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管定长输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01648发布日期:2020-08-25 20:04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软管定长输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管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软管定长输出机构。



背景技术:

塑料软管在民用、农业、工业方面都有广泛应用,其成型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软管成型后即进入成品包装阶段,成品包装阶段首先需对成型的软管进行定长截取,然后将定长的软管进行充气和两端封口,最后将定长软管盘绕包装。目前这一套工作主要由人工完成,其中定长截取工作,是由人工根据软管壁上的指示数字或者刻度作为定长截取的参考,在截取时,需人工沿成型的软管长度方向依次寻找,寻找的过程伴随着对新成型软管的提取和对已查找软管的捋放,工作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不但如此,人工查找受人体疲劳度、主观判断等影响大,出错率较高,容易出现不合格件,而且人工查找完毕也由人工剪切,切口形状不规则且随机性较大,影响后续充气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出错率,且容易形成规则切口的软管定长输出机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软管定长输出机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沿输管方向依次设有送管装置和裁断装置,所述送管装置连接有送管计量控制器,所述送管计量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裁断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裁断装置包括在输管方向一侧分别转动安装的上剪刃和下剪刃,所述上剪刃和所述下剪刃共同连接有剪管驱动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剪管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上剪刃远离软管一端的上剪驱动杆,所述下剪刃远离所述软管的一端固定设有下剪驱动杆,所述上剪驱动杆铰接连接有上剪驱动连杆,所述下剪驱动杆铰接连接有下剪驱动连杆,所述上剪驱动连杆和所述下剪驱动连杆的端部共同连接有驱动连接轴,所述驱动连接轴与所述机架之间设有剪管驱动缸。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剪管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上剪刃远离软管一端的上剪驱动杆,所述下剪刃远离所述软管的一端固定设有下剪驱动杆,所述上剪驱动杆的端部与所述机架之间设有上剪驱动缸,所述下剪驱动杆的端部与所述机架之间设有下剪驱动缸,所述上剪驱动缸和所述下剪驱动缸共同管路连接有剪管控制阀。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送管装置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固定辊,所述固定辊连接有送管驱动电机,所述送管驱动电机连接所述送管计量控制器;所述机架上滑动安装有活动座,所述活动座上转动安装有可与所述固定辊夹持软管的活动辊,所述活动座与所述机架之间设有夹管驱动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送管装置的进料口处设有进管扶正装置。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进管扶正装置包括两对称滑动安装的扶正座,所述扶正座上固定设有伸至所述送管装置的进料口处的扶正杆,两所述扶正座连接有扶正间隙调节装置;所述机架上位于两所述扶正杆远离所述送管装置的一侧转动安装有导管辊。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送管装置和所述裁断装置之间设有导管筒。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软管定长输出机构,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沿输管方向依次设有送管装置和裁断装置,所述送管装置连接有送管计量控制器,所述送管计量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裁断装置。所述送管装置的持续输送可经计量后得到送管长度,所述送管计量控制器根据每个送管长度间歇性控制所述裁断装置剪切软管,本实用新型即可得到定长软管的输出,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减少出错率,免去人工取管放管的繁琐,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每次剪切为固定机械剪切,容易形成规则切口。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管扶正装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裁断装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送管装置;21-固定辊;22-送管驱动电机;23-活动座;24-活动辊;25-夹持驱动缸;3-裁断装置;31-上剪刃;32-下剪刃;33-上剪驱动杆;34-下剪驱动杆;35-上剪驱动连杆;36-下剪驱动连杆;37-驱动连接轴;38-剪管驱动缸;4-进管扶正装置;41-扶正座;42-扶正杆;43-间隙调节轴;44-间隙调节螺纹;45-间隙调节操作部;46-导管辊;5-导管筒;6-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软管定长输出机构,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沿输管方向依次设有送管装置2和裁断装置3,所述送管装置2连接有送管计量控制器,所述送管计量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裁断装置3。本实施例所述送管装置2的持续输送可经计量后得到送管长度,所述送管计量控制器根据每个送管长度间歇性控制所述裁断装置3剪切软管6,这样即可得到定长软管6的输出。所述机架1为常用技术,其具体结构在图中未全部示意。

所述送管装置2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的固定辊21,所述固定辊21连接有送管驱动电机22,当然所述送管驱动电机22优选伺服电机,所述送管驱动电机22或者所述固定辊21连接所述送管计量控制器。所述机架1上滑动安装有活动座23,所述活动座23上转动安装有可与所述固定辊21夹持软管6的活动辊24,本实施例示意所述活动辊24位于所述固定辊21上方,所述活动座23与所述机架1之间设有夹管驱动器。

本实施例所述送管计量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和编码器等,所述送管装置2的送管长度,可由所述编码器检测所述送管驱动电机22的驱动转数后,除以传动比再乘以所述固定辊21的周长得到,也可由所述编码器直接检测所述固定辊21的转数,由该转数直接乘以所述固定辊21的周长得到。这样本实施例根据所需送管的长度,仅检测是编码器输送给所述控制器的脉冲信号数即可,当该脉冲信号数达到设定值时,即输送长度达到所需长度,所述控制器发出所述送管驱动电机22的停止信号以及所述裁断装置3的裁切信号。所述夹管驱动器可采用气缸、电动推杆等,其可将所述活动辊24驱动至与所述固定辊21处,并与所述固定辊21夹持住软管6,当所述送管驱动电机22运行时,本实施例即可形成软管6输送。

本实施例所述机架1上位于所述送管装置2的进料口处设有进管扶正装置4,所述进管扶正装置4用于将软管6扶到正确位置上,保证软管6能被两辊有效夹持和正常输送。

所述进管扶正装置4包括两对称滑动安装的扶正座41,所述扶正座41上固定设有伸至所述送管装置2的进料口处的扶正杆42,两所述扶正座41连接有扶正间隙调节装置。所述扶正间隙调节装置可调整两所述扶正杆42之间的空隙,可方便本实施例适应不同管径软管6的定长输出。本实施例所述扶正间隙调节装置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的间隙调节轴43,所述扶正座41上设有间隙调节螺孔,所述间隙调节轴43上设有与两所述间隙调节螺孔分别对应的间隙调节螺纹44,两所述间隙调节螺纹44的螺旋方向相反,所述间隙调节轴43的一端连接有间隙调节操作部45。当利用所述间隙调节操作部45转动所述间隙调节轴43时,两所述扶正座41即可实现相互靠近或者相互远离,两所述扶正杆42之间的空隙即可发生变大或者变小。本实施例所述机架1上位于两所述扶正杆42远离所述送管装置2的一侧转动安装有导管辊46,所述导管辊46与两所述扶正杆42形成配合,对软管6形成三面扶正,进一步保证软管6能被两辊有效夹持和正常输送。

所述裁断装置3包括在输管方向一侧分别转动安装的上剪刃31和下剪刃32,所述上剪刃31和所述下剪刃32共同连接有剪管驱动装置。当然所述上剪刃31和所述下剪刃32的刀刃是分别位于输送的软管6的上方和下方的,除此之外,两剪刃分别位于输送的软管6的左侧和右侧的技术方案,也应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施例所述剪管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上剪刃31远离软管6一端的上剪驱动杆33,所述下剪刃32远离所述软管6的一端固定设有下剪驱动杆34,所述上剪驱动杆33铰接连接有上剪驱动连杆35,所述下剪驱动杆34铰接连接有下剪驱动连杆36,所述上剪驱动连杆35和所述下剪驱动连杆36的端部共同连接有驱动连接轴37,这样所述上剪驱动杆33、所述下剪驱动杆34和所述上剪驱动连杆35、所述下剪驱动连杆36构成四边形机构;所述驱动连接轴37与所述机架1之间设有剪管驱动缸38。所述剪管驱动缸38的伸出和收回,可带动所述该四边形机构的变化,从而使得所述上剪刃31和所述下剪刃32能形成剪切。

除此之外,本实施例所述剪管驱动装置的设置,还可以为:所述剪管驱动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所述上剪刃31远离软管6一端的上剪驱动杆33,所述下剪刃32远离所述软管6的一端固定设有下剪驱动杆34,所述上剪驱动杆33的端部与所述机架1之间设有上剪驱动缸,所述下剪驱动杆34的端部与所述机架1之间设有下剪驱动缸,所述上剪驱动缸和所述下剪驱动缸共同管路连接有剪管控制阀。即通过同一所述剪管控制阀控制所述上剪驱动缸和所述下剪驱动缸同时动作,所述上剪刃31和所述下剪刃32可实现强力剪切。

另外,所述上剪刃31上直接连接上剪驱动缸、所述下剪刃32上直接连接所述下剪驱动缸,以及所述裁断装置3直接采用现有电动切刀等技术方案,都是可以使用的。

本实施例所述机架1上位于所述送管装置2和所述裁断装置3之间设有导管筒5,所述导管筒5可形成良好的导管作用,避免软管6下垂带来的剪切误差和剪切损坏。

本实施例使用时,软管6由所述进管扶正装置4到达所述固定辊21,所述活动辊24被所述夹持驱动缸25驱动夹持软管6,所述送管驱动电机22开启,两辊形成对软管6的输送。软管6经所述导管筒5到达所述裁断装置3,并在持续输送下越过所述裁断装置3一定长度,该长度可以为软管6初始成型时端部总存在的一定长度的劣质管等,至此各部件的动作控制可手动控制完成。上述步骤结束后,本实施例可开启自动控制。在自动控制条件下,所述送管驱动电机22首先停止,所述裁断装置3剪切一次软管6,剪切动作的信号可作为所述送管驱动电机22的开启信号,所述送管驱动电机22开启的过程中,所述送管计量控制器检测所述送管驱动电机22转动的圈数或者所述固定辊21的转动圈数,当圈数达到设定值时,所述送管驱动电机22停止,所述裁断装置3剪切一次软管6,该次剪切又作为下一次轮所述送管驱动电机22的开启信号,如此不断循环作业,本实施例即可连续得到固定长度的软管6。

本实施例利用简单的机械结构,即可连续得到定长软管6,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减少出错率,免去了人工取管放管的繁琐,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每次剪切为固定机械剪切,容易形成规则切口。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