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57054发布日期:2019-08-06 23:1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棘轮扳手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安装与拆卸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棘轮扳手。



背景技术:

扳手是一种常用的安装与拆卸工具,利用杠杆原理拧转螺栓、螺钉、螺母和其他螺纹紧持螺栓或螺母的开口或套孔固件的手工工具。扳手通常在柄部的一端或两端制有夹柄部施加外力柄部施加外力,就能拧转螺栓或螺母持螺栓或螺母的开口或套孔。扳手通常用碳素结构钢或合金结构钢制造。

现有技术下的扳手,其两端的扳手头的口径为固定口径,大小尺寸不能调节,仅仅能够适用于两种规格的紧固件,通常扳手工具按尺寸不同需要多个扳手,多个使用成本高,并且扳手容易混乱,不容易存放,容易丢失,携带时还会增加重量,非常不方便。

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如公开号为cn203818055u(公告日为2014.09.1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一种新型两用扳手,其包括前段的呆扳手、中间段扳手柄及末端的梅花扳手,所述呆扳手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与扳手柄呈阶梯状,该扳手柄与梅花扳手之间的夹角为105度,所述梅花扳手底面设有加强筋,本实用新型结构稳定,梅花扳手加强筋设计,扳手柄与梅花扳手之间倾斜设计,使扳手使用范围扩大,呆扳手与扳手柄阶梯设计,操作简便,提升操作安全性。该扳手只能实现固定大小的两用,无法根据不同大小的进行相对应的调节,使用不方便,并且使用范围小。

现有技术进行改进如公开号为cn102601757a(公告日为2017.07.25)的中国发明专利中公开一种多头扳手,其包括扳手本体,所述扳手本体上均匀分布有六个不相同的扳手头;所述扳手本体的中心部开有槽;所述槽内设有永久性磁铁块;所述位于同一直线上的扳手头为同一类型不同型号的扳手头;所述扳手头类型为呆扳手型扳手头、内六角型扳手头和十二角型扳手头;本发明的多头扳手,可以根据被作用紧固件的类别选择需要的扳手头,使用方便,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该扳手只能对6种不同型号的紧固件进行使用,扳手的占用空间太大,使用时不方便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根据不同紧固件的大小进行相对应的大小调节,只需一个扳手就解决多种型号紧固件的使用,使用方便,成本低。

为本发明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棘轮扳手,该扳手包括握把、扳手头外壳、棘轮齿配合块、棘轮外环、配合内环和调节组件;所述的扳手头外壳与握把固定连接;扳手头外壳下部内设置有配合槽,所述的棘轮齿配合块铰接在配合槽内;扳手头外壳上设置有环形棘轮配合槽,所述的棘轮外环设置在棘轮配合槽内,棘轮外环的外壁上周向设置有棘轮齿,所述的棘轮齿与棘轮齿配合块的顶部相配合;棘轮外环后部和前部分别设置有配合环形槽和齿环配合槽,配合环形槽上周向设置有六根固定杆;所述的配合内环通过六根固定杆设置在配合环形槽内,配合内环的前部设置有齿环,所述的齿环设置在齿环配合槽内,且齿环配合槽一侧设置有齿轴空挡,所述的齿轴空挡上设置有与齿环相啮合的旋转齿轴;所述的配合内环上设置有调节组件配合槽,所述的调节组件设置在调节组件配合槽内;

所述的调节组件包括六块铰接配合板和六块调节板;所述的每块调节板的后部设置有调节板配合槽,调节板配合槽的左侧下方设置有调节铰接杆,所述的每块铰接配合板的一端与调节铰接杆铰接,每块铰接配合板的另一端铰接在每根固定杆上;调节板配合槽的左侧设置有配合杆,所述的配合杆与相邻一块的调节板相配合,调节板配合槽的右侧与配合内环铰接设置在配合环形槽内;调节板的前部连接有呈长条状且向下弯曲的弧形杆;所述的弧形杆的左部连接有调节配合头,所述的调节配合头上设置有向前凹的调节凹槽;弧形杆设置在相邻一块调节板的调节凹槽内,所述的六块调节板拼接组合形成正六边形通孔。根据不同紧固件的大小进行相对应的大小调节,只需一个扳手就解决多种型号紧固件的使用,使用方便,成本低。

作为优选,所述的配合内环的前板后板通过六个内环连接杆连接,配合内环前板和后板上均周向设置有六个呈长条状且向下弯曲的弧形配合槽,所述的六根固定杆分别设置在六个弧形配合槽内。通过配合内环的弧形配合槽有利于更好与扳手头外壳相配合,提高之间的旋转的灵活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棘轮齿配合块铰接在扳手头外壳下端中部,棘轮齿配合块的顶部设置有配合倾斜面,棘轮齿配合块的下部设置有回弹支板。增加棘轮齿配合块铰接强度,更好的与棘轮齿相配合,并且通过回弹支板增加复位效果,增强扳手锁紧和打开的功能。

作为优选,所述的调节板的顶面呈直线状,调节板的底面呈曲线状,所述的弧形杆设置在齿环的外侧,所述的调节板的后侧与棘轮外环后部平齐。使调节板更好的与配合内环相配合,并且必要时也可通过弧形杆进行调节。

作为优选,所述的握把的顶部设置有倒梯形凸块,所述的扳手头外壳的底部设置有与倒梯形凸块相配合的倒梯形槽。增加握把与扳手头外壳的连接强度,便于使用,增加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棘轮外环与棘轮齿配合块相配合,使棘轮外环单向转动,便于紧固件锁紧或松开;通过棘轮外环与配合内环相配合,带动调节调节组件中的正六边形通孔增大或缩小,适用于不同型号的紧固件,便于使用的同时节省了需要多把扳手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爆炸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握把1、梯形凸块101、扳手头外壳2、配合槽201、环形棘轮配合槽202、倒梯形槽203、棘轮齿配合块3、配合倾斜面31、回弹支板32、棘轮外环4、棘轮齿401、配合环形槽402、齿环配合槽403、固定杆404、齿轴空挡405、旋转齿轴406、配合内环5、内环连接杆51、齿环501、弧形配合槽502、调节组件配合槽503、调节组件6、铰接配合板61、调节板62、调节板配合槽621、调节铰接杆622、配合杆623、弧形杆624、调节配合头625、调节凹槽626、正六边形通孔6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棘轮扳手,该扳手包括握把1、扳手头外壳2、棘轮齿配合块3、棘轮外环4、配合内环5和调节组件6;扳手头外壳2与握把1固定连接,握把1的顶部设置有倒梯形凸块101,扳手头外壳2的底部设置有与倒梯形凸块101相配合的倒梯形槽203,增加握把1与扳手头外壳2的连接强度,便于使用,增加使用寿命。扳手头外壳2下部内设置有配合槽201,棘轮齿配合块3铰接在配合槽201内;棘轮齿配合块3铰接在扳手头外壳2下端中部,棘轮齿配合块3的顶部设置有配合倾斜面31,棘轮齿配合块3的下部设置有回弹支板32,棘轮齿配合块3铰接在中部增加整体的铰接强度,防止轻易损坏,更好的与棘轮外环4相配合,并且通过回弹支板32增加复位效果,增强扳手锁紧和打开的功能。扳手头外壳2上设置有环形棘轮配合槽202,棘轮外环4设置在棘轮配合槽202内。

棘轮外环4的外壁上周向设置有棘轮齿401,棘轮齿401与棘轮齿配合块3的顶部相配合,实现棘轮外环4单向转动,便于扳手更好的对紧固件进行锁紧或松开。棘轮外环4后部和前部分别设置有配合环形槽402和齿环配合槽403,配合环形槽402上周向设置有六根固定杆404;配合内环5通过六根固定杆404设置在配合环形槽402内,通过棘轮外环4旋转带动配合内环5进行旋转。

配合内环5的前板后板通过六个内环连接杆51连接,配合内环5前板和后板上均周向设置有六个呈长条状且向下弯曲的弧形配合槽502,六根固定杆404分别设置在六个弧形配合槽502内。通过配合内环5的弧形配合槽502有利于更好与扳手头外壳2相配合,提高两者之间的旋转的灵活性。配合内环5的前部设置有齿环501,齿环501设置在齿环配合槽403内,且齿环配合槽403一侧设置有齿轴空挡405,齿轴空挡405上设置有与齿环501相啮合的旋转齿轴406;通过齿环501和旋转齿轴406进一步的便于调节组件6的调节,进一步便于使用。配合内环5上设置有调节组件配合槽503,调节组件6设置在调节组件配合槽503内。

调节组件6包括六块铰接配合板61和六块调节板62;调节板62的顶面呈直线状,直线状更好的与其他调节板62相配合。调节板62的底面呈曲线状,曲线状更利于六块调节板62的收缩或打开。使调节板62更好的与配合内环5相配合调节。调节板62的后侧与棘轮外环4后部平齐,更好与紧固件相配合,便于使用。每块调节板62的后部设置有调节板配合槽621,调节板配合槽621的左侧下方设置有调节铰接杆622,每块铰接配合板61的一端与调节铰接杆622铰接,每块铰接配合板61的另一端铰接在每根固定杆404上;调节板配合槽621的左侧设置有配合杆623,配合杆623与相邻一块的调节板62的调节板配合槽621相配合,提高传动性,减少出现卡顿或无法调节现象。调节板配合槽621的右侧与配合内环5铰接设置在配合环形槽402内;调节板62的前部连接有呈长条状且向下弯曲的弧形杆624;弧形杆624呈弧形能更好的提高传递性以及衔接性。弧形杆624设置在齿环501的外侧,必要时也可通过弧形杆624进行调节。弧形杆624的左部连接有调节配合头625,调节配合头625上设置有向前凹的调节凹槽626;弧形杆624设置在相邻一块调节板62的调节凹槽626内,提高传动性,减少出现卡顿或无法调节现象。六块调节板62拼接组合形成正六边形通孔63。

使用时,将正六边形通孔63对准紧固件,使紧固件在正六边形通孔63内,通过使用者顺时针转动握把1,由于棘轮齿配合块3将棘轮齿401卡住,使棘轮外环4无法转动,握把1与棘轮外环4一起转动,从而通过固定杆404带动配合内环5顺时针旋转,配合内环5上的齿环501与旋转齿轴406相配合旋转,配合内环5上的内环连接杆51带动调节板62顺时针旋转使正六边形通孔63的面积缩小,缩小至与紧固件相匹配的大小从而将紧固件锁紧,继续顺时针旋转握把1即可将紧固件旋紧到固定状态,完成旋紧后只需逆时针旋转握把1,使棘轮齿401旋转带动调节铰接板61转动,带动调节板松开并使正六边形通孔63的面积扩大,将扳手由紧固件上取下。取下紧固件时只需将扳手反面对准紧固件以同样的动作原理能够实现松开紧固件。只需一个扳手即可完成不同型号紧固件的安装和拆卸,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综上所述,通过棘轮外环4与棘轮齿配合块3相配合,使棘轮外环4单向转动,便于紧固件锁紧或松开;通过棘轮外环4与配合内环5相配合,带动调节调节组件6中的正六边形通孔63增大或缩小,适用于不同型号的紧固件,便于使用的同时节省了需要多把扳手的成本。

以上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通过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列,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