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97262发布日期:2020-04-21 22:29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用户对屏占比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由于需要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听筒以及红外感应元件等。现有技术中,可通过在显示屏上开槽(notch)或开孔,外界光线可通过屏幕上的开槽或开孔进入位于屏幕下方的感光元件。但是这些电子设备均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屏,并不能在整个屏幕的各个区域均进行显示,例如其前置摄像头对应区域不能显示画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实现显示面板的至少部分区域可透光且可显示,便于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以及位于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之间的过渡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像素单元,位于第一显示区;第三像素单元,位于过渡显示区;第一像素电路单元,位于过渡显示区,第一像素电路单元与第一像素单元电连接,用于驱动第一像素单元显示;以及第三像素电路单元,位于过渡显示区,第三像素电路单元与第三像素单元电连接,用于驱动第三像素单元显示,其中,过渡显示区分为多个子区,每个子区为对应一个第三像素单元所占据的区域,每个子区容纳对应第三像素单元所电连接的第三像素电路单元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子区呈多行多列排布,第三像素电路单元呈多行多列排布,每行第三像素电路单元中,相邻第三像素电路单元之间具有第一间隔区域,第一像素电路单元位于第一间隔区域。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相邻行的第三像素电路单元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区域,第一像素电路单元通过延伸于第二间隔区域的引线与第一像素单元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每个第一像素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每个第一子像素包括第一像素电极、位于第一像素电极上的第一发光结构以及位于第一发光结构上的第一公共电极,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每个第一像素电路与对应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像素电极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每个第一子像素中,第一像素电极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第一发光结构的数量与第一像素电极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一子像素的全部第一像素电极相互电连接,并与同一第一像素电路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显示面板包括衬底,每个第一像素电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由一个第一图形单元组成或由两个以上第一图形单元拼接组成,第一图形单元包括从由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葫芦形、矩形组成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每个第一发光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由一个第二图形单元组成或由两个以上第二图形单元拼接组成,第二图形单元包括从由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葫芦形、矩形组成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每个第三像素单元包括多个第三子像素,每个第三子像素包括第三像素电极、位于第三像素电极上的第三发光结构以及位于第三发光结构上的第三公共电极,每个第三像素电路单元包括多个第三像素电路,每个第三像素电路与对应第三子像素的第三像素电极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每个第三子像素中,第三像素电极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第三发光结构的数量与第三像素电极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三子像素的全部第三像素电极相互电连接,并与同一第三像素电路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与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不同,过渡显示区的像素密度与第一显示区或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相同。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根据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在第一显示区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实现例如摄像头的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同时第一显示区能够显示画面,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面积,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面屏设计。用于驱动第一像素单元显示的第一像素电路单元位于过渡显示区,从而减少第一显示区内的布线结构,进而提高第一显示区的透光率。

过渡显示区分为多个子区,每个子区容纳对应第三像素单元所电连接的第三像素电路单元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过渡显示区的各第三像素电路单元处于对应驱动的第三像素单元所占据的区域内,第三像素电路单元与对应第三像素单元的位置较近,便于两者电连接,避免了需要通过较长的引线实现两者的电连接,从而能够在过渡显示区节省出更多布线空间,方便用于连接第一像素电路单元和第一像素单元的引线的布置,避免第一像素电路单元、第三像素电路单元在过渡显示区的布线冲突问题。过渡显示区具有更多空间布置用于连接第一像素电路单元和第一像素单元的引线,进而能够布置更多数量的该引线,为提高第一显示区像素密度提供驱动基础。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p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a、图3b以及图3c是图1中q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1中r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2中m-m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3a中n-n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种替代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过渡显示区的俯视的局部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9示出图8中z-z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发明,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诸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上,需要在设置显示面板的一侧集成诸如前置摄像头、红外光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等感光组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上述电子设备上设置透光显示区,将感光组件设置在透光显示区背面,在保证感光组件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实现电子设备的全面屏显示。

为提高透光显示区的透光率,可以在透光显示区和非透光显示区之间设置过渡显示区,从而可以将原本位于透光显示区的像素电路设置在过渡显示区中。然而,过渡显示区既需要放置用于驱动过渡显示区的子像素显示的像素电路,又需要放置用于驱动透光显示区的子像素显示的像素电路,对过渡显示区内各像素电路的合理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各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面板。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示意图。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以及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之间的过渡显示区ta。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具有围绕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的非显示区na。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

本文中,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等于15%。为确保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15%,甚至大于40%,甚至具有更高的透光率,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aa1的至少部分功能膜层的透光率均大于80%,甚至至少部分功能膜层的透光率均大于9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100在第一显示区aa1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实现例如摄像头的感光组件的屏下集成,同时第一显示区aa1能够显示画面,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积,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面屏设计。

图2是图1中p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a、图3b以及图3c是图1中q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其中为清楚示出过渡显示区ta的结构,图3a、图3b、图3c分别将不同的部分结构隐去示出。图4是图1中r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像素单元pu1、第二像素单元、第三像素单元pu3、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第二像素电路单元以及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

第一像素单元pu1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第二像素单元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第三像素单元pu3位于过渡显示区ta。

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位于过渡显示区ta,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与第一像素单元pu1电连接,用于驱动第一像素单元pu1显示。

第二像素电路单元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第二像素电路单元与第二像素单元电连接,用于驱动第二像素单元显示。

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位于过渡显示区ta,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与第三像素单元pu3电连接,用于驱动第三像素单元pu3显示。

如图3a、图3b以及图3c,过渡显示区ta分为多个子区sa,图3a、图3b以及图3c中以虚线示出各子区sa的边界。每个子区sa为对应一个第三像素单元pu3所占据的区域。其中,每个子区sa容纳对应第三像素单元pu3所电连接的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

为清楚示出过渡显示区ta的结构,图3a中隐去了引线结构,便于示出每个子区sa内具有第三像素单元pu3、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以及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图3b中隐去了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便于示出每个子区sa内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与对应第三像素单元pu3的电连接关系。如图3b,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通过过孔以及少量的引线与第三像素单元pu3电连接。图3c中隐去了第三像素单元pu3,便于示出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与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的相对位置关系。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用于驱动第一像素单元pu1显示的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位于过渡显示区ta,从而减少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布线结构,进而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

过渡显示区ta的各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处于对应驱动的第三像素单元pu3所占据的区域内,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与对应第三像素单元pu3的位置较近,便于两者电连接,避免了需要通过较长的引线实现两者的电连接,从而能够在过渡显示区ta节省出更多布线空间,方便用于连接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和第一像素单元pu1的引线的布置,避免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在过渡显示区ta的布线冲突问题。过渡显示区ta具有更多空间布置用于连接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和第一像素单元pu1的引线,进而能够布置更多数量的该引线,为提高第一显示区aa1像素密度(pixelsperinch,ppi)提供驱动基础。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aa1的像素密度与第二显示区aa2的像素密度不同,过渡显示区ta的像素密度与第一显示区aa1或第二显示区aa2的像素密度相同,从而一定程度降低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差异,提高显示面板100显示的均一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子区sa呈多行多列排布,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呈多行多列排布。在图3a、图3b以及图3c,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排列的行方向例如是图中的横向,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排列的列方向例如是图中的纵向。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排列的行方向、列方向可以是其它的延伸方向,行方向与列方向相互交叉。可以理解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的行和列也可以互换。

每行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中,相邻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之间具有第一间隔区域,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位于该第一间隔区域。本实施例中,每行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中,每相邻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之间设有一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行的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区域,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通过延伸于第二间隔区域的引线170与第一像素单元pu1的第一子像素电连接。各第二间隔区域可以延伸至第一显示区aa1的边缘,使得引线170能够整齐布置,并通过第二间隔区域延伸到第一显示区aa1内,多个第二间隔区域的存在提高了引线170可布置的面积。当第一显示区aa1像素密度提高时,过渡显示区ta仍然具有更多空间布置更多数量的引线170,为更高像素密度的可透光的第一显示区aa1的显示提供驱动保障。

图5是图2中m-m向的剖面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101、位于衬底101上的器件层102以及位于器件层102上的像素定义层103。衬底101可以采用玻璃、聚酰亚胺(polyimide,pi)等透光材料制成。器件层102可以包括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第二像素电路单元、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像素定义层103包括像素开口,用于容纳显示面板100的各子像素的至少部分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像素单元pu1包括多个第一子像素110。每个第一子像素110包括第一像素电极111、位于第一像素电极111上的第一发光结构112以及位于第一发光结构112上的第一公共电极113。第一像素电极111、第一公共电极113中的一个为阳极、另一个为阴极。本文中,以第一像素电极111是阳极、第一公共电极113是阴极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140,每个第一像素电路140与对应第一子像素110的第一像素电极111电连接。

像素定义层103的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至少部分像素开口用于容纳第一发光结构11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极111为透光电极。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极111包括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层或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izo)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像素电极111为反射电极,使得形成的第一子像素110的显示效果更佳。反射电极包括第一透光导电层、位于第一透光导电层上的反射层以及位于反射层上的第二透光导电层。其中第一透光导电层、第二透光导电层可以是ito、izo等,反射层可以是金属层,例如是银材质制成。

第一发光结构112可以包括发光层(emittinglayer,eml),根据eml发光的颜色的不同,可以将形成的第一子像素110根据颜色不同分为多种。在一个示例中,第一子像素110包括发红光的第一子像素110、发绿光的第一子像素110以及发蓝光的第一子像素110,当然在其它示例中不限于此。根据第一发光结构112的设计需要,第一发光结构112还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层(holeinjectlayer,hil)、空穴传输层(holetransportlayer,htl)、电子注入层(electroninjectlayer,eil)或电子传输层(electrontransportlayer,etl)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子像素110中,第一像素电极11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第一发光结构112的数量与第一像素电极11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一子像素110的全部第一像素电极111相互电连接,并与同一第一像素电路140电连接。当每个第一子像素110中第一像素电极11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每个第一子像素110包括的第一发光结构112的发光颜色相同,使得每个第一子像素110的多个第一发光结构112通过同一第一像素电路140驱动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像素电极111在衬底101上的正投影由一个第一图形单元组成或由两个以上第一图形单元拼接组成,第一图形单元包括从由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葫芦形、矩形组成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能够减少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aa1对光线的衍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发光结构112在衬底101上的正投影由一个第二图形单元组成或由两个以上第二图形单元拼接组成,第二图形单元包括从由圆形、椭圆形、哑铃形、葫芦形、矩形组成的群组中选择的至少一个,能够减少显示面板100的第一显示区aa1对光线的衍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像素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子像素。每个第二子像素包括第二像素电极、位于第二像素电极上的第二发光结构以及位于第二发光结构上的第二公共电极。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像素电路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像素电路,每个第二像素电路与对应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像素电极电连接。

图6是图3a中n-n向的剖面示意图。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三像素单元pu3包括多个第三子像素130。每个第三子像素130包括第三像素电极131、位于第三像素电极131上的第三发光结构132以及位于第三发光结构132上的第三公共电极133。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包括多个第三像素电路160,每个第三像素电路160与对应第三子像素130的第三像素电极131电连接。

第二子像素、第三子像素130的层结构与第一子像素110的层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详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三子像素130中,第三像素电极13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第三发光结构132的数量与第三像素电极131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设置。每个第三子像素130的全部第三像素电极131相互电连接,并与同一第三像素电路160电连接。当每个第三子像素130中第三像素电极131的数量为两个以上时,每个第三子像素130包括的第三发光结构132的发光颜色相同,使得每个第三子像素130的多个第三发光结构132通过同一第三像素电路160驱动显示。

示例性地,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和位于封装层上方的偏光片和盖板,也可以直接在封装层上方直接设置盖板,无需设置偏光片,或者至少在第一显示区aa1的封装层上方直接设置盖板,无需设置偏光片,避免偏光片影响对应第一显示区aa1下方设置的感光元件的光线采集量,当然,第一显示区aa1的封装层上方也可以设置偏光片。

在上述实施例中,以每个子区sa容纳对应第三像素单元pu3所电连接的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以及一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为例进行了说明,然而可以理解的是,每个子区sa容纳的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的数量可以不限于此。

图7是根据本发明一种替代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过渡显示区的俯视的局部示意图,图7中隐去了第三像素单元pu3,便于示出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与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的相对位置关系。其中,替代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与前述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详述,以下将对两者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替代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像素单元、第三像素单元pu3、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以及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显示面板的过渡显示区ta分为多个子区sa,每个子区sa为对应一个第三像素单元pu3所占据的区域。

与前述一种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替代实施例中,每个子区sa除容纳对应第三像素单元pu3所电连接的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外,还容纳两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

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包括多个第一像素电路140,每个第一像素电路140与对应第一子像素电连接。每个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包括多个第三像素电路160,每个第三像素电路160与对应第三子像素电连接。

子区sa呈多行多列排布,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呈多行多列排布。其中,每行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中,相邻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之间具有第一间隔区域,并且每相邻两个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之间的第一间隔区域内设有两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相邻行的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区域,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通过延伸于第二间隔区域的引线170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单元电连接,从而驱动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单元显示。

以上实施例中,关于每个子区sa内容纳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的数量仅为示例,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子区sa也可以容纳3个、4个、5个等其它数量的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每个子区sa中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的排列方式也不限于上述的示例,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可以设在每个子区sa的边缘区域,也可以设在非边缘区域;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可以在行方向上处于每个子区sa的端部,也可以在行方向上处于每个子区sa的非端部。

此外,每个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包括的第一像素电路140的数量、每个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包括的第三像素电路160也不限于是上述示例,可以根据每个第一像素单元pu1包括的第一子像素110的数量、每个第三像素单元pu3包括的第三子像素130的数量进行相应的配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00。以下将以一种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为例进行说明,该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俯视示意图,图9示出图8中z-z向的剖面图。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100可以是上述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以及位于第一显示区aa1与第二显示区aa2之间的过渡显示区ta。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具有围绕第一显示区aa1、第二显示区aa2的非显示区na。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

显示面板10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s1和第二表面s2,其中第一表面s1为显示面。显示装置还包括感光组件200,该感光组件20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第二表面s2侧,感光组件200与第一显示区aa1位置对应。

感光组件200可以是图像采集装置,用于采集外部图像信息。本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图像采集装置,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也可以是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ccd)图像采集装置等其它形式的图像采集装置。可以理解的是,感光组件200可以不限于是图像采集装置,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感光组件200也可以是红外传感器、接近传感器、红外镜头、泛光感应元件、环境光传感器以及点阵投影器等光传感器。此外,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100的第二表面s2还可以集成其它部件,例如是听筒、扬声器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大于第二显示区aa2的透光率,使得显示面板100在第一显示区aa1的背面可以集成感光组件200,实现例如图像采集装置的感光组件200的屏下集成,同时第一显示区aa1能够显示画面,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面积,实现显示装置的全面屏设计。

显示面板100包括第一像素单元pu1、第二像素单元、第三像素单元pu3、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第二像素电路单元以及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第一像素单元pu1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第二像素单元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第三像素单元pu3位于过渡显示区ta。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位于过渡显示区ta,第一像素电路单元cu1与第一像素单元pu1电连接,用于驱动第一像素单元pu1显示。第二像素电路单元位于第二显示区aa2,第二像素电路单元与第二像素单元电连接,用于驱动第二像素单元显示。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位于过渡显示区ta,第三像素电路单元cu3与第三像素单元pu3电连接,用于驱动第三像素单元pu3显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0,用于驱动第一像素单元pu1显示的第一像素电路140单元cu1位于过渡显示区ta,从而减少第一显示区aa1内的布线结构,进而提高第一显示区aa1的透光率。

过渡显示区ta分为多个子区sa,每个子区sa容纳对应第三像素单元pu3所电连接的第三像素电路160单元cu3以及至少一个第一像素电路140单元cu1。过渡显示区ta的各第三像素电路160单元cu3处于对应驱动的第三像素单元pu3所占据的区域内,第三像素电路160单元cu3与对应第三像素单元pu3的位置较近,便于两者电连接,避免了需要通过较长的引线实现两者的电连接,从而能够在过渡显示区ta节省出更多布线空间,方便用于连接第一像素电路140单元cu1和第一像素单元pu1的引线的布置,避免第一像素电路140单元cu1、第三像素电路160单元cu3在过渡显示区ta的布线冲突问题。过渡显示区ta具有更多空间布置用于连接第一像素电路140单元cu1和第一像素单元pu1的引线,进而能够布置更多数量的该引线,为提高第一显示区aa1像素密度提供驱动基础。

依照本发明如上文所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发明以及在本发明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