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压罐及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33109发布日期:2022-08-06 02:28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储压罐及灭火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灭火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储压罐及灭火装置。


背景技术:

2.水基型灭火装置,可扑灭a、b、c、e(电气火灾)类物质的初期火灾,具有喷射距离远,灭火效率高,抗复燃能力强,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抗烧伤能力且无毒副作用,无次生污染,无毒,无刺激性气味,无腐蚀性,易清洗等特点,是应用于家庭和汽车、火车、商场、宾馆、饭店、医院、电影院、会议室、娱乐场所、飞机、船舶、车站、码头等人群密集公共场所防火灭火的理想消防产品。
3.水基型灭火装置包括液体灭火剂,液体灭火剂可以通过氮气进行超级增压存放于储压罐中。但是,传统的灭火装置在平放时,储压罐内的灭火剂无法全部从储压罐喷出,导致灭火剂残余率过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灭火装置平放时,储压罐内的灭火剂无法全部从储压罐内喷出,导致灭火剂残余率过高的问题,提供一种灭火剂残余率低的储压罐及灭火装置。
5.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储压罐,其特征在于,包括:
6.壳体,具有一储压腔;
7.软管,一端位于所述储压腔内,另一端连通于所述储压腔外;及
8.配重,配接于所述软管位于所述储压腔内的一端。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重的横截面积朝远离所述软管的方向趋于减小。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重的外形呈锥体。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重的外形呈圆锥型。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重具有虹吸入口、虹吸出口及连通于所述虹吸入口与所述虹吸出口的虹吸腔,所述虹吸入口连通于所述储压腔,所述虹吸出口连通于所述软管。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管内设有支撑体,所述支撑体能够向所述软管提供沿所述软管径向方向上的支撑力。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包括金属网或弹簧。
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灭火装置,包括如上述的储压罐及存储于所述储压腔内的液体灭火剂。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体灭火剂包括全氟几酮。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灭火剂喷口,所述灭火剂喷口连通于所述软管
18.上述的储压罐,通过软管将储存于其内的灭火剂排出至其外。进一步地,通过在软管位于储压罐内的一端安装配重,以至于储压罐在处于平放横置的情况中时,配重的自重能够使得软管具有其的一端贴合至储压腔的腔壁上。因此,尽管储压腔内的灭火剂的液面
较低时,也能使得软管装配有配重的一端没入灭火剂的液面以下,从而能够保证储压罐内的灭火剂全部排出,以降低灭火剂的残余率。
附图说明
19.图1为储压罐横置时与位于其内的灭火剂的状态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储压罐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储压罐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2所示的储压罐的配重与图3所示的储压罐的配重的结构对比示意图。
23.100、储压罐;10、壳体;11、储压腔;20、软管;30、配重;31、进液口;32、输液腔;33、出液口;40、灭火剂。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2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9.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
方式。
30.在对本技术的储压罐及灭火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前,先对现有技术中的储压罐及灭火装置进行说明。
31.请参阅图1所示,一般的灭火装置,其储压腔内的软管由于没有设置配重,所以在储压罐处于横置情况时,软管的末端的自重不足以使其下垂至与储压腔的腔壁相贴合。
32.进一步地,由于软管的末端未能与储压腔的腔壁贴合,所以在储压罐内的灭火剂储量不足时,软管的末端将外漏于灭火剂液面以上,剩余的灭火剂并不能从储压腔内排出,从而导致灭火装置的灭火剂残余率比较高。
33.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储压罐及灭火装置。
3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储压罐及灭火装置进行说明。
35.图1为储压罐横置时与位于其内的灭火剂的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储压罐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的储压罐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的储压罐的配重与图3所示的储压罐的配重的结构对比示意图。为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结构。
36.本技术至少一实施例公开的储压罐100,包括壳体10及软管20。壳体10内具有一储压腔11,储压腔11可用于存储液体,如,液体灭火剂40。软管20的一端穿设于储压腔11内,另一端置于储压腔11外,软管20可用于将储压腔11内的储存液体排出。
37.此外,该储压罐100还包括配重30,配重30配接于软管20位于储压腔11内的一端。当储压罐100处于横置状态时,配重30的自重能够迫使软管20装配有配重30的一端沿重力方向发生变形,并下压至与储压腔11的腔壁相贴合。如此,方便软管20吸入储压腔11内的液体并排出。
38.将该储压罐100具体运用到灭火装置中时,通过在软管20位于储压罐100内的末端安装配重30,以至于储压罐100在处于平放横置的情况中时,配重30的自重能够下压软管20的相应端至与储压腔11的腔壁相贴合。因此,尽管储压腔11内的灭火剂40储量不足,液面较低时,也能使得软管20的对应端处于灭火剂40的液面以下,从而能够保证储压罐100内的灭火剂40全部排出,以降低灭火剂40的残余率。
39.进一步地,配重30具有进液口31、出液口33及连通于进液口31与出液口33的输液腔32,进液口31连通于储压腔11,出液口33连通于软管20。
40.具体地,配重30将软管20的一端下压至与储压腔11的腔壁相接触后,在外部抽吸力的作用下,液体能够从进液口31的一端进入,经输液腔32输送至出液口33处,再穿过出液口33进入软管20内,最后排出至储压腔11外。
41.请参阅图4所示,装配有一般配重30的软管20,由于配重30外形的原因,如长方体外形的配重30,存在配重30与储压腔11的腔壁相接触后,配重30的进液口31没能下沉至液体液面以下的情况,更何况是液体储存量不足导致的不高的液面。因此,储压腔11内的液体有可能不能在外部抽吸力的作用下进入软管20,从而导致储压腔11内残余问题。
42.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经发明人反复试验证明得出:当配重30沿其自身轴向方向上的横截面积朝远离软管20的方向趋于减小时,将有利于配重30的进液口31处于液体的液面以下,从而降低储压腔11内的液体残余率。
43.具体地,由于配重30沿其自身轴向方向的横截面积朝远离软管20的方向趋于减
小,所以配重30远离软管20一端的进液口31能够较于一般配重30的进液口31更能倾斜没入液体液面以下,从而方便液体进入软管20。如此,进一步地降低了该储压罐100内的液体残余率。
44.在一些实施例中,该配重30的外形呈锥体形。具体地,进液口31位于该锥体形的配重30沿其自身轴向方向横截面积较小的一端,出液口33位于该锥体形的配重30沿其自身轴向方向横截面积较大的一端。
45.具体到实际运用中,当该配重30下压至与储压腔11的腔壁相接触后,由于其锥体形的物理特性,该配重30与储压腔11的腔壁之间形成的夹角将增大,进而有利于进液口31没入液体的液面以下。如此,将有利于储压腔11内的液体全部排出,降低储压腔11内的液体残余率。
46.锥体形的配重30又包括棱锥形的配重30和圆锥形的配重30。具体到实际运用中,应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不同的配重3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配重30的外形呈圆锥形,以与储压腔11的腔壁之间形成更好的贴合,从而进一步地方便进液口31没入液体的液面以下。
47.在一些实施例中,配重30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以提高配重30的抗腐蚀性。
48.可以理解,上述仅为了举例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49.另外,为了防止软管20被压扁,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该软管20内设有支撑体,支撑体能够向软管20提供沿软管20径向方向上的径向力。
50.具体地,支撑体包括金属网或弹簧。当支撑体为金属网时,将金属网贴合在软管20的内壁上,以提高软管20的径向强度;当支撑体为弹簧时,将弹簧卡设于软管20内,以提高软管20的径向强度。
51.可以理解,上述仅为了举例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定。但是需要提出的是,在设置其它的支撑体时,应该考虑到不能妨碍到软管20的可变形性,以保证储压罐100在处于横置状态时,软管20能够变形至与储压腔11的腔壁接触,方便腔内液体还能有效排出,防止液体残留现象。
52.作为本技术的同一构思,还提供一种灭火装置,包括上述的储压罐100及储存于储压腔11内的液体灭火剂40。
53.具体地,具有上述储压罐100的灭火装置,在处于横置状态时,由于在软管20位于储压罐100内的末端安装有配重30,以至于储压罐100在处于平放横置的情况时,配重30的自重能够下压软管20的末端至与储压腔11的腔壁相贴合。因此,尽管储压腔11内的灭火剂40储量不足,液面较低时,也能使得软管20的末端处于灭火剂40的液面以下,从而能够保证储压罐100内的灭火剂40全部排出,以降低灭火剂40的残余率。
54.进一步地,液体灭火剂40包括全氟几酮。需要了解的是,全氟己酮是一种重要的哈龙灭火剂40替代品,它是氟化酮类的化合物,它是一种清澈、无色、无味的液体。
55.当全氟几酮用作液态灭火剂40时,可使用氮气进行超级增压,以储存至储压腔11内。其化学结构和3m公司的novec 1230消防液相同。全氟己酮灭火剂40具有优异的环保性能。具体地,其臭氧损耗潜能值(odp):0,全球温室效应潜能值(gwp):1,大气存活寿命(年):0.014(5天),因而可以长期而持久的替代哈龙(halon),氢氟烃类化合物(hfc)和全氟类化合物(pfc)。
56.更进一步地,该灭火装置还包括灭火剂40喷口,灭火剂40喷口连通于软管20远离
配重30的一端。具体到实际运用中,储压腔11内的液体灭火剂40从配重30的进液口31吸入后,传输至软管20内,并从软管20远离配重30的一端的灭火剂40喷口喷出至着火点,以遏制火情。
57.上述的储压罐100,通过在软管20位于储压罐100内的末端安装配重30,以至于储压罐100在处于平放横置的情况时,配重30的自重能够下压软管20的相应端至与储压腔11的腔壁相贴合。因此,尽管储压腔11内的液体储量不足,液面较低时,也能使得软管20的末端处于液体的液面以下,从而能够保证储压罐100内的液体全部排出,以降低液体的残余率。
58.上述的灭火装置,通过在软管20位于储压罐100内的末端安装配重30,以至于储压罐100在处于平放横置的情况时,配重30的自重能够下压软管20的相应端至与储压腔11的腔壁相贴合。因此,尽管储压腔11内的灭火剂40储量不足,液面较低时,也能使得软管20的末端处于灭火剂40的液面以下,从而能够保证储压罐100内的灭火剂40全部排出,以降低灭火剂40的残余率。
5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