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石墨烯熔喷无纺布的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88461发布日期:2021-02-26 22:1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石墨烯熔喷无纺布的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地,涉及熔体过滤器。


背景技术:

[0002]
石墨烯熔喷无纺布具有一定抗菌效果,能够将吸附在滤网上细菌杀灭,保护人体健康,可用在口罩、空调、空气净化器、车载净化器等过滤层上;在石墨烯熔喷无纺布的生产过程中,须将石墨烯粉与聚丙烯粉等物料的混合物通过搅拌器搅拌均匀并经螺杆挤压机熔融后,再通过熔体过滤器过滤进入喷丝板,在高压热气流作用下,熔体被拉伸形成用于制造石墨烯熔喷无纺布的纤维长丝,然而现有的熔体过滤器的热保温效果不佳,不易调控熔体过滤器温度,影响设备运行,降低物料混合物的过滤效果。
[0003]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石墨烯熔喷无纺布的生产设备,以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000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6]
一种用于石墨烯熔喷无纺布的生产设备,包括一熔体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熔体过滤器包括一机架,所述机架上安有至少一个内设过滤芯的滤室,所述滤室呈圆桶状,所述滤室包括一壳体;
[0007]
所述壳体包括一内层壳体、一中间壳体、一外层壳体,所述中间壳体设置在所述内层壳体的外侧,所述中间壳体与所述内层壳体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外层壳体设置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外侧,所述外层壳体与所述中间壳体之间设有第二间隙;
[0008]
所述第一间隙内设有至少三根电热管,至少三根所述电热管等间距排布在所述内层壳体的外壁上,所述电热管连接一温控器,所述温控器固定在所述机架上;
[0009]
所述第二间隙内设有一保温层。
[0010]
所述保温层采用玻璃棉制成。
[0011]
所述电热管呈直杆状,至少三根所述电热管呈竖直排布在所述内层壳体的外壁上。
[0012]
所述电热管通过固定件固定到所述内层壳体的外壁上,所述固定件的横截面呈“u”形,所述固定件的两端部均焊接到所述内层壳体上。
[0013]
所述机架包括一框体,所述框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所述框体设置在所述滤室的外侧。
[0014]
所述框体的外表面上贴附有一橡胶层。
[0015]
本实用新型通过此设计,提供了一种用于石墨烯熔喷无纺布的生产设备,可通过电热管对滤室进行加热,并通过保温层进行保温,提高了熔体过滤器的热保温效果,且可通过温控器调控电热管,保证了设备的运行效果。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滤室处的部分结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说明。
[0019]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石墨烯熔喷无纺布的生产设备,包括一熔体过滤器,熔体过滤器包括一机架1,机架上安有至少一个内设过滤芯的滤室,滤室呈圆桶状,滤室包括一壳体;壳体包括一内层壳体8、一中间壳体6、一外层壳体2,中间壳体设置在内层壳体的外侧,中间壳体与内层壳体之间设有第一间隙,外层壳体设置在中间壳体的外侧,外层壳体与中间壳体之间设有第二间隙;第一间隙内设有至少三根电热管7,至少三根电热管等间距排布在内层壳体的外壁上,电热管连接一温控器4,温控器固定在机架上;第二间隙内设有一保温层5。本实用新型通过此设计,提供了一种用于石墨烯熔喷无纺布的生产设备,可通过电热管对滤室进行加热,并通过保温层进行保温,提高了熔体过滤器的热保温效果,且可通过温控器调控电热管,保证了设备的运行效果。外层壳体与保温层也起到了隔热作用,避免操作人员意外接触中间壳体造成烫伤的状况发生。
[0020]
为了保证保温效果,保温层采用玻璃棉制成。
[0021]
温控器与电热管之间采用电性连接。为了便于连接温控器与电热管,外层壳体与中间壳体上均设有穿线孔。
[0022]
电热管呈直杆状,至少三根电热管呈竖直排布在内层壳体的外壁上。电热管通过固定件固定到内层壳体的外壁上,固定件的横截面呈“u”形,固定件的两端部均焊接到内层壳体上。通过固定件将电热管固定到内层壳体的外表面,并使电热管与内层壳体相接触,电热管与内层壳体间形成热传导,进而保证了内层壳体内的温度。
[0023]
机架包括一框体3,框体的横截面呈长方形,框体设置在滤室的外侧。进一步避免操作人员碰触滤室造成人身损伤,减少意外状况的发生。
[0024]
为了提高安全效果,框体的外表面上贴附有一橡胶层。
[0025]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