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14596发布日期:2020-08-28 15:47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发动机盖锁如图1所示,如果在鱼嘴部位15和锁扣8之间不做间隙配合,加上制造的偏差以及装配的偏差,就存在锁扣入锁时与鱼嘴偏离或者锁扣直径比锁体鱼嘴大的情况,造成无法入锁。为了保证锁扣顺利入锁,现有技术的汽车发动机盖锁通常在棘轮22和锁扣8啮合时,在鱼嘴部位15和锁扣8之间留有7mm左右的间隙配合,如此便可以让锁扣8能沿着鱼嘴部位15正常入锁,但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鱼嘴部位15和锁扣22之间的存在间隙。当行驶过程中发生颠簸或者其他外力的影响,此晃动会传导到汽车发动机盖上,由于惯性以及力传导的不均,进而引起鱼嘴部位15的两侧和锁扣8之间发生碰撞产生异响。又或者,在关闭发动机盖的过程中,锁扣沿着鱼嘴部位不是以稳定的直线滑入完全闭锁位置,而是以晃动的曲线滑入完全闭锁位置,此过程会导致发动机盖在关闭过程中的声音音质差。此两种情况均会很大程度影响用户的感知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明显优化发动机盖锁入锁声音、解决发动机盖锁在颠簸路的异响、提升用户的感知质量的汽车发动机盖锁。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包括底板、锁定部、传动部、消音块、第一制动部和第二制动部,所述传动部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锁定部和所述消音块分别弹性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锁定部和所述传动部可解除式啮合,所述传动部上设有卡口,所述消音块上设有翻边,所述翻边和所述卡口可解除式卡接固定,所述消音块与所述第二制动部可解除式相抵,所述锁定部与所述第一制动部连接,所述传动部与所述第二制动部可解除式滑动卡接,所述第一制动部与汽车内的发动机盖锁开关连接,所述第二制动部与汽车发动机盖可解除式相抵。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还可以是:

所述第一制动部包括拉索,所述第二制动部包括锁扣,所述拉索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盖锁开关连接,所述拉索的另一端与所述锁定部连接,所述锁扣的上部与所述传动部可解除式滑动卡接,所述锁扣的下部与所述消音块可解除式相抵。

所述锁定部包括棘爪和棘爪轴,所述棘爪的尾部和所述第一制动部一端固定,所述棘爪轴固定于所述底板上,所述棘爪弹性可转动式套设于所述棘爪轴上,所述棘爪与所述传动部可解除式啮合。

所述锁定部设置有棘爪扭簧,所述棘爪扭簧中部顺时针套设于所述棘爪轴上,所述棘爪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所述棘爪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棘爪的尾部固定。

所述传动部包括棘轮和棘轮轴,所述棘轮轴固定于所述底板上,所述棘轮可转动式套设于所述棘轮轴上,所述卡口设置于所述棘轮上,所述消音块与所述棘轮通过所述卡口和所述翻边间隙移动式卡接,所述消音块弹性套设于所述棘轮轴上,所述棘轮与所述锁定部可解除式啮合,所述棘轮上设置有鱼嘴部,所述第二制动部和所述鱼嘴部可解除式滑动卡接。

所述翻边的外周和所述卡口的内周间隙配合为0.5-1.5mm。

所述传动部设置有棘轮扭簧,所述棘轮扭簧中部顺时针套设于所述棘轮轴上,所述棘轮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底板固定,所述棘轮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消音块固定。

所述锁定部设置有卡销,所述传动部沿周向内凹设置有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所述卡销在半锁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卡槽可解除式啮合,所述卡销在闭锁状态时与所述第二卡槽可解除式啮合。

所述翻边的横向截面为矩形。

所述消音块在和所述第二制动部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与所述第二制动部可解除式相抵。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包括底板、锁定部、传动部、消音块、第一制动部和第二制动部,所述传动部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锁定部和所述消音块分别弹性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锁定部和所述传动部可解除式啮合,所述传动部上设有卡口,所述消音块上设有翻边,所述翻边和所述卡口可解除式卡接固定,所述消音块与所述第二制动部可解除式相抵,所述锁定部与所述第一制动部连接,所述传动部与所述第二制动部可解除式滑动卡接,所述第一制动部与汽车内的发动机盖锁开关连接,所述第二制动部与汽车发动机盖可解除式相抵。这样,所述消音块弹性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传动部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底板上,并且所述消音块和所述传动部通过所述翻边和所述卡口可解除式卡接,使所述消音块和所述传动部在弹性作用力下始终将所述第二制动部处于卡紧的位置,进而减小了所述汽车发动机盖锁在震动或者开锁闭锁过程中因为所述第二制动部和所述传动部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噪音。当按动所述发动机盖锁开关导致所述第一制动部将力传导至所述锁定部,所述锁定部因为和所述传动部可解除式啮合将力传导至所述传动部,所述传动部将力通过所述翻边和所述卡口的卡接传导至所述消音块,进而所述消音块用力将所述第二制动部顶起,进而所述第二制动部用力顶起所述汽车发动机盖闭锁过程,在此过程中,弹性作用力始终将所述传动部与所述消音块的保持在与所受力的方向相反的状态。同样,当我们关闭所述汽车发动机盖时,所述汽车发动机盖将力传导至所述第二制动部,然后由所述第二制动部将力传导至所述消音块,所述消音块再将力传导至所述传动部,最终所述锁定部与所述传动部锁定在啮合状态而完成闭锁过程,此过程中,弹性作用力仍然对所述传动部与所述消音块始终保持在与所受力的方向相反的状态。因为弹性作用力始终作用在所述消音块上保证消音块和所述传动部始终将所述第二制动部卡紧,进而优化了发动机盖锁入锁声音以及解决发动机盖锁在颠簸路的异响。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明显优化发动机盖锁入锁声音、解决发动机盖锁在颠簸路的异响、提升用户的感知质量、减少所述汽车发动机盖锁刮擦生锈的出现频次。

附图说明

图1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发动机盖锁主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主视图。

图3a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中棘轮和消音块配合的正视图。

图3b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中棘轮和消音块配合的后视图。

图4a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开锁状态主视图。

图4b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开锁状态后视图。

图5a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半锁状态主视图。

图5b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半锁状态后视图。

图6a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闭锁状态主视图。

图6b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闭锁状态后视图。

图号说明

1—底板2—棘爪3—棘爪扭簧

4—棘爪轴5—棘轮扭簧6—棘轮轴

7—消音块8—锁扣9—拉索

10—卡口11—第一卡槽12—第二卡槽

13—翻边14—卡销15—鱼嘴部

16—第一安装孔17—第二安装孔18—第一卡箍

19—第二卡箍20—第三卡箍21—缓冲层

22—棘轮23—第一插孔24—第二插孔

25—第三插孔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垂直”、“水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2至图6b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请参考图2至图6b,包括底板1、锁定部、传动部、消音块7、第一制动部和第二制动部,所述传动部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锁定部和所述消音块7分别弹性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锁定部和所述传动部可解除式啮合,所述传动部上设有卡口10,所述消音块7上设有翻边13,所述翻边13和所述卡口10可解除式卡接固定,所述消音块7与所述第二制动部可解除式相抵,所述锁定部与所述第一制动部连接,所述传动部与所述第二制动部可解除式滑动卡接,所述第一制动部与汽车内的发动机盖锁开关连接,所述第二制动部与汽车发动机盖可解除式相抵。这样,所述消音块7弹性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传动部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底板1上,并且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传动部通过所述翻边13和所述卡口10可解除式卡接,使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传动部在弹性作用力下始终将所述第二制动部处于卡紧的位置,进而减小了所述汽车发动机盖锁在震动或者开锁闭锁过程中因为所述第二制动部和所述传动部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噪音。当按动所述发动机盖锁开关导致所述第一制动部将力传导至所述锁定部,所述锁定部因为和所述传动部可解除式啮合将力传导至所述传动部,所述传动部将力通过所述翻边13和所述卡口10的卡接传导至所述消音块7,进而所述消音块7用力将所述第二制动部顶起,进而所述第二制动部用力顶起所述汽车发动机盖闭锁过程,在此过程中,弹性作用力始终将所述传动部与所述消音块7的保持在与所受力的方向相反的状态。同样,当我们关闭所述汽车发动机盖时,所述汽车发动机盖将力传导至所述第二制动部,然后由所述第二制动部将力传导至所述消音块7,所述消音块7再将力传导至所述传动部,最终所述锁定部与所述传动部锁定在啮合状态而完成闭锁过程,此过程中,弹性作用力仍然对所述传动部与所述消音块7始终保持在与所受力的方向相反的状态。因为弹性作用力始终作用在所述消音块上保证消音块和所述传动部始终将所述第二制动部卡紧,进而优化了发动机盖锁入锁声音以及解决发动机盖锁在颠簸路的异响。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明显优化发动机盖锁入锁声音、解决发动机盖锁在颠簸路的异响、提升用户的感知质量、减少所述汽车发动机盖锁刮擦生锈的出现频次。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请参考图2至图6b,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制动部包括拉索9,所述第二制动部包括锁扣8,所述拉索9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盖锁开关连接,所述拉索9的另一端与所述锁定部连接,所述锁扣8的上部与所述传动部可解除式滑动卡接,所述锁扣8的下部与所述消音块7可解除式相抵。这样,在开锁过程中,所述拉索9受到来自汽车内的发动机盖锁开关的制动作用并将其转化为力传导至所述锁定部,所述锁定部与所述传动部解除啮合,所述消音块7因为受到逆时针弹性作用力而逆时针旋转并将力传导至所述锁扣8,进而引起所述锁扣8向上滑动而顶起汽车发动机盖完成开锁过程,此时所述锁扣8与所述消音块7解除相抵,所述锁扣8与所述传动部解除卡接。同样在闭锁过程中,所述锁扣8受到来自汽车发动机盖的压力而下压将力传导至所述消音块7,所述消音块7通过所述翻边13和所述卡口10的卡接固定带动所述传动部,所述传动部顺时针旋转,所述锁定部因为受到逆时针弹性力的作用与所述传动部啮合实现闭锁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请参考图2至图6b,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锁定部包括棘爪2和棘爪轴4,所述棘爪2的尾部和所述第一制动部一端固定,所述棘爪轴4固定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棘爪2弹性可转动式套设于所述棘爪轴4上,所述棘爪2与所述传动部可解除式啮合。这样,所述棘爪轴4固定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棘爪2弹性可转动式套设于所述棘爪轴4上,所述棘爪2可以绕所述棘爪轴4的中心轴自由转动,进而减小了所述棘爪2和所述棘爪轴4之间的摩擦。所述锁定部通过所述棘爪2的尾部与所述第一制动部固定,进而在开锁时所述第一制动部对所述棘爪2的尾部的制动作用力为顺时针方向,而所述棘爪2所受的弹性作用力为逆时针,两个力方向正好相反,进而实现所述棘爪2绕所述棘爪轴4旋转将所述传动部锁定在相应位置处,所述锁定部通过所述棘爪2和所述传动部实现可解除式啮合,进而所述锁定部对所述传动部进行锁定。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底板1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6,所述棘爪2设置第一插孔23,所述棘爪轴4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16与所述底板1固定,所述棘爪2通过所述第一插孔23套设于所述棘爪轴4上。这样,所述棘爪2通过所述第一插孔23绕所述棘爪轴4的中心轴转动,进而减小了所述棘爪2与所述棘爪轴4之间的摩擦,进而减小这两者之间的刮擦生锈的出现频次。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请参考图2至图6b,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锁定部设置有棘爪扭簧3,所述棘爪扭簧3中部顺时针套设于所述棘爪轴4上,所述棘爪扭簧3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所述棘爪扭簧3的另一端与所述棘爪2的尾部固定。这样,将所述棘爪扭簧3的一端和所述底板1固定,在所述棘爪扭簧3受到拉力作用下能和所述底板1固定,将拉力反作用到所述棘爪2上,进而固定所述棘爪扭簧3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相对位置。所述棘爪扭簧3另一端对所述棘爪2所产生的拉力为逆时针方向,进而所述棘爪2在受到所述棘爪扭簧3拉力作用的时候,可以绕所述棘爪轴4逆时针转动,所述棘爪扭簧3对所述棘爪2产生的弹性作用力和所述第一制动部对所述棘爪2产生的拉力方向相反,进而使所述棘爪扭簧3和所述第一制动部两者对所述消音块7的作用力相反,当进入所述锁定部和所述传动部的锁定状态之后,所述第一制动部对所述棘爪2的拉力消失,所述棘爪扭簧3对所述棘爪2的逆时针拉力使得所述棘爪2将所述传动部始终锁定啮合状态。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第一卡箍,所述棘爪2尾部设置有第二卡箍19,所述棘爪扭簧3一端与所述第一卡箍固定,所述棘爪扭簧3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卡箍19固定。这样,所述棘爪扭簧3对所述底板1的拉力集中在所述第一卡箍处,所述棘爪扭簧3对所述棘爪2的逆时针拉力集中在所述第二卡箍19处,受力点更为集中,所述第二卡箍19处受力大小一样的情况下,受力点集中时所述棘爪扭簧3的变形量减小,进而减缓了所述棘爪扭簧3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请参考图2至图6b,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传动部包括棘轮22和棘轮轴6,所述棘轮轴6固定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棘轮22可转动式套设于所述棘轮轴6上,所述卡口10设置于所述棘轮22上,所述消音块7与所述棘轮22通过所述卡口10和所述翻边13间隙移动式卡接,所述消音块7弹性套设于所述棘轮轴6上,所述棘轮22与所述锁定部可解除式啮合,所述棘轮22上设置有鱼嘴部15,所述第二制动部和所述鱼嘴部15可解除式滑动卡接。这样,所述棘轮轴6固定于所述底板1上,所述棘轮22可转动式套设于所述棘轮轴6上,所述消音块7与所述棘轮22通过所述卡口10和所述翻边13间隙移动式卡接,所述消音块7弹性套设于所述棘轮轴6上,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棘轮22均可以绕所述棘轮轴6的中心轴自由转动,进而减小了所述棘轮22和所述消音块7两者与所述棘轮轴6之间的摩擦。所述传动部通过所述鱼嘴部15与所述第二制动部固定,进而在闭锁时所述第二制动部对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鱼嘴部15的制动作用力为顺时针方向,因此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棘轮22所受来自于所述第二制动部的制动作用力为顺时针方向,而所述棘爪2所受的弹性作用力为逆时针,两个力方向正好相反,进而实现所述棘轮22绕所述棘轮轴6旋转被所述锁定部锁定在相应位置处,所述传动部通过所述棘轮22和所述锁定部实现可解除式啮合,进而所述锁定部对所述传动部进行锁定。所述卡口10内凹面的内周和所述翻边13外凸面的外周存在间隙,入锁时当所述消音块7受到所述锁扣8的下压力顺时针旋转,此时所述翻边13移动至所述卡口10的最右端带动所述棘轮22一起转动,开锁时所述消音块7因受到逆时针的弹性作用力而逆时针转动,所述翻边13移动到所述卡口10的最左端带动所述棘轮22一起转动。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底板1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7,所述棘轮22设置第二插孔24,所述消音块7设置第三插孔25,所述棘轮轴6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17与所述底板1固定,所述棘轮22和所述消音块7通过所述第二插孔24和所述第三插孔25套设于所述棘轮轴6上。这样,所述棘轮22和所述消音块7都可以绕所述棘轮轴6的中心轴转动,进而减小了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棘轮22两者与所述棘轮轴6之间的摩擦,进而减小这三者之间的刮擦生锈的出现频次。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请参考图2至图6b,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翻边13的外周和所述卡口10的内周间隙配合距离为0.5-1.5mm。这样,所述锁扣8在入锁和开锁过程中,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棘轮22在和所述锁扣8配合过程中,所述翻边13和所述卡口10上下面的间隙配合对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棘轮22之间的相对活动减少了上下面的磨损几率,进而解决了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棘轮22之间刮擦生锈的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因为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鱼嘴部15上部之间的间距随着所述锁扣8的入锁和开锁而变化,进而所述翻边13和所述卡口10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所述翻边13和所述卡口10左右两边的间隙配合加上所述棘轮扭簧5对所述消音块7的逆时针拉力,可以在所述锁扣8落入所述鱼嘴部15的时候随时能紧紧卡住所述锁扣8,进而使所述锁扣8在入锁和开锁时或者汽车在颠簸路上行驶时,不会因为左右晃动而产生噪音。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翻边13和所述卡口10上下间隙配合距离为0.9mm,所述翻边13和所述卡口10左右间隙配合距离为0.85mm。这样,在所述锁扣8入锁和开锁过程中或者汽车在颠簸路上行驶时,所述翻边13和所述卡口10移动的相对位置刚好能一直保证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棘轮22始终将所述卡口10紧紧卡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请参考图2至图6b,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锁定部设置有卡销14,所述传动部沿周向内凹设置有第一卡槽11和第二卡槽12,所述卡销14在半锁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卡槽11可解除式啮合,所述卡销14在闭锁状态时与所述第二卡槽12可解除式啮合。这样,当所述卡销14和与所述第一卡槽11啮合可以将所述棘爪2和所述棘轮22牢牢锁在第二次啮合状态而不随意改变,即所述传动装置处于半锁状态而不随意改变,当所述卡销14与所述第二卡槽12啮合可以将所述棘爪2和所述棘轮22牢牢锁在第一次啮合状态而不随意改变,即所述传动装置处于闭锁状态而不随意改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请参考图2至图6b,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传动部设置有棘轮扭簧5,所述棘轮扭簧5顺时针设置于所述棘轮轴6上,所述棘轮扭簧5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固定,所述棘轮扭簧5的另一端与所述消音块7固定。这样,将所述棘轮扭簧5的一端和所述底板1固定,在所述棘轮扭簧5受到拉力作用下能和所述底板1固定,将拉力反作用到所述消音块7上,进而固定所述棘轮扭簧5一端与所述底板1的相对位置。在闭锁时所述棘轮扭簧5另一端对所述消音块7所产生的弹性作用力为逆时针方向,进而所述消音块7在受到所述棘轮扭簧5的弹性作用力的时候,可以绕所述棘轮轴6逆时针转动,所述棘轮扭簧5对所述消音块7产生的弹性作用力和所述锁扣8对所述消音块7产生的压力方向相反,进而使所述棘轮扭簧5和所述锁扣8两者对所述消音块7的作用力相反,当进入所述锁定部和所述传动部的锁定状态之后,所述锁扣8对所述消音块7的压力消失,所述棘轮扭簧5对所述消音块7的逆时针弹性作用力使得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棘轮22一起将所述锁扣8始终锁定在卡紧状态,进而减小所述锁扣8和所述棘轮22之间的碰撞发出的噪音。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消音块7设置有第三卡箍,所述棘轮扭簧5一端与所述第一卡箍固定,所述棘轮扭簧5另一端与所述第三卡箍固定。这样,所述棘轮扭簧5对所述底板1的拉力集中在所述第一卡箍处,所述棘轮扭簧5对所述消音块7的逆时针拉力集中在所述第三卡箍处,受力点更为集中,所述第三卡箍处受力大小一样的情况下,受力点集中时所述棘轮扭簧5的变形量减小,进而减缓了所述棘轮扭簧5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请参考图2至图6b,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锁定部设置有卡销14,所述传动部设置有第一卡槽11和第二卡槽12,所述卡销14在半锁状态时与所述第一卡槽11可解除式啮合,所述卡销14在闭锁状态时与所述第二卡槽12可解除式啮合。这样,当所述卡销14和与所述第一卡槽11啮合可以将所述锁定部和所述传动部牢牢锁在半锁状态,即所述汽车发动机盖锁在所述第一制动部没有收到制动指令或者第二制动部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而不随意改变半锁状态,当所述卡销14与所述第二卡槽12啮合可以将所述棘爪2和所述棘轮22牢牢锁在闭锁状态而不随意改变,即所述汽车发动机盖锁在所述第一制动部没有收到制动指令或者第二制动部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而不随意改变闭锁状态。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卡销14设置于所述棘爪2上,所述第一卡槽11和所述第二卡槽12设置于所述棘轮22上。这样,当按动所述发动机盖锁开关导致所述第一制动部将力传导至所述棘爪2,所述棘爪2因为和所述棘轮22可解除式啮合将力传导至所述棘轮22,所述棘轮22将力通过所述翻边13和所述卡口10的卡接传导至所述消音块7,进而所述消音块7用力将所述第二制动部顶起,进而所述第二制动部用力顶起所述汽车发动机盖至半锁状态,所述棘爪2上的所述卡销14受所述棘爪扭簧3的逆时针拉力逆时针旋转到将所述棘轮22卡在所述第二卡槽12处完成闭锁到半锁过程,当再次按动所述发动机盖锁开关,经过同样的力传导过程,最后所述第二制动部再次顶起汽车发动机盖至开锁状态,所述棘爪2上的所述卡销14受所述棘爪扭簧3的逆时针拉力逆时针旋转到将所述棘轮22卡在所述第一卡槽11处即完成了整个开锁过程。在此过程中,弹性作用力始终将所述棘轮22与所述消音块7的保持在与所受力的方向相反的状态。同样,当我们关闭所述汽车发动机盖时,所述汽车发动机盖将力传导至所述第二制动部,然后由所述第二制动部将力传导至所述消音块7,所述消音块7再将力传导至所述棘轮22,最终所述棘轮22根据所受力大小被所述卡销14锁定在所述第二卡槽12或者所述第二卡槽12而完成闭锁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请参考图2至图6b,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翻边13的横向截面为矩形。这样,在闭锁过程中,所述翻边13位于所述卡口10的最右端,而在保持闭锁的状态时,所述翻边13由于所述消音块7持续受到所述棘轮扭簧5的拉力一直处于离所述卡口10的最左端。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翻边13的横向截面为长6.5-7.5mm,宽2mm的矩形。这样,当入锁时所述翻边13和所述卡口10有足够的空间相对移动,进而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棘轮22可以进行有效配合将所述锁扣8始终卡紧,进而减少所述锁扣8和所述消音块7和所述棘轮22之间碰撞产生的噪音。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翻边13的横向截面为长7mm,宽2mm的长方形。这样,由于存在7mm的过冲量预留,在开始闭锁时,所述翻边13刚好处于所述卡口10的最右端,到完全闭锁状态,所述翻边13刚好滑动至所述卡口10的最左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汽车发动机盖锁,请参考图2至图6b,在前面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消音块7在和所述第二制动部的接触面上设置有缓冲层21,所述缓冲层21与所述第二制动部可解除式相抵。这样,所述第二制动部和所述消音块7在开锁和闭锁的过程中由于所述棘轮扭簧5的作用力一直处于相对固定的状态,不会因为所述传动部上预留的过冲量而导致晃动产生噪音。更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缓冲层21和所述消音块77均由冷成型热轧汽车结构钢板制成。所述冷成型热轧汽车结构钢板的牌号为qste420tm,所述冷成型热轧汽车结构钢板是屈服度达到420以上的刚强度结构钢,具有良好的冷成型能力,这样,所述冷成型热轧汽车结构钢板制成的所述缓冲层21和所述消音块7的往复滑动而产生的碰撞中不易变形。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