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9767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基于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印刷油墨大多使用金属或塑料硬质密封包装的储墨桶,油墨需要依靠人工使用墨铲挑入墨池,操作非常不便且不易将油墨完全取净,并且使用后的储墨桶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环保处理方式。

此外,在添加油墨的时候,通常会把油墨包装中的油墨一次性全部加入,否则留在油墨包装中的油墨会固化无法使用造成浪费,而一次性加入墨池的油墨,也因为不是按需加入,造成经常发生无法使用完毕浪费的情况。

为此,在一些油墨印刷注墨设备上,采用注墨桶进行油墨存储和注墨,但是存储在储墨桶中的油墨,特别是一些特殊类型的油墨,对存储环境要求较高,稍长时间或在较低温度下保存就会发生干燥无法再继续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采用袋装油墨,进行自动化的油墨挤出,避免人工操作的繁琐;利用储墨桶作为中转存储设备,使得袋装油墨能够一次性全部挤出,有利于油墨包装物的环保回收;根据所提供的人机交互和自动检测相结合,实现油墨的按需注墨;通过对储墨桶的温度控制和油墨传输管道的温度控制,使得油墨不易干燥,减少了设备的人工维护量,降低了故障发生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所述自动供墨系统包括:

储墨桶(1),为壁挂式的储墨桶或台式的储墨桶,安装于印刷机的墨池(20)一侧;所述储墨桶(1)包括保温罩(13)、温度传感器(14)、加热装置(15)、进气口和排气口;其中所述保温罩(13)包覆于所述储墨桶(1)外侧;所述温度传感器(14)设置于所述储墨桶(1)上,对所述储墨桶(1)内的油墨温度进行检测,并生成温度检测信号;所述加热装置(15)设置于所述储墨桶(1)下方,根据所述温度检测信号启动或停止所述加热装置(15)对所述储墨桶(1)加热;

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设置于所述储墨桶(1)上方,通过挤压将软包装油墨袋(30)中的油墨挤出,注入所述储墨桶(1)中;

油墨泵(4),接于所述储墨桶(1)的底部,根据接收到的供墨控制信号启动,将所述储墨桶(1)中的油墨泵出,经出墨管(5)至供墨墨嘴(6)注入所述墨池(20);所述油墨泵(4)与所述平台驱动电机联动;

氮气管道(16),接于所述进气口,通过所述氮气管道(16)向所述储墨桶(1)内充入氮气;所述氮气管道(16)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61);所述第一电磁阀(161)与所述油墨泵(4)联动;

排气管(17),接于所述出气口,所述储墨桶(1)内的气体通过所述排气管排出;所述排气管(17)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71);所述第二电磁阀(171)与所述油墨泵(4)联动;

运动供墨支架(10),包括横向导轨(7)、第一运动平台(8)和平台驱动电机;所述横向导轨(7)架设于所述墨池(20)上方,与所述墨池(20)中的墨斗辊(21)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运动平台(8)滑设于所述横向导轨(7)上,所述供墨墨嘴(6)安装于所述第一运动平台(8)上;所述第一运动平台(8)由所述平台驱动电机驱动,沿所述横向导轨(7)平行所述墨斗辊(21)滑动;

油墨存量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一运动平台(8)上或者设置于所述墨池(20)中,对墨池(20)内的油墨液面高度进行检测;当检测所述墨池(20)内的油墨液面高度低于设定高度下限时,生成所述供墨控制信号,发送给所述油墨泵(4)。

优选的,所述自动供墨系统还包括:主控电路板(19);

所述主控电路板(19)与所述温度传感器(14)、加热装置(15)、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平台驱动电机、油墨存量传感器、油墨泵(4)、第一电磁阀(161)和第二电磁阀(171)中的一个或多个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自动供墨系统还包括:操作面板(21);

所述操作面板(21)与所述主控电路板(19)相连接,所述操作面板(21)接收用户输入的指令信息,生成相应的操作信号发送给所述主控电路板(19);

所述主控电路板(19)根据所述操作信号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加热装置(15)、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平台驱动电机、油墨泵(4)、第一电磁阀(161)和第二电磁阀(171)中的一个或多个,或者根据所述操作信号获取相应的数据返回给所述操作面板(21)并显示;所述数据包括:温度数据、油墨液面高度数据或设备运行数据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用户输入的指令信息为供油墨量信息;所述操作面板(21)根据所述供油墨量信息生成相应信号发送给所述主控电路板(19),所述主控电路板控制启动所述油墨泵(4)以第一泵速工作第一时段,并启动第一电磁阀(161)使氮气由氮气管道(16)进入所述储墨桶(1),同时启动第二电磁阀(171)使所述储墨桶(1)内多余气体排出,使得在将油墨注入所述墨池(20)过程中,所述储墨桶(1)内压力维持常压。

优选的,所述自动供墨系统还包括:液面检测传感器(18);所述储墨桶(1)包括:桶体(11)和桶盖(12);

所述液面检测传感器(18)设置于所述桶盖(12)上,对所述桶体(11)内的油墨液面高度进行检测,并生成控制开启或关闭所述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的液面高度检测信号。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进气口和排气口设置于所述桶体(11)上端的桶壁,或者设置与所述桶盖(12)上。

优选的,所述出墨管(5)外环绕有加热管(21);

所述加热管(21)对所述出墨管(5)中传输的油墨进行加热保温。

优选的,所述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包括压辊驱动电机(22)和两根平行设置的压辊(23);所述两根压辊(23)在同侧的一端具有同步齿合齿轮,其中一根压辊由所述压辊驱动电机(22)驱动,通过所述同步齿合齿轮带动另一根压辊相向同步转动;

软包装油墨袋(30)底部向上、袋口(31)向下呈悬挂状,挤压于所述两根压辊(23)之间;所述软包装油墨袋(30)随所述两根压辊的相向同步转动改变在所述两根压辊(23)之间的高度位置,从而将软包装油墨袋(30)中的油墨挤出至所述储墨桶(1)中。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还包括第一油墨袋检测装置、第二油墨袋检测装置、墨袋下口检测传感器、推杆电机和支架(25);

所述第一油墨袋检测装置检测到插入所述两根压辊(23)下方的软包装油墨袋(30)时,产生第一感应信号发送给所述压辊驱动电机(22),驱动所述两根压辊(23)分别相向旋转预设角度,将所述软包装油墨袋(30)的底端夹入所述两根压辊(22)之间;

推杆电机接收主控电路板(19)发送的控制信号控制支架(25)推送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提升到储墨桶(1)上方的初始位置;

在油墨挤出至储墨桶(1)过程中,通过墨袋下口检测传感器感应软包装油墨袋(30)的位置变化,主控电路板(19)接收墨袋下口检测传感器的信号,相应生成控制信号发送给推杆电机,控制支架(25)带动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相应的不断下降,使得软包装油墨袋(30)的出墨口位置到储墨桶(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在所述油墨挤出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油墨袋检测装置对所述软包装油墨袋(30)进行检测,当检测到所述软包装油墨袋(30)的底端到达设定位置时,生成第二感应信号发送给所述压辊驱动电机(22),停止驱动所述两根压辊(23)继续转动;

推杆电机接收主控电路板(19)发送的控制信号,移动支架(25)到待机位置,使得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置于储墨桶(1)的一侧。

优选的,

所述自动供墨系统还包括:注墨口保护装置(24);

所述注墨口保护装置(24)设置于所述运动供墨支架(10)的一端,包括:堵头(241)、密封圈(242)、弹簧(243)、电磁铁(244)、氮气管(245)和第三电磁阀(246);

所述密封圈(242)置于堵头(241)的顶端;所述弹簧(243)与所述堵头(241)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电磁铁(244)设置于所述堵头(241)的下方;所述第三电磁阀(246)设置于所述氮气管(245)上,所述氮气管(245)与所述堵头(241)相连通;

当每次注墨结束,所述平台驱动电机驱动第一运动平台(8)运动到所述一端,所述供墨墨嘴(6)到达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三电磁阀(246)打开,氮气由所述氮气管(245)通至所述堵头(241),所述电磁铁(244)断电,所述堵头(241)由弹簧(243)上推至与所述供墨墨嘴(6)相接,并通过所述密封圈(242)形成密闭连接,之后所述第三电磁阀(246)关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采用袋装油墨,进行自动化的油墨挤出,避免人工操作的繁琐;利用储墨桶作为中转存储设备,使得袋装油墨能够一次性全部挤出,有利于油墨包装物的环保回收;根据所提供的人机交互和自动检测相结合,实现油墨的按需注墨;通过对储墨桶的温度控制和油墨传输管道的温度控制,使得油墨不易干燥,减少了设备的人工维护量,降低了故障发生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基于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优选的基于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的整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墨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墨管外环绕加热管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墨口保护装置的正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墨口保护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提供的基于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能够实现油墨从油墨包装容器到墨池的全自动化加注过程,并能有效防止油墨因低温、氧化干燥造成的浪费。

图1、图2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其中,图1为壁挂式储墨桶的自动供墨系统,图2为台式储墨桶的自动供墨系统;图3为台式储墨桶的自动供墨系统的一种较优的实现方式;图4储墨桶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墨管外环绕加热管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注墨口保护装置的局部放大图。结合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机遇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包括: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软包装油墨袋30、储墨桶1、氮气管道16、排气管17、油墨泵4、出墨管5、供墨墨嘴6、运动供墨支架10、墨池20、油墨存量传感器(图中未示出)、主控电路板19、操作面板21和注墨口保护装置24。

储墨桶1,安装于印刷机的墨池20一侧;储墨桶1包括保温罩13、温度传感器14、加热装置15、进气口和排气口。储墨桶1还包括:桶体11和桶盖12,桶盖12扣合在桶体11上。

其中保温罩13包覆于储墨桶1外侧;温度传感器14设置于储墨桶1上,对储墨桶1内的油墨温度进行检测,并生成温度检测信号;加热装置15设置于储墨桶1下方,根据温度检测信号启动或停止加热装置15对储墨桶1加热。

优选的,进气口和排气口设置于桶体11上端的桶壁,或者设置与桶盖12上。

进一步的,储墨桶1的具体结构可以如图4所示。下面以图4所示的壁挂式的储墨桶为例,并结合图1、图2、图3进行说明。台式的储墨桶结构与壁挂式的储墨桶的结构相似,就不再单独进行性说明了。

液面检测传感器18,装设于桶盖12上,对桶体11内的油墨液面高度进行检测,并生成控制开启或关闭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的液面高度检测信号。

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设置于储墨桶1上方,通过支架25与储墨桶1相固定。支架25由推杆电机控制驱动可以活动,当需要进行油墨加注时,推杆电机接收主控电路板19发送的控制信号控制支架25移动到加注位置,使得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设置于储墨桶1上方(如图2中所示),当不需油墨加注时,推杆电机接收主控电路板19发送的控制信号移动支架25到待机位置,使得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置于储墨桶1的一侧(如图1所示)。当接收到控制开启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的液面高度检测信号时,通过挤压将软包装油墨袋30中的油墨挤出,注入储墨桶1中。

具体的,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包括压辊驱动电机22和两根平行设置的压辊23;两根压辊23在同侧的一端具有同步齿合齿轮,其中一根压辊由压辊驱动电机22驱动,通过同步齿合齿轮带动另一根压辊相向同步转动;

软包装油墨袋30底部向上、袋口31向下呈悬挂状,挤压于两根压辊23之间;软包装油墨袋30随两根压辊的相向同步转动改变在两根压辊23之间的高度位置,从而将软包装油墨袋30中的油墨挤出至储墨桶1中。

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还包括第一油墨袋检测装置(图中未示出)和第二油墨袋检测装置(图中未示出)。第一油墨袋检测装置检测到插入两根压辊23下方的软包装油墨袋30时,产生第一感应信号发送给压辊驱动电机22,驱动两根压辊23分别相向旋转预设角度,将软包装油墨袋30的底端夹入两根压辊23之间;

为保证软包装油墨袋30在挤压过程中能够收到足够的摩擦力随压辊23的转动而向上垂直移动被加入且固定悬挂于两根压辊23之间,两根压辊23之间的间距可以调整为不大于软包装油墨袋30的底边厚度。在后续将软包装油墨袋30进行排空时,也能保证软包装油墨袋30中的油墨因收到足够的压力被最大限度的从软包装油墨袋30中排空。

在油墨挤出的过程中,第二油墨袋检测装置对软包装油墨袋30进行检测,当检测到软包装油墨袋30的底端到达设定位置时,说明软包装油墨袋30到达最大挤压位置,其中油墨已经全部挤出。此时生成第二感应信号发送给压辊驱动电机22,停止驱动两根压辊23继续转动。

储墨桶1的桶盖12的开合可以是手动控制的,也可以是自动供墨系统自动控制的。优选采用桶盖12与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联动的自动控制方式。即在需要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向储墨桶1内加入油墨时,通过先控制桶盖12自动开启,再控制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向储墨桶1内挤入油墨。在油墨挤入完毕后,控制桶盖12自动关闭。

根据上述各个装置部件,可以实现如下的全自动油墨中转过程。

首先,操作人员将软包装油墨袋30插入两根压辊23下方,由第一油墨袋检测装置感应到软包装油墨袋30时,驱动两根压辊23旋转预设角度,将软包装油墨袋30的底端夹入两根压辊23之间。此时推杆电机控制支架25自动推送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提升到储墨桶1上方一定高度的初始位置。此时,主控电路板19生成控制信号控制开启桶盖12。之后再控制压辊驱动电机22驱动两根压辊23旋转将油墨挤出至储墨桶1内。在油墨挤出至储墨桶1过程中,软包装油墨袋30的位置不断提升,通过墨袋下口检测传感器感应软包装油墨袋30的位置变化,主控电路板19接收传感器信号,相应生成控制信号发送给推杆电机,控制支架25带动挤出装置相应的不断下降,抵消软包装油墨袋30的位置变化,使得软包装油墨袋30的出墨口位置到储墨桶1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维持适合的距离。

通过墨袋下口检测传感器还可以针对软包装油墨袋30的不同尺寸和不同袋型,确定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被推杆电机推送的高度。

在油墨挤出的过程中,第二油墨袋检测装置对软包装油墨袋30与压辊23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检测,当检测到软包装油墨袋30的底端到达设定位置时,说明软包装油墨袋30到达最大挤压位置,其中油墨已经全部挤出至储墨桶1内。此时生成第二感应信号发送给压辊驱动电机22,停止驱动两根压辊23继续转动。

由此,实现了油墨从软包装油墨袋30到储墨桶1的全自动油墨中转过程。

之后,推杆电机接收主控电路板19发送的控制信号,移动支架25到待机位置,使得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置于储墨桶1的一侧。

油墨泵4,接于储墨桶1的底部,根据接收到的供墨控制信号启动,将储墨桶1中的油墨泵出,经出墨管5至供墨墨嘴6注入墨池20;油墨泵4与平台驱动电机联动。

油墨泵4可以优选为电动齿轮泵、电动隔膜泵或电动螺杆泵中的一种。

优选的,如图5所示,出墨管5外环绕有加热管21,对出墨管5中传输的油墨进行加热保温,以避免油墨在传输过程中因环境温度造成干燥的情况。同时,还可以在每次执行油墨注入前,通过加热管21对出墨管5进行加热,使得出墨管5中残留的油墨被加热后不会干燥在出墨管5中影响油墨的输出,或者因低温造成油路堵塞。

供墨墨嘴6上可以不设阀门,泵出的油墨通过出墨管5经供墨墨嘴6直接注入到墨池20中。

氮气管道16,接于进气口,通过氮气管道16向储墨桶1内充入氮气;氮气管道16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61;第一电磁阀161与油墨泵4联动;

排气管17,接于出气口,储墨桶1内的气体通过排气管排出;排气管17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71;第二电磁阀171与油墨泵4联动;

运动供墨支架10,包括横向导轨7、第一运动平台8和平台驱动电机;横向导轨7架设于墨池20上方,与墨池20中的墨斗辊21平行设置;第一运动平台8滑设于横向导轨7上,供墨墨嘴6安装于第一运动平台8上;第一运动平台8由平台驱动电机驱动,沿横向导轨7平行墨斗辊21滑动。

具体的,横向导轨7可以具体由拖链、轨道、皮带或丝杆组成,由平台驱动电机驱动第一运动平台8在横向导轨7上往复运动。通过设置平台驱动电机与油墨泵4联动,以保证油墨在注入过程中,能够相对均匀的注入到墨池20中。避免在同一位置油墨过多造成油墨溢出,而其他位置缺墨造成供墨不足,造成印刷品质量事故。

油墨存量传感器,设置于第一运动平台8上或者设置于墨池20中,对墨池20内的油墨液面高度进行检测;当检测墨池20内的油墨液面高度低于设定高度下限时,生成供墨控制信号,发送给油墨泵4。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油墨存量传感器设置于第一运动平台8上供墨墨嘴6的一侧,对墨池20内的液面高度进行探测,基于探测到的液面高度参数进行自动供墨系统的反馈控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油墨补充。

主控电路板19与温度传感器14、加热装置15、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平台驱动电机、油墨存量传感器、油墨泵4、第一电磁阀161和第二电磁阀171中的一个或多个相连接。

具体的,主控电路板19接收温度传感器14发出的温度检测信号,当根据温度检测信号确定检测到的温度低于存储油墨设定温度时,生成温度控制信号发送给加热装置15对存储的油墨进行加热。

主控电路板19接收油墨存量传感器的油墨液面高度检测信号,通过油墨存量传感器对墨池20内的液面高度进行探测,基于探测到的液面高度参数进行自动供墨系统的反馈控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油墨补充。当探测到液面高度低于设定液面高度时,通过自动供墨系统的主控电路板19生成油墨注入控制信号发送给油墨泵4的电机,控制油墨泵4开启工作。在油墨泵4启动的同时,主控电路板19控制启动第一电磁阀161使氮气由氮气管道16进入储墨桶1,同时启动第二电磁阀171使储墨桶1内多余气体排出,使得在将油墨注入墨池20过程中,储墨桶1内压力维持常压。平台驱动电机也与油墨泵4同时启动,在注墨过程中,使得油墨能够均匀注入墨池20中。

操作面板21与主控电路板19相连接,操作面板21接收用户输入的指令信息,生成相应的操作信号发送给主控电路板19;

主控电路板19根据操作信号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控制加热装置15、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平台驱动电机、油墨泵4、第一电磁阀161和第二电磁阀171中的一个或多个,或者根据操作信号获取相应的数据返回给操作面板21并显示;数据包括:温度数据、油墨液面高度数据或设备运行数据中的一种或多种。

以用户控制加墨操作为例,操作面板21根据用户输入的供油墨量信息生成相应信号发送给主控电路板19,主控电路板19根据供油墨量信息处理得到油墨泵4在第一泵速下需要工作的时长。根据处理结果主控电路板19生成控制信号控制启动油墨泵4以第一泵速工作第一时段,并启动第一电磁阀161使氮气由氮气管道16进入储墨桶1,同时启动第二电磁阀171使储墨桶1内多余气体排出,使得在将油墨注入墨池20过程中,储墨桶1内压力维持常压。

通过第一电磁阀161的开启向储墨桶1内冲入氮气,使得在油墨泵出过程中储墨桶1内不会形成负压,影响油墨泵出。通过第二电磁阀171开启,使得将多余气体排出,使储墨桶1内压力维持常压。

此外,在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向储墨桶1内加入油墨,且桶盖12关闭后,启动第一电磁阀161将氮气由氮气管道16进入储墨桶1,同时启动第二电磁阀171将储墨桶1内的空气排出,使得储墨桶1内维持在氮气环境下,对油墨的存储,特别是氧化干燥油墨的存储,形成良好的存储环境。

此外,为了有效的监控供墨墨嘴6的出墨状态,避免发生油路堵塞的情况下供墨墨嘴6无法出墨而油墨泵4还在持续工作,影响生产且容易造成设备异常甚至损坏。因此在优选的实现方案中,在供墨墨嘴6下方的一侧侧面还设置有油墨输出探测器(图中未示出),油墨输出探测器的探测方向与油墨流出方向垂直。

当油墨泵4启动,将油墨泵出注入到墨池20时,主控电路板19接收油墨输出探测器对供墨墨嘴6下方的探测信号。如果供墨墨嘴6下方没有油墨排出,则油墨输出探测器生成无效的探测信号,通过主控电路板19生成控制信号控制油墨泵4暂停工作。同时还可以生成告警信号,提示操作人员设备异常。

此外,为了在待机状态下,对供墨墨嘴6进行保护,避免残留油墨干燥在供墨墨嘴6处影响后续设备正常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自动供墨系统的优选实现方案中还设计有注墨口保护装置24,如图3中所示。注墨口保护装置24设置于运动供墨支架10的一端。

具体的,注墨口保护装置24如图6、图7所示,其中图6为正视图,图7为侧视图。结合图6、7所示,注墨口保护装置24包括:堵头241、密封圈242、弹簧243、电磁铁244、氮气管245和第三电磁阀246;

所述密封圈242置于堵头241的顶端;弹簧243与堵头241的底部相连接,所述电磁铁244设置于堵头241的下方;第三电磁阀246设置于氮气管245上,氮气管245与堵头241相连通。

当每次注墨结束,平台驱动电机驱动第一运动平台8运动到注墨口保护装置24所在一端,供墨墨嘴6到达预设位置时,通过主控电路板控制第三电磁阀246打开,氮气由氮气管245通至堵头241,电磁铁244断电,堵头241由弹簧243上推至与供墨墨嘴6相接,并通过密封圈242形成密闭连接。此时,供墨墨嘴6以及所连接的管道内均为氮气气氛,可以有效避免残留油墨因氧化造成干燥。之后控制第三电磁阀246关闭。

在主控电路板控制检测到墨池内的油墨液面高度低于设定高度下限时,首先生成控制信号控制电磁铁244通电,堵头241由弹簧243下拉至与供墨墨嘴6分离,然后再控制平台驱动电机驱动第一运动平台沿横向导轨移动到注墨初始位置,再生成供墨控制信号控制油墨泵开启注墨。

以上对本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的各个部件、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各部件自身的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下面结合图1-图6,对整个自动供墨系统的完整工作过程进行详述。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软包装油墨袋30可以具体为由内向外具有防氧化涂层、纸质包装层和防水包装层三层结构的油墨软包装袋,用于容置氧化聚合型油墨等;也可以是由内向外具有可水解涂层、纸质包装层和抗紫外线包装层三层结构的油墨软包装袋,用于容置紫外线固化型油墨等,也可以是其他类似结构的软包装形式的油墨袋。

以具有防水包装层的包装袋为例:在使用时,需要先去掉防水包装层,然后将纸质包装层暴露在最外层的油墨软包装袋由两根压辊23的下方插入两根压辊23间。第一油墨袋检测装置对两根压辊23的下方置入物体进行探测。当探测到时,第一油墨袋检测装置23产生感应信号发送给压辊驱动电机,带动两根压辊23转动预设角度,例如540°或720°等,将软包装油墨袋30的底端夹入两根压辊23之间。由于两根压辊23之间的压力作用,夹入的油软包装油墨袋30不会从两根压辊23之间掉落出。

在具体的应用中,第一油墨袋检测装置可以采用光电传感器,也可以采用机械传感器。

在软包装油墨袋30夹入两根压辊23之后,即进入待机状态。

在待机状态下,温度传感器14时时或按照设定时间间隔对储墨桶1内的油墨温度进行检测,并温度检测信号发送给主控电路板19;主控电路板19根据温度检测信号确定油墨温度是否低于设定值,当温度低于设定时,产生控制信号控制加热装置15对储墨桶1加热。此外,还可以同时控制出墨管5外环绕的加热管21对出墨管5也进行加热。

在待机状态下,通过液面检测传感器18对桶体11内的油墨液面高度进行时时或定时检测,生成控制开启或关闭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的液面高度检测信号,发送给主控电路板19。如果桶体11内的油墨液面高度低于设定最低高度时,主控电路板19控制启动油墨软包装挤压装置2将软包装油墨袋30中的油墨挤出,注入储墨桶1中。

软包装油墨袋30中的油墨一次性全部组合如到储墨桶1中,从而避免软包装油墨袋30中的油墨无法一次加注完毕,残存油墨干燥在软包装油墨袋30中造成浪费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在一次性加注完毕后,就可以对软包装油墨袋30进行环保回收处理。具体的,通过压辊驱动电机控制两根压辊23反转,将软包装油墨袋30由两根压辊23之间退出。

此外,通过运动供墨支架10上设置的油墨存量传感器对墨池20内的液面高度进行探测,并将探测信号发送给主控电路板19。当液面高度低于设定液面高度时,主控电路板19生成油墨注入控制信号发送给主控电路板19控制油墨泵4开启工作,同时驱动平台驱动电机与油墨泵4联动工作,将储墨桶1中的油墨泵入墨池20中。在油墨泵4启动的同时,主控电路板19控制启动第一电磁阀161使氮气由氮气管道16进入储墨桶1,同时启动第二电磁阀171使储墨桶1内多余气体排出,使得在将油墨注入墨池20过程中,储墨桶1内压力维持常压。

在注墨过程中,油墨存量传感器继续对墨池20内的液面高度进行探测,并将探测信号发送给主控电路板19。当液面高度高于设定最高液面高度时,主控电路板19生成停止注入控制信号发送给主控电路板19控制油墨泵4停止工作,同时平台驱动电机驱动控制第一运动平台8复位到初始位置。

除此之外,操作人员通过操作操作面板21,可以控制软包装油墨袋30的安装、退出、注墨等操作,还可以控制对加热装置15和加热管的加热与停止。通过操作面板21,操作人员还可以查看自动供墨系统的各种运行参数、检测温度、注墨速度等等,提供了便捷的人机交互界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软包装油墨的中转式自动供墨系统,采用袋装油墨,进行自动化的油墨挤出,避免人工操作的繁琐;利用储墨桶作为中转存储设备,使得袋装油墨能够一次性全部挤出,有利于油墨包装物的环保回收;根据所提供的人机交互和自动检测相结合,实现油墨的按需注墨;通过对储墨桶的温度控制和油墨传输管道的温度控制,使得油墨不易干燥,减少了设备的人工维护量,降低了故障发生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专业人员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