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32971发布日期:2020-03-20 07:05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门打开/关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已经提出了各种车门打开/关闭装置(例如,jp2014-66082a、jp2016-104951a等)。这种车门打开/关闭装置设置有安装在车门中的多个门锁装置(前侧门锁装置和后侧门锁装置)。所述多个门锁装置中的每个门锁装置设置有闩锁机构和打开杆,该闩锁机构可以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该打开杆可以根据旋转将释放操作力传递至闩锁机构。另外,该车门打开/关闭装置设置有安装在门中的远程控制装置(远程控制器)。远程控制装置设置有可以连结至车辆内部操作把手、车辆外部操作把手和释放致动器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另外,完全关闭锁释放杆经由线缆连接至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每个打开杆。完全关闭锁释放杆在释放操作力被施加至车辆内部操作把手和车辆外部操作把手中的任一者时或者在释放致动器产生释放操作力时旋转,使得所有线缆被朝向远程控制装置拉动。根据上述操作,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所有打开杆旋转,使得释放操作力传递至闩锁机构。因此,被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所有闩锁机构保持处于关闭状态的门被释放。

同时,在这种车门打开/关闭装置中,完全关闭锁释放杆的旋转经由线缆而与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所有打开杆的旋转互锁。因此,当所述多个门锁装置中的任一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由于生锈等被卡在传递释放操作力的旋转位置(在下文中被称为“释放操作位置”)处时,相应的线缆被按压,使得完全关闭锁释放杆不能从当时的姿态返回至初始位置。因此,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其余打开杆被相应的线缆拉动成使得打开杆被保持在释放操作位置处。

因此,所有的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闩锁机构均变得不能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

因此,需要一种车门打开/关闭装置:在该车门打开/关闭装置中,多个门锁装置的闩锁机构中的一部分闩锁机构可以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即使在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闩锁机构的其余闩锁机构变得不能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闩锁机构的该部分闩锁机构仍可以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包括:多个门锁装置,所述多个门锁装置中的每个门锁装置安装在车辆的门中并且包括闩锁机构和打开杆,该闩锁机构能够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打开杆能够在该打开杆从初始位置旋转至释放操作位置时将释放操作力传递至闩锁机构,释放操作力是使由闩锁机构保持的门释放的力;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该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在被连结至操作把手的同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门中,并且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基于施加至操作把手的释放操作力而旋转;多个线缆,所述多个线缆的两个末端连接至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和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并且所述多个线缆在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旋转时致使打开杆从初始位置旋转至释放操作位置;以及多个空动(lostmotion)机构,所述多个空动机构中的至少一个空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多个线缆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侧上,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空动机构在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一个打开杆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时允许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其余打开杆返回至初始位置。

根据此构型,即使在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一个打开杆在门要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的状态下,仍允许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其余打开杆返回至初始位置,这是因为设置有多个空动机构。因此,即使所述多个门锁装置中的一些门锁装置的闩锁机构变得不能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闩锁机构中的其余闩锁机构仍可以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

在该车门打开/关闭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空动机构中的每个空动机构包括长形孔和滑动部分,该长形孔形成在所述多个门锁装置中的每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和作为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中的任一者中,该滑动部分设置在线缆中的每个线缆的末端处,并且该滑动部分将末端连接至相应的打开杆或完全关闭锁释放杆,使得该滑动部分被插入成能够沿着长形孔滑动。

根据此构型,在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一个打开杆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的情况下,完全关闭锁释放杆不受打开杆的限制并可以执行返回旋转,这是因为线缆的连接至打开杆的滑动部分在长形孔的区域内滑动。因此,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其余打开杆被允许返回至初始位置。如上所述,可以通过使用长形孔和滑动部分极大地简化空动机构的构型。

在该车门打开/关闭装置中,优选的是,滑动部分插入到长形孔中以夹持长形孔的周向边缘部分,并且长形孔的在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旋转时被滑动部分牵拉的周向边缘部分形成有厚部分,该厚部分的厚度比长形孔的除了该厚部分之外的周向边缘部分的厚度大。

根据此构型,滑动部分夹持长形孔的周向边缘部分的力随着厚部分的增厚而增加。即,滑动部分的滑动在厚部分处相对受抑制。因此,可以利用线缆的滑动部分在长形孔内滑动来抑制打开杆偏离打开杆的初始位置。

优选的是,该车门打开/关闭装置还包括多个复位弹簧,所述多个复位弹簧迫压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使得打开杆旋转至初始位置。

根据此构型,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分别被复位弹簧迫压而朝向初始位置旋转。因此,可以利用线缆的滑动部分在长形孔内滑动来进一步抑制打开杆偏离打开杆的初始位置。

在该车门打开/关闭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空动机构中的至少一个空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多个线缆的打开杆侧上。

根据此构型,所述多个空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多个线缆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侧和打开杆侧上。因此,设置所述多个空动机构的自由度可以增加。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包括:多个门锁装置,所述多个门锁装置中的每个门锁装置安装在车辆的门中并且包括闩锁机构和打开杆,该闩锁机构能够将该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打开杆能够在该打开杆从初始位置旋转至释放操作位置时将释放操作力传递至闩锁机构,该释放操作力是使由闩锁机构保持的门释放的力;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该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在被连结至操作把手的同时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门中,并且该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基于施加至操作把手的释放操作力而旋转;多个线缆,所述多个线缆的两个末端连接至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和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并且所述多个线缆在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旋转时致使打开杆从初始位置旋转至释放操作位置;以及空动机构,该空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多个线缆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侧上,并且该空动机构在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一个打开杆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时允许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其余打开杆返回至初始位置。

根据此构型,即使在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一个打开杆在门要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的状态下,仍允许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其余打开杆返回至初始位置,这是因为设置有空动机构。因此,即使所述多个门锁装置中的一些门锁装置的闩锁机构变得不能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所述多个门锁装置的闩锁机构中的其余闩锁机构仍可以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

在该车门打开/关闭装置中,优选的是,门锁装置的数目是两个,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由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和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构成,该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经由线缆连接至所述两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任一个打开杆,该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经由线缆连接至所述两个门锁装置的打开杆中的另一打开杆,并且该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由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驱动,并且空动机构包括:长形孔,该长形孔形成在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中;以及滑动部分,该滑动部分设置在线缆的连接至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的末端处,并且该滑动部分插入成能够沿着长形孔滑动。

在该车门打开/关闭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门锁装置为前锁和后锁,并且该车门打开/关闭装置还包括:第一开关,该第一开关检测门是否被后锁的闩锁机构保持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开关,该第二开关检测前锁的打开杆是否位于初始位置处;判定单元,该判定单元在第一开关检测到门被后锁的闩锁机构保持处于关闭状态并且第二开关检测到前锁的打开杆没有位于初始位置处时判定前锁处于异常状态;以及通知单元,该通知单元在判定单元判定前锁处于异常状态时执行通知。

通常,在后锁的闩锁机构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的状态下,前锁的闩锁机构也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使得前锁的打开杆定位在初始位置处。根据此构型,在第一开关检测到门被后锁的闩锁机构保持处于关闭状态并且第二开关检测到前锁的打开杆没有位于初始位置处的情况下,判定单元判定前锁处于异常状态并且通知单元执行通知。因此,可以降低门仅被后锁的闩锁机构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状态无意义地持续的可能性。

根据此公开,可以实现下述效果:即使多个门锁装置中的一些门锁装置的闩锁机构变得不能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多个门锁装置的闩锁机构中的其余闩锁机构仍可以将门保持处于关闭状态。

附图说明

本公开的前述和附加特征和特点将从参照附图考虑的以下详细描述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后锁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闩锁机构的结构的前视图;

图4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前锁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远程控制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远程控制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7a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的结构的侧视图,图7b是沿着图7a中的线7b-7b截取的截面图,以及图7c是沿着图7a中的线7c-7c截取的截面图;

图8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后锁的操作的侧视图;

图9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前锁的操作的侧视图;

图10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空动机构的操作的侧视图;

图11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空动机构的操作的侧视图;

图12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后锁的电气配置的前视图;

图13是图示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电气配置的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控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方式的列表图;

图15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远程控制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6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前锁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7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空动机构的操作的侧视图;

图18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远程控制器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9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空动机构的操作的侧视图;以及

图20是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的操作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对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在以下描述中,车辆的前后方向将被称为“前后方向”,并且车辆高度方向上的上侧和下侧将分别被称为“上侧”和“下侧”。

如图1中所示,作为门的滑动门2经由适当的支承构件(未示出)被支承到车辆的车身1的侧部部分上,使得滑动门2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滑动门2通过沿前后方向移动来打开和关闭用于上下车的开口。

作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操作把手的车辆外部操作把手3以可摆动的方式连接至滑动门2的外表面的前侧部部分。同时,作为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延伸的操作把手的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以可摆动的方式连接至滑动门2的内表面的前侧部部分。

另外,连结至车辆外部操作把手3和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的远程控制器5安装在滑动门2的内部空间中。

此外,在滑动门2的内部空间中安装有后锁6和前锁7,后锁6作为通过被与车身1侧部接合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半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门锁装置,前锁7作为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门锁装置。另外,在滑动门2的内部空间中安装有完全打开门锁装置8,该完全打开门锁装置8通过被与车身1侧部接合而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完全打开状态。

后锁6和前锁7分别经由作为多个线缆的释放线缆c1和c2连结至远程控制器5,并且完全打开门锁装置8经由释放线缆c3连结至远程控制器5。

此处,车辆外部操作把手3和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中的每一者将施加至车辆外部操作把手3和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的释放操作力传递至远程控制器5。远程控制器5将释放操作力经由释放线缆c1至c3传递至前锁7、后锁6和完全打开门锁装置8。后锁6、前锁7和完全打开门锁装置8在释放操作力传递至后锁6、前锁7和完全打开门锁装置8时释放被如上所述地保持的滑动门2。因此,滑动门2进入可打开状态或可关闭状态。

在滑动门2的内部空间中安装有释放致动器9。释放致动器9经由线缆c4连结至远程控制器5,并且由释放致动器9产生的释放操作力经由线缆c4传递至远程控制器5。远程控制器5将释放操作力经由释放线缆c1至c3传递至前锁7、后锁6和完全打开门锁装置8。即,由释放致动器9产生的释放操作力也致使滑动门2进入可打开状态或可关闭状态。

如图2中所示,后锁6设置有沿着滑动门2的后端部表面延伸的基板21,该基板21紧固至后端部表面并且由金属板形成,并且后锁6设置有安装到基板21上的闩锁机构22。如图3中所示,闩锁机构22设置有闩锁25和掣爪26,闩锁25和掣爪26分别连接至一对旋转轴23和24,使得闩锁25和掣爪26与所述一对旋转轴23和24一体地旋转,旋转轴23和24由基板21枢转地支承并且旋转轴23和24彼此平行。

闩锁25形成有大致u形的接合凹部部分25a。另外,闩锁25分别在一侧和另一侧(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侧和顺时针方向侧)上形成有第一爪部部分25b和第二爪部部分25c,其中,接合凹部部分25a置于第一爪部部分25b与第二爪部部分25c之间。另外,闩锁25形成有第三爪部部分25d,该第三爪部部分25d自第一爪部部分25b的中间部分沿纵向方向突出。在周向方向上,第一爪部部分25b的远端部部分的面向第二爪部部分25c的端表面和第三爪部部分25d的面向第一爪部部分25b的端表面分别形成有完全闩锁接合表面25e和半闩锁接合表面25f。闩锁25在闩锁推压弹簧(未示出)——该闩锁迫压弹簧的一个端部被闩锁至基板21——的另一端部被闩锁时被迫压成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闩锁25在闩锁25抵接到安装到基板21上的闩锁止挡件(未示出)上时被限制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被保持在预定的初始旋转位置处(在下文中被称为“解除闩锁位置”)。

同时,掣爪26形成有大致钩形的接合端部部分26a,该接合端部部分26a从旋转轴24沿旋转轴24的径向方向朝向一侧(图3中的左侧)突出。掣爪26被掣爪迫压弹簧(未示出)迫压成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即,掣爪26被迫压成使得接合端部部分26a移动至图中的下侧)并被保持在预定的初始旋转位置处。

此处,将对闩锁机构22的基本操作进行描述。

在滑动门2打开的状态下,保持在解除闩锁位置处的闩锁25的接合凹部部分25a面向固定至车身1的撞销29。即,接合凹部部分25a打开供撞销29在滑动门2关闭时进入的路径。另外,保持在预定的初始旋转位置处的掣爪26的接合端部部分26a设置在第三爪部部分25d上方。此时闩锁机构22的状态将被称为解除闩锁状态。

接下来,将在假设撞销29已经在滑动门2关闭时进入接合凹部部分25a的情况下进行描述。此时,接合凹部部分25a的内壁表面被撞销29按压,并且因此闩锁25对抗闩锁迫压弹簧而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该旋转在接合端部部分26a与半闩锁接合表面25f接合时受到限制。此时,滑动门2处于半关闭状态,在该半关闭状态下,滑动门2与接合凹部部分25a中的撞销29接合使得防止撞销29脱离。闩锁机构22此时的状态将被称为半闩锁状态,并且闩锁25此时的旋转位置将被称为半闩锁位置。

接下来,将在假设撞销29已经在滑动门2更大程度地关闭时进入接合凹部部分25a中的更深侧的情况下进行描述。此时,接合凹部部分25a的内壁表面被撞销29按压,并且因此闩锁25对抗闩锁迫压弹簧而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该旋转在接合端部部分26a与完全闩锁接合表面25e接合时受到限制,如图3中所示。此时,滑动门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在该完全关闭状态下,滑动门2与接合凹部部分25a中的撞销29接合使得防止撞销29脱离。闩锁机构22此时的状态将被称为完全闩锁状态,并且闩锁25此时的旋转位置将被称为完全闩锁位置。

另外,当掣爪26在半闩锁状态或完全闩锁状态下对抗掣爪迫压弹簧而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由接合端部部分26a锁定的半闩锁接合表面25f或完全闩锁接合表面25e被释放。此时,闩锁25沿图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这是因为接合凹部部分25a的内壁表面由在滑动门2由于例如密封元件的排斥力等开始打开时离开接合凹部部分25a的内部的撞销29按压。另外,滑动门2进入接合凹部部分25a与撞销29脱开的可打开状态。

如图2中所示,后锁6设置有掣爪驱动杆27,掣爪驱动杆27连接至旋转轴24,使得掣爪驱动杆27与旋转轴24一体地旋转。掣爪驱动杆27的远端部部分弯曲成向上突出并形成有受压部分27a。掣爪驱动杆27旋转以使得受压部分27a向下移动的方向与掣爪26旋转以使得掣爪26与闩锁25脱开的方向一致。

朝向车辆前侧延伸并由例如金属板形成的基板30紧固至基板21。基板30与基板21分开地紧固至滑动门2。另外,大致柱状的支承销31固定至基板30,并且由例如金属板形成的打开杆32由支承销31枢转地支承。自打开杆32起,大致弓形形状的第一杆突出部33以支承销31为中心径向向上延伸且臂形形状的第二杆突出部34以支承销31为中心径向向下延伸。

第一杆突出部33的远端部弯曲成在掣爪驱动杆27的受压部分27a上方的位置处向下突出,并且第一杆突出部33的远端部形成有按压部分33a。第二杆突出部34的远端部部分形成有大致圆形的闩锁孔34a,该闩锁孔34a在厚度方向上穿透第二杆突出部34。打开杆32通过围绕支承销31卷绕的复位弹簧39而保持在预定的旋转位置(在下文中被称为“初始位置”)处,按压部分33a在打开杆32处于预定的旋转位置时靠近按压部分27a。当打开杆32对抗复位弹簧39的迫压力而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直至预定的旋转位置(在下文中被称为“释放操作位置”)时,按压部分33a向下按压受压部分27a,使得由闩锁机构2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半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被释放。

释放线缆c1的末端被闩锁在打开杆32的闩锁孔34a中。即,由例如金属板形成的支承托架35附接至基板30的前端部部分,并且支承托架35形成有大致u形凹槽状的线缆锁定部分35a,该线缆锁定部分35a朝向闩锁孔34a连通。同时,释放线缆c1设置有引导管41和内部线缆42,引导管41在远程控制器5与释放线缆c1之间布线,内部线缆42插入到引导管41中。另外,引导管41的末端41a配装到线缆锁定部分35a中,并且从末端41a露出的内部线缆42的大致柱状末端42a插入到闩锁孔34a中并闩锁在闩锁孔34a中。因此,当内部线缆42被拉入到引导管41中时,即,当内部线缆42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拉动时,打开杆32围绕支承销31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从初始位置旋转至释放操作位置。此时,由闩锁机构2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半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被释放,并且滑动门2进入如上所述的可打开状态。

此后,当被拉入到引导管41中的内部线缆42被释放时,打开杆32通过被复位弹簧39迫压而返回至初始位置。因此,掣爪26随着掣爪驱动杆27从打开杆32的按压部分33a释放而旋转直至初始旋转位置。当然,闩锁机构22此时已经返回至解除闩锁状态。

如图4中所示,与后锁6一样,前锁7也设置有基板51、闩锁机构52、打开杆54和复位弹簧59,打开杆54围绕支承销53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从初始位置旋转至释放操作位置,使得通过闩锁机构5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被释放,复位弹簧59将打开杆54保持在初始位置处。

释放线缆c2的末端被闩锁在打开杆54的大致圆形的闩锁孔54a中,该闩锁孔54a等同于闩锁孔34a。即,由例如金属板形成的支承托架55附接至基板51的后端部部分,并且支承托架55形成有大致u形凹槽状的线缆锁定部分55a,该线缆锁定部分55a朝向闩锁孔54a连通。同时,释放线缆c2设置有引导管43和内部线缆44,引导管43在远程控制器5与释放线缆c2之间布线,内部线缆44插入到引导管43中。另外,引导管43的末端43a配装到线缆锁定部分55a中,并且从末端43a露出的内部线缆44的大致柱状末端44a插入到闩锁孔54a中并闩锁在闩锁孔54a中。因此,当内部线缆44被拉入到引导管43中时,即,当内部线缆44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拉动时,打开杆54围绕支承销53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从初始位置旋转至释放操作位置。此时,通过闩锁机构5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被释放,并且滑动门2进入如上所述的可打开状态,这与闩锁机构22的情况一样。

此后,当被拉入到引导管43中的内部线缆44被释放时,打开杆54通过被复位弹簧59迫压而返回至初始位置。此时,与闩锁机构22一样,闩锁机构52返回至解除闩锁状态。

完全打开门锁装置8也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并且当释放线缆c3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拉动时,滑动门2进入可关闭状态。

接下来,将对远程控制器5进行描述。

如图5和图6中所示,远程控制器5构造成包括:沿着滑动门2延伸的基板61,该基板61紧固至滑动门2并由例如金属板形成;中继杆(relaylever)62;作为完全关闭锁释放元件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动力连接杆65;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以及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

基板61在图中的左上端处形成有在大致前后方向上连通的一对大致u形凹槽状的上线缆锁定部分61a和下线缆锁定部分61b。中继杆62、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动力连接杆65、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和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被堆叠成从靠近基板61的一侧按顺序布置,并且由从基板61立起(erected)的共同的支承轴71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

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设置有一对杆突出部67a和67b,杆突出部67a和67b以支承轴71为中心沿相反的径向方向突出。一个杆突出部67a在其远端部部分处经由释放线缆c3连接至完全打开门锁装置8。

另一杆突出部67b的远端部部分沿第二旋转方向(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延伸并且呈大致l形形状,该第二旋转方向与第一旋转方向(图6中的顺时针方向)围绕支承轴71相反。另外,互锁抵接部67d在杆突出部67b的远端部处以直角朝向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侧(图6中的后侧)弯曲并凸起。

另外,具有以支承轴71为中心的大致弧形形状的长形孔67c形成为穿透杆突出部67b的远端部部分,并且滑动衬套47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在长形孔67c中。当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处于如图5和图6中所示的初始位置时,滑动衬套47设置在长形孔67c的在第一旋转方向上的末端端部处。

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在滑动衬套47处连结至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当对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执行关闭操作时,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被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按压并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此时,连接至杆突出部67a的释放线缆c3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拉动,并且完全打开门锁装置8被释放。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被牵拉螺旋弹簧72(参见图5)沿第二旋转方向迫压,牵拉螺旋弹簧72将基板61与杆突出部67a连接至彼此。

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以支承轴71为中心沿径向方向突出,该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大致平行于杆突出部67a,并且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的远端部连结至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另外,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在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未被操作的状态下保持在初始位置,如图5和图6中所示。另外,当对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执行打开操作来施加释放操作力时,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被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拉动,并且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

中继杆62被围绕支承轴71卷绕的扭转螺旋弹簧73沿第二旋转方向迫压。中继杆62设置有一对杆突出部62a和62b,杆突出部62a和62b以支承轴71为中心沿不同的径向方向(图中的向下方向和向右上方向)突出。一个杆突出部62a设置成与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重叠。

互锁抵接部62f自杆突出部62a的面向第二旋转方向的侧边缘部分以直角朝向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侧(图中的前侧)弯曲并凸起。另外,互锁抵接部62h自杆突出部62a的面向第一旋转方向的侧边缘部分以直角朝向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侧(图中的前侧)弯曲并凸起。

另一杆突出部62b设置在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的沿第一旋转方向的前方。另外,连接销76插入到杆突出部62b中并支承在杆突出部62b中。当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中继杆62可以经由连接销76与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

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设置有一对杆突出部63a和63b,杆突出部63a和63b以支承轴71为中心沿相反的径向方向突出。形成有穿透一个杆突出部63a——该杆突出部63a与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朝向同一侧突出——的远端部部分的大致直线的长形孔63c和大致直线的长形孔63d,大致直线的长形孔63c是沿与以支承轴71为中心的一个径向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长形孔,大致直线的长形孔63d是在靠近长形孔63c的外周缘的位置处延伸成大致平行于长形孔63c的长形孔。内周缘侧上的长形孔63c被设定成在纵向开口尺寸上小于外周缘侧上的长形孔63d。

另外,如图7a至图7c中所示,长形孔63d的周向边缘部分的在第二旋转方向上的前侧上的末端端部形成有例如通过半冲裁成型形成的厚部分69。借助于半冲裁成型,厚部分69在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的厚度方向上移位成使得实际厚度t2被设定为大于长形孔63d的除厚部分69之外的周向边缘部分的初始厚度t1。类似地,长形孔63c的周向边缘部分的在第二旋转方向上的前侧上的末端端部形成有与厚部分69等同的厚部分68。

如图5和图6中所示,释放线缆c1的末端被闩锁在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的长形孔63c中。即,释放线缆c1的上述引导管41的末端41b配装到线缆锁定部分61a中,并且滑动部分45——从末端41b露出的上述内部线缆42的远端部插入到该滑动部分45中——插入成能够沿着长形孔63c滑动。如图7a至图7c中所示,滑动部分45设置有大致环形的固定部分45a,滑动部分45设置有大致筒形的连接部分45b,该连接部分45b突出成与固定部分45a大致同心并且该连接部分插入到长形孔63c中,并且滑动部分45设置有大致凸缘形状的防脱离部分45c,该防脱离部分45c从穿透长形孔63c的连接部分45b的远端部突出。滑动部分45的连接部分45b插入成能够在长形孔63c的周向边缘部分被固定部分45a和防脱离部分45c夹持以防止脱离的状态下沿着长形孔63c滑动。固定部分45a和防脱离部分45c夹持长形孔63c的周向边缘部分的力随着厚部分68的增厚而增加。即,滑动部分45的滑动在厚部分68处相对受抑制。

另外,如图5和图6中所示,释放线缆c2的末端被闩锁在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的长形孔63d中。即,释放线缆c2的上述引导管43的末端43b配装到线缆锁定部分61b中,并且滑动部分46——从末端43b露出的上述内部线缆44的远端部插入到该滑动部分46中——插入成能够沿着长形孔63d滑动。如图7a至图7c中所示,与滑动部分45一样,滑动部分46也设置有固定部分46a、连接部分46b和防脱离部分46c。滑动部分46的连接部分46b插入成能够在长形孔63d的周向边缘部分被固定部分46a和防脱离部分46c夹持以防止脱离的状态下沿着长形孔63d滑动。当然,滑动部分46的滑动在厚部分69处相对受抑制。

当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位于如图5和图6中所示的初始位置时,滑动部分45和46通常分别设置在厚部分68和69处。另外,当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时,释放线缆c1的内部线缆42和释放线缆c2的内部线缆44连同分别设置在厚部分68和69处的滑动部分45和46一起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拉动。

共同的连接销75插入到中继杆62的杆突出部62a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的与杆突出部62a重叠的另一杆突出部63b中,并且连接销75被支承在杆突出部62a和杆突出部63b中。此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的杆突出部63b的面向第一旋转方向的侧边缘部分可以抵接到中继杆62的互锁抵接部62h上。因此,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经由中继杆62受到扭转螺旋弹簧73的迫压力,并且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被沿第二旋转方向迫压。另外,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和中继杆62两者在止挡部分63e抵接到基板61上的情况下通常被定位在图5和图6中所示的初始位置,止挡部分63e设置在杆突出部63a的远端部部分上。另外,当中继杆62旋转时,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可以经由连接销75一体地旋转。

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以支承轴71为中心沿径向方向突出,该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大致平行于中继杆62(杆突出部62a)和动力连接杆65,并且该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的远端部部分经由线缆c5连接至车辆外部操作把手3。

另外,互锁抵接部66c自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的面向第二旋转方向的侧边缘部分以直角朝向中继杆62侧(图中的后侧)弯曲并凸起。互锁抵接部66c设置成在第一旋转方向上面向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的互锁抵接部62f。

此外,互锁抵接部66d自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的面向第一旋转方向的侧边缘部分以直角朝向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侧(图中的前侧)弯曲并凸起。互锁抵接部66d设置成在第一旋转方向上面向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的互锁抵接部67d。

此处,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的互锁抵接部66d可以抵接到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的互锁抵接部67d上。因此,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经由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受到牵拉螺旋弹簧72的迫压力,并且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被沿第二旋转方向迫压。另外,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在止挡部分66f抵接到基板61上的情况下通常被定位在图5和图6中所示的初始位置,止挡部分66f设置在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的远端部部分上。另外,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经由抵接到基板61上的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被定位在如图5和图6中所示的初始位置。

另外,当对车辆外部操作把手3操作时,后锁6被线缆c5拉动,并且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此时,中继杆62和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中继杆62的互锁抵接部62f被互锁抵接部66c按压,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的互锁抵接部67d被互锁抵接部66d按压。

因此,当操作车辆外部操作把手3来施加释放操作力时,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中继杆62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经由连接销75)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

动力连接杆65设置有杆突出部65a,杆突出部65a以支承轴71为中心沿径向方向突出,该杆突出部65a大致平行于中继杆62(杆突出部62a)和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另外,以支承轴71为中心沿周向方向延伸的大致弧形形状的长形孔65b形成为穿透杆突出部65a的远端部部分,并且滑动衬套48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承在长形孔65b中。滑动衬套48经由线缆c4连接至释放致动器9。释放致动器9具有作为主要部件的电动马达,该电动马达借助于远程操作(对远程控制器按键或门打开/关闭按钮进行操作)来操作。

另外,互锁抵接部65c自杆突出部65a的面向第一旋转方向的侧边缘部分突出。互锁抵接部65c设置成在第一旋转方向上面向动力连接杆65的连接销75。

此外,动力连接杆65设置有杆突出部65e,该杆突出部65e以支承轴71为中心沿径向方向突出,该杆突出部65e大致平行于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杆突出部67a)。互锁抵接部65f自杆突出部65e的面向第二旋转方向的侧边缘部分以直角朝向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侧(图中的前侧)弯曲并凸起。互锁抵接部65f设置成在动力连接杆65的第一旋转方向上面向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杆突出部67a)的侧边缘部分。

此处,动力连接杆65的互锁抵接部65f可以抵接到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的侧边缘部分上。因此,动力连接杆65经由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受到牵拉螺旋弹簧72的迫压力,并且动力连接杆65被沿第二旋转方向迫压。另外,动力连接杆65在止挡部分65d抵接到基板61上的情况下通常被定位在图5和图6中所示的初始位置,止挡部分65d设置在杆突出部65a的远端部部分上。另外,沿第二旋转方向迫压动力连接杆65的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经由抵接到基板61上的动力连接杆65被定位在如图5和图6中所示的初始位置。

因此,当释放致动器9被驱动以产生释放操作力且线缆c4由于释放操作力(驱动力)而被拉动至释放致动器9侧时,动力连接杆65在与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和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分离的状态下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此时,互锁抵接部65c按压连接销75,并且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和中继杆62)经由连接销75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

同时,动力连接杆65的互锁抵接部65f按压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并且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

当车辆外部操作把手3等的释放操作力被释放时,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经由中继杆62受到扭转螺旋弹簧73的迫压力,并且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围绕支承轴71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直至初始位置。

将对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进行描述。

首先,当在滑动门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对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执行打开操作来施加释放操作力时,被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拉动的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从而按压连接销76,并且中继杆62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中继杆62的旋转经由连接销75传递至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并且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与中继杆62一起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因此,释放线缆c1的内部线缆42和释放线缆c2的内部线缆44连同分别设置在厚部分68和69处的滑动部分45和46一起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拉动,并且打开杆32和54围绕支承销31和53从初始位置朝向释放操作位置旋转。此时,由后锁6的闩锁机构2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半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被释放,并且由前锁7的闩锁机构5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被如上所述地释放,使得滑动门2进入可打开状态。

同时,当在滑动门2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的情况下对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执行关闭操作时,被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按压的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因此,释放线缆c3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拉动,并且完全打开门锁装置8被释放。另外,滑动门2进入可关闭状态。

另外,当在滑动门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完全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对车辆外部操作把手3进行操作来施加释放操作力时,被车辆外部操作把手3经由线缆c5拉动的车辆外部把手连接杆66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此时,互锁抵接部66c按压中继杆62的互锁抵接部62f,并且中继杆62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中继杆62的旋转经由连接销75传递至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并且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与中继杆62一起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因此,如果滑动门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则由后锁6的闩锁机构2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半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被释放,并且由前锁7的闩锁机构5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被如上所述地释放,使得滑动门2进入可打开状态。

同时,互锁抵接部66d按压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的互锁抵接部67d,并且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因此,如果滑动门2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则完全打开门锁装置8被如上所述地释放,并且滑动门2进入可关闭状态。

接下来,将基于以下假设进行描述:假设释放致动器9在滑动门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完全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借助于远程操作(对车辆中的远程控制器按键或门打开/关闭按钮进行操作)而非通过操作车辆外部操作把手3和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中的任一者来驱动以产生释放操作力。在这种情况下,线缆c4被朝向释放致动器9侧拉动,并且动力连接杆65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此时,互锁抵接部65c按压连接销75,并且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和中继杆62)经由连接销75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因此,如果滑动门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则由后锁6的闩锁机构2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半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被释放,并且由前锁7的闩锁机构5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被如上所述地释放,使得滑动门2进入可打开状态。

同时,互锁抵接部65f按压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并且完全打开锁释放杆67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因此,如果滑动门2处于完全打开状态,则完全打开门锁装置8被如上所述地释放,并且滑动门2进入可关闭状态。

此处,将基于以下假设进行描述:假设后锁6的打开杆32在滑动门2要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生锈等原因被约束在如图8中所示的释放操作位置处。此时,后锁6的闩锁机构22保持处于解除闩锁状态,并且滑动门2不能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半关闭状态(关闭状态)。另外,卡在释放操作位置处的打开杆32将内部线缆42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持续按压。

此时,如图10中所示,经由中继杆62受到扭转螺旋弹簧73的迫压力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在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按压的内部线缆42的滑动部分45于长形孔63c的区域内滑动的同时围绕支承轴71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返回)直至初始位置。即,即使当内部线缆42被打开杆32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按压时,由于长形孔63c沿内部线缆42被按压的方向延伸,因此阻止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返回至初始位置的动力不会传递至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

当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返回至初始位置时,前锁7的打开杆54在被复位弹簧59迫压的同时返回至初始位置。因此,前锁7的闩锁机构52变得能够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长形孔63c和滑动部分45构成空动机构m1,该空动机构m1允许前锁7的打开杆54在后锁6的打开杆32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时返回至初始位置。当然,空动机构m1设置在释放线缆c1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侧(远程控制器5侧)上。

同时,将基于以下假设进行描述:假设前锁7的打开杆54在滑动门2要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生锈等原因被约束在如图9中所示的释放操作位置处。此时,前锁7的闩锁机构52保持处于解除闩锁状态,并且滑动门2不能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另外,卡在释放操作位置处的打开杆54将内部线缆44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持续按压。

此时,如图11中所示,经由中继杆62受到扭转螺旋弹簧73的迫压力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在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按压的内部线缆44的滑动部分46于长形孔63d的区域内滑动的同时围绕支承轴71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返回)直至初始位置。即,即使当内部线缆44被打开杆54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按压时,由于长形孔63d沿内部线缆44被按压的方向延伸,因此阻止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返回至初始位置的动力不会传递至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

当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返回至初始位置时,后锁6的打开杆32在被复位弹簧39迫压的同时返回至初始位置。因此,后锁6的闩锁机构22变得能够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半关闭状态(关闭状态)。长形孔63d和滑动部分46构成空动机构m2,该空动机构m2允许后锁6的打开杆32在前锁7的打开杆54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时返回至初始位置。当然,空动机构m2设置在释放线缆c2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侧(远程控制器5侧)上。

接下来,将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配置进行描述。

如图12中所示,后锁6设置有闩锁开关80,该闩锁开关80例如是旋转开关。闩锁开关80用于检测闩锁25的旋转位置(解除闩锁位置等)。即,闩锁开关80在闩锁25位于完全闩锁位置时进入关断状态,并且在闩锁25与完全闩锁位置分离时进入接通状态。

另外,后锁6设置有掣爪开关81,该掣爪开关81例如是单刀单掷瞬时开关。掣爪开关81用于检测掣爪26自初始旋转位置的摆动。即,掣爪开关81在掣爪26处于初始旋转位置时通过被与掣爪26成一体的掣爪驱动杆27按压而进入关断状态,并且掣爪开关81在掣爪26与初始旋转位置分离时通过从掣爪驱动杆27释放而进入接通状态。

因此,在滑动门2被后锁6的闩锁机构2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状态下,闩锁开关80和掣爪开关81两者都进入关断状态。否则,闩锁开关80和掣爪开关81中的至少一者进入接通状态。闩锁开关80和掣爪开关81构成第一开关,该第一开关借助于协作来检测(判定)滑动门2是否被闩锁机构2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

同时,如图4和图9中所示,前锁7设置有作为第二开关的前杆开关85,该前杆开关85例如是单刀单掷瞬时开关。前杆开关85用于检测打开杆54自初始位置的摆动。即,前杆开关85在打开杆54处于初始位置时通过被打开杆54按压而进入关断状态,并且前杆开关85在打开杆54与初始位置分离时通过被释放而进入接通状态。前杆开关85检测(判定)打开杆54是否处于初始位置。

如图13中所示,闩锁开关80、掣爪开关81和前杆开关85电连接至作为判定单元的电子控制装置90,该电子控制装置90通过使用微型计算机配置为主要部分。通知单元91例如电连接至电子控制装置90,该通知单元91是发光装置或发声装置。电子控制装置90基于由闩锁开关80、掣爪开关81和前杆开关85执行的检测结果来判定前锁7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另外,当电子控制装置90判定前锁7处于异常状态时,电子控制装置90驱动通知单元91来通知前锁7处于异常状态。

具体地,如图14中所示,如果前杆开关85处于关断状态并且闩锁开关80和掣爪开关81两者处于关断状态,则电子控制装置90判定前锁7处于正常状态,并且如果前杆开关85处于接通状态并且闩锁开关80和掣爪开关81两者处于关断状态,则电子控制装置90判定前锁7处于异常状态。即,当电子控制装置90检测到滑动门2被后锁6的闩锁机构2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并且检测到打开杆54不处于初始位置(例如,由于生锈等而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时,电子控制装置90判定前锁7处于异常状态。

将描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方式中,即使在后锁6的打开杆32和前锁7的打开杆54中的任一者在滑动门2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的状态下,仍允许打开杆32和54中的另一者返回至初始位置,这是因为设置有空动机构m1和m2。因此,即使后锁6的闩锁机构22和前锁7的闩锁机构52中的任一者变得不能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后锁6的闩锁机构22和前锁7的闩锁机构52中的另一者也可以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

(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锁6的打开杆32和前锁7的打开杆54中的任一者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的情况下,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不受打开杆32和54的限制并且可以执行返回旋转,这是因为连接至打开杆32的释放线缆c1的滑动部分45在长形孔63c的区域内滑动并且连接至打开杆54的释放线缆c2的滑动部分46在长形孔63d的区域内滑动。因此,允许后锁6的打开杆32和前锁7的打开杆54中的另一者返回至初始位置。如上所述,可以通过使用长形孔63c和63d以及滑动部分45和46极大地简化空动机构m1和m2的构型。

(3)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分45和46夹持长形孔63c和63d的周向边缘部分的力随着厚部分68和69的增厚而增加。即,滑动部分45和46的滑动在厚部分68和69处相对受抑制。因此,可以利用释放线缆c1的滑动部分45在长形孔63c内滑动和释放线缆c2的滑动部分46在长形孔63d内滑动来抑制打开杆32和54偏离各自的初始位置。

另外,由于厚部分68和69的实际厚度通过半冲裁成型被设定为较大的,因此与通过使用树脂模具借助于嵌件成型等来增加厚度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制造过程的数量,并且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

(4)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锁6的打开杆32和前锁7的打开杆54分别由复位弹簧39和59迫压而朝向初始位置旋转。因此,利用释放线缆c1的滑动部分45在长形孔63c内滑动和释放线缆c2的滑动部分46在长形孔63d内滑动可以进一步抑制打开杆32和54偏离各自的初始位置。

(5)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闩锁开关80和掣爪开关81(第一开关)检测到滑动门2被后锁6的闩锁机构2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并且前杆开关85检测到前锁7的打开杆54没有位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电子控制装置90判定前锁7处于异常状态并且通知单元91执行通知。因此,可以降低滑动门2仅被后锁6的闩锁机构2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状态无意义地持续的可能性。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对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描述。第二实施方式通过将第一实施方式改变成使得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空动机构中的一个空动机构设置在释放线缆的打开杆侧(门锁装置侧)上而获得。因此,将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的详细描述。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中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功能的部件,附图标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值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相同。

如图15中所示,长形孔163c形成为穿透本实施方式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的杆突出部163a的远端部部分,并且大致圆形闩锁孔163e形成为穿透该远端部部分,长形孔163c是与长形孔63c等同的长形孔,大致圆形闩锁孔163e在靠近长形孔163c的外周缘的位置处沿厚度方向穿透该远端部部分。

释放线缆c1的末端被闩锁在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的长形孔163c中。即,释放线缆c1的内部线缆42的滑动部分45插入成能够沿着长形孔163c滑动。长形孔163c的在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旋转时被滑动部分45牵拉的周向边缘部分形成有与厚部分68等同的厚部分168。

另外,与释放线缆c2等同的释放线缆c102的末端被闩锁在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的闩锁孔163e中。即,释放线缆c102设置有引导管143和内部线缆144,引导管143在前锁7与释放线缆c102之间布线,内部线缆144插入到引导管143中。另外,引导管143的末端143b配装到线缆锁定部分61b中,并且从末端143b露出的内部线缆144的大致柱状末端144a插入到闩锁孔163e中并闩锁在闩锁孔163e中。

同时,如图16中所示,作为围绕支承销53沿周向方向延伸的长形孔的大致弧形形状的长形孔154b形成为穿透本实施方式的前锁107的打开杆154。释放线缆c102的末端被闩锁在打开杆154的长形孔154b中。即,释放线缆c102的引导管143的末端143a配装到线缆锁定部分55a中,并且滑动部分146——从末端143a露出的内部线缆144的远端部插入到滑动部分146中——插入成能够沿着长形孔154b滑动。当打开杆154处于打开杆154的如图16中所示的初始位置时,滑动部分146设置在长形孔154b的位于支承托架55侧上的末端端部处。

因此,当内部线缆144被拉入到引导管143中时,即,当内部线缆144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拉动时,打开杆154围绕支承销53沿图中的逆时针方向从初始位置旋转至释放操作位置。此时,由闩锁机构5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被释放,并且滑动门2如上所述地进入可打开状态。长形孔154b的在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旋转时被滑动部分146牵拉的周向边缘部分形成有与厚部分69等同的厚部分(未示出)。

本实施方式的通常操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常操作相同。因此,将省略对本实施方式的描述。

此处,将基于以下假设进行描述:假设后锁6的打开杆32在滑动门2要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生锈等原因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在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按压的内部线缆42的滑动部分45于长形孔163c的区域内滑动的同时围绕支承轴71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返回)直至初始位置(参见图10)。

当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返回至初始位置时,前锁107的打开杆154在被复位弹簧59迫压的同时返回至初始位置。因此,前锁107的闩锁机构52变得能够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长形孔163c和滑动部分45构成空动机构m101,该空动机构m101允许前锁107的打开杆154在后锁6的打开杆32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时返回至初始位置。当然,空动机构m101设置在释放线缆c1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侧(远程控制器5侧)上。

同时,将基于以下假设进行描述:假设前锁107的打开杆154在滑动门2要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生锈等原因被约束在如图17中所示的释放操作位置处。此时,前锁107的闩锁机构52保持处于解除闩锁状态,并且滑动门2不能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

经由中继杆62受到扭转螺旋弹簧73的迫压力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在内部线缆144的滑动部分146于长形孔154b的区域内滑动的同时围绕支承轴71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返回)直至初始位置。即,因为打开杆154设置有沿内部线缆144被拉动的方向延伸的长形孔154b,所以阻止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返回至初始位置的动力不会传递至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

当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返回至初始位置时,后锁6的打开杆32在被复位弹簧39迫压的同时返回至初始位置。因此,后锁6的闩锁机构22变得能够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半关闭状态(关闭状态)。长形孔154b和滑动部分146构成空动机构m102,该空动机构m102允许后锁6的打开杆32在前锁107的打开杆154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时返回至初始位置。当然,空动机构m102设置在释放线缆c102的打开杆154侧(门锁装置侧)上。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可以实现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空动机构m101设置在释放线缆c1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侧,另一空动机构m102设置在释放线缆c102的打开杆154侧。因此,与例如空动机构被设置成集中在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侧上的情况相比,设置多个空动机构m101和m102的自由度可以增加。

(2)在本实施方式中,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形成有闩锁孔163e,而不是长形孔63d。因此,可以实现在围绕支承轴71的周向方向上的尺寸的减小。另外,可以减小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本身的尺寸或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旋转所需的空间的尺寸。

具体地,将闩锁孔163e定位在长形孔163c的径向外侧有效减小了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本身的尺寸或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旋转所需的空间的尺寸。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对车门打开/关闭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第三实施方式通过将第一实施方式改变成使得通过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完全关闭锁释放杆)分成两部分来实现空动机构而获得。因此,将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相同的部分的描述。关于第三实施方式中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功能的部件,附图标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的值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相同。

如图18中所示,取代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63的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和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被堆叠成从靠近基板61的一侧按顺序布置,并且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和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由支承轴71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和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构成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

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设置有一对杆突出部211a和211b,杆突出部211a和211b以支承轴71为中心沿相反的径向方向突出。形成有穿透朝向与车辆内部把手连接杆64相同侧突出的一个杆突出部211a的远端部部分的大致直线的长形孔211c,大致直线的长形孔211c是沿与以支承轴71为中心的一个径向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长形孔。

释放线缆c2的末端被闩锁在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的长形孔211c中。即,释放线缆c2的内部线缆44的滑动部分46插入成能够沿着长形孔211c滑动。长形孔211c的周向边缘部分的在第二旋转方向上的前侧上的远端部形成有与厚部分69等同的厚部分269。

连接销75插入到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的另一杆突出部211b中并支承在另一杆突出部211b中。此处,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的杆突出部211b的面向第一旋转方向的侧边缘部分可以抵接到中继杆62的互锁抵接部62h上。因此,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经由中继杆62受到扭转螺旋弹簧73的迫压力,并且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被沿第二旋转方向迫压。另外,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和中继杆62两者在止挡部分211d抵接到基板61上的情况下通常被定位在图18中所示的初始位置,止挡部分211d设置在杆突出部211a的远端部部分上。另外,当中继杆62旋转时,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可以经由连接销75一体地旋转。

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被成型成具有沿着杆突出部211a延伸的臂状形状,并且在厚度方向上穿透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的远端部部分的大致圆形闩锁孔212a形成为穿透该远端部部分。与释放线缆c1等同的释放线缆c201的末端被闩锁在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的闩锁孔212a中。即,释放线缆c201设置有引导管241和内部线缆242,引导管241在后锁6与释放线缆c201之间布线,内部线缆242插入到引导管241中。另外,引导管241的末端241b配装到线缆锁定部分61a中,并且从末端241b露出的内部线缆242的大致柱状末端242a插入到闩锁孔212a中并闩锁在闩锁孔212a中。

释放线缆c201的末端相对于后锁6的打开杆32被闩锁的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方式相同(参照图2)。

互锁抵接部212b自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的面向第一旋转方向的侧边缘部分以直角朝向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侧(图中的后侧)弯曲并凸起。互锁抵接部212b可以抵接到杆突出部211a的面向第一旋转方向的侧边缘部分上。因此,当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与中继杆62从初始位置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时,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的互锁抵接部212b被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按压——从图18中所示的初始位置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即,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通过被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驱动而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

因此,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例如经由释放线缆c201受到后锁6的复位弹簧39的迫压力,并且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被沿第二旋转方向迫压。另外,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在互锁抵接部212b抵接到位于原始位置处的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上的情况下通常被定位在图18所中所示的初始位置处。

将对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进行描述。

当在滑动门2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对车辆外部操作把手3或车辆内部操作把手4进行操作(打开操作)来施加释放操作力或者驱动释放致动器9来产生释放操作力时,中继杆62如上所述地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

中继杆62的旋转经由连接销75传递至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并且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与中继杆62一起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因此,释放线缆c2的内部线缆44连同滑动部分46一起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拉动,并且打开杆54围绕支承销53从初始位置朝向释放操作位置旋转。

另外,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的旋转经由互锁抵接部212b传递至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并且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与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一起从初始位置围绕支承轴71沿第一旋转方向一体地旋转。因此,释放线缆c201的内部线缆242连同末端242a一起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拉动,并且打开杆32围绕支承销53从初始位置朝向释放操作位置旋转。

因此,由后锁6的闩锁机构2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半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被释放,并且由前锁7的闩锁机构5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被如上所述地释放,使得滑动门2进入可打开状态。

此处,将基于以下假设进行描述:假设后锁6的打开杆32在滑动门2要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生锈等原因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参照图8)。此时,后锁6的闩锁机构22保持处于解除闩锁状态,并且滑动门2不能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半关闭状态(关闭状态)。另外,卡在释放操作位置处的打开杆32将内部线缆242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持续按压。

此时,如图19中所示,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被内部线缆242按压,并且保持在从初始位置沿第一旋转方向旋转之后的状态。然而,经由中继杆62受到扭转螺旋弹簧73的迫压力的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围绕支承轴71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返回)直至初始位置。

当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返回至初始位置时,前锁7的打开杆54在被复位弹簧59的迫压的同时返回至初始位置。因此,前锁7的闩锁机构52变得能够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

同时,将基于以下假设进行描述:假设前锁7的打开杆54在滑动门2要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由于生锈等原因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参见图9)。此时,前锁7的闩锁机构52保持处于解除闩锁状态,并且滑动门2不能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另外,卡在释放操作位置处的打开杆54将内部线缆44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持续按压。

此时,如图20中所示,经由中继杆62受到扭转螺旋弹簧73的迫压力的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在被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按压的内部线缆44的滑动部分46于长形孔211c的区域内滑动的同时围绕支承轴71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返回)直至初始位置。即,即使当内部线缆44被打开杆54朝向远程控制器5侧按压时,由于长形孔211c沿内部线缆44被按压的方向延伸,因此阻止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返回至初始位置的动力不会传递至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

当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返回至初始位置时,经由释放线缆c201受到后锁6的复位弹簧39的迫压力的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围绕支承轴71沿第二旋转方向旋转(返回)直至初始位置。同时,后锁6的打开杆32在被复位弹簧39迫压的同时返回至初始位置。因此,后锁6的闩锁机构22变得能够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或半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和由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驱动的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构成完全关闭锁释放构件,并且长形孔211c和滑动部分46构成空动机构m200,该空动机构m200允许打开杆32和54中的任一者在后锁6的打开杆32和前锁7的打开杆54中的另一者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时返回至初始位置。当然,空动机构m200设置在释放线缆c201和c2的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和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侧(远程控制器5侧)上。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可以实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效果(5)之外还可以实现以下效果。

(1)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后锁6的打开杆32和前锁7的打开杆54中的任一者在滑动门2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被约束在释放操作位置处的状态下,仍允许后锁6的打开杆32和前锁7的打开杆54中的另一者返回至初始位置,这是因为设置有空动机构m200。因此,即使后锁6的闩锁机构22和前锁7的闩锁机构52中的任一者不能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后锁6的闩锁机构22和前锁7的闩锁机构52中的另一者仍可以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关闭状态)。

(2)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分46夹持长形孔211c的周向边缘部分的力随着厚部分269的增厚而增加。即,滑动部分46的滑动在厚部分269处相对受抑制。因此,可以利用释放线缆c2的滑动部分46在长形孔211c内滑动来抑制打开杆54偏离打开杆54的初始位置。

另外,由于厚部分269的实际厚度通过半冲裁成型被设定为较大的,因此与通过使用树脂模具借助于嵌件成型等来增加厚度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制造过程的数量,并且可以实现成本的降低。

(3)在本实施方式中,前锁7的打开杆54被复位弹簧59迫压以朝向初始位置旋转。因此,可以利用释放线缆c2的滑动部分46在长形孔211c内滑动来进一步抑制打开杆54偏离打开杆54的初始位置。

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如下修改来实现。只要没有技术冲突,本实施方式和以下修改示例可以通过彼此组合来实现。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释放线缆c1和c2的末端分别闩锁在长形孔63c和63d中。然而,释放线缆的末端与长形孔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释放线缆c1和c2的末端分别闩锁在长形孔63d和63c中。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闩锁孔163e设置在靠近长形孔163c的外周缘的位置处。然而,闩锁孔163e与长形孔163c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长形孔163c设置在靠近闩锁孔163e的外周缘的位置处。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空动机构m102设置在前锁107侧上。然而,除此之外,空动机构可以设置在后锁6侧上。

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中,将滑动门2保持处于关闭状态的门锁装置(后锁6等)的数量可以是三个或更多个,只要多个空动机构中的至少一个空动机构设置在多个释放线缆(线缆)的完全关闭锁释放杆(163)侧上即可。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例如可以在经由中继杆62受到扭转螺旋弹簧73的迫压力的同时独立于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而保持在(返回至)初始位置处。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前锁7的打开杆54经由释放线缆c2连接至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并且后锁6的打开杆32经由释放线缆c201连接至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然而,它们的关系可以相反。即,后锁6的打开杆32可以连接至第一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1并且前锁7的打开杆54可以连接至第二完全关闭锁释放杆212。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可以省去例如前杆开关85、通知单元91等。即,电子控制装置90可以不判定前锁7和107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并且可以不通知前锁7和107处于异常状态。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可以省去复位弹簧39和59。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例如可以采用厚部分68、69、168、269,这些厚部分的厚度通过使用树脂模具借助于嵌件成型等来增加。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可以省去厚部分68、69、168和269。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长形孔63c、63d、163c和211c中的每个长形孔可以延伸成形成以长形孔的旋转轴为中心的弧形形状。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长形孔63c、63d、154b、163c和211c中的每个长形孔可以为非贯穿孔。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可以省去释放致动器9。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后锁6可以设置有将滑动门2关闭使得处于半关闭状态的滑动门2进入完全关闭状态的装置(所谓的门关闭器装置)。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摆动门代替滑动门2。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优选实施方式和操作模式已经在前面的详述中进行了描述。然而,旨在受保护的本实用新型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此外,本文中描述的实施方式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由其他人作出变型和修改并且可以采用等同方案。因此,明确的意图在于:落在本实用新型的如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样的变型、修改和等同方案从而被包含。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