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属于运用于金属版或网版印刷用的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网印设备中的墨匣结构。
背景技术:
网版印刷在一般民生产业或高科技产业界的应用中已相当广泛。不论是用于加工类平面印刷,如压克力板、按键薄膜、铝板、玻璃、及转印纸等,或用于加工类曲面印刷,如塑胶瓶、桶子、球棒、容器瓶等;甚至,应用于光电产业中所需的高精密印刷,譬如液晶显示器的玻璃板印刷、导光板、电路板等应用,都说明网版印刷的技术,在现今印刷领域中极为重要。
一般网版印刷的印刷方式,系于网印机上配置一刮板,刮板随着网印机构的移动来推挤印刷所用的银浆或印墨通过印刷网版或金属版所设计的图形开口区域,让银浆或印墨堆积在被印刷物上完成所欲印刷的图形。
然而,传统的印刷是将银浆或印墨预先放置于网版上,再用刮板往返推挤银浆或印墨,使用者无法知道其银浆或印墨在网版或金属版上的剩余量,当银浆或印墨即将使用完时,其落下速度将远低于覆满银浆或印墨时的状态,导致在此状态下的印刷成品合格率难以控制。再者,所述的传统的刮板印刷技术,银浆或印墨都曝露在大气的环境下,于连续印刷过程中,银浆或印墨的粘度因曝露的时间长,故会持续不断地变化,若刮板推移方式速度未更动下,传统印刷因为无法确认每次的下墨量都为足够的印刷墨量,而降低印刷品质的合格率、并造成印刷成本的损失。
传统的印刷用刮板与网版或金属版接触的材质一般为橡胶或塑胶等软性材料,其材料硬度从萧式硬度50至萧式硬度90,硬度虽由低至高但仍属于弹性胶体,在传统印刷的过程中,其印刷角度仍会因为印刷压力等印刷参数的调整,造成接触角度都持续不断地变化,即如图14所示,会使得刮刀与网版的接触面呈弧形,导致无法精准地控制每次印刷墨量,降低印刷品质的稳定性以及均匀性,以及造成印刷成本的增加。
因此,本实用新型为提升网版印刷的品质,于此提出一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以克服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凭借其可输出固定均匀的印刷银浆或印墨,并通过可更换或补充的结构及可更换下墨量大小的墨匣出墨机构,使网印机印刷的品质更佳,并达到提升合格率的效果。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于此提出一种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其包括一容置本体,该容置本体包括至少一中空槽体,其内部设置一推进机构与一墨匣出墨机构。其中,该墨匣出墨机构设置于该容置本体底端的开口处,并且设置有一出口;以及,该推进机构用以对该中空槽体内产生向压力源,使得位于该中空槽体内的银浆或印墨受压而经由该墨匣出墨机构的出口排出。
凭借本实用新型将可稳定供给银浆或印墨的下墨量,尤其是本实用新型是将银浆或印墨施予压力后挤出,银浆或印墨是主动穿过网版或金属版所设计的图形开口区域,以完成印刷的作业,克服现有技术运用刮板施予下压力所产生的问题以及银浆或印墨在开放空间所产生的粘度变化问题,即本实用新型可提升产品稳定性以及合格率。
较佳者,邻近于该容置本体的开口处两侧设置一成对倾斜的刮板,并且该成对倾斜的刮板的底端位于该出口的下方。
较佳者,该推进机构可包括一压力控制装置,其用以控制该中空槽体内的压力,进而达到出墨的控制。
又,所述的该推进机构可包括为一升降装置与一活塞。该活塞设置于该中空槽体内,该升降装置连接于该活塞,用以带动该活塞上下移动,又,该升降装置可为机械式、气动式或是油压式。
为了使印刷银浆或印墨可更完整的被使用,该活塞下方的形状设计与该中空槽体底部形状相符合,使活塞下推至该容置本体底部时可与之密合,使印刷银浆或印墨完全被挤出。
该墨匣出墨机构为可置换出墨机构。
其中该推进机构可包括:一升降装置与一活塞,该活塞设置于该中空槽体内,该升降装置连接于该活塞,用以带动该活塞上下移动,又,该升降装置可为机械式、气动式或是油压式。
又,所述的该推进机构可为一双螺杆与一马达。凭借马达等转子机构件,驱动该双螺杆旋转,使得银浆或印墨可经由双螺杆的螺旋间隙带动银浆或印墨产生位移,进而产生挤压位于双螺杆下方的银浆或印墨的功效。
为了使印刷银浆或印墨可更完整的被使用,螺杆可与该进料装置所相对应的槽体内部形状相符,使进料机构再经旋转进给时,可有效的将印刷银浆或印墨完全挤出,进而达到印墨的精准控制等特性。
接着,于本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中,该容置本体中可更具有一液位感知器,该液位感知器系被设置于该中空槽体,以测得该容置本体内部的印刷银浆或印墨量。该液位感知器可为一磁铁式液位感知器,同时于该活塞或顶板内嵌有一磁铁或磁性感应物质,使其凭借磁性信号连结该活塞与该液位感知器的相对位置,来推估剩余量。如此,使用者可于印刷银浆或印墨用尽前,提前补充银浆或印墨量或是置换新的容置本体,而避免印刷至一半流程时,因印刷银浆或印墨短缺而造成印刷品质不良的机会。
再者,为进一步提高网印印刷的品质,该墨匣出墨机构设计为可置换,凭借可换式的墨匣出墨机构,当该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有劣化状况发生时,即可直接替换一新的墨匣,延长该用于网版印刷设备的墨匣出墨机构的使用寿命;且,凭借更换不同出口大小的墨匣出墨机构,也可达到控制印刷银浆或印墨的下墨量,以配合各式网版及金属版印刷的不同需求。
再者,为进一步提高印刷品质,该封闭式刮槽与网版或金属版接触的开口区两侧,分别设置两片薄型刮板,主要功能为提供封闭式刮槽的线接触的压力源,来补偿因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过程中所必须设定的离版间隙a(如图13所示),进而维持网版或金属版印刷容易离版的特性。
再者,此二刮板分别设置于垂直于印刷方向的前、后两侧,此二刮板底端的间距可从0.3微米(0.3mm)至100微米(100mm),并且,此两片刮板底端的水平高度也可为齐高或是一高一低等设计。凭借刮板角度两两相对的设计,将具有双边刮墨的特性,无需额外使用回墨刀,再者,刮板向中心倾斜的设计具有切断银浆或印墨等功能,可使堆积后的线形更加均匀。
又,刮板材质可具备形变的能力,即图10所示箭头方向,其功能在于因应网版或金属版于印刷过程中的张力变化性,使得刮板整体往同一方向形变,并如图15所示,其刮板底面仍呈平整直线,并同时达成良好的印刷封闭特性所设计,其材质可为各种半硬质橡胶或塑胶、电木、玻璃纤维、不锈钢、电铸镍材、铜材、单层、多层或复合型材质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容置本体;
一墨匣出墨机构,其设置于该容置本体底端的开口处;
一压电式喷嘴,设置于该墨匣出墨机构的底部;以及,
一供料装置,连接于该压电式喷嘴,由该压电式喷嘴控制排出的银浆或印墨。
所述的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其中,该供料装置还包括:
一胶阀,连接于一银浆或印墨储料筒,并设置有一控制器连接口与一银浆或印墨输出口;与,
一控制器,连接于一气压产生装置以及该控制器连接口,其中,该气压产生装置提供稳定压力至该控制器与该容置本体。
而凭借上述的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可确实改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使网印机印刷时,于该封闭式容置本体中的银浆或印墨会因受压推挤,而可完全落下进行印刷。并可进一步使用液位感知器测得银浆或印墨的剩余量,让使用者可提前补充银浆或印墨量,而避免发生现有中因银浆或印墨量不足而降低印刷品质的合格率、并造成印刷成本的损失等情事发生,因而可达到提升合格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施例的容置本体侧面剖视图。
图1B为本实施例的容置本体正面剖视图。
图1C为另一实施例的容置本体侧面剖视图。
图1D为另一实施例的容置本体正面剖视图。
图1E为另一实施例的容置本体侧面剖视图。
图1F为另一实施例的容置本体正面剖视图。
图1G为另一实施例的容置本体侧面剖视图。
图1H为另一实施例的容置本体正面剖视图。
图2A为本实施例的墨匣出墨机构侧面剖视图。
图2B为本实施例的墨匣出墨机构正面剖视图。
图2C至图2E为不同口径的墨匣出墨机构剖面示意图。
图2F至图2I为不同墨匣出墨机构的实施示意仰视图。
图3为本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另一结合活塞的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与图6为设置进料口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结合压电式喷嘴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由外部供料的装置示意图。
图9A至图9G为运用双螺杆输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刮板接触网版或金属版的示意图。
图11与图12为两侧刮板设置不同高度的示意图。
图13为使刮板下压进行印刷时的网版或金属版变形的示意图。
图14为现有印刷用刮板与网版或金属版的相对作动示意图。
图15为本实施例的刮板与网版或金属版的相对作动示意图。
图16为本实施例运用的等量阀机构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容置本体;11出口;12卡榫;13银浆或印墨注入口;15 刮板;2推进机构;3墨匣出墨机构;31开口;32凸出处;4压电式喷嘴;41 卡合装置;42弹性夹;43卡槽;5供料装置;51封闭式刮槽;511控制器连接口;512银浆或印墨输入口;52控制器;53气压产生装置;54压力筒;61升降装置;62活塞;71双螺杆;72马达;S液位感知器;81柱塞棒;82壳体;811 活塞块;821气室;8211第一气室;8212第二气室;822驱动气压第一入口; 823驱动气压第二入口;824材料入口;825材料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配合图式,对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的实施态样做进一步的说明。
请同步参考图1A、图1B、图2A与图2B所示,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的容置本体侧面与正面剖视图,与墨匣出墨机构侧面及正面剖视图。
本实用新型系提供一种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其包括一容置本体1,该容置本体1为一中空槽体,并在容置本体1内设置一推进机构2 与一墨匣出墨机构3,再请配合图3。该墨匣出墨机构3设置于该容置本体1底端的开口处,并且设置有一出口11。该推进机构2用以对该中空槽体内产生压力,使得位于该中空槽体内的银浆或印墨受压而经由该墨匣出墨机构的该出口排出。
如此,本实施例系利用主动式的压力推动所装填的银浆或印墨,使其自墨匣出墨机构3输出,直接穿过网版或金属版预先所设计的图形开口区,使得堆迭成型的成品更完整,减少不良品的发生。
该推进机构2可进一步连结一压力控制装置(图未示),其用以控制该中空槽体内的压力,凭借控制中空槽体内的压力,达到精准控制的效果,可减少原料的浪费。其中,推进机构2可设置于顶面或是侧面(即如图1E至图1F),并不受限,再者,推进机构2于图中仅为示意说明用,并不以图式为限,于此合先叙明。
该推进机构也可为另一种型式,即如图4所示,其包括一升降装置61与一活塞62。活塞62系被结合于该升降装置61并置于该中空槽体内,通过升降装置61控制活塞62往下推挤中空槽体内的银浆或印墨,又,该升降装置61可为机械式、气动式或是油压式。所述的机械式即为可通过螺杆等现有的机构组装于活塞62,以带动活塞62上升或下降。气动式即为通过导入气体增加压力方式推动活塞62下压,油压式即为可通过油压装置控制下压程度,以达到施予压力的目的。
又,如图1C与图1D所示,该活塞62可为一剖面呈现类似五边形的长条体,其上方可为平面以承受下压气压,而该活塞62的下方形状设计与该容置本体1 下端形状相符合,使活塞62下推至该容置本体1底部时可与之密合,完整挤出印刷银浆或印墨。
其中,若是升降装置61采用气动式时,除可如图1C至图1D所示,将气动装置或是连接管路的连接口设置于顶面,也可参考图1G至图1H,将气动装置或是气动式连结气体供应装置的管路连接于侧边,仍可达到控制活塞62上升或下降的目的。图中所述的升降装置61与活塞62为示意图,并不以此为限,合先叙明。
进者,该活塞62下方的形状设计与该中空槽体底部形状相符合,如此,当活塞62降到最低时,即可将中空槽体内的银浆或印墨几乎都向外排出,减少浪费。
其中,所述的墨匣出墨机构3为可置换的方式结合于该中空槽体的下方。
再如图2A至图2I所示,墨匣出墨机构3为一剖面呈倒T型,侧面呈长型的结构,其长度系对应该容置本体1的侧面出口长度。墨匣出墨机构3及系利用该倒T型的凸出处32置入该该容置本体1底端的开口处11,于该墨匣出墨机构3中具有一开口31,而前述印刷银浆或印墨即系通过该开口31输出。如图 2C所示,于墨匣出墨机构3的开口31呈出入口管径一致,也可依需求安装如图2D所示的入口管径小于出口管径的形式,也或者是如图2E所示的入口管径大于出口管径的形式。
又,再请参阅图2F至图2I所示墨匣出墨机构的仰示图,其可分别为椭圆形、长方形或是椭圆形内分隔成数个格子或是数个圆形的样态,由此些具体实施方式可得知墨匣出墨机构的型式多样,并不局限于图形所示。
进一步如图4所示,于该容置本体1内设置一液位感知器S。凭借此液位感知器S可感应或推测到其内银浆或印墨剩余量,也或者是通过测量活塞62的位置,来推算银浆或印墨剩余量。
例如,使该活塞62与该液位感知器S以磁力感应的方式进行感测的信号连接,即在活塞62上设置一磁铁或是磁性感应物质(图未示),而液位感知器S是相对会对磁性产生反应,当液位感知器S与活塞62上的磁铁或磁性感应物质彼此信号连接时,即可得知活塞62已抵达所预设的位置,意即银浆或印墨将使用完毕,此时即可由工作人员进行相对的更换作业。
又,也或者是如图5所示,进一步于该容置本体1设置一银浆或印墨注入口13,其与该中空槽体连通,并且,通过使内部的中空腔体小型化,可直接由外部供料,小型腔体可凭借外部的压力源控制出墨与否。通过与外部的银浆或印墨储存装置连接,即可在快使用完毕时,再次经由银浆或印墨注入口13注入银浆或印墨。也或者是,在印刷的同时,也将补充用的银浆或印墨注入该中空槽体内。此方式将可减少更换所需工序与时间,可达无间断地连续性印刷,具增加产能的功效。
请配合图5、图6与图8所示,结合一供料装置5,该供料装置5进一步包括一封闭式刮槽51与一控制器52。封闭式刮槽51直接连接于该银浆或印墨注入口13,并设置有一控制器连接口511与一银浆或印墨输入口512。控制器52 连接于一气压产生装置53以及该控制器连接口511,其中,该气压产生装置53 并提供稳定压力至该控制器52与该压力筒54,压力筒54内储存有银浆或印墨。如此,气压产生装置53所提供的压力源可稳定提供压力桶54并持续稳定地将压力桶内储存的银浆或印墨持续地供给至封闭式刮槽51的银浆或印墨输入口 512,同时其气压产生装置53也提供的压力源至气源控制器52进行气源流量的调节,调整后的气源从控制器52输出的封闭式刮槽51的气源输入口511,进而控制小型腔体内的内部压力,进而控制实际精准印刷银浆或印墨的下墨量,也可控制出墨与否。也可采用图16所示的等量阀机构的剖面示意图,利用此等量阀机构作为印刷银浆或印墨的下墨量的控制,其包括一柱塞棒81与一壳体82,其中该柱塞棒81上设置一活塞块811,该活塞块811设置于该壳体82内的一气室 821,且该气室821被该活塞块811区分为一第一气室8211与一第二气室8212,该壳体82设置一驱动气压第一入口822、一驱动气压第二入口823、一材料入口824与一材料出口825,其中,该驱动气压第一入口822与与该第一气室连通 8211,该驱动气压第二入口823与该第二气室8212连通,该材料出口824对应位于该柱塞棒81的末端,且该活塞块811可于该驱动气压第一入口822及该驱动气压第二入口823间移动。当气体自驱动气压第一入口822进入后,使得该第一气室8211压力变大而推动活塞块811向下移动,以使柱塞棒推动印刷银浆或印墨往材料出口移动,反之,于驱动气压第二入口823充入气体使该第二气室8212气压大于该第一气室8211时,将会推动活塞块811往上移动,进而使柱塞棒81上移,而让印刷银浆或印墨得以再从材料入口进入至该柱塞棒81的下端,使得柱塞棒81于下次下移时得以定量推出固定的印刷银浆或印墨,在柱塞棒81下移推动时,材料入口也同时会被堵住或阻挡,故不会有过量输出的状况,再者,该驱动气压第一入口822及该驱动气压第二入口823所连接的气体输入装置,可通过软体设定控制,达到精准控制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系再提供一种墨匣出墨机构3,请配合图7所示,其特征在于设置一压电式喷嘴4于该墨匣出墨机构3的底部,由该压电式喷嘴4控制排出银浆或印墨的量与时间,以也可达到精准出墨控制的目的。
请再参阅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系应用于网印机中,其连结方式系将本实用新型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凭借该容置本体1上的卡榫12与该网印机卡合装置41上的卡槽43,由侧向插入互相卡合,而前述卡槽43与卡榫12的设计,也可配合网印机机台的设计改为正面插入卡合。
进可再如图3与图4所示,更于该卡合装置41上增设一组以上的弹性夹42,该弹性夹42的材质可为塑料或金属,凭借增设该弹性夹42夹合该容置本体1,已增加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稳定性。再者,也可增设数个螺丝41栓合该卡合装置41与网印机,使网印机与本实用新型的结合可更为稳固。
再者,该墨匣出墨机构3设计可为固定式或置换式,凭借可更换式的墨匣出墨机构3,当该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因印刷过程造成墨匣出墨机构3劣化时,即可替换一新的墨匣出墨机构3,延长该用于网版或金属版印刷设备的墨匣结构的使用寿命;且,凭借更换不同出口31大小的墨匣出墨机构 3,也可达到控制印刷银浆或印墨的下墨量,以配合各式网版及金属板印刷的不同需求。
由上述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可确实改善现有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当网印机印刷时,该容置本体1中的印刷银浆或印墨会因活塞62或是通过气压向下推挤,而可完全落下进行印刷。而该液位感知器S测得或推算印刷银浆或印墨的剩余量,让使用者可提前补充银浆或印墨量,而避免现有技术中因银浆或印墨量不足而降低印刷品质及合格率、并造成印刷成本的增加等情事发生,因而可达到提升合格率的效果可确实改善于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的问题。
也可如图9A所示,又,请参阅图9A所示的另一推进机构示意图,所述的该推进机构可为一双螺杆71与一马达(图未式)组成。凭借马达等转子机构件,结合并驱动该双螺杆71转动。而当双螺杆71转动时,可带动银浆或印墨经由双螺杆71的螺旋间隙下移,进而产生挤压位于双螺杆71下方的银浆或印墨,使得银浆或印墨得以输出。
双螺杆71可为非咬合型的螺杆排列,即如图9A与图9B,此种型式于转动时,沟内的银浆或是印墨将在各螺杆71间内流动。虽然是非咬合的型式,但是但仍会被另一个螺杆71的螺峰抚摸带走,类似自我清扫作用的效果,银浆或银墨滞留在螺峰的时间较短。
再参阅图9C,搭配异方向回转且为咬合状态时,各螺杆71的螺峰和螺谷会彼此咬合。如此,达到持续地将银浆或印墨送出。并可视情况加宽螺峰间隙,以增加传送量。也可如图9D的部份咬合型,因为咬合部的构造和压延用滚轮相同的关系所以受到压延,比起单纯剪断型的同方向回转,其分散混合性较佳。另外,此种型式对于导电银浆有合流不断反复前进的效果,故分配混合性佳。图9E为完全咬合型,银浆或是印墨由这个相接处流动而移至另一个螺杆71侧,显示近似为8字型的流动。图9F与图9G为完全咬合型,此种型式的剪断效果和分、合流效果较佳。另外,因为2支螺杆是以逆方向来回转着,所以其剪断量比异方向回转,部份咬合型还大,自我清扫性也佳。
为了使印刷银浆或印墨可更完整的被使用,双螺杆71可与该进料装置所相对应的槽体内部形状相符,使双螺杆71于旋转进给时,可有效的将印刷银浆或印墨完全挤带出,进而达到银浆或印墨流量的精准控制等特性。
再者,如图3配合图10至图12所示刮板15位于网版或金属版上的示意图,此二刮板15可分别设置于垂直于印刷方向的前、后两侧,彼此底端的间距H可从0.3微米(0.3mm)至100微米(100mm)。进者,此两片刮板15底端的水平高度也可为齐高或是如图11与图12所示,采取一高一低等设计。
本实施例的刮板15两两倾斜相对的设计,将具有双边刮墨的特性,无需额外使用回墨刀,再者,刮板15向中心倾斜的设计具有切断银浆或印墨等功能,使得堆积后的印刷品线形更加均匀。
而上述的态样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做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出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再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范围之内,任何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简单变换的等同方案,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