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书本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新型高效三面切书机。
背景技术:2.三面切书机是能够对书本除装订侧以外的三侧切割的书本加工设备,它对书本的切割速度快,对书本三侧切割整齐,工作人员操作简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书本加工厂,三面切书机,又叫三面刀,是按照开本规定尺寸对书本三面进行裁切的设备。联动线中的三面切书机从进本、夹紧送书、三面切书,到出书的整个过程可全部自动完成,裁切速度超过50
‑
100次/分钟。联动线中的三面切书机工作流程大致为:传送带自动送入待裁书本
→
书本向侧刀切书工位送书并定位
→
侧刀压书器压书
→
两侧刀裁切
→
侧刀压书器复位
→
书本向后刀切书工位送书并定位
→
后刀裁切
→
后刀压纸器复位
→
出书。由于多种书籍尺寸不同,传送机构和裁剪机构的尺寸固定,不能裁剪出不同规格尺寸的书籍,另外传送机构尺寸固定,当书本与传送机构两侧无法贴合时,容易造成书本扭歪,不便整理。
技术实现要素:3.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新型高效三面切书机。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新型高效三面切书机,包括机架、裁切底板、第一电机、支架、驱动轴、从动轴、传送带、支撑底板、活动槽、固定板、第二电机、限位板、定位板、驱动杆、辅助杆、压书板、横向切刀、纵向切刀,所述机架有两个,所述裁切底板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机架的两个内侧壁上,所述第一电机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机架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穿过所述机架的侧壁,所述支架的底部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裁切底板上,所述驱动轴一端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固接,所述驱动轴另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的内侧壁上,所述从动轴的两端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的内侧壁上,所述驱动轴和从动轴之间通过所述传送带连接,所述支撑底板的底部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的顶部,所述支撑底板上开设有所述活动槽,所述固定板的底部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底板上,所述固定板的外侧壁与所述机架的外侧壁对齐,所述固定板的内侧壁靠近所述活动槽,所述第二电机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底板上,所述限位板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底板上,所述限位板的外侧壁靠近所述活动槽,所述定位板一端活动设置在所述活动槽内,所述定位板另一端通过卡块滑动安装在所述支架的滑杆上,所述驱动杆一端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接,所述驱动杆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固定板、定位板和限位板后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板的侧壁,所述辅助杆一端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的内侧壁,所述辅助杆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定位板和限位板后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的内侧壁,所述压书板的顶部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架的主横杆中心处,所述横向切刀的顶部通过卡块滑动安装在所述支架的滑杆上,所述纵向切刀的顶部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架的支横杆上。
5.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架包括立杆、主横杆、支横杆、滑杆,所述立杆有两个,所述
立杆的底部设置有加强杆,所述主横杆通过焊接固定在两个所述立杆的顶部,所述立杆的侧壁上通过焊接固接有所述支横杆,所述滑杆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立杆的侧壁,所述立杆位于所述主横杆的下面。
6.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滑杆有两个,所述滑杆上开设有滑槽,滑槽为一“t”型结构。
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架呈对称结构。
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支撑底板一端与所述机架的外侧壁对齐,所述支撑底板另一端伸出所述机架的外侧壁。
9.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活动槽有两个,所述固定板有两个,所述限位板有两个,所述定位板有两个,所述辅助杆有两个,所述活动槽、固定板、限位板、定位板、辅助杆和驱动杆构成的定位机构呈对称结构。
10.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一通道,所述定位板另一端设置有卡块,卡块为一“t”型结构,所述定位板为一弯折形结构,弯折处的夹角为90
°
。
11.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限位板和定位板之间的所述驱动杆上设置有两段螺纹,两段螺纹的旋向相反,两个所述限位板之间的所述驱动杆上套接有限位环。
12.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横向切刀有两个,所述横向切刀呈对称结构,所述横向切刀的刀片与所述定位板位于所述活动槽这端的内侧壁对齐。
13.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新型三面切书机通过在传送机构上加装定位板,第二电机带动驱动杆旋转,由于驱动杆上设置有旋向相反的螺纹,驱动杆转动带动两个定位板在活动槽内做反向运动,可以固定待裁书本,使待裁书本的两边可以与传送机构紧密贴合,使书本不容易歪扭,由于定位板的前端滑动连接在支架上,所以定位板的滑动会推动横向切刀的滑动,从而可以使切书机裁剪出不同尺寸的书本。
附图说明
14.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5.图1为新型高效三面切书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新型高效三面切书机整体结构正视图;
17.图3为新型高效三面切书机整体结构俯视图;
18.图4为新型高效三面切书机局部结构示意图;
19.图5为新型高效三面切书机支架结构示意图;
20.图6为新型高效三面切书机定位板结构示意图;
21.图7为新型高效三面切书机滑杆结构示意图;
22.图8为新型高效三面切书机横向切刀结构示意图。
23.图中标号:机架-1,裁切底板-2,第一电机-3,支架-4,驱动轴-5,从动轴-6,传送带-7,支撑底板-8,活动槽-9,固定板-10,第二电机-11,限位板-12,定位板-13,驱动杆-14,辅助杆-15,压书板-16,横向切刀-17,纵向切刀-18,立杆-401,主横杆-402,支横杆-403,滑杆-404;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25.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
26.如图1
‑
图8所示,新型高效三面切书机,包括机架1、裁切底板2、第一电机3、支架4、驱动轴5、从动轴6、传送带7、支撑底板8、活动槽9、固定板10、第二电机11、限位板12、定位板13、驱动杆14、辅助杆15、压书板16、横向切刀17、纵向切刀18,所述机架1有两个,所述裁切底板2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机架1的两个内侧壁上,所述第一电机3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机架1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电机3的输出轴穿过所述机架1的侧壁,所述支架4的底部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裁切底板2上,所述驱动轴5一端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一电机3的输出端固接,所述驱动轴5另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1的内侧壁上,所述从动轴6的两端转动安装在所述机架1的内侧壁上,所述驱动轴5和从动轴6之间通过所述传送带7连接,所述支撑底板8的底部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机架1的顶部,所述支撑底板8上开设有所述活动槽9,所述固定板10的底部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底板8上,所述固定板10的外侧壁与所述机架1的外侧壁对齐,所述固定板10的内侧壁靠近所述活动槽9,所述第二电机11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底板8上,所述限位板12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底板8上,所述限位板12的外侧壁靠近所述活动槽9,所述定位板13一端活动设置在所述活动槽9内,所述定位板13另一端通过卡块滑动安装在所述支架4的滑杆上,所述驱动杆14一端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二电机11的输出端固接,所述驱动杆14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固定板10、定位板13和限位板12后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板10的侧壁,所述辅助杆15一端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10的内侧壁,所述辅助杆15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定位板13和限位板12后通过焊接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板10的内侧壁,所述压书板16的顶部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架4的主横杆中心处,所述横向切刀17的顶部通过卡块滑动安装在所述支架4的滑杆上,所述纵向切刀18的顶部通过螺丝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架4的支横杆上。所述支架4包括立杆401、主横杆402、支横杆403、滑杆404,所述立杆401有两个,所述立杆401的底部设置有加强杆,所述主横杆402通过焊接固定在两个所述立杆401的顶部,所述立杆401的侧壁上通过焊接固接有所述支横杆403,所述滑杆404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在所述立杆401的侧壁,所述立杆401位于所述主横杆402的下面。所述滑杆404有两个,所述滑杆404上开设有滑槽,滑槽为一“t”型结构。所述支架4呈对称结构。所述支撑底板8一端与所述机架1的外侧壁对齐,所述支撑底板8另一端伸出所述机架1的外侧壁。所述活动槽9有两个,所述固定板10有两个,所述限位板12有两个,所述定位板13有两个,所述辅助杆15有两个,所述活动槽9、固定板10、限位板12、定位板13、辅助杆15和驱动杆14构成的定位机构呈对称结构。所述定位板13上开设有一通道,所述定位板13另一端设置有卡块,卡块为一“t”型结构,所述定位板13为一弯折形结构,弯折处的夹角为90
°
。所述限位板12和定位板13之间的所述驱动杆14上设置有两段螺纹,两段螺纹的旋向相反,两个所述限位板12之间的所述驱动杆14上套接有限位环。所述横向切刀17有两个,所述横向切刀17呈对称结构,所述横向切刀17的刀片与所述定位板13位于所述活动槽9这端的内侧壁对齐。
27.本新型三面切书机通过在传送机构上加装定位板,第二电机带动驱动杆旋转,由于驱动杆上设置有旋向相反的螺纹,驱动杆转动带动两个定位板在活动槽内做反向运动,可以固定待裁书本,使待裁书本的两边可以与传送机构紧密贴合,使书本不容易歪扭,由于定位板的前端滑动连接在支架上,所以定位板的滑动会推动横向切刀的滑动,从而可以使切书机裁剪出不同尺寸的书本。
28.以上描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等方案的说明。同时,本技术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技术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