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6046发布日期:2018-06-12 21:30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纸,主要用于折叠成特定的造型,并可利用该特定造型进行多种变换。



背景技术:

折纸是一种以纸张折成各种不同形状的艺术活动。对于儿童来讲,折纸游戏可以锻炼孩子手指的灵活性,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折纸必须一步一步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可以养成按步骤、有顺序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由于折纸的可塑性极强,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所以,通过折纸可以发展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生活中的物品、小动物、交通工具等变成形象的折纸,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对于成年人来讲,折纸游戏可以活跃手指、放松眼睛、放空大脑,帮助放松和减压。对于老人来讲,折纸游戏不但可以帮助他们开动脑筋、活跃思维,从而达到手、眼、脑三位一体的综合协调,还可以预防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有些疗养院,就以折纸作为病人康复的治疗途径。

现有的折纸玩具主要集中于将特定纸张折叠成特定的造型,造型成型之后不能进行多种变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折纸,该折纸折叠成特定的造型并进行拼接后,可进行多种变换,可提高趣味性、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折纸,包括呈矩形的纸张本体,在所述本体上设有Y条第一折线,所述Y为自然数,所述第一折线将纸张均分为Y+1个矩形条,每一所述矩形条的宽度为d1,在每一所述矩形条内设有与第一折线平行的第二折线,所述第二折线将对应的矩形条均分为两部分;在每一所述矩形条内都设有M个折线组,每一所述折线组均包括相互垂直的两条第三折线、以及首尾连接成正方形的四条第四折线,每一所述第三折线与第二折线之间的夹角α=45°,每一折线组中两条第三折线的相交点Q均位于对应矩形条的第二折线上;每一所述第四折线与第二折线的夹角β=45°,每一折线组中四条第四折线围成的正方形的中心点P也位于对应矩形条的第二折线上;每一折线组中所述相交点Q与正方形中心点P之间的间距d2=d1,所有折线组中相交点Q与正方形中心点P之间的顺序均相同;每一所述折线组的长度为L1,所述纸张本体的长度L2=M*L1,所述M为整数或者带小数;所有矩形条上的第一折线、第二折线、第三折线和第四折线布置均完全相同。

采用上述折纸,在实际使用中,第三折线均谷折、第四折线均山折,位于正方形内的第二折线均谷折,位于正方形外的第二折线均山折,位于每一折线组两第三折线端头之间的第一折线均山折,位于第三折线端头与第四折线端头之间的第一折线均谷折,从而形成由M个三角组合构成的三角链,每一完整的所述三角组合均包括下三角和上三角。将折叠后的折纸展开,则呈现出蜂窝状,将多个折纸的下三角粘贴呈闭合的环状即形成一个圆形的造型,将该圆形造型由内向外或者由外向内翻折,每一翻折即可形成一个独特的造型;当矩形条的数量和折线组的数量发生变化时,产生的造型又会发生变化;并且对于两端不能构成完整上三角或者下三角的折线,可以不予折叠,产生的造型又能发生变化,从而提供了一种可进行多种变换、趣味性更强、更有利于拓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折纸。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折线、第二折线、第三折线和第四折线均为印刷线。

作为优选,所述Y=3,M=1.382,所述折线组从矩形条的左端开始向右布置,并且每一所述折线组中的所述相交点Q位于正方形中心点P的左边。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纸张本体上设置第一折线、第二折线、第三折线和第四折线,并对各个折线的位置关系进行设计,从而提供了一种可进行多种变换、趣味性更强、更有利于拓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折纸,具有构思巧妙、生产容易和生产成本低等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折叠后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的使用状态之一。

图9为图6的使用状态之二。

图10为图6的使用状态之三。

附图标记:第一折线1、第二折线2、第三折线3、第四折线4、矩形条5、下三角6、上三角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包括呈矩形的纸张本体,在所述本体上设有Y条第一折线1,所述Y为自然数,所述第一折线1将纸张均分为Y+1个矩形条5,每一所述矩形条5的宽度为d1。在每一所述矩形条5内设有与第一折线1平行的第二折线2,所述第二折线2将对应的矩形条5均分为两部分。

如图1所示,在每一所述矩形条5内都设有M个折线组,每一所述折线组均包括相互垂直的两条第三折线3、以及首尾连接成正方形的四条第四折线4。每一所述第三折线3与第二折线2之间的夹角α=45°,每一折线组中两条第三折线3的相交点Q均位于对应矩形条5的第二折线2上。每一所述第四折线4与第二折线2的夹角β=45°,每一折线组中四条第四折线4围成的正方形的中心点P也位于对应矩形条5的第二折线2上。每一折线组中所述相交点Q与正方形中心点P之间的间距d2=d1,所有折线组中相交点Q与正方形中心点P之间的顺序均相同。每一所述折线组的长度为L1,所述纸张本体的长度L2=M*L1,所述M为整数或者带小数。所有矩形条5上的第一折线1、第二折线2、第三折线3和第四折线4布置均完全相同。所述第一折线1、第二折线2、第三折线3和第四折线4均为印刷线。

如图2所示,在实际使用中,第三折线3均谷折、第四折线4均山折,位于正方形内的第二折线2均谷折,位于正方形外的第二折线2均山折,位于每一折线组两第三折线3端头之间的第一折线1均山折,位于第三折线3端头与第四折线4端头之间的第一折线1均谷折,从而形成由M个三角组合构成的三角链,每一完整的所述三角组合均包括下三角6和上三角7。将折叠后的折纸展开,则呈现出蜂窝状。将多个蜂窝状的最外侧下三角6粘贴呈闭合的环状即形成一个圆形的造型,将该圆形造型由内向外或者由外向内翻折,每一翻折即可形成一个独特的造型。Y和M的数值不做限定,Y可以为0、1、2、5、7等自然数;M可以为1、2、3、8、10等整数,也可以为1.2、2.7等带小数,当矩形条5的数量和折线组的数量发生变化时,产生的造型又会发生变化。并且,对于两端不能构成完整上三角7或者下三角6的折线,可以不予折叠,产生的造型又能发生变化。

实施例一: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Y=0,矩形条5有一个,M=1.382,所述折线组从矩形条5的左端开始向右布置,并且每一所述折线组中的所述相交点Q位于正方形中心点P的左边。实际使用中将多个矩形条5折叠后形成的下三角6粘贴构成闭合的环形,即可构成圆形的造型。

实施例二:

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Y=3,矩形条5有四个,M=1.382,所述折线组从矩形条5的左端开始向右布置,并且每一所述折线组中的所述相交点Q位于正方形中心点P的左边。

实际折叠时,最右端不能构成完整下三角6的第三折线3不予折叠。将五个图7所示矩形条5的最外侧下三角6粘贴构成闭合的环状,即可形成如图8所示的圆形造型。将图8造型的下部向中间收拢、中部随即向上供起,即可变换成如图9所示的圆形造型。将图9造型的上端向外翻展,即可变换成如图10所示的圆形造型。将图8造型的中部向下压,又能变换出新的造型。事实上,利用纸张的韧性和强度,将图8造型由内向外或者由外向内翻转任一角度,均可产生不一样的造型,在此不做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