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面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色纱线及多功能针织面料。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影响到全球的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在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以欧、美、德、意、日为代表的各大国际知名品牌,无论从产品开发与设计、生产与成衣制作、销售与产品物流等诸多方面都纷至沓来的移入我国境内,主导和影响着国内外的市场变化。然而,在给我国纺织业带来发展和机遇之同时,也给我们做技术的人们带来开发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标准的挑战。如何根据国际知名品牌的标准和要求,调整生产企业的产品结构、创新开发国际市场急需的新型、多功能的纺织服装用纱线和面料是其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针织面料具有质地柔软、吸湿透气、优异的弹性与延伸回复性,以及可生产性。针织服装服饰穿着舒适、贴身和体、无拘紧感、能充分体现人体曲线美的特质。现代针织面料更加丰富多彩,已经进入多功能化和高档化的发展阶段,各种肌理效应、不同功能的新型针织面料不断开发出来,给针织品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效果、视觉效果和更加舒服的效果。
但现有的针织面料在新型功能性纤维的选用和搭配上单一、面料穿着服用性差、缩水率和稳定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针织面料服用要求;而且目前的针织面料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经过各种化学功能整理的织物手感硬、弹性差、透气差、耐洗次数不高、强力下降大,整理前后经常出现色光萎暗、色光变化、跳灯严重,导致返单、续单时颜色难以复制、跟单和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多功能色纱线及多功能针织面料,采用该多功能色纱线制得的针织面料具有手感细腻、飘逸柔滑、尺寸稳定性和服用稳定性好、绿色环保功能性持久、耐洗次数好、面料性价比高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多功能色纱线,所述色纱线是由并列复合纱线加捻而成,所述并列复合纱线包括环锭纺纱线和与所述环锭纺纱线并列粘结复合的无捻超细FDY的PTT聚酯纱线,其中,所述环锭纺纱线由有色粘胶纤维与天丝纤维混纺经复合纺纱机捻丝而成,所述环锭纺纱线捻度为300-800T/M。
进一步地,按重量百分比计,所述色纱线中含有色粘胶纤维30-40%、天丝纤维20-30%和无捻超细FDY的PTT聚酯纱线35-45%。
进一步地,所述色纱线为单根加捻并列复合纱线或多根加捻并列复合纱线。
进一步地,所述并列复合纱线的捻向为S捻或Z捻。
进一步地,所述并列复合纱线加捻方向与环锭纺纱线的加捻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环锭纺纱线与所述无捻超细FDY的PTT聚酯纱线之间由水溶性粘合剂层粘结复合。
进一步地,所述水溶性粘合剂层为丙烯酸酯材质,其含固量为5-8%。
进一步地,所述无捻超细FDY的PTT聚酯纱线是75D/72F纱,所述环锭纺纱线为160D/120F纱。
进一步地,所述环锭纺纱线捻度为400-500T/M。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是提供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多功能色纱线制备而成的多功能针织面料。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色纱线由不同收缩比例的纱线捻丝而成,由于该混纺纱线的特殊结构,具有高的抗起球性,大大增加面料使用效果;制得的面料达到透气、吸湿、抗菌、表面触感柔软、面料悬垂度良好的目的,且具有吸湿透气、保湿导湿、抗菌抑菌、除臭消臭、低温产生并放射远红外线和负氧离子功能、抗起毛起球、抗褶皱等功能;该面料表面触感柔软,面料悬垂度良好,且具有手感细腻、飘逸柔滑、服用性和稳定性好,由于不染色减少环境污染、绿色环保功能性永久、面料性价比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多功能色纱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多功能色纱线加捻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色纱线,色纱线6是由并列复合纱线1加捻而成,并列复合纱线包括环锭纺纱线3和与环锭纺纱线3并列粘结复合的无捻超细FDY的PTT聚酯纱线2,其中,环锭纺纱线3由有色粘胶纤维4与天丝纤维5混纺经复合纺纱机捻丝而成,环锭纺纱线3捻度为300-800T/M。
其中,色纱线1为单根加捻并列复合纱线6或多根加捻并列复合纱线6。并列复合纱线6的捻向为S捻或Z捻。并列复合纱线6的加捻方向与环锭纺纱线的加捻方向相反。
优选地,环锭纺纱线3与FDY的PTT聚酯纱线2之间由水溶性粘合剂层粘结复合(图中未示出)。水溶性粘合剂层为丙烯酸酯材质,其含固量为5-8%。优选地,FDY的PTT聚酯纱线是75D/72F纱,环锭纺纱线为160D/120F纱。环锭纺纱线捻度为400-500T/M。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色纱线制备而成的多功能复合色纱线和多功能针织面料。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