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点膜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09259发布日期:2020-12-15 11:40阅读:94来源:国知局
量子点膜及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光学膜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量子点膜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兴起的量子点薄膜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显示元件的色彩饱和度以及色域值。在量子点膜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膜材中添加的绿色量子点。随着光学膜越来越追求薄型化,也就是希望光学膜越来越薄,从而使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趋向薄型、小尺寸发展。现有中的量子点膜因为厚度要求,设置薄层量子点胶层,因此很容易在量子点数量密度分散不足时,导致光源漏光而直接透光;再者,现有量子点膜设置的量子点层很薄,常常需要通过提高量子点浓度来解决光线易穿越的问题,但量子点浓度的增加,必然会造成量子点膜成本的增加。现有中为解决量子点膜光线易穿越问题,采用设置阻挡层,籍以通过阻挡层将光线反射回量子点层,进而使光线被转换为预期光线而射出。但现有的量子点膜设置的阻挡层采用的光学级的膜层,该膜层设置太厚,会影响量子点膜的性能,该膜层设置太薄,光线穿过量子点膜是无法击中多的量子点,进而影响量子点膜的光线转换效率。针对相关技术中量子点膜光线易穿越且光线转换效率低的问题,尚未存在有效的解决方案。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量子点膜及背光模组,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量子点膜反射效果及辉度不高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量子点膜,所述量子点膜包括量子膜层和设置于所述量子膜层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pet膜层;其中,所述第一pet膜层的厚度为12~25μm,所述第一pet膜层的透光率为t1,78%≤t1≤88%,所述第一pet膜层的雾度为haze1,5.0%≤haze1≤12.5%。上述量子点膜中,通过在量子膜层上设置雾度较高且透光率达到预期要求的非光学级别的第一pet膜层,籍以通过第一pet膜层将穿过量子膜层的光阻挡,使光线折返回量子膜层,避免因为量子膜层中的量子点的不均匀,导致光源色坐标产生偏移无法准确至预期目标,解决量子点膜光线易穿越且光线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提高量子点膜的光线转换效率。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量子膜层与第一pet模层连接而组成量子点膜,所述量子膜层与所述第一pet膜层通过uv固化连接。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量子点膜能对光线进行转换,所述量子膜层包括量子点胶层和分散于所述量子点胶层中的绿色量子点;所述第一pet膜层包括第一pet基层和分散于所述第一pet基层的第一量子点。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量子点膜对光线的转换效率,所述量子点胶层的厚度为12~15μm,所述绿色量子点的量子点浓度为75~150mg/l。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支撑量子点膜及光线穿过,所述量子点膜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量子膜层的另一个表面上的第二pet膜层,所述第二pet膜层的厚度为25~38μm,所述第二pet膜层的透光率为t2,88%≤t2≤92%,所述第二pet膜层的雾度为haze2,haze2≤0.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射向量子点膜的光线被色散为光子而在量子膜层中进行转换,所述量子点膜还包括扩散膜层,所述扩散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二pet膜层远离所述量子膜层的表面上,其中,所述扩散膜层的厚度为12~13μm,所述扩散膜层上设有扩散粒子。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减少光量子受水气影响,所述量子膜层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阻气阻水层,其中,所述阻气阻水层的厚度为2~3μm。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量子膜层厚度为12μm,,所述第一pet膜层的厚度为12μm,所述第一pet膜层的透光率t1为86%,所述第一pet膜层的雾度haze1为3.5%,所述第二pet膜层厚度为38μm,所述扩散膜层的厚度为12μm,所述阻气阻水层的厚度为2μm。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量子点膜,所述量子点膜为上述的量子点膜。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量子点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量子点膜的光线折返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申请优选实施例的量子点膜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量子膜层;200、第一pet膜层;201、第一pet基层;300、第二pet膜层;400、扩散膜层;500、量子点胶层;600、阻气阻水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干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量子点膜的结构示意图。图示的量子点膜通过在量子膜层100上设置雾度较高且透光率达到预期要求的非光学级别的第一pet膜层200,籍以通过第一pet膜层200将穿过量子膜层100的光阻挡,使光线折返回量子膜层100,避免因为量子膜层100中的量子点的不均匀,导致光源色坐标产生偏移无法准确至预期目标,解决量子点膜光线易穿越且光线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提高量子点膜的光线转换效率。请参阅图1至3,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量子点膜,包括量子膜层100和设置于量子膜层100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pet膜层200;其中,第一pet膜层200的厚度为12~25μm,第一pet膜层200的透光率为t1,78%≤t1≤88%,第一pet膜层200的雾度为haze1,5%≤haze1≤12.5%。上述量子点膜中,通过在量子膜层100上设置雾度较高且透光率达到预期要求的非光学级别的第一pet膜层200,并通过第一pet膜层200将穿过量子膜层100的光阻挡,使光线折返回量子膜层100,避免因为量子膜层100中的量子点的不均匀,导致光源色坐标产生偏移无法准确至预期目标,解决量子点膜光线易穿越且光线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提高量子点膜的光线转换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参考附图2,采用本申请实例的量子点膜进行光的转换的过程为:紫色光线通过扩散膜层400扩散后,穿过第二pet膜层300到达量子膜层100,到达量子膜层100的光量子进行布朗运动并在遇到同样进行布朗运动的量子膜层100中的绿色量子点,若光量子与绿色量子点碰撞,光量子转换进行转换,从而紫色转换为白色,进而通过第一pet膜层200射出,若光量子与绿色量子点未碰撞,则运动到第一pet膜层200,在第一pet膜层200中,光量子进行布朗运动而与在第一pet膜层200同样进行布朗运动的第一量子点(杂点)进行碰撞,若碰撞上,光量子则被阻挡而折返至量子膜层100中,籍以使光量子能与绿色量子点二次碰撞而进行转换;若未碰撞上,光量子则沿第一pet膜层200穿出,光量子转换失败;通过选用高雾度、透光率满足预设要求的第一pet膜层200,从而将光量子进行有效的阻挡折返,从而增加光量子与绿色量子点碰撞,进而提高光线的转换效率,同时,采用高雾度、透光率的第一pet膜层200,成本低,适用产品多,降低量子点膜的成本,又能满足缩减量子点膜厚度、优化量子点膜性能的需求。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量子膜层与第一pet模层连接而组成量子点膜,量子膜层100与第一pet膜层200通过uv固化连接。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量子点膜能对光线进行转换,量子膜层100包括量子点胶层500和分散于量子点胶层500中的绿色量子点;第一pet膜层200包括第一pet基层201和分散于第一pet基层201的第一量子点。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量子点膜对光线的转换效率,量子点胶层104的厚度为12~15μm,绿色量子点的量子点浓度为75~150mg/l。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支撑量子点膜及光线穿过,量子点膜还包括设置于量子膜层100的另一个表面上的第二pet膜层300,第二pet膜层300的厚度为25~38μm,第二pet膜层300的透光率为t2,88%≤t2≤92%,第二pet膜层300的雾度为haze2,haze2≤0.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射向量子点膜的光线被色散为光子而在量子膜层中进行转换,量子点膜还包括扩散膜层400,扩散膜层400设置于第二pet膜层300远离量子膜层100的表面上,其中,扩散膜层400的厚度为12~13μm,扩散膜层400上设有扩散粒子。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减少光量子受水气影响,量子膜层100的至少一个表面上设置阻气阻水层600,其中,阻气阻水层600的厚度为2~3μm。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光量子受水气影响,避免造成量子膜层100的绿色量子点消失,量子膜层100的上、下两个表面都设置阻水阻气层600,从而能解决在制备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量子点膜的过程中,造成绿色量子点消失。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量子膜层100厚度为12μm,,第一pet膜层200的厚度为12μm,第一pet膜层200的透光率t1为86%,第一pet膜层200的雾度haze1为3.5%,第二pet膜层300厚度为38μm,扩散膜层400的厚度为12μm,阻气阻水层600的厚度为2μm。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实验采取以cspbbr3为uv涂层材料,量子点浓度为75-150mg/l进行涂布成型的量子膜层100与厚度为12/25μm的第一pet膜层200组成的量子点膜进行测试(其中,量子膜层100制备时采用逗号刮刀涂布上胶,机速8m/m,厚度为12μm,光固化灯源为365nm),第一pet膜层200的厚度、透光率及雾度参数如下:(1)12μm,t1=78%,haze1=12.5%;(2)12μm,t1=85%,haze1=8.2%;(3)12μm,t1=88%,haze1=5.0%;(4)25μm,t1=80%,haze1=11.2%;(5)25μm,t1=86%,haze1=7.6%;(6)25μm,t1=87%,haze1=5.5%;由量子膜层100、第二pet膜层300、扩散膜层400及阻气阻水层600组成的下pet厚度为50-51μm。采用的蓝紫光的色度为x=0.2340,y=0.1523,使用光源功率为i=12v/0.04a,。测试结果如下:量子膜层100厚度为12μm,量子点浓度为75mg/l。量子点膜xy辉度10.30340.2965858820.30170.2838781630.30190.2319897640.30680.2986862950.30890.2867802360.30450.26128932量子膜层100厚度为25μm,量子点浓度为150mg/l。量子点膜xy辉度10.30340.2965893220.30170.2838858830.30190.2319781640.30680.2986897650.30890.2867862960.30450.26128023根据上述测试数据可知,本实施例中,采用稍具有雾度的第一pet膜层200,光线的折返率优于采用雾度小于0.8%的光学膜,反之如果雾度稍低,或是采用接近光学等级的pet膜,所需的量子膜层100对应的量子点需求就会比较大,如此才能有效的使背光的光源与之产生作用。通过上述测试,可获知藉由不同的厚度、雾度的第一pet膜层200,或是采用不同量子点浓度,可调整与修正量子点膜的整体背光的y值在0.2612-0.3089,其中,当x、y值均接近0.3时,通过量子点膜的蓝光或紫光能转换为白光而射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量子点膜,量子点膜为上述的量子点膜。以上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