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把手引导元件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20184阅读:652来源:国知局
具有把手引导元件的机动车门把手布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具有把手引导元件的机动车口把手布置
[0001] 本发明设及一种机动车口把手,其具有布置在把手壳体内并通过绕旋转轴的旋转 可从静止位置转动到致动位置的把手,其中布置在把手背面自由端的挂钩(GrifThaken) 被运动学禪合到换向杆,其中换向杆在从静止位置转动到致动位置时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 机动车口锁上,使得锁能够被打开且能够将机动车口打开。
[0002] 此类用于致动机动车口的机动车口把手布置是公知的。该已知布置上存在的问题 是,把手可绕旋转轴从其静止位置转动到致动位置,由于所述旋转轴上有轴承间隙,因此当 布置在把手背面自由端的挂钩在其穿过把手壳体的区域中来回晃动时,会给用户带来不好 的触感。其中布置在把手自由端的挂钩在把手壳体中形成有过于狭窄的引导槽的区域,贝U 又可能会在致动机动车口把手时产生不期望的噪声。
[0003]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进一步改进用于致动机动车口的机动车口把手布置,使 得其具有经过改进的(特别是挂钩的)引导元件。
[0004] 根据本发明,此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口把手布置得W实现。本发明 有利的改进形式在从属权利要求中给出。 阳〇化]机动车口把手具有布置在把手壳体内并通过绕旋转轴的旋转可从静止位置转动 到致动位置的把手,其中布置在把手背面自由端的挂钩被运动学禪合到换向杆,其中换向 杆在从静止位置转动到致动位置时可间接或直接作用在机动车车口锁上,使得锁能够被打 开且能够将机动车口打开,该机动车口把手特别有利的是,挂钩具有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借 助于该至少一个引导元件,挂钩被引导到相应的把手壳体轮廓中,其中该引导元件与挂钩 构成形状配合。
[0006] 因此,为了打开机动车口,在机动车口锁解锁时使用者抓住把手并将其从静止位 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把手在其背面具有挂钩,其可间接或直接运动学禪合到换向杆。在把手 从静止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由于把手运动学禪合到换向杆,使得换向杆绕其旋转轴从 换向杆的静止位置转动到致动位置,从而导致当机动车口锁解锁时有可能打开机动车口。
[0007] 挂钩具有至少一个引导元件,借助该至少一个引导元件,挂钩被引导到相应的 把手壳体轮廓中,总的来说,通过运种方式,把手具有特别小于+/-1 D,特别优选小于 +/-0. 5°的显著减少的倾斜间隙。运种极小的倾斜间隙明显改善了用户对机动车口把手的 触感,运是因为借助引导元件来引导挂钩,并且把手从静止位置移动到致动位置可通过绕 旋转轴实现,所述旋转轴区域中的轴承间隙通过引导元件得W补偿。
[0008] 此外,通过被设置成附加组件的引导元件还有可能将不同的材料组合起来,所述 材料具有更佳的滑动性能。特别地,引导元件可由滑动性能经过优化的材料制成,使得对于 致动机动车口把手能有效地防止特别是不期望的噪声例如咬咬声。
[0009] 由于引导元件与挂钩构成形状配合,因此有可能用特别有利和简单的方式最佳地 将引导元件固定并安装在挂钩上。
[0010] 优选地,挂钩在其自由端具有侧向突出的禪合栓,其置入换向杆上相应的凹槽中。 运样的禪合栓在挂钩的自由端侧向突出,并从而构成换向杆的支承件。挂钩的自由端是指 挂钩朝向换向杆的一端。挂钩通过该自由端与换向杆运动学禪合。
[0011] 特别优选地,引导元件至少部分形状配合地包围禪合栓。引导元件不仅形状配合 地包围挂钩,此外还至少部分形状配合地包围禪合栓,通过运种方式优化与换向杆的禪合, 因为运样一来,引导元件会同时形成用于禪合换向杆的支承区域。然后在支承螺栓与换向 杆禪合的区域中,引导轮廓优选同时用作具有优化的滑动性能的滑动元件。
[0012] 特别优选地,将引导元件设计成U形轮廓,其一侧置于挂钩上。在运种情况下,挂 钩可特别具有矩形横截面,其中挂钩的横截面面积在挂钩的长度上可恒定不变或可W变 化。为此,穿过挂钩的垂直剖面也对应于矩形。总体而言,挂钩可W具有弯曲的轮廓,特别 是完全或部分对应于圆弧段,使得挂钩在圆弧上至少分段围绕把手的旋转轴。
[0013] 因此,引导元件优选形成挂钩的滑履(Gleitsclmh)。所述滑履至少部分地、优选W 盖过(ilbergreifen)挂钩的U形轮廓的形式围绕挂钩。
[0014] 优选地,引导元件具有锁止鼻(Rastnase),其晒合到挂钩中的后部切口和/或凹 槽中。作为替代或补充的是,挂钩在其外部轮廓上具有锁止鼻,其晒合到在引导元件中相应 的后部切口和/或凹槽和/或开口。通过晒合到挂钩或引导元件后部切口和/或凹槽中的 在引导元件和/或挂钩上的此类锁止鼻,有可能将与挂钩构成形状配合的引导元件W简单 的方式置于挂钩上,并通过将锁止鼻夹进相应的后部切口和/或凹槽中将引导元件固定在 配对件上。
[0015] 特别优选地,引导元件具有在外侧纵向延伸的正引导轮廓,其与引导挂钩的把手 壳体轮廓中的负引导轮廓共同作用。因此,可将肋状物布置在引导轮廓外侧,所述肋状物在 沿着引导挂钩的把手壳体轮廓中滑入相应凹槽中。其中,术语纵向延伸表明纵向方向,即把 手绕其旋转轴转动W致动机动车口把手时挂钩的运动方向。
[0016] 可替代或可补充的是,引导元件具有在外侧纵向延伸的负引导轮廓,其与引导挂 钩的把手壳体轮廓中的正引导轮廓共同作用。在运种情况下,引导挂钩的把手壳体轮廓具 有突起,该突起晒合到在外侧上在引导元件延伸的凹槽中。
[0017] 为此,运种纵向延伸的引导轮廓构成外部肋状物和/或凹槽,其与在引导挂钩的 把手壳体轮廓上相应的凹槽和/或肋状物共同作用。运样一来就构成了经过优化且会补偿 轴承间隙的挂钩引导元件,从而使得机动车口把手的把手总体而言具有最小的倾斜间隙并 且最佳地在把手壳体中引导。
[0018] 特别地,可在把手壳体的开口(其被把手上的挂钩穿过)中插入轮廓插件,特别是 具有优化滑动性能材质制成的插件。该轮廓插件被相应地构型并与在挂钩上的、特别是在 外侧W轮廓构成的引导元件共同作用。
[0019] 把手和挂钩优选为整体式构成。或者可将挂钩作为单独的组件,例如通过螺钉连 接和/或形状配合和/或力配合固定在把手上。特别地,把手和挂钩可由纤维增强聚酷胺 制成。
[0020] 引导元件特别优选由塑料制成,特别是由聚甲醒制成。与挂钩的材料相比,运种材 料具有优化的滑动性能,从而使得具有引导元件的挂钩可最好地沿着在把手壳体内在容纳 挂钩的轮廓中滑动。
[0021] 优选地,换向杆和/或机动车口把手的把手在朝向静止位置的方向上弹黃加载。 运样确保,把手在用户释放之后通过绕其旋转轴转动自动旋转返回到静止位置。
[0022] 通过所述弹黃加载换向杆和/或把手确保的是,在换向杆和把手被用户释放之后 移动返回到静止位置,因为换向杆和把手间接或直接地运动学禪合。 阳〇2引优选地,将换向杆通过推杆(Schubges側ige )和/或牵引杆和/或钢丝绳 (Seilzug)与机动车口锁禪合,运样一来在机动车口锁未锁定的情况下当换向杆转动到其 致动位置时会致使机动车口锁打开。
[0024]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形式中,换向杆具有至少一个卡锁元件,当出现外部冲撞时,该 卡锁元件由于侧面碰撞会与事故闭锁装置晒合并阻止换向杆和把手从静止位置到其致动 位置的移动。
[00巧]通过布置所述事故闭锁装置,可避免在发生事故时换向杆非期望地移动到致动位 置并非期望地释放未锁定的机动车口锁。在运种情况下,此类事故闭锁装置可能会因为碰 撞,特别是侧面碰撞造成的外部冲撞而晒合并阻止换向杆从静止位置到其致动位置的移 动。
[00%] 因此,选择可活动的质量、在施加弹黃负载时可能的弹黃常数、W及机动车口把手 布置的较链且特别是事故闭锁装置的易操作性,从而使得在发生冲撞时,例如由于发生了 事故时,事故闭锁装置操作足够简便并且具有相应的惯性,使得在把手和换向杆因为冲撞 而从静止位置移出之前,事故闭锁装置首先与在换向杆上的卡锁元件晒合并由此阻止换向 杆。通过所述事故安全装置来可靠地防止由于碰撞或其它事件引起的口的打开。
[0027] 所述事故闭锁装置可特别由具有一个或多个凹槽的圆盘构成,所述圆盘在其静止 位置有可能使换向杆旋转到释放位置,方式是将布置在换向杆上的锁止鼻置入圆盘的凹槽 中。当出现外部冲撞,例如车辆发生事故时,与圆盘上相应的拖曳臂接触的惯性质量块使圆 盘运动到阻止位置,从而阻止换向杆,并且口锁也不会被意外打开。此外,在运种情况下还, 可布置使圆盘在静止位置方向上转动的复位弹黃。
[0028] 本发明的实施例将在下面用图示出并进行阐述。图中显示:
[0029] 图1示出了处于静止位置的机动车口把手布置的部分透视图;
[0030] 图2示出了图1所述布置在静止位置的另一个透视图;
[0031] 图3示出了图1所述布置的透视图,其中把手移动到了致动位置;
[0032] 图4示出了挂钩经过放大的截面,其中挂钩上放置有引导元件;
[0033] 图5 W透视图示出了挂钩和换向杆的禪合区域经过放大的截面;
[0034] 图6A W侧视图示出挂钩和换向杆的禪合区域经过放大的截面;
[0035] 图她示出了根据图6A的VI-VI的剖面;
[0036] 图7 W顶视图示出了在将挂钩置入换向杆上的凹槽区域之前,挂钩和换向杆的禪 合区域经过放大的截面;
[0037] 图8A W透视图示出了在将挂钩置入换向杆上的凹槽区域之前,挂钩和换向杆的 禪合区域经过放大的截面;
[0038] 图8B W透视图示出了在将挂钩置入换向杆上的凹槽区域时,挂钩和换向杆的禪 合区域经过放大的截面;
[0039] 图9 W透视图示出了在将挂钩置入换向杆上的凹槽区域之后,挂钩和换向杆的禪 合区域经过放大的截面。 W40] 图1至图3示出了用于致动车口的机动车口把手布置的部分透视图。图1和2示 出了处于静止位置的布置,而图3示出了处于致动位置的布置,其中换向杆10通过绕其旋 转轴11转动从图1和2所示静止位置移动到图3示出的致动位置。换向杆10旋转到致动 位置通过把手20的移动来实现,所述把手20与换向杆10运动学禪合,所述旋转通过绕其 旋转轴23运动到致动位置来实现。在致动位置,如果口锁未锁止的话,由于未被示出的换 向杆10与未被示出的机动车口锁禪合将口锁释放。运样一来,未被示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