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印和直印两用印花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纺织工业的印染机械,具体是指一种适用于棉、尼龙、涤纶等多种织物 的转移印花和直接印花两用印花设备,该设备能够实现高品质单面、双面转移印花和直接 印花。
【背景技术】
[0002] 印染工艺和机械门类众多、产品品种广泛。目前市场上的印花主要的印花工艺有 筛网印花,辊筒印花,台板印花,转移印花和数码喷墨印花,相应的设备主要是圆网印花机、 平网印花机、辊筒印花印花机、台板印花机、转移印花机、数码喷墨印花机等。早期我国的 印花大多采用辊筒印花,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内第一台定型的LM532滚筒印花机。之后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内定型生产了LMH551-140平网印花机。而国外1963年在国际纺 机展览会上(ITM),第一台圆网印花机的出现引起了一场轰动,圆网印花的应用像滚筒印 花一样,使纺织品的印花速度达到平网印花速度3-4倍。国内直到1985年,第一台定型的 LMH571A-180圆网印花机,才开始投入批量生产。然而随着社会技术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现 有技术逐渐无法满足市场上对高品质印染产品生产的需求以及社会上环保节约型生产加 工的需求。辊筒印花色彩艳度较差;台板印花虽然印花套色数目不受限制,且色框印制隔距 较长,不易产生搭色,但是生产劳动强较大,易产生刮浆不均匀;平网印花花色浓度鲜艳优 于滚筒印花,但是线条细度不明显,花样大小受限制;圆网印花由于受圆网结构的限制,印 制精细线条时效果不十分理想;转移印花难以克服转印纸张的消耗;数码喷墨印花生产效 率低,难以大批量低成本生产。各印花工艺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从印染行业发展趋势来 看,市场需要一种上墨量少,生产经济节约,且能实现高品质单面、双面印花的技术和设备, 以满足新趋势下的生产要求,且部分取代传统高消耗的印花工艺。
[0003] 目前新型印花技术的突破方向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寻求新型高品质的直接印花, 另一个是无纸化转移印花。新型高品质的直接印花技术的开拓方面,近期出现了图案线条 高精度的四分色直接印花技术。转移印花方面,传统的转移印花设备均无法摆脱转印纸这 类转印暂载体的消耗,近年来,一些单位也着手开发了一些无纸化的转移印花设备,例如 《印染》2003年第8期"无纸热转移印花技术"介绍了一种真丝、纯棉、涤棉织物的热转移印 花技术和以金属箱替代热转移纸的无纸热转移印花技术,其通过凹版印刷的方式将花纹印 制在环行金属钢带上;带有完整花纹的钢带与待印的布相贴同步经过热转印区,在此过程 中环带上的花纹被转印到布上,完成布的印花,在热转印区的出口处,环带与花布分离,花 布去成品筐,环带去残物清除区;在残物清除区,环带上的残物被清除并回收(待用),洁 净的环带进入印刷区的入口,开始新的循环,环带由此周而复始的循环,实现了无纸工艺。 公布号为CN101786373A所公开的一种无纸活性冷转移印花机,其机构采用了与传统以纸 张作为转印暂载体的转移印花机相似的结构,但采用了可循环利用的塑料带替代纸张作为 转印暂载体实现无纸化。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其一,公开的无纸转移印花技术方 案均是将金属箱或塑料带这些可循环利用的材料替代纸张,但是这些材料的表面张力均很 低,要将图案印制在金属箱或塑料带上需采用溶剂型油墨,生产过程有机溶剂挥发量大;其 次,如果要获得高精度的印刷效果,金属箱或塑料带表面需要进行电晕等方式的处理,而经 过循环利用几次后,塑料带表面处理效果消失从而导致印刷质量严重下降;再次,正如《印 染》2003年第8期"无纸热转移印花技术"文中所述"还需要攻克一些难关,如张力调控问 题",由于钢带和塑料带均非可拉伸可回弹的材料,然而转印过程中为了达到图案的精确定 位,图案线条的精细度的要求,不可避免地需要对转印暂载体进行张力控制,而由于钢带和 塑料带的循环往复的应用,循环次数越多,每次张力拉伸造成的钢带或塑料的微小形变将 累计放大,由于其拉伸不可恢复,因此超过一定循环次数,累计的形变将严重影响印花的品 质,故而实际生产时钢带和塑料带的更换也是较为频繁的,相对纸张,生产成本难以得到有 效的降低。
[0004] 随着印染行业对于印染生产节能减排的诉求进一步增强,在印花生产上,需要一 种替代传统印花的新型直接印花或无纸化转移印花的实用技术和设备。
【发明内容】
[0005]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表现图案精细线条轮廓,无纸张等转印暂载 体的消耗,不仅适用于直接印花,而且适用于转移印花的两用印花设备。
[0006]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种转印和直印两用印花设备,该设备由前处理装置和 印花装置构成。所述前处理装置为网纹辊上浆装置,所述印花装置由前后两个主辊组成,各 主辊配套印刷版辊,辊筒清洗装置和辊筒干燥装置。
[0007] 所述转印和直印两用印花设备的前处理装置,由网纹辊(45)和承压辊(46)组成, 所述前处理装置的承压辊(46)为独立承压辊,或以印花装置的主辊作为的承压辊;所述网 纹辊配套刮刀为封闭式刮刀(47)。
[0008] 所述转印和直印两用印花设备的印花装置的前主辊(3)和后主辊(7)的底辊为夹 层式无缝钢辊,内里配备导热油加热器,加热温度为室温_90°C,辊筒表面包覆无缝橡胶。
[0009] 所述转印和直印两用印花设备的前主辊(3)和后主辊(7)的直径为600-1800mm, 两个主辊的直径大小无需相同。
[0010] 所述转印和直印两用印花设备的主辊的辊筒表面包覆无缝橡胶,橡胶为天然橡 胶,或丁苯橡胶,或聚氨酯橡胶,对水性墨水亲和性好,表面邵氏硬度为80-90度。
[0011] 所述转印和直印两用印花设备的前后两个主辊,前主辊(3)为主动辊,由电机驱 动顺时针旋转,后主辊(7)为被动辊,可水平前后平移,经同步齿轮机构与主动辊保持同步 反向旋转,液压缸安装在后主辊(7)上,通过液压缸加压实现后主辊(7)与前主辊(3)间压 力密合。
[0012] 所述转印和直印两用印花设备,其印刷装置(1)的印刷版辊为凹版或柔版版辊 (5),印刷版辊配套封闭式刮刀(47),印刷版辊以主辊的轴心为圆心,沿主辊圆周分布,印刷 版辊加压的矢量方向指向主辊的轴心;在空间允许范围内,可安装2-8套色印刷装置(1), 印刷装置(1)的印刷版辊通过伺服电机同步,各套色印刷版辊之间安装红外加热器(6)。
[0013] 所述转印和直印两用印花设备的转移印花的应用方法:
[0014] 所述用于转移印花的转印和直印两用印花设备的前处理装置,由网纹辊(45)和 承压辊(46)组成,所述前处理装置的承压辊(46)为独立承压辊;所述网纹辊配套刮刀为封 闭式刮刀(47)。
[0015] 待印织物(2)经过前处理装置处理后,由牵引辊(4)导入前后主辊之间,前主辊 (3)是由底辊为无缝钢管组成的夹层式空腔,空腔内有螺旋导向片,底辊外包覆耐高温、耐 腐蚀的高品质橡胶,前主辊(3)两端的轴通过轴承和法兰固定在墙板(15)上,其一端伸出 端安装有链轮,链轮与固定在墙板(15)上电机的链轮形成传动;后主辊(7)是由底辊为 无缝钢管组成的夹层式空腔,空腔内有螺旋导向片,底辊外包覆耐高温、耐腐蚀的高品质橡 胶;后主辊(7)的两端的轴上的自制轴承座固定在直线导轨上,直线导轨固定在墙板(15) 上,在直线导轨外有齿条固定在墙板(15)上,与后主辊(7)的轴上的齿轮形成配合;两个 液压缸分别与两端的自制轴承座连接,后主辊(7)可横向移动,靠压前主辊(3),紧压织物 (2),根据织物(2)厚薄,线压力控制在10_80kg/cm,线速度控制在5-60m/min;前后主辑空 腔内有螺旋导向片,内里配备导热油加热器,前后主辊轴头的两端安装旋转接头,保证进出 导热油,由电加热对腔内加热油进行加热,根据织物(2)和染料墨水品种,加热温度控制在 室温-90°C。
[0016] 织物(2)在前后主辊紧压过程中实现印花,如果前主辊(3)橡胶表面承印图案,则 织物(2)实现单面印花;如果前后主辊橡胶表面均承印图案,则织物(2)实现双面印花;如 果前主辊(3)橡胶表面承印单色满底图,则织物(2)实现单面染色效果;如果前后主辊橡胶 表面均承印单色满底图,则织物(2)实现双面染色效果。
[0017] 该设备由凹版或柔版版辊(5)印刷装置(1)实现前后主辊橡胶表面的图案印刷, 所述凹版印刷装置(1)是由版辊(20),封闭式刮刀(47)和推进装置组成;所述柔版印刷装 置⑴是由版辊(20),传墨辊(44),封闭式刮刀(47)和推进装置组成。
[0018] 其中凹版印刷装置(1)的凹版版辊(20)是由小墙板(17)安装在两边的墙板(15) 上,小墙板(17)上安装有直线导轨(18),支撑板(19)安装在直线导轨(18)上,版辊(20)通 过轴承和端盖(29)固定在支撑板(19)上,通过盖板(21)把版辊(20)固定在支撑板(19) 上,版辊(20)的一端伸出轴通过联轴器(41)与伺服电机(39)相连接,伺服电机(39)通过 底座(40)固定在支撑板(19)上;柔版印刷装置⑴柔版版辊(20)和传墨辊(44)是由小 墙板(17)安装在两边的墙板(15)上,小墙板(17)上安装有直线导轨(18),支撑板(19)安 装在直线导轨(18)上,版辊(20)和传墨辊(44)通过轴承和端盖(29)固定在支撑板(19) 上,通过盖板(21)把版辊(20)和和传墨辊(44)固定在支撑板(19)上,版辊(20)的一端 伸出轴通过联轴器(41)与伺服电机(39)相连接,伺服电机(39)通过底座(40)固定在支 撑板(19)上;
[0019] 所述封闭刮刀是由密封舱(24)的上下两端通过压板(22)固定有刮刀(23),密封 舱(24)两端有密封条进行封闭,与版辊(20)或传墨辊(44)形成密封;密封舱(24)通过合 页与支撑架(25)进行连接,支撑架(25)内有小气缸通过顶块与密封舱接触,支撑架(25) 两边固定有涡轮(37)与丝杠(36)连接,丝杆(36) -端通过带座轴承(38)固定在支撑板 (19) 上,丝杠(36)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端盖与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