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舱盖串锁机构及舱盖系统,属于锁紧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车载热发射领域,保温舱主要用于在弹体存储、运输时为其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密闭空间,确保弹体环境载荷长期稳定在合理范围。
随着车载热发射技术的不断进步,保温舱开盖形式也在不停的革新,先后出现了单开盖、双开盖、折叠开盖等多种舱盖开盖形式。目前常用的舱盖锁机构主要为刚性连杆式串锁机构,所述串锁机构包括刚性连杆、锁销、锁钩等部分。所述锁销与锁钩成对安装,并设置在舱盖的不同位置,当舱盖扣合后,通过外部驱动力作用,使锁钩钩住锁销,实现舱盖锁的锁紧。
当舱盖为若刚性时,如为复合材料舱盖,当舱盖在自身重力、震动、高温等条件下发生形变时,连杆易卡滞,导致舱盖锁解锁、锁紧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舱盖串锁机构及舱盖系统,使各锁机构单元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任意位置,且对舱盖大变形的适应能力强,同时可实现锁机构的隐蔽设计。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舱盖串锁机构,包括至少两组锁机构单元1,所述锁机构单元1包括配套设置的锁本体11和锁销轴12,多个所述锁本体11通过软轴组件2并联,所述锁本体11与所述锁销轴12扣合后自动锁死,当所述软轴组件(2)受外部驱动力作用时带动所述锁本体(11)打开,进而脱离所述锁销轴(12)实现解锁。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软轴组件2包括至少一传动软轴21、至少两个转盘22及至少两个解锁软轴23,所述转盘22与所述锁本体11一一对应,所述转盘22的第一端与所述解锁软轴2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解锁软轴23的第二端与所述锁本体11连接,相邻两个所述转盘22的第二端通过一所述传动软轴21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软轴组件2还包括软轴支座(5),用于固定安装各软轴。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的舱盖串锁机构,还包括一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至少一所述转盘22连接,用于拉动所述软轴组件2带动所述锁本体11脱离所述锁销轴12。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电机31、驱动转盘33及两组驱动软轴32,所述电机32输出端与所述驱动转盘33的第一端连接,一组所述驱动软轴32与所述驱动转盘33的第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电机31延伸方向相反,另一组所述驱动软轴32与所述驱动转盘33的第二端连接,且与所述电机31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驱动软轴分别与不同的所述转盘22连接。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转盘22包括转盘本体和转轴,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转盘本体的几何中心。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锁机构单元1为汽车用机械锁机构。
一种舱盖系统,包括舱盖及设置在舱盖上的上述舱盖串锁机构。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舱盖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锁本体11设置在所述第一盖体上,与其配套的锁销轴12设置在所述第二盖体的对应位置上。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舱盖为复合材料舱盖。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舱盖串锁机构,通过采用自动锁死机构的锁机构单元,可实现关盖状态下舱盖锁的自动锁紧。通过软轴组件实现各锁机构单元的并联,当拉动软轴组件时,可同时实现对多个锁机构单元的同步解锁,该布置方案使各锁机构单元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任意位置,且对舱盖大变形的适应能力强,同时可实现锁机构的隐蔽设计;
(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驱动组件实现了单一驱动下对多路锁机构的双向同步解锁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舱盖串锁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串锁机构中锁机构单元未锁死及锁死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锁机构单元与软轴组件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舱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舱盖系统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驱动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和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舱盖串锁机构,包括至少两组锁机构单元1,所述锁机构单元1包括配套设置的锁本体11和锁销轴12,多个所述锁本体11通过软轴组件2并联,所述锁本体11与所述锁销轴12扣合后自动锁死,当所述软轴组件2受外部驱动力作用时带动所述锁本体11打开,进而脱离所述锁销轴12实现解锁。
具体地,本发明实施例中,锁机构单元1可以为汽车后备箱用机械锁机构,锁销轴12可以与锁本体11配套,根据需要设置在待锁舱盖或舱体的任意位置上;
当锁本体11在外力作用下与锁销轴12接触扣合后自动锁死,当拉动软轴组件2时,并联的多个锁机构单元1的锁本体11在外力作用下脱离锁销轴12实现解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舱盖串锁机构,通过采用自动锁死结构的锁机构单元,可实现关盖状态下舱盖锁的自动锁紧。通过软轴组件实现各锁机构单元的并联,当拉动软轴组件时,可同时实现对多个锁机构单元的同步解锁,该结构使各锁机构单元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任意位置,且对舱盖大变形的适应能力强,同时可实现锁机构的隐蔽设计。
如图3所示,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软轴组件2包括至少一传动软轴21、至少两个转盘22及至少两个解锁软轴23,所述转盘22与所述锁本体11一一对应,所述转盘22的第一端与所述解锁软轴2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解锁软轴23的第二端与所述锁本体11连接,相邻两个所述转盘22的第二端通过一所述传动软轴21连接。具体地,各端均通过销轴连接以实现自由转动。
通过设置转盘使拉力经转盘分两路向外传输,一路传递至解锁软轴实现对相应锁本体的解锁,另一路经传动软轴传输至下一转盘,使下一转盘将拉力以相同方式分两路向外传输,从而实现各锁机构单元的同步解锁。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软轴组件2还包括第一软轴支座,所述第一软轴设置在所述转盘22和所述锁本体11之间,用于固定安装所述解锁软轴23。
通过设置第一软轴支座便于解锁软轴的安装,且避免了因解锁软轴缠绕导致的解锁失效。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软轴组件2还包括第二软轴支座,所述第二软轴支座设置在相邻两个所述转盘22之间,用于支撑所述传动软轴21。
通过设置第二软轴便于传动软轴的安装,且避免了因传动软轴缠绕导致的力传递失效,同时可以对各传动软轴进行调整进一步确保同步解锁。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转盘22包括转盘本体和转轴,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转盘本体的几何中心。通过将转盘两端连接孔对称布置,可确保两组锁机构具有较好的同步性能。
如图1所示,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的舱盖串锁机构,还包括一组驱动组件3,所述驱动组件与至少一所述转盘22连接,用于拉动所述软轴组件2带动所述锁本体11脱离所述锁销轴12。具体地,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电机31和驱动软轴32,驱动软轴32通过位于中部的锁本体对应的解锁软轴与对应的转盘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驱动软轴32可与位于两端的锁本体对应的解锁软轴连接,还可以与转盘的第二端连接。
参见图6,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包括两组舱盖串锁机构,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电机31、驱动转盘33及两组驱动软轴32,所述电机32输出端与所述驱动转盘33的第一端连接,一组所述驱动软轴32与所述驱动转盘33的第一端连接且与所述电机31延伸方向相反,另一组所述驱动软轴32与所述驱动转盘33的第二端连接,且与所述电机31延伸方向相同,所述驱动软轴分别与不同的所述转盘22连接,该结构实现了单一电机驱动下对多路锁机构的双向同步解锁控制。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为便于安装及保证力传递,所述转盘22包括转盘本体和转轴,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转盘22本体的几何中心。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锁机构单元1为汽车行业常用机械锁机构。
以下为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
如图4和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舱盖系统,包括复合材料舱盖及设置在舱盖上的舱盖串锁机构。如图5所示,所述舱盖包括第一盖体a和第二盖体b,舱盖串锁机构包括六组锁机构单元1、软轴组件2及驱动组件3,如图1所示,驱动组件3包括电机31和驱动软轴32,如图2所示,所述锁机构单元1包括配套设置的锁本体11和锁销轴12,六个锁本体11均布在第一盖体a的中轴线上,六个锁销轴12与锁本体11一一对应,并设置在第二盖体b的相应位置,多个所述锁本体11通过软轴组件2并联,所述锁本体11设置在所述第一盖体a上,与其配套的锁销轴12设置在所述第二盖体b的对应位置上。
参见图2和3,装配时,先将锁本体11、软轴支座5、转盘22配套组装到一基板上,并根据实际位置尺寸安装于第一盖体a上。调整两侧盖体,使得盖体对接位置达到最终设计状态,并将舱盖置于关闭状态。保持舱盖不动,根据上一步安装好的锁机构组件,配装锁销支座及锁销轴12,确保锁销轴12处于锁本体11锁口内,并且处于锁紧状态。
打开舱盖,分别安装驱动软轴32、传动软轴21及解锁软轴23。调节各锁机构单元中各软轴在软轴支座5上的位置,确保拉动初始端驱动软轴32,可实现不同锁机构单元的同步解锁。最后安装电机部分,至此完成锁机构的全部安装工作。
驱动舱盖关闭,在舱盖自身冲击力下可实现锁机构的自动入锁,并保持锁紧状态。启动舱盖锁电机,拉动软轴可实现对所有锁机构的同步解锁。
本发明未详细说明部分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技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未详细说明部分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