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快速套印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5394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自动快速套印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滚筒印刷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快速套印机构。



背景技术:

在印刷系统中通常包括数个色组印刷系统,每个色组印刷系统包括雕版辊筒、橡胶辊筒和压印辊筒,橡胶辊筒设在雕版辊筒和压印辊筒之间,纸张从橡胶辊筒和压印辊筒之间传递,现有技术中,各色组印刷系统均通过一个动力装置来带动,再通过多个齿轮将动力传递到各色组印刷系统上,这种方式所存在的问题在于:1.电机所承载的负荷太重,长时间工作后使得设备突然停止工作,从而造成大量废纸的产生。2.由于齿轮在长期啮合工作下磨损较大,从而使得齿轮间产生间隙,造成色组印刷系统中辊筒之间的接触不紧密,从而造成印刷进度不高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各色组印刷系统上分别由独立伺服电机来驱动,但这种方式所存在的不足在于,各色组印刷系统之间不易进行归零套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自动快速套印机构,以便于各色组印刷系统之间进行快速归零套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基础方案如下:自动快速套印机构,包括多个色组印刷系统,各色组印刷系统均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色组印刷系统上设有信号发射器,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接收信号发射器信号的信号接收器,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控制信号接收器开关状态的开关,所述信号接收器串联有控制伺服电机工作状态的控制器。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在于:将信号发射器安装在色组印刷系统的指定位置(归零位置),当需要对各色组进行归零套准时,打开开关使信号接收器处于工作状态,当信号接收器为接收到信号发射器发出的信号时,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输出轴带动色组印刷系统旋转,当色组印刷系统上的信号发射器发出的信号被信号接收器接收到时,控制器便控制伺服电机停止转动,如此各色组印刷系统便快速准确的完成了归零套准工作。此时如需进行印刷工作,首先关闭开关,使信号接收器停止工作,启动各伺服电机,各伺服电机便带动各色组印刷系统工作。

优选方案1:作为基础方案的改进,由于本方案采用的是滚筒印刷方式,在后续进行裁剪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细小的纸屑,为了避免纸屑进入到开关与机架之间的缝隙中而造成开关接触不良现象,特将所述开关的按钮设于机架上,且按钮边缘与机架之间连接有密封层。

优选方案2:作为优选方案1的改进,所述密封层呈风琴褶状,由于风琴褶美观,且具有收缩作用,相较于弹性密封层来说,在来回按动开关时,更加省力。

优选方案3:作为基础方案或优选方案2的改进,由于红外发射器抗干扰能力强,且成本低,所以特选用红外发射器作为所述信号发射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快速套印机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自动快速套印机构中开关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色组印刷系统1、红外发射器2、信号接收器3、伺服电机4、开关5、按钮6、密封层7。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自动快速套印机构,包括多个色组印刷系统1,各色组印刷系统1中的雕版辊筒均连接有单独的伺服电机4,色组印刷系统1上固定安装有信号发射器,由于红外发射器2抗干扰能力强,且成本低,该信号发射器采用红外发射器2。机架上固定安装有用于接收红外发射器2信号的信号接收器3,机架上设有用于控制信号接收器3开关5状态的开关5,该开关5通过导线与信号接收器3连接。信号接收器3的输出端还串联有控制伺服电机4工作状态的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基恩士模拟信号控制器RD-50RW。

如图2所示,由于本方案采用的是滚筒印刷方式,在后续进行裁剪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细小的纸屑漂浮在空气中,为了避免纸屑进入到开关5与机架之间的缝隙中而造成开关5接触不良现象,特将开关5的按钮6设于机架上,且按钮6边缘与机架之间连接有密封层7。且密封层7呈风琴褶状,由于风琴褶美观,且具有收缩作用,相较于弹性密封层7来说,在来回按动开关5时,更加省力。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将红外发射器2安装在色组印刷系统1的指定位置(归零位置),当需要对各色组进行归零套准时,打开开关5使信号接收器3处于工作状态,当信号接收器3为接收到红外发射器2发出的信号时,控制器控制伺服电机4的输出轴转动,输出轴带动色组印刷系统1旋转,当色组印刷系统1上的红外发射器2发出的信号被信号接收器3接收到时,控制器便控制伺服电机4停止转动,如此各色组印刷系统1便归零套准完成。此时如需进行印刷工作,首先关闭开关5,使信号接收器3停止工作,启动各伺服电机4,各伺服电机4便带动各色组印刷系统1工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