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森林防火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对高度调节的森林防火用快接式隔离带。
背景技术:2.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森林火灾的发生将直接降低森林的繁殖能力,引起土壤的贫瘠,严重将导致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从而造成毁灭性的后果,针对森林防火措施,一般会使用到防火隔离带,以保证易燃植物不会被快速祸及。
3.然而现有的森林防火用隔离带还存在以下问题:
4.在公开号为cn210439483u的一种防火隔离带中,通过给水主管向喷淋头供水,由喷淋头将水洒出,从而对森林防火墙的火进行扑灭,而驱动机构的设置可以有效增大喷淋头的喷洒面积,提高消防喷淋系统的灭火能力,避免在火势较大时,给水主管或导水管被烧坏,然而该隔离带在使用时,不便对各个隔离带之间进行快速拼接,导致在使用时不便根据需要调整所能防火的范围,同时不便对防火高度进行调整,并且随着高度的提高,装置整体愈发不稳,存在一定的使用安全。
5.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可对高度调节的森林防火用快接式隔离带,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对高度调节的森林防火用快接式隔离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现有的隔离带在使用时,不便对各个隔离带之间进行快速拼接,导致在使用时不便根据需要调整所能防火的范围,同时不便对防火高度进行调整,并且随着高度的提高,装置整体愈发不稳,存在一定的使用安全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对高度调节的森林防火用快接式隔离带,包括稳定放置森林地面上的第一防火隔离板,以阻止火势蔓延;
8.第二防火隔离板,其两侧均安装有“凸”字形设置的滑块,且滑块卡合滑动设置于第一防火隔离板的侧部;
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10.容置槽,其开设于所述第一防火隔离板的左侧内部,且容置槽的内部轴承安装有连接杆,并且连接杆的一端连接固定有转杆;
11.卡块,其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防火隔离板的上端内部,且卡块的一端置于连接槽的内部,并且连接槽开设于所述第一防火隔离板的右侧;
12.双向螺纹杆,其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一防火隔离板的下端底部,且双向螺纹杆一端连接有转块,以带动双向螺纹杆进行转动,并且双向螺纹杆的两侧均套设有活动块。
13.优选的,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套设固定有扭力弹簧,且扭力弹簧的另一端固定焊接在第一防火隔离板的内部,并且连接杆和另一个第一防火隔离板所开设的连接槽构成凹凸
配合,使得当连接杆不受阻力后,可以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弹出来,以便后续的对接。
14.优选的,所述转杆的侧边内部开设有限位槽,且限位槽的内部活动安装有限位杆,且限位杆卡合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防火隔离板的内部,使得可以在限位杆和限位槽之间的配合,将转杆一端所安装的连接杆进行固定。
15.优选的,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磁石,且磁石与磁铁相对设置,并且磁石与磁铁的磁性相反,而且磁铁安装于所述限位槽的内壁,使得可以在磁石和磁铁的磁性作用下,将移动后的限位杆进行限位。
16.优选的,所述卡块的右侧下方呈倾斜状,且卡块与所述第一防火隔离板之间焊接有压力弹簧,并且卡块与另一个第一防火隔离板上所安装的连接杆构成间隙配合,使得可以将连接杆稳定置于另一个第一防火隔离板内。
17.优选的,所述活动块与第二防火隔离板的下端活动轴连接有第一连杆,且活动块的侧部活动轴连接有第二连杆,并且第二防火隔离板和第一防火隔离板的大小和材质相同,使得双向螺纹杆转动后,可以利用活动块和第一连杆带动第二防火隔离板进行高度调节。
18.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活动轴连接有支撑杆,且两个第二连杆所在平面与两个第一连杆所在平面相互垂直,使得活动块带动第二防火隔离板进行高度调节时,可以利用第二连杆和支撑杆调整支撑面积,保证调高后的稳定性。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可对高度调节的森林防火用快接式隔离带;
20.1、设置有连接杆和卡块,使得将限位杆从限位槽中拔出来后,连接杆将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弹出来,进而可以将其与另一个第一防火隔离板上所开设的连接槽进行对接安装,并在安装有压力弹簧的卡块的作用下,可以将两个第一防火隔离板进行快速对接,并且限位杆可收回至第一防火隔离板内,避免受外力出现损坏而影响拼接作业的进行;
21.2、设置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使得通过转动转块带动双向螺纹杆进行转动后,套设在双向螺纹杆上的两个活动块将带动两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进行相对移动,此时可以利用第一连杆调节第二防火隔离板的高度,且随着第二防火隔离板高度的提升,支撑杆可以在第二连杆的作用下,将远离第一防火隔离板,从而可以提高第一防火隔离板底部的接触面积,进而保证调节高度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剖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转杆正剖结构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转杆俯剖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防火隔离板后剖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防火隔离板俯剖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第一防火隔离板;2、容置槽;3、连接杆;4、扭力弹簧;5、转杆;6、限位杆;601、磁石;602、限位槽;603、磁铁;7、卡块;8、压力弹簧;9、连接槽;10、滑块;11、第二防火隔离板;12、双向螺纹杆;13、转块;14、活动块;15、第一连杆;16、第二连杆;17、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对高度调节的森林防火用快接式隔离带,包括稳定放置森林地面上的第一防火隔离板1,以阻止火势蔓延;
30.第二防火隔离板11,其两侧均安装有“凸”字形设置的滑块10,且滑块10卡合滑动设置于第一防火隔离板1的侧部;
31.还包括有:
32.容置槽2,其开设于第一防火隔离板1的左侧内部,且容置槽2的内部轴承安装有连接杆3,并且连接杆3的一端连接固定有转杆5;
33.卡块7,其活动设置于第一防火隔离板1的上端内部,且卡块7的一端置于连接槽9的内部,并且连接槽9开设于第一防火隔离板1的右侧;
34.双向螺纹杆12,其轴承安装于第一防火隔离板1的下端底部,且双向螺纹杆12一端连接有转块13,以带动双向螺纹杆12进行转动,并且双向螺纹杆12的两侧均套设有活动块14;
35.连接杆3的一端套设固定有扭力弹簧4,且扭力弹簧4的另一端固定焊接在第一防火隔离板1的内部,并且连接杆3和另一个第一防火隔离板1所开设的连接槽9构成凹凸配合;转杆5的侧边内部开设有限位槽602,且限位槽602的内部活动安装有限位杆6,且限位杆6卡合滑动设置于第一防火隔离板1的内部;限位杆6的一端固定设置有磁石601,且磁石601与磁铁603相对设置,并且磁石601与磁铁603的磁性相反,而且磁铁603安装于限位槽602的内壁;卡块7的右侧下方呈倾斜状,且卡块7与第一防火隔离板1之间焊接有压力弹簧8,并且卡块7与另一个第一防火隔离板1上所安装的连接杆3构成间隙配合;
36.结合图1-3所示,使得当需要扩大防火范围时,首先将位于限位槽602中的限位杆6拔出来,进而转杆5一端所安装的连接杆3将不受外力的阻挡,可以在扭力弹簧4的作用下,弹出来,将连接杆3与另一个第一防火隔离板1所开设的连接槽9对接,连接杆3伸入该连接槽9中,随后卡块7可以在压力弹簧8的作用下,伸入连接杆3中,避免连接杆3从该连接槽9中脱离出来,保证两个第一防火隔离板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并且当不需要时,可以将连接杆3反向转动进入容置槽2的内部,转杆5并随之进行转动,促使转杆5内部所安装的磁铁603与磁石601处于相对位置上,进而在磁铁603与磁石601之间异性相吸的磁性关系下,可以带动限位杆6伸入限位槽602中,从而可以对置于容置槽2内的连接杆3进行固定,从而避免连接杆3暴露于外,防止连接杆3受外力而发生损坏。
37.活动块14与第二防火隔离板11的下端活动轴连接有第一连杆15,且活动块14的侧部活动轴连接有第二连杆16,并且第二防火隔离板11和第一防火隔离板1的大小和材质相同;第二连杆16的一端活动轴连接有支撑杆17,且两个第二连杆16所在平面与两个第一连杆15所在平面相互垂直;
38.结合图1和图4-5所示,使得当需要调节防火高度时,通过转动转块13带动双向螺纹杆12进行同步转动,当双向螺纹杆12转动后,套设在外侧的两个活动块14在与第一防火
隔离板1之间的贴合作用下,可以进行相对移动,进而可以利用第一连杆15以及滑块10的限位作用,带动第二防火隔离板11进行升高,同时利用第二连杆16带动支撑杆17远离第一防火隔离板1,扩大第一防火隔离板1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保证第二防火隔离板11升高后的稳定性。
39.工作原理:在使用该可对高度调节的森林防火用快接式隔离带时,如图1-5所示,当需要扩大防火范围时,将位于限位槽602中的限位杆6拔出来,进而在扭力弹簧4的作用下弹出来,随后将该连接杆3与另一个第一防火隔离板1所开设的连接槽9进行对接,在卡块7的作用下可以避免连接杆3从该连接槽9中脱离出来,保证两个第一防火隔离板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并且不使用时,可以将连接杆3置于容置槽2内,防止连接杆3受外力而发生损坏,当需要调节防火高度时,转动转块13,通过活动块14侧部所安装的第一连杆15和第二连杆16可以对防火高度进行调节的同时保证高度调节后的稳定性。
40.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41.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