机构408相连接,所述单向齿轮4046外圈锯齿面与定向牙扣4032末端相扣合,所述翻转控制机构405包括一号触轮4051、轴承分型面4052、二号触轮4053、触轮皮带4054、三号触轮4055,所述轴承分型面4052为弧形结构,且设于外壳406顶端,所述一号触轮4051、二号触轮4053、三号触轮4055上端沿轴承分型面4052表面,均匀等距安装,所述触轮皮带4054与一号触轮4051、二号触轮4053、三号触轮4055啮合连接,所述二号触轮4053背面与中转链条4043上端相啮合,所述一号触轮4051、二号触轮4053、三号触轮4055上表面与滚动轴承6下表面相贴合,所述测量装置407包括角度绳4071、自动复位轴4072、轴座4073、卷绳架4074,所述轴座4073右端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外壳406右侧中部,且左端设有自动复位轴4072,所述卷绳架4074中部与自动复位轴4072套合连接,所述角度绳4071上端与卷绳架4074相绕合,且下单绕过驱动机构408贯穿外壳406底部右端,所述驱动机构408包括驱动皮带4081、驱动旋钮4082、驱动轴4083、联动轴4084,所述驱动轴4083设于外壳406右侧下端,且背面与联动轴4084啮合连接,所述联动轴4084通过驱动皮带4081与齿轮转轴4047相啮合,所述驱动旋钮4082中部通过套合方式与驱动轴4083相连接。
本发明的原理:使用电源箱1为主机7提供电脑供给,再由控制按钮8操作加热辊5进行滚动轴承6加热,在需要翻转加热面积时,通过翻转装置4可以控制,先通过升降旋钮4015转动传动斜齿4014,进而带动传动主轴4013旋转,然后使传动螺杆4012与啮合齿条4011啮合,并带动啮合齿条4011将外壳406向上顶起,进而调整外壳406顶部与滚动轴承6的接触位置,再转动驱动旋钮4082控制驱动轴4083与联动轴4084进行转动,并且通过驱动皮带4081带动齿轮转轴4047与单向齿轮4046转动,设有的单向齿轮4046可正常进行逆时针旋转,当自动进行顺时针转动时,设有的定向牙扣4032与单向齿轮4046表面锯齿自动相扣,发挥了定向作用;此外,设有的主传动链条4045啮合中转轮4044旋转,并通过中转链条4043与二号触轮4053啮合,最终二号触轮4053通过触轮皮带4054同步带动一号触轮4051、三号触轮4055转动,就能够通过一号触轮4051、二号触轮4053、三号触轮4055表面与滚动轴承6贴合控制,实现翻转操作,且驱动旋钮4082转动的过程中,自动带动角度绳4071下降,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判断翻转角度,倒转时,设有的卷绳架4074通过自动复位轴4072的带动,自动将角度绳4071进行收缩。
本发明所述的主机7是指计算机除去输入输出设备以外的主要机体部分,也是用于放置主板及其他主要部件的控制箱体。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技术在进行滚动轴承加热时,需要对轴承进行翻转,但是加热后的轴承温度过高,容易烫伤手掌,且影响工作人员对翻转角度的判断,精密性不高,影响了制造质量,本发明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翻转装置在使用时,事先通过升降装置控制外壳的高度,使其与滚动轴承底面贴合靠近,再由驱动机构带动传动装置将翻转控制机构进行驱动,就能够通过一号触轮、二号触轮、三号触轮对滚动轴承进行翻转,且可以通过测量装置进行翻转角度观察测量,整体使用起来,均可由翻转装置一体化操作,不需要与轴承直接接触,避免造成烫伤的风险,且提高了翻转角度的控制精度,提升了制造质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或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不仅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因此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