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盒以及带打印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437664阅读:来源:国知局
度方向的侧方即上侧呈大致矩形形状地突出而成的。多个检测凸部109以与多个标签部105 —对一地对应的方式,且与多个标签部105以相同间距沿带长度方向设置。
[0070]各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前端部109a相对于各标签部105的标签前端部105a在带长度方向上位于送出方向下游侧,其中,检测前端部109a是检测凸部109的带送出前端侧、即标签带101的送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标签前端部105a是标签部105的带送出前端侧、即标签带101的送出方向下游侧的端部。
[0071]另一方面,各检测凸部109的检测后端部109b相对于各标签部105的标签后端部105b在带长度方向上位于相同位置,其中,检测后端部10%是检测凸部109的送出终端侧、即送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标签后端部105b是标签部105的送出终端侧、即送出方向上游侧的端部。
[0072]标签带101构成为包含衬纸带107以及打印带106,打印带106经由粘合剂以能够剥离的方式粘贴在衬纸带107的正背面中的一侧的面、即衬纸面107a(参照图15)。在衬纸面107a上,为了容易地将打印带106剥离而进行了例如硅加工(> 1J 3 >加工)。衬纸带107及打印带106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纸、树脂等。打印带106的透光性比衬纸带107低。
[0073]如上所述,衬纸面露出部153具有沿带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环状露出部154以及连接环状露出部154彼此的多个连接露出部155。多个环状露出部154留有余地地设置在带宽度方向的两侧方。
[0074]设于各环状露出部154的内侧的打印带106成为上述标签部105。此外,设于多个环状露出部154的带宽度方向的两侧方的打印带106成为非标签部120。S卩,打印带106具有多个标签部105以及2个非标签部120。
[0075]各标签部105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采取具有长轴的圆形(参照图3中的(a))、圆角矩形(参照图3中的(b))、圆形(参照图3中的(C))等各种形状。
[0076]非标签部120设于标签带101的第I侧边部151侧以及第2侧边部152侧双方。此外,各非标签部120在带长度方向上连续设置。
[0077]衬纸面露出部153例如通过下述方式形成:将打印带106按衬纸面露出部153的形状冲切,并将被冲切的部分的打印带106从衬纸带107上去除、即掀起(力只上(f )。另夕卜,环状露出部154彼此通过连接露出部155而连接,由此能够连续进行打印带106的掀起。
[0078]这样构成的标签带101的各部分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定,但在下面示出标签带101的一例。
[0079]?包含检测凸部109在内的标签带101的带宽度(以下也称为“第I带宽度W1”):42mm
[0080].除去检测凸部109后的标签带101的带宽度(以下也称为“第2带宽度W2”):36mm
[0081]?从检测前端部109a至标签前端部105a的、以朝向带长度方向上的送出方向上游侧的距离为正的距离(以下也称为“第I距离SI”):2.5mm
[0082].标签部105的带宽度方向的尺寸A:25mm
[0083].标签部105的下端部与标签带101的下端部之间的尺寸B:5.5mm
[0084].非检测凹部110的带长度方向的尺寸G:16.7mm
[0085].环状露出部154的露出宽度Ml:2mm
[0086].连接露出部155的露出宽度M2:5mm
[0087]另外,标签部105的带长度方向的尺寸C根据标签部105的形状而不同。伴随于此,检测凸部109的带长度方向的尺寸E根据标签部105的形状而不同。
[0088]标签制作装置I能够对各标签部105进行无边缘打印、即在标签部105的周缘部不产生空白的打印(参照图12)。因此,对于各标签部105,向带长度方向的两侧以及带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伸出规定的尺寸、例如Imm的范围成为打印范围156。
[0089]此外,在后面对细节进行叙述,装置主体200基于各检测凸部109、即检测前端部109a以及检测后端部10%的通过检测,来控制标签带101的输送。装置主体200如果检测到检测前端部109a的通过,则在将标签带101输送了打印空白宽度N之后,开始对各标签部105进行打印。此外,装置主体200如果检测到检测后端部10%的通过,则在将标签带101输送了切断空白宽度Q之后,将标签带101切断。S卩,在标签带101中,比检测前端部109a靠送出方向上游侧打印空白宽度N的位置是打印开始位置111,比检测后端部10%靠送出方向上游侧切断空白宽度Q的位置是切断位置112。打印空白宽度N是例如1.5_,切断空白宽度Q是例如2.5mm。此外,在装置主体200的发货时等对打印空白宽度N及切断空白宽度Q的值进行调整。此外,用户也能够在打印数据制作装置中,对打印空白宽度N及切断空白宽度Q的值进行调整。
[0090]另外,也可以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检测凸部109的位置设置非检测凹部110,并且在非检测凹部I1的位置设置检测凸部109,装置主体200基于检测后端部10%的通过检测,开始对各标签部105进行打印,并且基于检测前端部109a的通过检测,将各标签部105切断。
[0091]参照图4至图7对带盒100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带盒100的厚度方向也称为“上下”,带盒100的宽度方向也称为“左右”,带盒100的进深方向也称为“前后”。当然,这些方向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在本发明的实施中,不限定于这些方向。
[0092]如图4至图7所示,在盒壳体104中,使上壳体113与下壳体114对接且能够分离地接合。上壳体113由顶壁部115以及在顶壁部115的周缘部突出设置的上周壁部116构成,下壳体114包含底壁部117以及在底壁部117的周缘部突出设置的下周壁部118而构成。顶壁部115与底壁部117相互对置。另外,上壳体113由半透明的树脂构成,下壳体114由遮光性(例如黑色不透明)的树脂构成。
[0093]在盒壳体104内,在后侧收纳有带卷筒157,在前侧右方收纳有墨带送出卷轴122以及墨带卷绕卷轴123,在左端部收纳有压辊103。
[0094]带卷筒157中,标签带101以打印带106侧为外侧,并且以能够送出的方式呈卷状地卷绕在带芯121上。带卷筒157将设有检测凸部109的第I侧边部151作为顶壁部115侧,将第2侧边部152作为底壁部117侧,带卷筒157收纳于盒壳体104。即,标签带101的第I侧边部151侧的端面被上壳体113的顶壁部115覆盖,标签带101的第2侧边部152侧的端面被下壳体114的底壁部117覆盖。
[0095]另一方面,在墨带送出卷轴122上以能够送出的方式卷绕有墨带102,在墨带卷绕卷轴123上卷绕有从墨带送出卷轴122送出的墨带102。
[0096]为了将标签带101排出到盒壳体104夕卜,而在盒壳体104的左侧面、即上周壁部116以及下周壁部118的左侧面上,沿上下形成长的缝隙状的带送出口 124。此外,在盒壳体104的左前角部,上下贯通地形成有供后述的打印头225贯穿插入的头开口 125。
[0097]上壳体113的顶壁部115由高壁部126、低壁部127、垂直壁部128构成。高壁部126在俯视时形成于带卷筒157以及墨带送出卷轴122所处的区域。低壁部127在墨带卷绕卷轴123以及压辊103所处的区域,形成为比高壁部126低一段,即靠向底壁部117。垂直壁部128呈大致横“ Γ ”字状地延伸,并且连接高壁部126与低壁部127
[0098]低壁部127具有:卷轴壁部158,其设有墨带卷绕卷轴123 ;以及辊壁部159,其设有压辊103。卷轴壁部158以及头开口 125的上方成为四周被上周壁部116的上端部以及垂直壁部128包围、且俯视时呈大致矩形形状的凹状空间131。辊壁部159连接上周壁部116的左侧的前后大致中间部与垂直壁部128的左端部。此外,辊壁部159在比后述的光传感器206靠下侧的位置,与光传感器206对置(参照图11)。辊壁部159连接上周壁部116与垂直壁部128,由此能够提高上周壁部116以及垂直壁部128的强度。
[0099]带盒100在形成有高壁部126的区域内,是与第I带宽度Wl相对应的厚度。另外,经由半透明的高壁部126,能够视觉确认卷绕在带芯121上的标签带101的余量。
[0100]另一方面,带盒100在形成有低壁部127的区域内,是与第2带宽度W2相对应的厚度。因此,在低壁部127的辊壁部159上形成有缝隙状的露出开口 133,以使得伴随着标签带101的送出,多个检测凸部109在上方依次露出。辊壁部159夹着露出开口 133具有处于标签带101的打印带106侧的打印带侧壁部161以及处于衬纸带107侧的衬纸带侧壁部 162。
[0101]通过在辊壁部159上设置露出开口 133,能够在标签带101的正背两面侧设置辊壁部159、即打印带侧壁部161以及衬纸带侧壁部162。因此,与只在标签带101的正背面中的一侧设置辊壁部159的情况相比,辊壁部159的面积变大,能够进一步提高上周壁部116以及垂直壁部128的强度。
[0102]在垂直壁部128上,形成有用于伴随着标签带101的送出而使多个检测凸部109依次通过的通过口 132。形成于辊壁部159的露出开口 133连接通过口 132与带送出口124。关于露出开口 133,使其与标签带101的余量的变动相应地、即与对应于带芯121上卷绕的标签带101的量的输送路径的变动相应地,将通过口 132侧、即送出方向上游侧形成为宽幅。
[0103]此外,在露出开口 133的送出方向上游侧端部,以从通过口 132的缘部向送出方向下游侧呈肋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前后一对带罩部134。S卩,一对带罩部134在露出开口133的送出方向上游侧端部处,从打印带侧壁部161的缘部以及衬纸带侧壁部162的缘部分别向上方突出设置。一对带罩部134的高度比垂直壁部128的高度稍微低。因此,一对带罩部134的上端部相比于高壁部126的上端部位于下侧。
[0104]在露出开口 133处,在比带罩部134的送出方向的下游端、即罩部下游端134a(参照图12中的(a))靠上游侧的位置,从露出开口 133向上方突出的各检测凸部109被一对带罩部134覆盖了打印带106侧以及衬纸带107侧。另一方面,在露出开口 133处,在比罩部下游端134a靠下游侧的位置,从露出开口 133向上方突出的各检测凸部109以能够利用光传感器206进行通过检测的方式露出。S卩,罩部下游端134a与带送出口 124之间成为使各检测凸部109向上方露出的露出区域135,以便利用光传感器206检测各检测凸部109的通过。露出区域135设置于送出方向上与压辊103重叠的位置。在露出区域135的送出方向上游侧设有上述通过口 132,在露出区域135的送出方向下游侧设有上述带送出口 124。
[0105]另外,在后面对细节进行叙述,在带盒100中,各检测凸部109的上端部、即作为检测凸部109的带宽度方向的侧端部的凸部侧端部109c相比于辊壁部159位于上侧。此外,各非检测凹部110的上端部、即作为非检测凹部110的带宽度方向的侧端部的非检测侧端部IlOc相比于辊壁部159位于下侧(参照图13中的(a))。
[0106]另一方面,在下壳体114的底壁部117上突出设置有引导壁136,以使得除去压辊103与打印头225对置的部分外包围头开口 125的四周。在引导壁136的上端面的多个位置,形成有供形成于上壳体113的卡合销(省略图示)卡合的引导卡合孔137。从墨带送出卷轴122送出的墨带102沿引导壁136的外周面环绕,并卷绕在墨带卷绕卷轴123上。另夕卜,墨带102具有与第2带宽度W2大致相同的宽度。
[0107]此外,在底壁部117上突出设置有细长的板状的拉入防止部138,该拉入防止部138设于比压辊103靠送出方向上游侧的位置、且位于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