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组模拟救援实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35349发布日期:2021-06-25 16:42阅读:91来源:国知局
动车组模拟救援实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动车组培训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动车组模拟救援实训系统。



背景技术:

动车组模拟救援实训工作中需要模拟演示动车组救援过程中两节车厢之间的车钩的连接和车钩的分离动作。用于模拟动车组模拟救援的系统的主要作用也是演示车钩的连接和分离工作。

现有技术中用于模拟动车组模拟救援的系统体积大、笨重,进而导致不利于设置在室内进行教学工作的问题,这就进而导致了教学实训工作效率低、教学实训效果差的问题。此外,现有技术中的实训系统需要学员站在铁轨上,这也导致了安全性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动车组模拟救援实训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实训系统存在的不便于置于室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动车组模拟救援实训系统,包括底座、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

所述底座包括骨架、钢板和铁轨组,所述骨架包括两条纵向杆和若干的横向杆,所述横向杆的一端固连在其中一根所述纵向杆上,所述横向杆的另一端固连在另一根所述纵向杆上,所述钢板固连在所述骨架上,所述铁轨组固连在所述骨架上;

所述第一车架和所述第二车架上各设有用于与所述铁轨组配合的火车轮组,所述第一车架上设有母车钩,所述第二车架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母车钩配合的子车钩;

所述铁轨组上固连有车轮挡块。

进一步地,每组所述火车轮组各包括车轴和固连在车轴上的两个火车轮;

所述第一车架和所述第二车架上各可拆卸地连接有车轴架,每个车轴的前后两端各设有车轴架,车轴的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位于车轴前端的车轴架上,车轴的后端可拆卸地连接在位于车轴后端的车轴架上;

每个车轴架上各设有轴承,车轴的前后两端各插接在对应的轴承中,车轴的前后两端各设有轴肩,轴肩用于与轴承的内圈的内端面配合;

火车轮位于车轴架的内侧,车轴架用于遮挡火车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车架的前侧、所述第一车架的后侧、所述第二车架的前侧和所述第二车架的后侧各可拆卸地连接有防护板,各所述车轴架上分别设有螺纹孔,螺纹孔用于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所述防护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车架上设有套筒夹座,套筒夹座中放置有套筒,套筒夹座的上端开口,套筒夹座的上端开口用于取放套筒,套筒夹座的上端开口处可拆卸地连接有挡板,挡板用于将套筒夹紧在套筒夹座中,所述母车钩上设有插杆,插杆插接在套筒的内腔中,插杆在套筒上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车架上设有支撑器,支撑器包括机箱、螺杆、升降架、支架、支撑辊、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

机箱固连在所述第一车架上,螺杆竖向设置,螺杆转动连接在机箱中,升降架包括横臂、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横臂横向设置,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分别竖向设置,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分别固连在横臂上,横臂上设有螺母件,螺母件与螺杆配合,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分别沿竖向滑动连接在机箱上,第一导向杆的上端和第二导向杆的上端各连接有一个支架,支撑辊转动连接在两个支架之间,支撑辊横向设置;

螺杆上设有第一蜗轮,第一转轴上设有与第一蜗轮配合的第一蜗杆,第一转轴横向设置,第一转轴转动连接在机箱上,第一转轴上设有第二蜗轮,第二转轴上设有与第二蜗轮配合的第二蜗杆,第二转轴转动连接在机箱上,第二转轴竖向设置,第二转轴的上端设有手轮。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支架的底部各设有插块,所述第一导向杆的上端和所述第二导向杆的上端各设有用于与插块配合的插孔,插块与插孔配合用于可拆卸连接所述支架。

进一步地,所述插块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插孔的横截面与所述插块的横截面相互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铁轨组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钢板上。

有益效果是: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动车组模拟救援实训教学工作的时候,学员站在第一车架或第二车架的侧面,通过人工推拉的方式来移动第一车架和/或第二车架,进而使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相向运动或者背向运动,进而方便演示母车钩与子车钩之间的连接或分离工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底座,以及底座的上述结构,便于将本实用新型置于室内,进而方便在室内进行动车组的模拟救援实训教学工作。同时,本实用新型中设有车轮挡块,能够避免第一车架和第二车架发生脱轨现象,进而提高了动车组模拟救援实训工作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拆除防护板后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c-c剖面图;

图4为图2的d-d剖面图;

图5为图4中f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g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图2的e-e剖面视图;

图8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9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10为图1的仰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中:1底座,11纵向杆,12横向杆,13钢板,14第一车架,15第二车架,16车轮挡块,17铁轨,2母车钩,21插杆,3子车钩,4车轴,41火车轮,42车轴架,43轴承,44轴肩,45防护板,46螺纹孔,5套筒夹座,51套筒,52挡板,53紧固件,6机箱,61螺杆,62横臂,63第一导向杆,64第二导向杆,65螺母件,66第一蜗轮,67支架,68支撑辊,69插块,7第一转轴,71第一蜗杆,72第二蜗轮,8第二转轴,81第二蜗杆,82手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动车组模拟救援实训系统,包括底座1、第一车架14和第二车架15。

如图1和图10所示,底座1包括骨架、钢板13和铁轨组。铁轨组可拆卸地连接在钢板13上,例如在钢板13上设置螺纹孔组,通过与该螺纹孔组配合的螺栓组将导轨可拆卸地连接至钢板13上,铁轨组由两条铁轨17组成。骨架包括两条纵向杆11和若干的横向杆12,横向杆12的一端固连在其中一根纵向杆11上,横向杆12的另一端固连在另一根纵向杆上。钢板13固连在骨架上,铁轨组固连在骨架上,骨架优选采用焊接的方式制作成为一体式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车架14和第二车架15上各设有用于与铁轨组配合的火车轮组。每组火车轮组各包括车轴4和固连在车轴4上的两个火车轮41。第一车架14和第二车架15上各可拆卸地连接有车轴架42,每个车轴4的前后两端各设有车轴架42。车轴4的前端可拆卸地连接在位于车轴4前端的车轴架42上,车轴4的后端可拆卸地连接在位于车轴4后端的车轴架42上;每个车轴架42上各设有轴承43。车轴4的前后两端各插接在对应的轴承43中,换言之,车轴4的前端插接在位于该车轴前端的车轴架的轴承上,车轴的后端插接在位于该车轴后端的车轴架的轴承中。车轴4的前后两端各设有轴肩44,轴肩44用于与轴承43的内圈的内端面配合。进而将对应的轴承在车轴4的端部进行限位。火车轮41位于车轴架42的内侧,车轴架42用于遮挡火车轮41。

如图1至图3所示,火车轮组的上述结构以及火车轮组与车轴架42以及第一车架14或第二车架15之间的上述连接方式,便于火车轮组在第一车架14或第二车架15上的拆卸工作,便于本实用新型的加工制作以及检修工作;也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拆装工作,进而有利于实用新型能够转运至室内进行组装或是拆卸后从室内转运出,进而方便在室内进行实训工作,也方便本实用新型的转运工作。同时,车轴架42对火车轮41形成遮蔽,这能够避免学员将脚或者手误伸到车轮下,进而对学员形成保护,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安全性能,保证教学工作安全进行。

如图1所示,第一车架14上设有母车钩2,第二车架15上设有用于与母车钩2配合的子车钩3。铁轨组上固连有车轮挡块16,每个铁轨上各设有两个挡块16,总共设置16个挡块1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挡块16,通过挡块16来限制火车轮组在铁轨组上的移动范围,进而能够避免第一车架14和第二车架15发生脱轨,进而保证教学工作的安全进行。

如图1至图3所示,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动车组模拟救援实训教学工作的时候,通过人工推拉的方式来移动第一车架14和/或第二车架15,进而使第一车架14和第二车架15相向运动或者背向运动,进而方便演示母车钩2与子车钩3之间的连接或分离工作。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底座1,以及底座的上述结构,便于将本实用新型置于室内,进而方便在室内进行动车组的模拟救援实训教学工作。同时,本实用新型中设有车轮挡块,能够避免第一车架14和第二车架发生脱轨现象,进而提高了动车组模拟救援实训工作的安全性。

如图1、图9和图11所示,第一车架14的前侧、第一车架14的后侧、第二车架15的前侧和第二车架15的后侧各可拆卸地连接有防护板4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防护板,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对火车轮41遮蔽效果,这能够进一步保证教学工作能够安全地开展。各车轴架42上分别设有螺纹孔46,螺纹孔46用于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防护板45;进一步地方便本实用新型的拆装工作,进而方便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拆卸转运。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车架14上设有套筒夹座5,套筒夹座5中放置有套筒51。套筒夹座5的上端开口,套筒夹座5的上端开口用于取放套筒51。套筒夹座5的上端开口处可拆卸地连接有挡板52,挡板52用于将套筒51夹紧在套筒夹座5中。母车钩2上设有插杆21,插杆21插接在套筒51的内腔中,插杆21在套筒51上可拆卸连接。由于不同车型的车钩的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用途的车钩的结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不同的车钩的连接或者拆卸方式存在差异,所以,针对不同车钩的连接,需要更换车钩。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套筒夹座5、套筒51、挡板52和插杆21,能够方便母车钩2在第一车架14上的拆卸工作,便于更换母车钩2。在第一车架14上安装母车钩2的过程为:1)将套筒51放置在套筒夹座5中;2)将挡板52连接至套筒夹座52上,使用挡板将套筒压紧在套筒夹座中;3)将插杆21插接至套筒51中;4)使用紧固件53将插杆紧固在套筒中。在更换母车钩2的时候,先将原母车钩的插杆从套筒中拔出,再将新母车钩的插杆插接到套筒中。

如图1、图2、图4、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一车架14上设有支撑器,支撑器包括机箱6、螺杆61、升降架、支架67、支撑辊68、第一转轴7和第二转轴8。机箱6固连在第一车架14上,螺杆61竖向设置,螺杆61转动连接在机箱6中。升降架包括横臂62、第一导向杆63和第二导向杆64,横臂62横向设置,第一导向杆63和第二导向杆64分别竖向设置。第一导向杆63和第二导向杆64分别固连在横臂62上,横臂62上设有螺母件65,螺母件65与螺杆61配合。第一导向杆63和第二导向杆64分别沿竖向滑动连接在机箱6上。第一导向杆63的上端和第二导向杆64的上端各连接有一个支架67。支撑辊68转动连接在两个支架67之间,支撑辊68横向设置。

如图1、图2、图4、图5、图6、图7和图8所示,螺杆61上设有第一蜗轮66,第一转轴7上设有与第一蜗轮66配合的第一蜗杆71。第一转轴7横向设置,第一转轴7转动连接在机箱6上,第一转轴7上设有第二蜗轮72,第二转轴8上设有与第二蜗轮72配合的第二蜗杆81,第二转轴8转动连接在机箱6上,第二转轴8竖向设置,第二转轴8的上端设有手轮82。在插杆21插接到套筒51的过程中或者在插杆21从套筒51中拔出的过程中,支撑器起到辅助支撑和托举的作用,进而为插杆提供受力点,对于安装人员而言便于省力,提高拆装效率,也提高了拆装过程中的安全性。支撑器对插杆21的职称原理是:将插杆21置于支撑辊68上支撑辊68的轴线与插杆21在套筒51上的插接方向垂直,支撑辊68在对插杆21进行支撑托举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插杆滑动的顺畅程度。通过转动手轮82能够调节支撑辊68的高度,进而在确保支撑辊68能对插杆形成有效支撑的同时也能保证插杆在插孔中的滑动的顺畅程度。手轮82转动的时候,手轮82带动第二转轴8转动,第二转轴8带动第二蜗杆81转动,第二蜗杆81带动第二蜗轮72转动,第二蜗轮72带动第一转轴7转动,第一转轴带动第一蜗杆71转动,第一蜗杆71带动第一蜗轮66转动,第一蜗轮66带动螺杆61转动,螺杆61带动螺母件65的升降,螺母件65的升降带动横臂62的升降,横臂62的升降带动第一导向杆63和第二导向杆64的升降,第一导向杆63和第二导向杆64的升降带动支撑辊68的升降,进而调节支撑辊68的高度。第一导向杆63和第二导向杆64上可拆卸地连接有支架67,这便于支撑辊68在第一导向杆63和第二导向杆64之间的可拆卸工作。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每个支架67的底部各设有插块69,第一导向杆63的上端和第二导向杆64的上端各设有用于与插块69配合的插孔,插块与插孔配合用于可拆卸连接支架67。便于支架67在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上的快速拆装工作,进而方便在第一导向杆63和第二导向杆64之间快速的拆装支撑辊68。插块69的横截面呈矩形,插孔的横截面与插块的横截面相互匹配,这方便支架67在第一导向杆或第二导向杆上的朝向定位工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