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棘轮凸点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89153发布日期:2022-03-17 01:1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棘轮凸点钳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凸点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棘轮凸点钳。


背景技术:

2.在组装和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会使用到棘轮凸点钳对不锈钢薄壁管按压凸点。
3.现有的棘轮凸点钳在使用过程中,操作者手持时手持时的稳定性不佳,易发生脱落,且手持部分的护套不方便进行连接与拆卸,在护套出现破损或脏污时不能取下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棘轮凸点钳,操作者手持时更加舒适,且提高操作者手持时的稳定性,避免发生脱落,同时,设置的护套方便进行连接与拆卸,进而方便对出现破损或脏污护套进行更换,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棘轮凸点钳,包括上扳手,所述上扳手的一端部设置有上颚,所述上颚的端部内侧设置有上颚配件,所述上扳手的一侧设置有下扳手,所述下扳手的一端部靠近上颚的一侧设置有下颚,所述下颚的端部内侧对应上颚配件所在的一侧设置有下颚配件,所述上扳手与下扳手的端部之间连接有棘轮,所述棘轮的端部与上颚之间连接有棘轮弹簧,所述下扳手的端部靠近棘轮的另一端安装有棘轮卡件,所述棘轮卡件的端部与下扳手的外壁之间连接有卡件弹簧;
7.所述上扳手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柱,且上扳手的外部套接有第一护套,所述第一限位柱的端部延伸至第一护套的外部,所述第一护套的外壁连接有限位束带,所述第一限位柱的一端位于上扳手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板,所述上扳手的内部对应第一活动板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活动腔,所述第一活动板的端部与第一活动腔的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限位弹簧,所述下扳手的外部套接有第二护套,且下扳手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柱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护套的外部,且第二限位柱的一端位于下扳手的内部连接有第二活动板,所述下扳手的内部对应第二活动板的外部设置有第二活动腔,所述第二活动板的端部与第二活动腔的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二限位弹簧。
8.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束带为一种松紧带的弹簧结构,且限位束带的两端部与第一护套的外壁之间均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上扳手的外壁对应第一限位柱的外部设置有通孔,该通孔与第一活动腔的内部之间连通,所述第一护套的内部对应第一限位柱的外部也设置有与该通孔位置对应的限位孔。
10.进一步地,所述下扳手的外壁对应第二限位柱的外部设置有通孔,该通孔与第二活动腔的内部之间连通,所述第二护套的内部对应第二限位柱的外部也设置有与该通孔位置对应的限位孔。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的外部均设置有方便手持的弧状凸起。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柱与第一活动板的外壁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第一限位弹簧的端部与第一活动板的外壁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柱与第二活动板的外壁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所述第二限位弹簧的端部与第二活动板的外壁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14.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5.1、本技术方案中,上扳手和下扳手作为手持部,分别在外部套接有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该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的外部均设置有方便手持的弧状凸起,便于操作者手持时更加舒适,且通过在第一护套的外壁连接有限位束带,限位束带为一种松紧带的弹簧结构,且限位束带的两端部与第一护套的外壁之间均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便于限位束带的连接固定,进而便于在使用过程中,当使用者手持时,手指穿过限位束带的内侧,进行操作时,限位束带套在手指外部,提高手持时的稳定性,避免发生脱落;
16.2、本技术方案中,上扳手和下扳手上分别设置有方便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连接与拆卸的结构,方便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出现破损或脏污的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进行更换;且整个棘轮凸点钳的在具体使用时,操作者只需要按压上扳手和下扳手带动棘轮弹簧和卡件弹簧的拉伸和压缩即可,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18.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限位柱连接处的剖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限位柱连接处的剖视图;
23.图中:1、上扳手;2、上颚;3、上颚配件;4、下扳手;5、下颚;6、下颚配件;7、棘轮;8、棘轮弹簧;9、棘轮卡件;10、卡件弹簧;11、第一限位柱;12、第二限位柱;13、第一护套;14、限位束带;15、第二护套;111、第一活动板;112、第一活动腔;113、第一限位弹簧;121、第二活动板;122、第二活动腔;123、第二限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参照说明书附图1-4,一种棘轮凸点钳,包括上扳手1,上扳手1的一端部设置有上颚2,上颚2的端部内侧设置有上颚配件3,上扳手1的一侧设置有下扳手4,下扳手4的一端部靠近上颚2的一侧设置有下颚5,下颚5的端部内侧对应上颚配件3所在的一侧设置有下颚配件6,上扳手1与下扳手4的端部之间连接有棘轮7,棘轮7的端部与上颚2之间连接有棘轮弹簧8,下扳手4的端部靠近棘轮7的另一端安装有棘轮卡件9,棘轮卡件9的端部与下扳手4的外壁之间连接有卡件弹簧10;
26.上扳手1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一限位柱11,且上扳手1的外部套接有第一护套13,第一限位柱11的端部延伸至第一护套13的外部,第一护套13的外壁连接有限位束带14,第一限位柱11的一端位于上扳手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动板111,上扳手1的内部对应第一活动板111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活动腔112,第一活动板111的端部与第一活动腔112的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一限位弹簧113,下扳手4的外部套接有第二护套15,且下扳手4的外侧壁设置有第二限位柱12,第二限位柱12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护套15的外部,且第二限位柱12的一端位于下扳手4的内部连接有第二活动板121,下扳手4的内部对应第二活动板121的外部设置有第二活动腔122,第二活动板121的端部与第二活动腔122的内壁之间连接有第二限位弹簧123。
27.参照说明书附图1,限位束带14为一种松紧带的弹簧结构,且限位束带14的两端部与第一护套13的外壁之间均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便于限位束带14的连接固定,进而便于在使用过程中,当使用者手持时,手指穿过限位束带14的内侧,进行操作时,限位束带14套在手指外部,提高手持时的稳定性,避免发生脱落。
28.参照说明书附图1-3,上扳手1的外壁对应第一限位柱11的外部设置有通孔,该通孔与第一活动腔112的内部之间连通,第一护套13的内部对应第一限位柱11的外部也设置有与该通孔位置对应的限位孔,便于第一护套13与上扳手1之间的稳定连接。
29.参照说明书附图1-2和附图4,下扳手4的外壁对应第二限位柱12的外部设置有通孔,该通孔与第二活动腔122的内部之间连通,第二护套15的内部对应第二限位柱12的外部也设置有与该通孔位置对应的限位孔,便于第二护套15与下扳手4之间的稳定连接。
30.参照说明书附图1,第一护套13和第二护套15的外部均设置有方便手持的弧状凸起,便于操作者手持时更加舒适。
31.参照说明书附图3,第一限位柱11与第一活动板111的外壁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第一限位弹簧113的端部与第一活动板111的外壁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便于第一限位柱11的连接,进而便于第一限位弹簧113的安装。
32.参照说明书附图4,第二限位柱12与第二活动板121的外壁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第二限位弹簧123的端部与第二活动板121的外壁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便于第二限位柱12的连接,进而便于第二限位弹簧123的安装。
33.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
34.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棘轮凸点钳,具体结构如说明书附图1-4所示,上扳手1和下扳手4作为手持部,分别在外部套接有第一护套13和第二护套15,该第一护套13和第二护套15的外部均设置有方便手持的弧状凸起,便于操作者手持时更加舒适,且通过在第一护
套13的外壁连接有限位束带14,限位束带14为一种松紧带的弹簧结构,且限位束带14的两端部与第一护套13的外壁之间均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便于限位束带14的连接固定,进而便于在使用过程中,当使用者手持时,手指穿过限位束带14的内侧,进行操作时,限位束带14套在手指外部,提高手持时的稳定性,避免发生脱落;同时,上扳手1和下扳手4上分别设置有方便第一护套13和第二护套15连接与拆卸的结构,方便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出现破损或脏污的第一护套13和第二护套15进行更换;且整个棘轮凸点钳的在具体使用时,操作者只需要按压上扳手1和下扳手4带动棘轮弹簧8和卡件弹簧10的拉伸和压缩即可,操作简单。
35.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36.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