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座椅及消防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8159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消防座椅及消防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消防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消防座椅及消防车。



背景技术:

消防员在进行灭火作业时通常需要对火源近距离进行喷水灭火,物品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浓烟,因此消防员往往会携带压缩气瓶,为消防员提供氧气,因此在消防员与消防座椅的靠背之间要安放气瓶,在现有技术中的消防座椅的头枕是不可调节的,因此在安装气瓶时极不方便,降低了工作效率。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调节座椅头枕的消防车及消防座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防座椅,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消防座椅的头枕是不可调节的,在安装气瓶时极不方便,降低了工作效率的技术问题,另外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消防座椅的消防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消防座椅,包括座椅本体、调节组件、头枕调节架,其中:

所述座椅本体具有用于放置气瓶的气瓶容纳空间;

所述头枕调节架通过连接件安装于所述座椅本体上,且所述头枕调节架背离所述座椅本体的一侧设有头枕;

所述调节组件安装于所述座椅本体且与所述头枕调节架连接,所述调节组件处于锁紧工位时将所述头枕调节架锁定在工作位置,所述调节组件动作时可将所述头枕调节架移开以避开所述气瓶容纳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手柄、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传动杆,其中:

所述手柄包括第一调节部和用于手持的手持部;

所述第二调节杆包括第二调节部和同于将动力传递到传动杆的转动部;

所述座椅本体、第一调节杆、第一调节部、第二调节部依次铰接构成四连杆机构,所述转动部背离所述四连杆机构的一端与所述传动杆的一端铰接、且铰接轴线与所述第一调节部与第一调节杆之间的铰接轴线平行;

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头枕调节架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本体上固定连接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第一调节杆、第一调节部、第二调节部依次铰接构成四连杆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杆,所述连杆的轴心线与所述传动杆和头枕调节架之间的铰接轴线平行,所述头枕调节架相对于所述座椅本体可绕所述连杆的轴心线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座椅本体与所述头枕调节架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气弹簧,且每一个所述气弹簧与所述头枕调节架之间的连接点和所述传动杆与所述头枕调节架之间的连接点都位于所述连杆的轴心线背离所述座椅本体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杆,所述座椅本体的椅背上设有定位件,所述支撑杆顶端与所述头枕调节架铰接,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安装在所述固定件上。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件沿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上设有卡槽,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安装在所述卡槽内,所述支撑杆可沿所述卡槽底部指向顶部方向上相对所述卡槽移动。

进一步地,沿所述卡槽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上,所述卡槽中设有至少一个弹性凸起,所述支撑杆底端可以与任意一个所述弹性凸起相抵以支撑所述头枕调节架。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上设有弹性套。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消防车,包括上述方案所述的消防座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防座椅中,座椅本体具有放置气瓶的气瓶容纳空间,且座椅本体上安装有头枕调节架和调节组件,调节组件与头枕调节架连接,头枕调节架通过连接件安装于座椅本体上,且头枕调节架背离座椅本体的一侧设有头枕,调节组件处于锁紧工位时将头枕调节架锁定在工作位置,调节组件动作时可将所述头枕调节架移开以避开所述气瓶容纳空间。

在使用上述消防座椅时,首先使调节组件动作,头枕调节架带动头枕移开以避开气瓶容纳空间,此时,消防员可轻松将气瓶安装在气瓶容纳空间内,当气瓶安装完成后,使调节组件处于锁紧工位,此时,头枕调节架锁定在工作位置,气瓶固定在气瓶容纳空间内,头枕可护住消防员颈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防车及消防座椅能产生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消防座椅中通过调节组件来调节头枕调节架及头枕与气瓶容纳空间的距离,使得安装气瓶的过程不会只限制在气瓶容纳空间中进行,加大了消防员的安装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防座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防车的座椅头枕可调节,方便消防员安装气瓶,加快了消防员的作业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调节组件处于锁紧工位时的消防座椅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调节组件动作时的消防座椅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调节组件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件为两个支撑杆时的消防座椅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位件与支撑杆配合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标:1-座椅本体;11-气瓶容纳空间;12-固定件;13-定位件;131-卡槽;1311-弹性凸起;2-调节组件;21-手柄;211-第一调节部;212-手持部;22-第一调节杆;23-第二调节杆;231-第二调节部;232-转动部;24-传动杆;3-头枕调节架;31-连杆;32-支撑杆;4-头枕;5-气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节组件2处于锁紧工位时的消防座椅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调节组件2处于锁紧工位时的消防座椅三维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防座椅包括:座椅本体1、调节组件2、头枕调节架3,其中:座椅本体1具有用于放置气瓶的气瓶容纳空间11;头枕调节架3通过连接件安装于座椅本体1上,且头枕调节架3背离座椅本体1的一侧设有头枕4;调节组件2安装于座椅本体1且与头枕调节架3连接,调节组件2处于锁紧工位时将头枕调节架3锁定在工作位置,调节组件2动作时可将头枕调节架3移开以避开气瓶容纳空间11。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消防座椅中,座椅本体1具有放置气瓶的气瓶容纳空间11,且座椅本体1上安装有头枕调节架3和调节组件2,调节组件2与头枕调节架3连接,头枕调节架3通过连接件安装于座椅本体1上,且头枕调节架3背离座椅本体1的一侧设有头枕4,调节组件2处于锁紧工位时将头枕调节架3锁定在工作位置,调节组件2动作时可将所述头枕调节架3移开以避开所述气瓶容纳空间11。

在上述消防座椅工作时,首先使调节组件2动作,头枕调节架3带动头枕4移开以避开气瓶容纳空间11,此时,消防员可轻松将气瓶安装在气瓶容纳空间11内,当气瓶安装完成后,使调节组件2处于锁紧工位,此时,头枕调节架3锁定在工作位置,气瓶固定在气瓶容纳空间11内,头枕4可护住消防员颈椎。

与现有技术的消防座椅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消防座椅中通过调节组件2来调节头枕调节架3及头枕4与气瓶容纳空间11的距离,使得安装气瓶的过程不会只限制在气瓶容纳空间11中进行,加大了消防员的安装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防座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防车的座椅头枕4可调节,方便消防员安装气瓶,加快了消防员的作业速度。

具体地,如图3所示,调节组件2包括手柄21、第一调节杆22,第二调节杆23、传动杆24,其中:手柄21包括第一调节部211和用于手持的手持部212;第二调节杆23包括第二调节部231和同于将动力传递到传动杆24的转动部232;座椅本体1、第一调节杆22、第一调节部211、第二调节部231依次铰接构成四连杆机构,转动部232背离四连杆机构的一端与传动杆24的一端铰接、且铰接轴线与第一调节部211与第一调节杆22之间的铰接轴线平行;传动杆24的另一端与头枕调节架3铰接。当所述调节组件2处于锁紧工位时,第一调节杆22的延长线与第一调节部211的延长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使得四连杆机构处于顶死状态,不会由于外界的晃动而使得调节组件2脱离锁紧工位,沿座椅本体1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转动部232背离所述第二调节部231的一端处于最低点,头枕调节架3锁定在工作位置,头枕4可护住消防员颈椎,此时,手持部212底部与座椅本体1相抵,避免了由于消防员在放下手持部212时用力过度使得四连杆机构脱离了顶死状态,因此,消防员在操作时只需将手持部212按下,直到手持部212与座椅本体1相抵时即可,大大提高了消防员的作业效率;当调节组件2动作时,消防员抬起手持部212,沿座椅本体1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手持部212背离第一调节部211的一端处于最高点,此时,第一调节杆22的延长线与第一调节部211的延长线之间形成一个夹角,沿座椅本体1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传动杆24与头枕调节架3铰接的一端处于最高点,从而,传动杆24带动头枕调节架3及头枕4移开以避开气瓶容纳空间11,本实施例中的调节组件2采用了四连杆机构对头枕调节架3进行调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利用了四连杆机构的顶死状态锁定头枕调节架3的工作位置,稳定可靠。

为了座椅本体1的加工方便,优选地,座椅本体1上固定连接有固定件12,固定件12、第一调节杆22、第一调节部211、第二调节部231依次铰接构成四连杆机构,当手持部212按下至锁紧工位时,手持部212与固定件12相抵。当对四连杆机构进行加工时,无需对座椅本体1的结构进行特殊加工,只需对固定件12的结构进行加工即可,使得加工过程、装配过程更加方便、简单。

进一步地,防止消防员放下手持部212时用力过度使得手持部212与固定件12产生巨大的撞击力,固定件12上设有弹性垫,当手持部212按下至锁紧工位时,手持部212与固定件12上的弹性垫相抵,大大减缓了手持部212的撞击力、减小了噪声,也同时保护了调节组件2。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连接件包括连杆31,连杆31的轴心线与传动杆24和头枕调节架3之间的铰接轴线平行,在调节组件2动作时,头枕调节架3相对于座椅本体1可绕连杆31的轴心线旋转,并带动头枕4避开所述气瓶容纳空间11,在转动的过程中头枕调节架3靠近座椅本体1的一侧也能够与座椅本体1牢固的连接,使得头枕调节架3的转动过程更加的稳定。

进一步地,座椅本体1与头枕调节架3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气弹簧5,且每一个气弹簧5与头枕调节架3之间的连接点和传动杆24与头枕调节架3之间的连接点分别位于连杆31的轴心线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座椅本体1与头枕调节架3之间设有一个气弹簧5,气弹簧5与头枕调节架3之间的连接点和传动杆24与头枕调节架3之间的连接点位于连杆31的轴心线远离座椅本体1的一侧,当调节组件2处于锁紧工位时,气弹簧5处于最大行程处,用于顶紧所述头枕调节架3,当调节组件2动作时,气弹簧5处于最小行程处,用于支撑头枕调节架3抬起,使得当调节组件2动作后,无需人为保持调节组件2的状态以支撑头枕调节架3,同时向气瓶容纳腔中放入气瓶时更加的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手柄21上设有弹性套,使得消防员握持时更加舒适。

实施例二: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件为两个支撑杆32时的消防座椅三维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定位件13与支撑杆32配合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防座椅,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主要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采用至少两个支撑杆32替代了实施例一中的连杆31和气弹簧5,具体而言: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防座椅包括:座椅本体1、调节组件2、头枕调节架3,其中:座椅本体1具有用于放置气瓶的气瓶容纳空间11;头枕调节架3通过连接件安装于座椅本体1上,且头枕调节架3背离座椅本体1的一侧设有头枕4;调节组件2安装于座椅本体1且与头枕调节架3连接,调节组件2处于锁紧工位时将头枕调节架3锁定在工作位置,调节组件2动作时可将头枕调节架3移开以避开气瓶容纳空间11。

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消防座椅中,座椅本体1具有放置气瓶的气瓶容纳空间11,且座椅本体1上安装有头枕调节架3和调节组件2,调节组件2与头枕调节架3连接,头枕调节架3通过连接件安装于座椅本体1上,且头枕调节架3背离座椅本体1的一侧设有头枕4,调节组件2处于锁紧工位时将头枕调节架3锁定在工作位置,调节组件2动作时可将所述头枕调节架3移开以避开所述气瓶容纳空间11。

在上述消防座椅工作时,首先使调节组件2动作,头枕调节架3带动头枕4移开以避开气瓶容纳空间11,此时,消防员可轻松将气瓶安装在气瓶容纳空间11内,当气瓶安装完成后,使调节组件2处于锁紧工位,此时,头枕调节架3锁定在工作位置,气瓶固定在气瓶容纳空间11内,头枕4可护住消防员颈椎。

与现有技术的消防座椅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消防座椅中通过调节组件2来调节头枕调节架3及头枕4与气瓶容纳空间11的距离,使得安装气瓶的过程不会只限制在气瓶容纳空间11中进行,加大了消防员的安装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防座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消防车的座椅头枕4可调节,方便消防员安装气瓶,加快了消防员的作业速度。

具体地,如图3所示,调节组件2包括手柄21、第一调节杆22,第二调节杆23、传动杆24,其中:手柄21包括第一调节部211和用于手持的手持部212;第二调节杆23包括第二调节部231和同于将动力传递到传动杆24的转动部232;座椅本体1、第一调节杆22、第一调节部211、第二调节部231依次铰接构成四连杆机构,转动部232背离四连杆机构的一端与传动杆24的一端铰接、且铰接轴线与第一调节部211与第一调节杆22之间的铰接轴线平行;传动杆24的另一端与头枕调节架3铰接。当所述调节组件2处于锁紧工位时,第一调节杆22的延长线与第一调节部211的延长线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使得四连杆机构处于顶死状态,不会由于外界的晃动而使得调节组件2脱离锁紧工位,沿座椅本体1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转动部232背离所述第二调节部231的一端处于最低点,头枕调节架3锁定在工作位置,头枕4可护住消防员颈椎,此时,手持部212底部与座椅本体1相抵,避免了由于消防员在放下手持部212时用力过度使得四连杆机构脱离了顶死状态,因此,消防员在操作时只需将手持部212按下,直到手持部212与座椅本体1相抵时即可,大大提高了消防员的作业效率;当调节组件2动作时,消防员抬起手持部212,沿座椅本体1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手持部212背离第一调节部211的一端处于最高点,此时,第一调节杆22的延长线与第一调节部211的延长线之间形成一个夹角,沿座椅本体1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传动杆24与头枕调节架3铰接的一端处于最高点,从而,传动杆24带动头枕调节架3及头枕4移开以避开气瓶容纳空间11,本实施例中的调节组件2采用了四连杆机构对头枕调节架3进行调节,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且利用了四连杆机构的顶死状态锁定头枕调节架3的工作位置,稳定可靠。

为了座椅本体1的加工方便,优选地,座椅本体1上固定连接有固定件12,固定件12、第一调节杆22、第一调节部211、第二调节部231依次铰接构成四连杆机构,当手持部212按下至锁紧工位时,手持部212与固定件12相抵。当对四连杆机构进行加工时,无需对座椅本体1的结构进行特殊加工,只需对固定件12的结构进行加工即可,使得加工过程、装配过程更加方便、简单。

进一步地,防止消防员放下手持部212时用力过度使得手持部212与固定件12产生巨大的撞击力,固定件12上设有弹性垫,当手持部212按下至锁紧工位时,手持部212与固定件12上的弹性垫相抵,大大减缓了手持部212的撞击力、减小了噪声,也同时保护了调节组件2。

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至少两个支撑杆3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连接件包括两个支撑杆32,座椅本体1的椅背上设有定位件13,两支撑杆32顶端分别与头枕调节架3靠近座椅本体1的一侧两端铰接,两支撑杆32的底端分别安装在两固定件12上,且两支撑杆32平行设置,在调节组件2动作时,头枕调节架3相对于座椅本体1可绕两支撑杆32与头枕4调节的铰接点的连线为轴旋转,使得头枕调节架3的转动过程更加的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为了使得头枕调节架3靠近座椅本体1的一侧也可以沿着座椅本体1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移动,定位件13沿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上设有卡槽131,支撑杆32的底端安装在卡槽131内,支撑杆32可沿卡槽131底部指向顶部方向上相对卡槽131移动,当调节组件2动作后,头枕调节架3背离座椅本体1的一侧避开气瓶容纳空间11,随后,手动抬起支撑杆32,使支撑杆32沿着卡槽131底部移动到卡槽131顶部,支撑杆32与头枕调节架3铰接的一端带动头枕调节架3靠近座椅本体1的一侧避开气瓶容纳空间11,使得头枕调节架3带动头枕4整体的避开气瓶容纳空间11,大大增加了消防员安装气瓶的操作空间,使消防员的操作过程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沿卡槽131底部指向顶部的方向上,卡槽131中设有至少一个弹性凸起131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卡槽131中设有两个弹性凸起1311,支撑杆32底端可与任意一个弹性凸起1311相抵以支撑头枕调节架3,当调节组件2处于锁紧工位时,支撑杆32底端与卡槽131的底端相抵以支撑头枕调节架3,当调节组件2动作时,消防员可以手动调节支撑杆32底端与任意一个弹性凸起1311相抵,使得头枕调节架3及头枕4的高度调整范围更广,更便于消防员使用。

进一步地,手柄21上设有弹性套,使得消防员握持时更加舒适。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消防车,本实施例三提供的消防车包括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提供的消防座椅。

在本实施例三提供的消防车中,消防人员在向消防车上的消防座椅中的气瓶容纳空间11安装气瓶时,调节组件2可以调节头枕调节架3及头枕4与气瓶容纳空间11的距离,使得安装气瓶的过程不会只限制在气瓶容纳空间11中进行,加大了消防员的安装空间。

此外,调节组件2利用了四连杆机构的顶死状态来锁定头枕调节架3的工作位置,稳定可靠,同时消防人员可以利用手持部212对调节组件2进行两种工作状态的转换,操作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消防车的座椅头枕4可调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消防员安装气瓶,加快了消防员的作业速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消防座椅,可以由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中的各种结构组合而成,同样能够发挥上述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