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既有客整所改造和动力集中动车组检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
背景技术:
目前,铁路客运列车主要分为动车组(动力分散型)和普速旅客列车。动车组及普速旅客列车已应用多年,其运用检修技术标准体系及相关设施较为完善,为铁路旅客的安全运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作为“复兴号”动车组的系列产品--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对于推进铁路客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改善旅客出行条件具有重要作用。与传统的“机车+车辆”普速列车相比,动力集中型动车组采用不解编的运营模式,减少解编、换端等作业时间,采用机车车辆固定编组、一体化检修模式。
目前动力集中动车组检修作业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问题:
1)动力集中动车组在不解编的前提下进入动车运用所检查库检修时,往往因检查库线较短而无法满足其检修要求。此外,传统的客整所整备股道均未电化挂网,无法满足动力集中动车组走行要求。
2)动力集中动车组是参照中国既有动车组经验及要求,进行优化设计而得,其结构参数较传统的动车组颇有差异。若新建动车运用所专为其检修用,工程投资大,征地困难,建设周期长。若用工程调机牵引至客整所整备检修,客整所检修设施无法适应动力集中动车组整备、登顶检修、存车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至少一种,本实用新型根据改造需求,对需要进行改造的股道进行电化挂网,提供了一种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考虑到客整所内既有整备棚立柱的结构受力条件及基础施工措施的限制,利用既有整备棚立柱,将需要进行改造股道一侧的接触网腕臂及两层检修作业平台安装在其上;在改造股道的对侧设置悬挑式检修作业棚及其立柱,且对侧接触网立柱与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共通道,这样可以保证本次改造的两股道之间的检修作业通道顺畅。
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用于对客整所既有整备棚及股道进行改造,包括悬挑式检修作业棚、接触网腕臂、中层作业平台、顶层作业平台、悬挂式轻质防护网以及既有整备棚立柱;
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包括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和悬挑式检修作业棚顶棚;
所述既有整备棚包括既有整备棚立柱和既有整备棚顶棚;
多个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设置在所述既有整备棚侧面,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顶棚从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顶部悬挑并向所述既有整备棚立柱延伸,跨设在既有客整所的多条带地沟的整备股道上方;
所述既有整备棚立柱的外侧及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的内侧均设置有所述接触网腕臂,位于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上方;
所述既有整备棚立柱的外侧及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的内侧均设置有所述中层作业平台、顶层作业平台,设置在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侧面;
所述悬挂式轻质防护网悬挂设置在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顶棚的下方、相邻整备股道的中间上方。
优选地,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底部用混凝土浇筑在既有的硬化地面上。
优选地,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顶棚横向倾斜设置,其靠近所述既有整备棚立柱的一端更高。
优选地,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上预设有所述接触网腕臂的安装接口;
和/或,所述既有整备棚立柱上增加有所述接触网腕臂的安装接口。
优选地,所述接触网腕臂采用简单链型悬挂,悬挂类型为接触悬挂。
优选地,所述中层作业平台包括头车中层作业平台、尾车中层作业平台,分别设置在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头车和尾车的侧面。
优选地,所述顶层作业平台包括头车顶层作业平台、尾车顶层作业平台,设置在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头车和尾车侧面。
优选地,所述中层作业平台与地面之间设有爬梯,所述顶层作业平台和中层作业平台之间设有带安全门的爬梯。
优选地,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顶棚的下方连接设置有顶棚悬臂,所述悬挂式轻质防护网设置在所述顶棚悬臂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悬挂式轻质防护网的下方、相邻整备股道之间的硬化地面上预留出的通道中设置有检修车,用于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包括加油、加水、加脂、加砂、排污在内的作业。
上述优选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根据改造需求,对需要进行改造的股道进行电化挂网,考虑到客整所内既有整备棚立柱的结构受力条件及基础施工措施的限制,利用既有整备棚立柱,将需要进行改造股道一侧的接触网腕臂及两层检修作业平台安装在其上;在改造股道的对侧设置悬挑式检修作业棚及其立柱,且对侧接触网立柱与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共通道,这样可以保证本次改造的两股道之间的检修作业通道顺畅。
2、该改造方案创造性地解决了改造与运营矛盾、高标准与经济性矛盾的诸多技术难题,在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两方面实现了平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3、该改造方案对需要进行改造的股道进行电化挂网,并对动车组头车及尾车增设两层立体检修作业平台,在客整所实现了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运用检修。
4、该一体化检修作业平台分为三层结构,在满足检修要求的前提下,还达到了整体布局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检修效率高这一目标。
5、该一体化检修作业平台采用悬挑式结构,单侧立柱,保留了检修通道,保证检修工艺顺畅,能满足大部件运输检修作业需求。
6、该一体化检修作业平台为可装配式的,主体采用轻钢结构,造价低,结构稳定,安全可靠。设置位置以及设置方案充分满足铁路机车整备检修的总体工艺布置要求。其中,底层作业平台采用下沉平面,充分考虑了作业平台的实用性、方便性及作业人员的安全性;顶层作业平台设置了悬挂式轻质防护网,能有效防止在施工过程中人员或物体从空中坠落造成人员伤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的组成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的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的接触网腕臂及安装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的既有整备棚立柱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的中层作业平台和顶层作业平台侧视示意图一。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的中层作业平台和顶层作业平台侧视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的悬挂式轻质防护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方式,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悬挑式动力集中动车组头车检修作业平台(由于动车组的两头都可以是车头,因此这里的“头车”不限于一个车头,以与通长的检修平台区别开来),用于对客整所既有整备棚及股道进行改造,主要包括悬挑式检修作业棚、接触网腕臂2、中层作业平台、顶层作业平台、悬挂式轻质防护网5以及既有整备棚立柱6。除上述主要结构外,该作业平台还有既有整备棚顶棚7、待检修的动力集中型动车组8、检修车9以及顶棚悬臂10等组成部分。
如图2所示,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包括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1和悬挑式检修作业棚顶棚11;所述既有整备棚包括既有整备棚立柱6和既有整备棚顶棚7。悬挑式检修作业棚顶棚11和既有整备棚顶棚7均沿股道纵向连续。所述既有整备棚顶棚7内设置有接触网。
多个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1设置在所述既有整备棚侧面,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顶棚11从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1顶部悬挑并向所述既有整备棚立柱6延伸,跨设在既有客整所的多条带地沟的整备股道上方。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1底部用混凝土浇筑在既有的硬化地面上。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顶棚11横向倾斜设置,其靠近所述既有整备棚立柱6的一端更高。
所述既有整备棚立柱6的外侧及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1的内侧均设置有所述接触网腕臂2,位于动力集中型动车组8的上方。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1上预设有所述接触网腕臂2的安装接口;所述既有整备棚立柱6上增加有所述接触网腕臂2的安装接口。所述接触网腕臂2采用简单链型悬挂,悬挂类型为接触悬挂,导线组合为jtmm95+cta120。
所述既有整备棚立柱6的外侧及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1的内侧均设置有所述中层作业平台、顶层作业平台,设置在动力集中型动车组8的侧面。所述中层作业平台包括头车中层作业平台3、尾车中层作业平台31,分别设置在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头车和尾车的侧面。所述顶层作业平台包括头车顶层作业平台4、尾车顶层作业平台41,设置在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头车和尾车侧面。所述中层作业平台与地面之间设有爬梯,所述顶层作业平台和中层作业平台之间设有带安全门的爬梯。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顶棚11的下方连接设置有顶棚悬臂10,所述悬挂式轻质防护网5设置在所述顶棚悬臂10的两侧。
所述悬挂式轻质防护网5悬挂设置在所述悬挑式检修作业棚顶棚11的下方、相邻整备股道的中间上方。所述悬挂式轻质防护网5的下方、相邻整备股道之间的硬化地面上预留出的通道中设置有检修车9,用于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包括加油、加水、加脂、加砂、排污在内的作业。
具体地结构描述如下。
1)悬挑式检修作业棚
悬挑式检修作业棚如图3所示,该结构为一体化作业平台的主体。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1经过预埋处理,用混凝土浇筑在既有的硬化地面上,接触网腕臂2、头车中层作业平台3、头车顶层作业平台4、尾车中层作业平台31、尾车顶层作业平台41等结构通过螺栓连接,安装在立柱之上。这里的“头车”和“尾车”一起使用,指的是行驶方向的头尾,以区分两车头。
2)接触网腕臂
接触网腕臂2如图4所示,通过螺栓安装在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1和既有整备棚立柱6的上部,用以支撑接触悬挂,并起传递负荷的作用。
3)既有整备棚立柱
既有整备棚立柱6如图5所示。既有整备棚立柱6经过预埋处理,用混凝土浇筑在既有的硬化地面上,接触网腕臂2、头车中层作业平台3、头车顶层作业平台4、尾车中层作业平台31、尾车顶层作业平台41等结构通过螺栓11连接,安装在既有整备棚立柱6之上。
4)作业平台
检修作业平台如图6-7所示。头车中层作业平台3与尾车中层作业平台31用于检修有关人员清洁、检查机车门窗和进出机车内部作业;头车顶层作业平台4与尾车顶层作业平台41用于检修有关人员对车顶设备检测、清洁、检查和检修。设置在头车及尾车的两层检修作业平台,均通过螺栓与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1以及既有整备棚立柱6相连接。本方案头车和尾车之间的车组不再设置中间作业平台,通过动车组的牵引,中部的车组利用头车作业平台和尾车作业平台来完成作业。
5)悬挂式轻质防护网
悬挂式轻质防护网5如图8所示,其通过螺栓与顶棚悬臂10相连接,顶棚悬臂10与悬挑式检修作业棚1顶部经螺栓相连接。悬挂式轻质防护网5主要用于防止在施工过程中人员或物体从空中坠落造成人员伤亡。
考虑到客整所内既有整备棚立柱的结构受力条件及基础施工措施的限制,利用既有整备棚立柱,将需要进行改造股道一侧的接触网腕臂及两层检修作业平台安装在其上;在改造股道的对侧设置悬挑式检修作业棚及其立柱,且对侧接触网立柱与悬挑式检修作业棚立柱共通道,这样可以保证本次改造的两股道之间的检修作业通道顺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优势如下:
1.该改造方案创造性地解决了改造与运营矛盾、高标准与经济性矛盾的诸多技术难题,在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两方面实现了平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该改造方案对需要进行改造的股道进行电化挂网,并对动车组头车及尾车增设两层立体检修作业平台,在客整所实现了动力集中型动车组的运用检修。
3.该一体化检修作业平台分为三层结构,在满足检修要求的前提下,还达到了整体布局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检修效率高这一目标。
4.该一体化检修作业平台采用悬挑式结构,单侧立柱,保留了检修通道,保证检修工艺顺畅,能满足大部件运输检修作业需求。
5.该一体化检修作业平台为可装配式的,主体采用轻钢结构,造价低,结构稳定,安全可靠。设置位置以及设置方案充分满足铁路机车整备检修的总体工艺布置要求。其中,底层作业平台采用下沉平面,充分考虑了作业平台的实用性、方便性及作业人员的安全性;顶层作业平台设置了悬挂式轻质防护网,能有效防止在施工过程中人员或物体从空中坠落造成人员伤亡。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