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32634发布日期:2020-04-10 16:51阅读:970来源:国知局
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纱线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磨毛纱线以及全涤纱线的优点,市面上的很多衣物都采用这两类纱线,但是这两种纱线各自都存在一些缺陷,磨毛纱线缺乏弹性,容易变形,全涤纱线吸湿性、透气性以及染色性较差,穿着有闷热感,染色较为困难。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人们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防磨毛纱线及面料[申请号:201820132907.7],包括里层纱线和外层纱线,外层纱线采用s捻的方式包缠在里层纱线外,捻度为40~45捻/10cm;里层纱线采用40~50s纯棉纱线,外层纱线采用5~15s纯棉纱线。本实用新型的仿磨毛纱线,通过棉包棉的技术以及纱线捻度捻向的设计,改进原料纱线的结构,使纱线既有磨毛的手感,又可以满足物料指标的要求,并且采用此纱线制成的仿磨毛面料,纹路清晰手感饱满,既有牛仔面料的硬挺质地,又有磨毛面料的手感。但是该方案仍然存在缺乏弹性,容易变形,吸湿性、透气性以及染色性较差,穿着有闷热感,染色较为困难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包括全涤仿羊毛主芯线,所述的全涤仿羊毛主芯线上设有磨毛层,所述的磨毛层内设有若干弹性磨毛组件,所述的弹性磨毛组件相互交叉缠绕且覆盖于全涤仿羊毛主芯线的表面,所述的全涤仿羊毛主芯线内还设有若干沿全涤仿羊毛主芯线轴心线呈环形阵列分布的透气吸湿腔室。

在上述的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中,所述的弹性磨毛组件包括若干根设置于磨毛层内的弹性纱线,所述的弹性纱线相互交叉缠绕且覆盖于全涤仿羊毛主芯线的表面。

在上述的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中,所述的每根弹性纱线上交叉缠绕有两根磨毛线,所述的磨毛线与全涤仿羊毛主芯线相紧贴。

在上述的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中,所述的弹性纱线至少有两根,弹性纱线以及磨毛线沿全涤仿羊毛主芯线轴心线周向均匀分布。

在上述的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中,所述的透气吸湿腔室包括若干设置于全涤仿羊毛主芯线内的透气通孔。

在上述的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中,所述的透气通孔沿全涤仿羊毛主芯线轴心线呈环形阵列分布。

在上述的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中,所述的全涤仿羊毛主芯线内还设有若干吸湿孔,所述的吸湿孔沿全涤仿羊毛主芯线轴心线呈环形阵列分布。

在上述的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中,每两个相邻的两个吸湿孔之间设有吸湿通道,吸湿通道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吸湿孔,所述的吸湿通道沿全涤仿羊毛主芯线轴心线呈环形阵列分布。

在上述的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中,所述的透气通孔两侧分别等距设有所述的吸湿孔,所述的透气通孔与吸湿孔相互平行。

在上述的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中,所述的吸湿孔的开口朝向磨毛层,吸湿孔与磨毛层相连通。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在具备磨毛面料优点的同时,通过增加了弹性纱线来克服了磨毛面料缺少弹性的缺点,提高了纱线整体的弹性,使纱线整体不易变形,通过设置透气吸湿腔室提高纱线整体的吸湿性、透气性以及染色性,极大的改善了纱线整体的性能。

2、本实用新型可使纱线整体手感柔软厚实,穿着较为舒服,体感不会出现毛刺感,纱线整体较为牢固,耐久性较好,不易出现松散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磨毛层2、弹性磨毛组件3、透气吸湿腔室4、弹性纱线5、磨毛线6、透气通孔7、吸湿孔8、吸湿通道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全涤仿羊毛磨毛纱线,包括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所述的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上设有磨毛层2,所述的磨毛层2内设有若干弹性磨毛组件3,所述的弹性磨毛组件3相互交叉缠绕且覆盖于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的表面,所述的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内还设有若干沿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轴心线呈环形阵列分布的透气吸湿腔室4。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磨毛组件3在具有磨毛面料优点的同时,还具有弹性,不容易变形,可改善普通磨毛面料的缺点,同时普通的全涤纱线吸湿性、透气性以及染色性较差,穿着有闷热感,透气吸湿腔室4可提高吸湿性、透气性以及染色性,极大的改善普通的全涤纱线的缺点。

结合图1所示,所述的弹性磨毛组件3包括若干根设置于磨毛层2内的弹性纱线5,所述的弹性纱线5相互交叉缠绕且覆盖于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的表面。

具体的说,弹性纱线5相互交叉缠绕且覆盖于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的表面可保证整根纱线都具有较好的弹性,交叉缠绕可增加牢固性,不易出现松散变形。

所述的每根弹性纱线5上交叉缠绕有两根磨毛线6,所述的磨毛线6与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相紧贴。

本实施例中,磨毛线6在磨毛层2内使得纱线不会容易起球,同时手感柔软厚实,穿着较为舒服,体感不会出现毛刺感,磨毛线6与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相紧贴可使纱线整体较为稳固,增加耐久性。

所述的弹性纱线5至少有两根,弹性纱线5以及磨毛线6沿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轴心线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弹性纱线5以及磨毛线6沿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轴心线周向均匀分布使纱线整体较为整齐美观,且每根磨毛线6相互贴近,增加了人体与磨毛线6之间的接触面积,柔软度以及手感更佳。

结合图1、图2所示,所述的透气吸湿腔室4包括若干设置于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内的透气通孔7。

本实施例中,透气通孔7可改善全涤面料透气性差的缺点,穿着时较为凉爽,提高了穿着舒适度。

所述的透气通孔7沿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轴心线呈环形阵列分布。

本实施例中,设有多个透气通孔7进一步提高了透气性,呈环形阵列分布使得透气较为均匀且进气面积较大,减缓了面料的闷热度。

所述的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内还设有若干吸湿孔8,所述的吸湿孔8沿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轴心线呈环形阵列分布。

吸湿孔8可增强涤纶织物的吸湿性以及染色性,使水分子以及染色分子更容易进入纤维内,改善涤纶织物的缺点。

每两个相邻的两个吸湿孔8之间设有吸湿通道9,吸湿通道9的两端分别连接一个吸湿孔8,所述的吸湿通道9沿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轴心线呈环形阵列分布。

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吸湿通道9可使水分子以及染色分子更快更多的进入纤维内,使吸湿效果和染色效果更佳,着色度高。

所述的透气通孔7两侧分别等距设有所述的吸湿孔8,所述的透气通孔7与吸湿孔8相互平行。

透气通孔7与吸湿孔8相互不连通,等距分布可同时保证透气性以及吸湿性。

所述的吸湿孔8的开口朝向磨毛层2,吸湿孔8与磨毛层2相连通。

本实施例中,吸湿孔8与磨毛层2相连通可使水分子在接触纱线时能够更快的进入吸湿孔8和吸湿通道9内,同时当染色分子进入吸湿孔8和吸湿通道9内后,更快的进入纤维内,提高了染色速度和着色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全涤仿羊毛主芯线1、磨毛层2、弹性磨毛组件3、透气吸湿腔室4、弹性纱线5、磨毛线6、透气通孔7、吸湿孔8、吸湿通道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