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压辊印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印辊吹气装置。
背景技术:2.现有的印辊在进行清理的过程中,可用以清理印辊上的顽固油墨、附着物等,但对于印辊表面上的碎片、碎屑不能进行很好的清理,仍有部分残留物滞留,使得刮墨刀在对印辊进行刮墨时,受残留物的影响,在油墨印刷的过程中易出现拖尾和串墨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印辊吹气装置,用以吹走印辊表面的残留物、碎屑等,确保印辊外表面的洁净,能够有效避免后续印刷过程中出现拖尾、串墨的现象。
4.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印辊吹气装置,包括转接件、固定件、中空的气杆,两个所述转接件分别固接于印刷装置两端的侧梁之上,所述气杆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件与位于所述印刷装置两端的所述转接件对接安装,所述气杆的一端节流,所述气杆的另一端设置节流阀,所述气杆朝向印辊的侧壁上设置多个气孔,使得通过所述节流阀释放进入气杆内的气流能够经由多个所述气孔吹向所述印辊的表面。
5.进一步的,所述转接件的一端与所述侧梁固接,所述转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固接,所述转接件的两端之间包括多个角度不一的弯折结构。
6.进一步的,所述固定件与所述气杆对接的一端设置有对接板,所述对接板垂直于所述固定件,使得所述气杆与所述印辊平行。
7.进一步的,所述气杆与所述节流阀分别对接于所述对接板的两侧,所述节流阀的输出端贯穿所述对接板与所述气杆的内腔连通。
8.进一步的,所述气杆的端部开设有对接孔 ,所述对接板对接所述气杆的一侧设置有对接环,所述对接环插入至所述对接孔内,所述节流阀的输出端通过所述对接环与所述气杆的内腔连通。
9.进一步的,所述气杆为中空的三棱柱,所述三棱柱的一个棱线朝向印辊与压辊的对接面,所述三棱柱中朝向所述印辊、所述压辊的两侧面为弧形面。
10.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气孔等间距分布于所述气杆上,多个所述气孔的轴心共线。
11.进一步的,对接孔与对接环之间设置螺纹紧固,用以微调所述气杆上所述气孔与所述印辊的相对位置。
12.进一步的,所述气杆设置所述节流阀的一端为进气端;所述气杆的节流一端为排气端。
13.进一步的,所述气杆位于刮刀装置作业时的后方。
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5.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印辊吹气装置,基于印刷装置两端的侧梁,架设与印辊平行的吹气管道,均匀开设吹气孔,朝向印辊进行吹气,使得印辊表面上所残留的碎屑、碎片等能
够被吹落,不再滞留至印辊的表面。
16.气杆位于应与压辊的对接面处,可有效的将残留的碎屑、碎片等吹落,有效避免进行二次压印、残留,在油墨印刷时产生串墨、拖墨现象。
附图说明
17.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印辊吹气装置的侧视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印辊吹气装置的正视;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印辊吹气装置的气杆的结构图
22.图中:1、转接件;2、固定件;3、对接板;4、气杆;5、刮刀装置;6、印辊;7、压辊;8、基座;9、节流阀;31、对接环;41、对接孔;42、气孔;51、刮刀。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和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在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另,设计方位的属于仅表示各部件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不是绝对位置关系。
2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印辊吹气装置,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主要包括转接件1、固定件2、中空的气杆4,两个转接件1分别固接于印刷装置两端的侧梁之上,气杆4的两端分别通过固定件2与位于印刷装置两端的转接件1对接安装,气杆4的一端节流,气杆4的另一端设置节流阀9,气杆4朝向印辊6的侧壁上设置多个气孔42,使得通过节流阀9释放进入气杆4内的气流能够经由多个气孔42吹向印辊6的表面。
25.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以印辊6顺时针转动方向为例,本技术的吹气装置位于刮刀装置5的作业区后方,刮刀装置5用以刮除印辊6印版空白部分的油墨。请参阅图1,对印辊6进行清理时,印辊6可顺时针转动,刮刀装置5上的刮刀51与气杆4处于印辊6的同侧,气杆4朝向印辊6的表面进行吹气,可将仍残留在印辊6表面的碎屑吹走。调整气杆4与印辊6的相对位置,使得被吹走的残留物不再附着在印辊6的表面。
26.可以理解的是,受到刮刀51的阻挡,被吹走的残留物可落于刮刀51的上表面。
27.本技术中,气杆4与印辊6并行设置,气杆4在使用时应当与印辊6保持平行,气孔42与印辊6的夹角可通过微调气杆4与固定件2之间的固接螺纹进行调整。
28.可以理解的是,气孔42对印辊6的吹气夹角可通过气杆4的转动实现微调,调节范围较小,不影响气杆4的固定状态即可。
29.本技术中,基于印刷装置两端的侧梁架设气杆4,架设结构包括转接件1、固定件2,转接件1的一端与侧梁固接,另一端则与固定件2固接,转接件1包括多个角度不一的弯折结
构,以调整固定件2的安装姿态,使得两个固定件2在对气杆4进行固定时,能够预留出合适的空间将气杆4置于印辊6与压辊7的对接处。
30.本技术中,气杆4的一端节流,为排气端;另一端则为进气端,设置节流阀9,用以控制气流的进入。气杆4朝向印辊6的侧壁上可开设多个气孔42,使得通过节流阀9释放进入到气杆4内的气流能够经由多个气孔42吹向印辊6的表面,对其上的碎屑、碎片等进行清理。可以理解的是,节流端也可以设置节流阀9进行节流控制或者进行封堵。
31.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为了确保气杆4的稳定性,在固定件2上设置有对接板3,对接板3垂直于固定件2设置,与气杆4的端面保持平行,使得气杆4的姿态能够始终与印辊6保持平行。
32.在进气端,节流阀9、气杆4分别对接至对接板3的两侧,节流阀9的输出端贯穿对接板3与气杆4的内腔连通,使得节流阀9释放的气流能够进入至气杆4内。
33.进一步的,气杆4的端口可开设对接孔,对接板3可在对接气杆4的一侧设置对接环31,对接环31可插入至对接孔41内,节流阀9的输出端则可通过对接环31的内径孔与气杆4实现气流的贯通。
34.可以理解的是,对接环31在于对接孔41对接的端面可以设置密封垫环,用以密封。对接环31在于节流阀9的输出端对接的端面可以设置密封垫环,用以密封。
35.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气杆4为中空结构,具体的在应用至压辊7与印辊6的对接处时,可为中空的三棱柱,以便于气杆4与印辊6的贴近。三棱柱的一条棱线可朝向印辊6与压辊7的对接面,该棱线的两个侧面则分别朝向印辊6、压辊7,可将这两个侧面设置为弧形面,其弧度可分别基于印辊6、压辊7的半径设计。
36.多个气孔42可等间距分布于气杆4上,且多个气孔42的轴心为共线状态,可形成多排气孔42,本技术的图示中仅以单排孔为例,如图4。
37.可以理解的是,气杆4的节流端的对接板3与气杆4之间的对接安装方式与气杆4的进气端相同,节流端可在对接板3的外侧设置封堵或者节流阀9。
38.本技术的气杆4与对接板3之间可设置螺纹进行固定连接,具体的,可在对接孔41与对接环31之间设置螺纹紧固。气杆4在紧固的过程中,可进行紧固程度的微调,从而实现气杆4上的气孔42与印辊6之间吹气角度的微调。
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含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0.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