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教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5154发布日期:2019-04-20 03:1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教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台服务主机,采用总线拓扑连接在后台服务主机上、且每一教室内设有至少一台的教学计算机,以及均与教学计算机通信连接的投影仪、摄像头和电子班牌;所述摄像头安装在教室墙壁上并且能拍摄到教室内的全景图像;

所述电子班牌悬挂在教室门外,并且该电子班牌包括设有两个安装孔的基座(1),贴合在基座(1)上、用于显示班级信息的LCD显示屏(2),设置在基座(1)内的控制电路板(3),以及与控制电路板(3)电气连接、用于学生身份信息识别的NFC识别器(4);

所述控制电路板(3)包括与NFC识别器(4)连接的MCU处理器,均与MCU处理器连接的供电电路、存储器、通信接口和蓄电池;所述供电电路与蓄电池连接,用于对蓄电池进行充电,并且所述供电电路与NFC识别器连接;所述通信接口与教学计算机采用通信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包括具有两输入两输出的桥式整流器D1,具有电源输入端VIN、接地端GND、使能接地端EPAD、升压电容端BOOT、高偏功率源极PH和反馈电压端VSEN引脚的电源转换芯片U1,连接在桥式整流器D1与交流市电之间的电源开关K1,并联后一端与桥式整流器D1的一输出连接、且另一端接地的充电电容C1、充电电容C2和充电电容C3,并联后连接在电源转换芯片U1的电源输入端VIN与接地端GND之间的充电电容C4和充电电容C5,连接在电源转换芯片U1的升压电容端BOOT与高偏功率源极PH之间的充电电容C6,一端连接在电源转换芯片U1的高偏功率源极PH上、且另一端接地的电源指示发光二极管VD2,一端连接在充电电容C6与电源指示发光二极管VD2之间的滤波电感L1,连接在滤波电感L1的另一端与电源转换芯片U1的反馈电压端VSEN之间的分压电阻R1,一端与电源转换芯片U1的反馈电压端VSEN连接、且另一端接地的滑动电阻R2,以及一端连接在滤波电感L1与分压电阻R1之间、且另一端接地的稳压电容C7;所述桥式整流器D1的另一输出端接地,并且电源转换芯片U1的电源输入端VIN连接在桥式整流器D1一输出与充电电容C1之间;所述电源转换芯片U1的使能接地端EPAD与接地端GND连接并接地;所述NFC识别器和MCU处理器均连接在分压电阻R1与稳压电容C7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还包括连接在市电与电源开关K1之间的交流定时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路包括具有电源输入端VIN、接地端GND、使能接地端EPAD、升压电容端BOOT、高偏功率源极PH和反馈电压端VSEN引脚的电源转换芯片U2,输入与市电交流电连接的变压器T1,输入与变压器T1的输出连接的桥式整流器D3,并联后一端与电源转换芯片U2的电源输入端VIN连接、且另一端与电源转换芯片U2的接地端GND连接的充电电容C8和充电电容C9,连接在电源转换芯片U2的升压电容端BOOT和高偏功率源极PH之间的滤波电容C10,一端与电源转换芯片U2的高偏功率源极PH连接、且另一端接地的发光二极管D5,串联后连接在电源转换芯片U2的反馈电压端VSEN和高偏功率源极PH之间的滤波电感L2和分压电阻R7,一端与电源转换芯片U2的反馈电压端VSEN连接、且另一端接地的滑动电阻R8,一端连接在滤波电感L2与分压电阻R7之间、且另一端接地的稳压电容C11,分别与滤波电感L2和分压电阻R7连接的第一输出端口Port1,以及与桥式整流器D3的输出连接的整流保护电路;所述电源转换芯片U2的接地端GND与使能接地端EPAD连接并接地;所述电源转换芯片U2的电源输入端VIN与桥式整流器D3的输出连接,并且第一输出端口Port1均与NFC识别器和MCU处理器的电源输入引脚连接;所述整流保护电路包括串联后连接在桥式整流器D3的两输出之间的分压电阻R3、单向二极管D4和分压电阻R4,栅极连接在分压电阻R4与单向二极管D4之间的场效应管VT1,一端与电源转换芯片U2的电源输入端VIN连接、且另一端与场效应管VT1的漏极连接的分压电阻R5,一端与场效应管VT1的漏极连接的分压电阻R6,以及栅极与分压电阻R6的另一端连接、且源极与场效应管VT1的源极连接的场效应管VT2;所述场效应管VT2的漏极与电源转换芯片U2的接地端GND连接,并且场效应管VT1的源极连接在桥式整流器D3的输出与分压电阻R4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智能教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MCU处理器的型号为STM32F429IGT6。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