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5g通讯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5g通讯便于夹持物品的变电所智能运维机器人。
背景技术:
5g通讯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现代最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5g的发展也来自于对移动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中,新的服务和应用层出不穷,随着5g的普及应用,变电所中的智能运维机器人也逐步运用5g通讯进行运作,运作程序更加稳定和快速。
但是,现有的基于5g通讯的变电所智能运维机器人在使用的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变电所智能运维机器人对物品的夹持固定效果较低,不能方便的对物品进行夹持固定,对物品进行移动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且不能根据夹持物品的不同对物品的夹持度进行调节。
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5g通讯便于夹持物品的变电所智能运维机器人以便于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5g通讯便于夹持物品的变电所智能运维机器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现有的基于5g通讯的变电所智能运维机器人不能方便的对物品进行夹持固定,且不能根据夹持物品的不同对物品的夹持度进行调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5g通讯便于夹持物品的变电所智能运维机器人,包括底座、定位板和伺服电机,所述底座上方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且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的外侧均连接有下调节杆,所述下调节杆上端的内部贯穿有阻尼转轴,且阻尼转轴安装在上调节杆下端的内侧,所述定位板安装在上调节杆的上端,且定位板下方的前后两侧均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下方的外侧设置有固定杆,所述伺服电机安装在底座的内部,且底座的右前方连接有第三转杆,所述第三转杆的外侧安装有主动齿轮,且主动齿轮的上方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定位板内部的前后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二丝杆和第一丝杆,且第二丝杆和第一丝杆的外侧均连接有夹持板,所述夹持板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限位块,且限位块的外侧设置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开设在定位板的内部,所述第二丝杆和第一丝杆通过锥齿组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相互平行设置,且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固定杆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下调节杆通过阻尼转轴与上调节杆构成转动机构,且上调节杆的上端与定位板为铰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主剖面为倒“t”形结构,且连接杆与固定杆为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夹持板与定位板为滑动连接,且夹持板与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均为螺纹连接,并且2个夹持板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2个固定杆之间的水平距离。
优选的,所述从动齿轮和主动齿轮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从动齿轮和主动齿轮的齿数大小均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5g通讯便于夹持物品的变电所智能运维机器人,
(1)设置有定位板,控制第一转杆和第二转杆同时反向转动,对下调节杆和上调节杆的位置角度进行调节,从而对定位板的位置进行调整,通过定位板对物品的上侧面进行固定,方便的对物品进行定位,并且适用于不同高度的物品;
(2)设置有夹持板,控制第一丝杆和第二丝杆转动,可带动夹持板相对移动,同时与物品进行贴合,将物品固定在2个夹持板之间,对物品的侧边进行固定,提高固定稳定性,并且适用于不同的物品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转杆和下调节杆连接处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定位板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定位板主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限位块;3、第一转杆;4、第二转杆;5、下调节杆;6、上调节杆;7、阻尼转轴;8、定位板;9、连接杆;10、固定杆;11、夹持板;12、伺服电机;13、第一丝杆;14、锥齿组;15、第二丝杆;16、从动齿轮;17、主动齿轮;18、第三转杆;19、限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5g通讯便于夹持物品的变电所智能运维机器人,包括底座1、限位块2、第一转杆3、第二转杆4、下调节杆5、上调节杆6、阻尼转轴7、定位板8、连接杆9、固定杆10、夹持板11、伺服电机12、第一丝杆13、锥齿组14、第二丝杆15、从动齿轮16、主动齿轮17、第三转杆18和限位槽19,底座1上方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转杆3和第二转杆4,且第一转杆3和第二转杆4的外侧均连接有下调节杆5,下调节杆5上端的内部贯穿有阻尼转轴7,且阻尼转轴7安装在上调节杆6下端的内侧,定位板8安装在上调节杆6的上端,且定位板8下方的前后两侧均连接有连接杆9,连接杆9下方的外侧设置有固定杆10,伺服电机12安装在底座1的内部,且底座1的右前方连接有第三转杆18,第三转杆18的外侧安装有主动齿轮17,且主动齿轮17的上方连接有从动齿轮16,定位板8内部的前后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二丝杆15和第一丝杆13,且第二丝杆15和第一丝杆13的外侧均连接有夹持板11,夹持板11的左右两侧均安装有限位块2,且限位块2的外侧设置有限位槽19,限位槽19开设在定位板8的内部,第二丝杆15和第一丝杆13通过锥齿组14连接。
本例中第一转杆3和第二转杆4相互平行设置,且第一转杆3和第二转杆4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固定杆10的长度,可同时控制第一转杆3和第二转杆4转动,对下调节杆5的位置角度进行调节;
下调节杆5通过阻尼转轴7与上调节杆6构成转动机构,且上调节杆6的上端与定位板8为铰接连接,对上调节杆6的位置进行调节,从而调整定位板8的位置;
连接杆9的主剖面为倒“t”形结构,且连接杆9与固定杆10为滑动连接,连接杆9跟随定位板8的移动而上下滑动,保证定位板8的稳定性;
夹持板11与定位板8为滑动连接,且夹持板11与第一丝杆13和第二丝杆15均为螺纹连接,并且2个夹持板11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2个固定杆10之间的水平距离,控制2个夹持板11之间的距离,对物品进行夹持固定;
从动齿轮16和主动齿轮17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从动齿轮16和主动齿轮17的齿数大小均相同,实现从动齿轮16和主动齿轮17的同时反向转动。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基于5g通讯便于夹持物品的变电所智能运维机器人时,首先,使用者先将图1所示的整个装置放置到工作区域内,通过外接控制系统对装置进行控制,需要对物品进行夹持并使用此装置进行移动运输时,便可先将物品放置到图1-3所示的2个固定杆10以及2组下调节杆5之间,接着将底座1内部的伺服电机12外接电源,控制伺服电机12正转,伺服电机12带动皮带连接的第一转杆3和第三转杆18如图1所示的方向逆时针转动,第三转杆18外侧安装的主动齿轮17与第二转杆4外侧安装的从动齿轮16为啮合连接,故可带动第二转杆4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一转杆3和第二转杆4分别带动外侧连接的下调节杆5向左和向右移动,而下调节杆5的上端通过阻尼转轴7连接有上调节杆6,上调节杆6与定位板8为铰接连接,故可带动上调节杆6轻微转动并拉动定位板8下移,同时定位板8下侧连接的连接杆9在固定杆10内竖直向下滑动,调节定位板8的位置,对物品的上侧面进行定位,接着便将图3所示的定位板8内部的伺服电机12外接电源,控制伺服电机12正转,伺服电机12带动输出端连接的第一丝杆13转动,配合锥齿组14的应用,可同时带动第二丝杆15反向转动,从而使得第一丝杆13和第二丝杆15外侧螺纹连接的夹持板11相对移动,结合图4所示,在夹持板11移动时夹持板11左右两侧连接的限位块2在限位槽19内滑动,对夹持板11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保证夹持板11水平移动,对物品的侧边进行夹持固定,此时便可将物品很好的夹持在底座1上,便可稳定的对物品进行移动;
需要取下物品时,便可先控制定位板8内的伺服电机12反转,从而带动2个夹持板11相互远离移动,解除对物品侧边的夹持,接着控制底座1内部的伺服电机12反转,带动第一转杆3和第二转杆4如图1所示的方向分别顺时针转动和逆时针转动,带动下调节杆5推动上调节杆6转动,并对定位板8进行上推,解除对物品上侧面的定位,便可方便的将物品取下,以上便是整个装置的工作过程,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