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风机装配过程的移动式升降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8589发布日期:2020-04-24 21:33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用于风机装配过程的移动式升降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机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风机装配过程的移动式升降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在风力发电机整机生产装配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大体积部件进行支撑。在现有技术中,采用由型钢焊接而成的支撑工装来进行大体积部件的支撑。

然而,现有的支撑工装不易移动,作业人员拖拽移动,费时费力,且损伤车间地面。同时,现有的支撑工装不易调节支撑高度,对工装进行支撑高度调整时,需要通过行车将整机部件吊起,在工装的支撑面与部件之间加装垫片。

因此,现有技术中亟需一种使用方便、便于移动、便于调节高度的支撑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使用方便、便于移动、便于调节高度的用于风机装配过程的移动式升降支撑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用于风机装配过程的移动式升降支撑装置,包括三角底座、设置于三角底座侧面的车轮、设置于三角底座的上端的支撑立柱、从支撑立柱的上端面中部向下延伸的螺孔、通过与螺孔的连接配合设置于支撑立柱上端的螺柱、设置于螺柱顶端的支撑件及螺柱在支撑立柱与支撑件之间设置的升降调节机构,所述升降调节机构包括壳体、通过螺钉连接于壳体上的顶盖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双向棘轮、左调节杆、右调节杆和抵顶调节块,所述双向棘轮与所述螺柱固定连接,所述左调节杆、所述右调节杆设置于所述双向棘轮的同一侧面,所述左调节杆的后端、所述右调节杆后端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心轴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左调节杆的前端、所述右调节杆前端分别对应于所述双向棘轮的棘齿,所述抵顶调节块通过转动心轴设置在所述左调节杆与所述右调节杆之间,所述左调节杆与所述壳体的左端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右调节杆与所述壳体的右端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对应于所述抵顶调节块设置有限位槽,该限位槽内设置有手动调节件,手动调节件与所述转动心轴固定连接。

所述支撑立柱的下部侧面设置有倾斜向上的压杆套筒,一多用压杆的下端部穿设于所述压杆套筒内。

所述壳体的外侧固定设置有高度调节套筒。

所述压杆套筒的侧面设置有与该压杆套筒内部贯通的锁紧螺孔,该锁紧螺孔连接有锁紧螺栓。

所述支撑立柱的上部设置有左右两个推动把手。

所述支撑件包括横向的支撑板、设置于支撑板下端的连接套筒、设置于支撑板上端侧面的挡板及设置于支撑板上端的尼龙层,所述连接套筒套设于所述螺柱的上端,所述连接套筒与所述螺柱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使用方便,便于移动,便于调节高度,可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升降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升降调节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三角底座;2-车轮;3-支撑立柱;4-多用压杆;5-压杆套筒;6-锁紧螺栓;7-推动把手;8-螺柱;9-升降调节机构;10-壳体;11-顶盖;12-双向棘轮;13-左调节杆;14-右调节杆;15-弹簧;16-抵顶调节块;17-高度调节套筒;18-限位槽;19-手动调节件;20-支撑件;21-连接套筒;22-支撑板;23-尼龙层;24-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如图1-4所示,一种用于风机装配过程的移动式升降支撑装置,包括三角底座1、设置于三角底座1侧面的车轮2、设置于三角底座1的上端的支撑立柱3、从支撑立柱3的上端面中部向下延伸的螺孔、通过与螺孔的连接配合设置于支撑立柱3上端的螺柱8、设置于螺柱8顶端的支撑件20及螺柱8在支撑立柱3与支撑件20之间设置的升降调节机构9,升降调节机构9包括壳体10、通过螺钉连接于壳体10上的顶盖11及设置于壳体10内的双向棘轮12、左调节杆13、右调节杆14和抵顶调节块16,双向棘轮12与螺柱8固定连接,左调节杆13、右调节杆14设置于双向棘轮12的同一侧面,左调节杆13的后端、右调节杆14后端分别通过两个固定心轴与壳体10连接,左调节杆13的前端、右调节杆14前端分别对应于双向棘轮12的棘齿,抵顶调节块16通过转动心轴设置在左调节杆13与右调节杆14之间,左调节杆13与壳体10的左端之间设置有弹簧15,右调节杆14与壳体10的右端之间设置有弹簧15,壳体10的下表面对应于抵顶调节块16设置有限位槽18,该限位槽18内设置有手动调节件19,手动调节件19与转动心轴固定连接。

当需要调整支撑高度时,作业人员向一侧扳动手动调节件19,使抵顶调节块16抵顶左调节杆13或右调节杆14。参见图3,左调节杆13与右调节杆14呈v字形排列,当抵顶调节块16向左抵顶左调节杆13时,左调节杆13的前端离开双向棘轮12的棘齿,在弹簧15的弹力作用下,右调节杆14的前端向中间摆动,抵顶住双向棘轮12的棘齿,同时右调节杆14的左侧被抵顶调节块16限位,当作业人员逆时针转动壳体10时,在右调节杆14的前端的抵顶下,双向棘轮12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螺柱8转动,使螺柱8及升高支撑件20。当作业人员逆时针转动壳体10时,由于左调节杆13的前端此时离开双向棘轮12的棘齿,右调节杆14受弹簧15弹性的影响,可向右侧摆动,在该过程中双向棘轮12不随壳体10转动。这就使得作业人员可以不用360度转动壳体10,只需在小范围内往复转动壳体10,即可实现支撑高度调节,这样更适用于作业空间受限的情况。当需要降低支撑高度时,反向扳动手动调节件19,并反向转动壳体10即可。

当需要将本实用新型移动至另一作业现场时,作业人员向一侧扳动本实用新型,使本实用新型整体倾斜,使车轮2着地后,即可将本实用新型推走。支撑立柱3的上部设置有左右两个推动把手7,以便于作业人员推动本实用新型时握把。

如图1、图2所示,支撑立柱3的下部侧面设置有倾斜向上的压杆套筒5,一多用压杆4的下端部穿设于压杆套筒5内。通过压杆使本实用新型倾斜45度,从而使车轮2着地,这样更易于操作。壳体10的外侧固定设置有高度调节套筒17,将多用压杆4插入高度调节套筒17内,推动多用压杆4即可调节支撑件20的高度,便于操作。压杆套筒5的侧面设置有与该压杆套筒5内部贯通的锁紧螺孔,该锁紧螺孔连接有锁紧螺栓6。多用压杆4平时插置于压杆套筒5内,由锁紧螺栓6锁紧固定,需要使用多用压杆4调节支撑件20高度时,拧松锁紧螺栓6,将多用压杆4拔出。

支撑件20包括横向的支撑板22、设置于支撑板22下端的连接套筒21、设置于支撑板22上端侧面的挡板24及设置于支撑板22上端的尼龙层23,连接套筒21套设于螺柱8的上端,连接套筒21与螺柱8通过螺栓连接。尼龙层23用于防止保护被支撑部件。

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便于移动,并可在移动过程中避免车间地面受损。本实用新型便于支撑高度调节。本实用新型可降低工人劳动强度,节省作业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