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39005发布日期:2022-09-24 06:48阅读:66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在显示面板的下边框设置有扇出线,扇出线的一端连接到显示驱动芯片、另一端连接到位于显示区的数据线。而扇出线在下边框占用较大的空间,导致下边框宽度较大,影响美观。目前一种设计方案是将部分扇出线设置到显示区内,以此来减小下边框的宽度。但是将部分扇出线设置在显示区后,显示区内扇出线对环境光具有一定的反射率,导致显示区内扇出线所在区域对环境光的反射率与其他未设置扇出线的显示区域之间存在差异,由此导致了息屏画面不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息屏画面不均的问题。
4.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
5.显示区包括多条数据线和多条连接线,非显示区包括多个焊盘;数据线在第一方向延伸,连接线的一端耦接数据线,连接线的另一端耦接焊盘;显示区包括靠近焊盘一侧的第一边界;
6.连接线包括第一线段;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线段由第一边界向显示区内延伸;
7.至少一条连接线中第一线段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为d1,显示区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为d0,其中,d1》d0/2。
8.第二方面,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
9.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在显示区内设置有连接线,至少部分数据线通过连接线与焊盘耦接,将原来需要设置在非显示区的部分扇出线设置在显示区内,能够节省非显示区内的布线空间,有利于非显示区的窄化。并且将连接线沿数据线延伸方向上进行拉长,使得至少部分连接线由显示区的下部显示区域延伸到显示区的上部显示区域内,使得显示区内在数据线延伸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均设置有连接线,能够避免显示区内沿第一方向上连接线的图形密度急剧变化,减小显示区内上部显示区域和下部显示区域之间对环境光反射率的差异,改善息屏画面不均的问题。
附图说明
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1.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
12.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
13.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
14.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
15.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
16.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
17.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
18.图8为图7中切线a-a'位置处一种截面示意图;
19.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
20.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
21.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
22.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
23.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
24.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示意图;
25.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一种像素电路图;
26.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像素电路示意图;
27.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局部示意图;
28.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0.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31.在常规显示面板非显示区设置有扇出线,扇出线即是连接显示区内数据线和非显示区内驱动芯片之间的连接线。由于显示区内数据线之间的间距大于驱动芯片上相邻引脚之间的间距,为了实现显示区内数据线和驱动芯片的引脚之间的连接,在非显示区内设置有扇出线,并且设置由显示区指向驱动芯片的方向上扇出线之间的间距逐渐变小。也就是说,多条扇出线由显示区和非显示区之间的边界位置引出后逐渐汇聚收敛,然后连接到相应的焊盘,而多条扇出线汇聚收敛的过程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为了减小扇出线在非显示区占据的空间,现有技术中将部分扇出线设置在显示区内,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如图1所示,位于显示区aa内的扇出线001与数据线002耦接,而位于显示区aa内的扇出线001基本在显示区aa的下部与相应的数据线002耦接,导致显示区aa被划分成上下两个区域。在第一区域q1内设置有图形化的扇出线001,而在第二区域q2内不设置扇出线001,由此导致两个区域存在较大的图形密度差异。而显示区aa内图形化的扇出线001对环境光具有一定的反射率,导致显示区aa内扇出线001所在区域对环境光的反射率与其他未设置
扇出线001的显示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引起息屏画面不均的问题。
32.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在显示区内设置连接线(也可以说是位于显示区的扇出线),至少部分数据线通过连接线与焊盘耦接,并且将连接线沿数据线延伸方向上进行拉长,使得至少部分连接线拉长到显示区的纵向中线以上,或者说至少部分连接线由显示区的下部显示区域拉长到显示区的上部显示区域内,使得显示区内在数据线延伸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均设置有连接线,能够避免显示区内连接线图形密度急剧变化,减小显示区内不同位置处对环境光反射率的差异,改善息屏画面不均的问题。
33.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显示区aa包括多条数据线10和多条连接线20,非显示区na包括多个焊盘30;数据线10在第一方向x延伸,连接线20的一端耦接数据线10,连接线20的另一端耦接焊盘30。焊盘30用于与驱动结构绑定连接,其中,驱动结构可以为驱动芯片或者固定有驱动芯片的柔性电路板。
34.显示区aa包括靠近焊盘30一侧的第一边界40;第一边界40为靠近焊盘30一侧的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aa之间的交界。连接线20包括第一线段x1;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线段x1由第一边界40向显示区aa内延伸。第一线段x为连接线20中由第一边界40位置处开始在显示区aa内延伸的初始线段,且第一线段x1的延伸方向与数据线10延伸方向相同。第一方向x为第一线段x1的走线方向或者说延伸方向,说明第一线段x1在第一方向x上具有一定长度。图2中仅以第一线段x1为直线进行示意,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段x1也可以为多个线段组成的折线。
35.至少一条连接线20中第一线段x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为d1,显示区aa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为d0,其中,d1》d0/2。也即至少部分连接线20中第一线段x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不小于显示区aa在第一方向x上长度的一半。也就是,部分第一线段x1由第一边界40开始沿第一方向x向显示区aa内延伸、并延伸到显示区aa的纵向中线50以上的位置。其中,纵向中线50将显示区aa划分为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上部显示区域和下部显示区域,上部显示区域和下部显示区域关于纵向中线50对称,靠近第一边界40的区域为下部显示区域,远离第一边界40的区域为上部显示区域。纵向中线50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交叉,可选的,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互垂直。在第一方向x上,纵向中线50距第一边界40的距离为dz,其中,dz=d0/2。
36.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显示区aa内设置有连接线20,至少部分数据线10通过连接线20与焊盘30耦接,将原来需要设置在非显示区na的部分扇出线设置在显示区aa内,能够节省非显示区na内的布线空间,有利于非显示区na的窄化。并且将连接线20沿数据线10延伸方向上进行拉长,使得至少部分连接线20由显示区aa的下部显示区域延伸到显示区aa的上部显示区域内,使得显示区aa内在数据线10延伸方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均设置有连接线20,能够避免显示区aa内沿第一方向x上连接线10的图形密度急剧变化,减小显示区aa内上部显示区域和下部显示区域之间对环境光反射率的差异,改善息屏画面不均的问题。
37.在一些实施例中,d1》2d0/3。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线20中第一线段x1最长的一条在第一方向x上基本贯穿显示区aa,换句话说,连接线20中第一线段x1最长的一条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到显示区aa的上部显示区域的最上方,相当于将第一线段x1在第一方向x上拉满
整个显示区aa,使得显示区aa沿第一方向x上的各个位置处均存在第一线段x1的图形,如此能够避免显示区aa内沿第一方向x上连接线10的图形密度急剧变化,减小显示区aa内上部显示区域和下部显示区域之间对环境光反射率的差异,改善息屏画面不均的问题。
38.如图2所示的,显示区aa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对称轴60;在对称轴60的一侧:在第二方向y上由显示区aa的边缘指向对称轴60,多条第一线段x1的长度逐渐变大。如图2所示的,连接线20还包括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线段x2,第二线段x2的一端与第一线段x1耦接,第二线段x2的另一端与数据线10耦接。位于显示区aa内的连接线20由第一边界40位置处开始在显示区aa内延伸,连接线20在第一边界40上的初始位置距连接线20所要耦接的数据线10间隔一定距离,所以连接线20需要首先沿第一方向x走线(如设置第一线段x1)、然后沿第二方向y走线(如设置第二线段x2)才能连接到相应的数据线10。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对称轴60的一侧,沿靠近对称轴60的方向上多条第一线段x1的长度逐渐变大,则对多条连接线20进行布线时,连接线20之间不会相互交叉短路,能够简化连接线20的布线方式。
39.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以第二线段x2为直线进行示意,第二线段x2的走线方向为第二方向y,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线段x2也可以为多个线段组成的折线。
4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如图3所示,显示区aa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两个第二显示区aa2;在第二方向y上,两个第二显示区aa2分别位于第一显示区aa1的两侧;显示区aa具有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对称轴60,对称轴60位于第一显示区aa1;数据线10包括多条中间数据线10b和多条边缘数据线10a,中间数据线10b位于第一显示区aa1,边缘数据线10a位于边缘显示区aa2;至少部分连接线20位于第二显示区aa2,连接线20与边缘数据线10a耦接。
41.非显示区na包括引线,其中,在非显示区na内连接到焊盘30的线即为引线,引线包括第一引线31a和第二引线31b。中间数据线10b直接通过第二引线31b与焊盘30耦接。边缘数据线10a通过连接线20耦接焊盘30,实际上连接线20也需要通过位于非显示区na的第一引线31a连接到焊盘30。如图3中虚线圈出的位置,该位置处第一引线31a和第二引线31b存在交叉,可选的,设置第一引线31a和第二引线31b至少在相互交叉位置处位于不同金属层,以保证两者相互绝缘。
42.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原本需要设置在非显示区na内的扇出线引入到显示区aa,利用显示区aa内的连接线20实现数据线10与焊盘30之间的耦接,能够减多条扇出线在第二方向y上占据的宽度,从而节省非显示区na内的布线空间,有利于非显示区na的窄化。并且仍然设置中间数据线10b通过第二引线31b直接与焊盘30耦接,能够减少在显示区aa内设置的连接线20的条数,简化显示区aa内布线方式,也能够减小显示区aa内连接线20对环境光的反射几率。
43.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称轴60的一侧:在第二方向y上由显示区aa的边缘指向对称轴60,相邻两条第一线段x1的长度差为定值。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对称轴60的右侧,沿靠近对称轴60的方向上排布的连接线依次为:连接线20-1、连接线20-2、连接线20-3和连接线20-4,其中,连接线20-1、连接线20-2、连接线20-3、连接线20-4中第一线段x1的长度逐渐增大,且连接线20-2和连接线20-1中第一线段x1的差值为d,连接线20-3和连接线20-2中第一线段x1的差值为d,连接线20-4和连接线20-3中第一线段x1的差值为d。该实施例中,将至少部分连接线20由显示区aa的下部显示区域延伸
到显示区aa的上部显示区域内,使得显示区aa内在第一方向x上的多个位置处均设置有连接线20的图形,能够避免显示区aa内沿第一方向x上连接线10的图形密度急剧变化。同时设置沿靠近对称轴60的方向上,多条第一线段x1的长度呈等差变化,能够进一步提升沿第一方向x上连接线10的图形密度变化的均匀性,能够使得沿第一方向x上各个区域对环境光的反射率逐渐变化,进一步改善息屏画面不均的问题。
44.另外,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线20-1、连接线20-2、连接线20-3和连接线20-4所对应连接的数据线10也依次排列,而连接线20的长度大小影响数据线10上负载,而数据线10上的负载大小又影响数据线10的充放电速度,进而影响与数据线10耦接的发光器件的亮度。当与依次排列的多条数据线10耦接的多条连接线20的长度差异较大时,可能会导致显示时出现亮暗相间的条纹导致显示不均。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沿靠近对称轴60的方向上,多条第一线段x1的长度呈等差变化,还有利于平衡多条连接线20总长度的差异的急剧变化,使得依次排列的多条连接线20的总长度也大致呈等差变化,使得与多条连接线20对应耦接的多条数据线10所在区域的亮度逐渐变化,能够避免显示时出现亮暗相间的条纹。
4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图2中对称轴60的左侧:连接线20包括第一连接线1-20和第二连接线2-20;第一连接线1-20和数据线10耦接的位点为第一位点w1,第二连接线2-20和数据线10耦接的位点为第二位点w2。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连接线1-20的第一线段x1距对称轴60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接线2-20的第一线段x1距对称轴60的距离;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位点w1距第一边界40的距离小于第二位点w2距第一边界40的距离。也就是说,在对称轴60的一侧,第一线段x1距对称轴60的距离越远,该第一线段x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越小,则该第一线段x1所在的连接线20与数据线10耦接的位点距第一边界40的距离越近。也就是说,随着第一线段x1在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越长,该第一线段x1所在的连接线20与数据线10耦接的位点距对称轴60的距离越远。将至少部分连接线20沿第一方向x上由显示区aa的下部显示区域延伸到显示区aa的上部显示区域内,避免显示区aa内沿第一方向x上连接线10的图形密度急剧变化,减小显示区aa内上部显示区域和下部显示区域之间对环境光反射率的差异,改善息屏画面不均的问题。而且连接线20与数据线10耦接的位点随第一线段x1的长度而变化,连接线20与相应的数据线10耦接时不需要增加绕线,能够简化连接线20的布线方式。
4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的,在对称轴60的左侧:数据线10包括第一数据线1-10和第二数据线2-10。可以看出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数据线1-10距对称轴60的距离大于第二数据线2-10距对称轴60的距离。其中,第一连接线1-20与第一数据线1-10耦接,第二连接线2-20与第二数据线2-10耦接。该实施方式中,在对称轴60的一侧:在第二方向y上距离对称轴60较远的数据线10与第一线段x1较短的连接线20耦接,在第二方向y上距离对称轴60较近的数据线10与第一线段x1较长的连接线20耦接。如此设置能够减小不同连接线20之间的长度差异,由此能够减小与连接线20耦接的数据线10上的负载差异,也就能够减小不同数据线10之间充放电速度的差异,进而提升与数据线10耦接的发光器件的亮度均一性,提升显示效果。
47.另外,以图2中对称轴60的左侧为例,本发明实施例能够实现非显示区na由左向右数的第一个焊盘30与显示区aa内由左向右数的第一条数据线10耦接,由左向右数的第二个焊盘30与显示区aa内由左向右数的第二条数据线10耦接,也就是显示区aa内数据线10与非
显示区na内焊盘30一一对应顺次连接。如此设置,不需要对驱动芯片的输出引脚位置做任何调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能够适用于绝大部分现有的驱动芯片。
48.在一些实施例中,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如图5所示,连接线20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线段x1、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线段x2、以及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三线段x3,第二线段x2通过第三线段x3与数据线10耦接。在对称轴60的左侧:连接线20包括第一连接线1-20和第二连接线2-20;在第二方向y上,第一连接线1-20的第一线段x1距对称轴60的距离大于第二连接线2-20的第一线段x1距对称轴的距离;数据线10包括第三数据线3-10和第四数据线4-10;在第二方向y上,第三数据线3-10距对称轴60的距离大于第四数据线4-10距对称轴60的距离;其中,第一连接线1-20与第四数据线4-10耦接,第二连接线2-20与第三数据线3-10耦接。该实施方式中设置连接线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线段x1、第二线段x2和第三线段x3,连接线20的形状近似为倒u字形,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将连接线20的第一线段x拉长至显示区aa的上部显示区域的设计,可以看出在连接线20所在的显示区域内,无论在第一方向x还是在第二方向y上连接线20的图形密度都更加均匀,能够进一步改善息屏画面不均的问题。而且图5实施例能够实现各连接线20均在显示区aa内靠近第一边界40的位置处与数据线10耦接,能够实现各连接线20与数据线10耦接的位点在第一方向x上距非显示区na的距离基本相同,使得各数据线10充放电位置距第一边界40的距离基本相同。
49.在一些实施例中,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如图6所示,显示区aa包括虚拟线70,虚拟线70包括第一虚拟线71;在相邻的两条连接线20之间设置有至少一条第一虚拟线71,第一虚拟线71的走线方向与连接线20的走线方向相同。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线20至少包括在第一方向x上延伸的第一线段x1和在第二方向y上延伸的第二线段x2,其中,第二线段x2的延伸方向与显示区aa内数据线10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所以在显示区aa内第二线段x2可能会与多条数据线10绝缘交叠(如图6中区域z1圈出的位置处的示意)。由此导致连接线20上存在严重的信号串扰、并且在相邻的连接线20之间也存在信号串扰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相邻的连接走线20之间设置第一虚拟线71、且第一虚拟线71的走线方向与连接线20的走线方向相同,能够利用第一虚拟线71改善信号串扰的问题,保证连接线20上传输数据信号的稳定性。
50.另外,第一虚拟线71的设置还能够进一步提升显示区aa内图形密度均匀性,进一步减小显示区aa内不同区域之间对环境光反射率的差异,改善息屏画面不均的问题。
51.图6中仅以在相邻的两条连接线20之间设置有一条第一虚拟线71进行示意,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条连接线20之间设置有两条或两条以上数量的第一虚拟线71,在此不再附图示意。
5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虚拟线71和连接线20同层同材料。如图6所示的,第一虚拟线71包括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虚拟线段711和在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虚拟线段712,第一虚拟线段711和第二虚拟线段712相连接。第一虚拟线段711和第二虚拟线段712均与连接线20同层同材料制作。该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同一个工艺制程中同时制作出第一虚拟线71和连接线20,能够简化工艺制程。并且设置第一虚拟线71和连接线20位于同一层,其对防止相邻连接线20之间的信号串扰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53.如图6所示的,第一虚拟线71包括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虚拟线段711,第一虚拟
线段711位于相邻的两条第一线段x1之间。也就是说,相邻两条第一线段x1之间的第一虚拟线段711和第一线段x1的延伸方向相同。在第一虚拟线71和连接线20同层同材料时,设置第一虚拟线段711和第一线段x1的延伸方向相同,有利于简化掩膜板的设计,而如果设置位于相邻的第一线段x1之间的虚拟线段与第一线段x1的延伸方向相互交叉,则会增加掩膜板设计的复杂度。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图8为图7中切线a-a'位置处一种截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连接线20还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线段x1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线段x2。第一线段x1和第二线段x2相互电连接。第一虚拟线71包括在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虚拟线段711和在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虚拟线段712,第一虚拟线段711位于相邻的两条第一线段x1之间,第二虚拟线段712位于相邻的两条第二线段x2之间。
55.如图8所示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010,虚拟线段和连接线、以及数据线均位于衬底010的同一侧。其中,第一虚拟线段711和第一线段x1同层同材料,第二虚拟线段712和第二线段x2同层同材料,且第一虚拟线段711和第二虚拟线段712位于不同层。该实施方式中连接线20中的第一线段x1和第二线段x2位于不同层,也就是连接线20采用两层金属层来制作,设置连接线20中延伸方向不同的线段位于不同层。其中,第一线段x1和第二线段x2在图7中区域z2示意的位置处通过贯穿绝缘层的过孔相连接。
56.由图8可以看出,连接线20和第一虚拟线71均位于数据线10的远离衬底010的一侧,其中,第二线段x2和第二虚拟线段712位于同一层、且位于第一虚拟线段711和第一线段x1的远离衬底010的一侧。在数据线10和第一线段x1所在膜层之间设置有第一绝缘层011,在第二线段x2和第一线段x1所在膜层之间具有第二绝缘层012。则在垂直于衬底010所在平面方向e上,第二线段x2和数据线10之间至少包括第一绝缘层011和第二绝缘层012。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第一线段x1和第二线段x2位于不同层,且第二线段x2位于第一线段x1的远离数据线10的一侧,能够增大第二线段x2和数据线10之间在垂直于衬底010所在平面方向e上的距离,由此能够减小第二线段x2和多条数据线10交叠产生的串扰,保证连接线20上传输数据信号的稳定性。
57.另外,设置第一虚拟线段711和第一线段x1延伸方向相同且位于同一层,第一虚拟线段711和第一线段x1位于同一层,则第一虚拟线段711能够起到很好的屏蔽作用,能够防止相邻的两条第一线段x1之间的信号串扰。设置第二虚拟线段712和第二线段x2延伸方向相同且位于同一层,第二虚拟线段712和第二线段x2位于同一层,则第二虚拟线段712能够起到很好的屏蔽作用,能够防止相邻的两条第二线段x2之间的信号串扰。
58.图7中示意第一虚拟线段7111和第二虚拟线段712不相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位于不同金属层的第一虚拟线段7111和第二虚拟线段712通过贯穿绝缘层的过孔相连接。
59.在一些实施例中,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图9中仅示意了显示面板的局部,为了清楚示意显示面板中第一线段x1、数据线10以及第一虚拟线段711之间的关系,图9中仅示意出了这些线段,并未示出其他电路以及发光器件的结构。如图9所示,在至少部分相邻的两条第一线段x1之间间隔有至少一条数据线10。图9为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可以理解俯视方向与垂直于衬底010所在平面方向平行,在垂直于衬底010所在平面方向上,第一虚拟线段711和数据线10至少部分交叠。第一线段x1由第一边界40开始沿
第一方向x向显示区aa内延伸,为了节省非显示区na的空间,在对称轴60的一侧需要排布多条连接线20,而多条连接线20都是由第一边界40开始向显示区aa内拉线。
60.本发明实施例在设计时综合考虑了显示区aa内设置连接线20的条数、显示区aa内第一线段x1的排布密度、以及对非显示区na空间的节省情况等多种因素。另外,在显示区aa内设置连接线20之后,连接线20需要通过第一引线31a(参照图3中的示意)耦接到焊盘30,所以也需要考虑第一引线31a的布线方式,相邻的第一引线31a之间的间距也需要适应相邻的焊盘30之间的间距进行设计。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显示区aa内部分相邻的两条第一线段x1之间间隔有至少一条数据线10,使得显示区aa内排布的相邻两条第一线段x1之间的间距大致与相邻两条数据线10之间的间距相同,如此能够便于对非显示区na内的第一引线31a进行布线,相邻的第一引线31a之间的间距可以参照相邻的第二引线31b之间的间距进行设计,也就是说,相邻的第一引线31a之间的间距可以参照现有技术中扇出线之间的间距进行设计,能够简化对第一引线31a的布线设计。
61.另外,第一虚拟线段711与数据线10均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则第一虚拟线段711与数据线10均会对环境光造成反射,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第一虚拟线段711与数据线10至少部分交叠,则第一虚拟线段711能够对部分数据线10进行遮挡,从而能够减小整体的反射率,提升显示效果。
62.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如图10所示,虚拟线70包括第一虚拟线71和第二虚拟线72,其中,第一虚拟线71位于相邻的连接线20之间、且第一虚拟线71的延伸方向与连接线20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虚拟线72沿第二方向y延伸。可选的,至少部分第二虚拟线72在第二方向y上贯穿显示区aa。至少一条第二虚拟线72与至少一条第一线段x1交叉,且第二虚拟线72在与第一线段x1交叉位置处断开,其中,第二虚拟线72在与第一线段x1交叉位置处断开情况可参见图10中区域z3的示意。至少一条第二虚拟线72与至少一条第一虚拟线71交叉,且在交叉位置处第二虚拟线72与第一虚拟线71耦接。其中,对于第二虚拟线72与第一虚拟线71在交叉位置处耦接,可以参见图10中区域z4的示意。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的第二虚拟线72能够进一步提升显示区aa内整体图形密度均匀性,改善息屏画面不均的问题。
63.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虚拟线72可以与第一线段x1位于同层,或者第二虚拟线72与第一线段x1位于不同层。当第二虚拟线72与第一线段x1位于同一金属层时,设置第二虚拟线72在与第一线段x1交叉的位置处断开,则第二虚拟线72不会影响第一线段x1的信号的传输,不会增加连接线20上的负载。当第二虚拟线72与第一线段x1位于不同层时,以第二虚拟线72位于第一线段x1的靠近衬底010的一侧进行示意,则在制作时首先制作图形化的第二虚拟线72,然后在第二虚拟线72之上制作绝缘层,然后再制作第一线段x1,由于设定第二虚拟线72在与第一线段x1交叉位置处断开,则第二虚拟线72断开的位置相当于形成一个凹槽,而后续制作的第一线段x1的部分正好制作在凹槽内,如此设置能够提升第一线段x1工艺之后模组的平坦性。
64.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虚拟线71中的第一虚拟线段7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线段x1的延伸方向相同,由图10可以看出,第二虚拟线72与第一虚拟线段711在交叉的位置处耦接。其中,第一虚拟线段711可以与第一线段x1位于同一层或者与第一线段x1位于不同层。也就是说,第二虚拟线72可以与第一虚拟线段711位于同层,也可以与第一虚拟线段711位
于不同层。当第二虚拟线72与第一虚拟线段711位于同层时,两者在交叉的位置直接接触连接。当第二虚拟线72与第一虚拟线段711位于不同层时,两者在交叉的位置通过贯穿绝缘层上的过孔连接。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第二虚拟线72和第一虚拟线71耦接,当第一虚拟线71和第二虚拟线72上接通恒定电压信号时,比如接通驱动像素电路工作的电源信号(可以是正极电源信号或者负极电源信号)时,有利于降低电源信号的压降,提升显示区aa内电源信号的均一性。当第一虚拟线71和第二虚拟线72上接通驱动像素电路工作的复位信号时,有利于降低复位信号的压降,提升显示区aa内复位信号的均一性。
65.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如图11所示,虚拟线70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三虚拟线73;至少一条第三虚拟线73与至少一条第二线段x2交叉,且第三虚拟线73在与第二线段x2交叉位置处断开;至少一条第三虚拟线73与至少一条第一虚拟线71交叉,且在交叉位置处第三虚拟线73与第一虚拟线71耦接。如图11中示意的,存在部分第三虚拟线73在第一方向x上贯穿显示区aa。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三虚拟线73与数据线10的延伸方向相同,为了清楚区分出两种线,图11中采用加粗黑线来示意第三虚拟线73,加粗黑线并不限定第三虚拟线73的线宽较大。
66.在显示区aa内设置连接线20,连接线包括第一线段x1,设置至少部分第一线段x1延伸到显示区aa的上部显示区域,而部分第一线段x1的长度较短、仅延伸到显示区aa的下部显示区域。则在显示区aa内存在第一线段x1在第二方向y上分部不均匀的问题,可以参照上述图6进行理解,图6中显示区aa偏左位置以及偏右位置基本没有第一线段x1。为了进一步提升显示区aa内图形密度均匀性,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第三虚拟线73,第三虚拟线73的延伸方向与第一线段x1的延伸方向相同,增加第三虚拟线73的图形来平衡不同位置处的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走线密度差异。
67.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虚拟线73可以与第二线段x2位于同层,或者第三虚拟线73与第二线段x2位于不同层。当第三虚拟线73与第二线段x2位于同一层时,设置第三虚拟线73在与第二线段x2交叉的位置处断开,则第三虚拟线73不会影响第二线段x2的信号的传输,不会增加连接线20上的负载。当第三虚拟线73与第二线段x2位于不同层时,以第三虚拟线73位于第二线段x2的靠近衬底010的一侧进行示意,则在制作时首先制作图形化的第三虚拟线73,然后在第三虚拟线73之上制作绝缘层,然后再制作第二线段x2,由于设定第三虚拟线73在与第二线段x2交叉位置处断开,则第三虚拟线73断开的位置相当于形成一个凹槽,而后续制作的第二线段x2的部分正好制作在凹槽内,如此设置能够提升第二线段x2工艺之后模组的平坦性。
68.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虚拟线71中的第二虚拟线段71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线段x2的延伸方向相同,由图11可以看出,第三虚拟线73与第二虚拟线段712在交叉的位置处耦接。其中,第二虚拟线段712可以与第二线段x2位于同一层或者与第二线段x2位于不同层。也就是说,第三虚拟线73可以与第二虚拟线段712位于同层,也可以与第二虚拟线段712位于不同层。当第三虚拟线73与第二虚拟线段712位于同层时,两者在交叉的位置直接接触连接。当第三虚拟线73与第二虚拟线段712位于不同层时,两者在交叉的位置通过贯穿绝缘层上的过孔连接。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第三虚拟线73和第一虚拟线71耦接,当第一虚拟线71和第三虚拟线73上接通恒定电压信号时,比如接通驱动像素电路工作的电源信号(可以是正极电源信号或者负极电源信号)时,有利于降低电源信号的压降,提升显示区aa内电源信号
的均匀性。当第一虚拟线71和第三虚拟线73上接通驱动像素电路工作的复位信号时,有利于降低复位信号的压降,提升显示区aa内复位信号的均一性。
69.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如图12所示,虚拟线70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四虚拟线74,第四虚拟线74与连接线20不交叉。其中,第四虚拟线74在第一方向x上贯穿显示区aa。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四虚拟线74与数据线10的延伸方向相同,为了清楚区分出两种线,图12中采用加粗黑线来示意第四虚拟线74,加粗黑线并不限定第四虚拟线74的线宽较大。如图12中示意的,连接线20基本上设置在显示区aa的左右两侧,在显示区aa的中间区域不设置连接线20。所以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四虚拟线74,增加第四虚拟线74的图形来平衡显示区aa的中间区域和左右两侧区域的图形密度差异,从而进一步提升显示区aa内图形密度均匀性,改善息屏画面不均。
70.图12中示意虚拟线70包括与连接线20走线方向相同的第一虚拟线71、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三虚拟线73和第四虚拟线74。
7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虚拟线71中第一虚拟线段711和第二虚拟线段712位于同一层,第四虚拟线74与第一虚拟线71位于同一层。
72.在另一项实施例中,第一虚拟线71中第一虚拟线段711和第二虚拟线段712位于不同层,第四虚拟线74和与其延伸方向相同的第一虚拟线段711位于同一层。
73.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示意图,如图13所示,显示区aa同时包括第一虚拟线71、第二虚拟线72、第三虚拟线73、以及第四虚拟线74。如图13中区域z7示意的,第二虚拟线72与第三虚拟线73交叉、且在交叉位置处两者耦接。如图13中区域z8示意的,第二虚拟线72和第四虚拟线74交叉、且在交叉位置处两者耦接。可以看出在同时包括四种虚拟线的实施例中,相互交叉的虚拟线70之间相互耦接,虚拟线70在整面显示区aa内形成近似网格状结构,如此设置能够提升显示区aa内图形密度均匀性。另外,在虚拟线70接通恒定电压时,还能够降低整体的阻抗、提升面内恒定电压均一性。
74.在同时包括四种虚拟线的实施例中,可选的,采用两个金属层来制作虚拟线,其中,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虚拟线位于同一层,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虚拟线位于另一层,比如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虚拟线71中的第一虚拟线段711、第三虚拟线73、以及第四虚拟线74位于同一层,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虚拟线72和第一虚拟线71中的第二虚拟线段712位于同一层。延伸方向相互交叉的两条虚拟线在相互交叉的位置处通过贯穿绝缘层的过孔相连接。
75.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线20中的第一线段x1和第二线段x2位于不同层,其中,第一线段x1与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虚拟线位于同一层,第二线段x2与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虚拟线位于同一层,且第二线段x2所在膜层位于第线段x1所在膜层的远离衬底010的一侧。如此设置能够在垂直于衬底010所在平面方向上增大第二线段x2距数据线10的距离,从而能够减小第二线段x2与数据线10交叉产生的信号串扰。
76.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非显示区na包括第一非显示区na1,多个焊盘30位于第一非显示区na1;焊盘30包括恒压信号端30h,恒压信号端30h用于提供恒定电压信号。第一非显示区na1包括第一恒压总线80,虚拟线70通过第一恒压总线80与恒压信号端30h耦接。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虚拟线70与恒压信号端30h耦接,则虚拟线70上传输恒定电压信
号,恒定电压信号例如可以是驱动像素电路工作的电源信号或者复位信号。
77.图13中示意第一虚拟线71延伸到第一非显示区na1后与第一恒压总线80耦接,部分第二虚拟线72延伸到第一非显示区na1后与第一恒压总线80耦接,还有第四虚拟线74延伸到第一非显示区na1后与第一恒压总线80耦接。如此设置使得第一恒压总线80通过多个位点与显示区aa内的虚拟线70耦接,能够提升各个位置处恒定电压信号的均匀性,提升显示区亮度均一性。
78.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示意图,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一种像素电路图。如图14所示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010、位于衬底010一侧的阵列层020和器件层030;阵列层020包括多个像素电路021,器件层030包括多个发光器件p;发光器件p包括堆叠的第一电极031、发光层032和第二电极033。图14中仅示意出了像素电路021中的一个晶体管。结合图15进行理解,第一电极031通过像素电路021与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耦接,第二电极033与第二电源信号线pvee耦接。
79.如图15所示,像素电路包括驱动晶体管tm、栅极复位晶体管t1、电极复位晶体管t2、数据写入晶体管t3、阈值补偿晶体管t4、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6、以及存储电容cst。栅极复位晶体管t1用于对驱动晶体管tm的栅极进行复位,电极复位晶体管t2用于对发光器件p进行复位。栅极复位晶体管t1的第一极耦接复位信号线ref,复位线ref用于提供复位信号。栅极复位晶体管t1的第二极耦接到第一节点n1,驱动晶体管tm的栅极耦接到第一节点n1,驱动晶体管tm的第一极耦接到第二节点n2,驱动晶体管tm的第二极耦接到第三节点n3。驱动晶体管tm串联在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和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6之间。数据写入晶体管t3的第一极耦接数据线10,数据写入晶体管t3的第二极耦接到第二节点n2,阈值补偿晶体管t4串联在第一节点n1和第三节点n3之间。存储电容cst的第一极板和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一极均耦接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电极复位晶体管t2的第一极耦接复位信号线ref,电极复位晶体管t2的第二极和发光器件p的第一电极耦接到第四节点n4。发光器件p的第二电极耦接第二电源信号线pvee。其中,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为正极电源线,第二电源信号线pvee为负极电源线。数据写入晶体管t3的栅极和阈值补偿晶体管t4的栅极耦接第一扫描线sc1,栅极复位晶体管t1的栅极和电极复位晶体管t2的栅极耦接第二扫描线sc2,第一发光控制晶体管t5的栅极和第二发光控制晶体管t6的栅极耦接发光控制线e。需要说明的是,图15中仅以7个晶体管和1个电容的像素电路进行示意,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80.在一种实施例中,恒压信号端30h包括第一电源端,虚拟线70与第一电源端耦接,虚拟线70复用为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其中,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为正极电源线,则第一恒压总线80为正极电源总线,显示区aa内的虚拟线70能够为像素电路提供正极电源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将虚拟线70复用为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无需在显示区aa内设置常规的第一电源信号线,能够节省像素电路占据的空间,增加像素电路设置个数。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将虚拟线70复用为第一电源信号线pvdd,设置虚拟线70与显示区aa内常规的第一电源信号线并联连接,能够降低传输第一电源信号的压降,提升显示区aa内电源信号的均一性,进而提升亮度均一性。
81.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恒压信号端30h包括第二电源端,虚拟线70与第二电源端耦接,虚拟线70复用为第二电源信号线pvee。其中,第二电源信号线pvee为负极电源线,则第
一恒压总线80为负极电源总线,显示区aa内的虚拟线70能够为像素电路提供负极电源信号。在常规显示面板中,需要环绕显示区aa左右边框以及上边框设置负极电源总线,导致负极电源总线在非显示区na内占据较大的空间。而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设计后,可以去掉显示区aa左右边框以及上边框的负极电源总线,仅在第一非显示区na1内设置负极电源总线,能够降低传输负极电源信号的压降、提升整面显示区aa内负极电源信号均匀性,同时还能够减小边框、提高屏占比。
82.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复位信号线ref,像素电路021包括复位端口,复位端口与复位信号线ref耦接;参照上述图15进行理解,栅极复位晶体管t1的第一极、以及电极复位晶体管t2第一极即为像素电路021的复位端口。恒压信号端30h包括复位信号端,虚拟线70与复位信号端耦接,虚拟线70复用为复位信号线ref,也即第一恒压总线80为复位总线,显示区aa内的虚拟线70能够为像素电路提供复位信号。如图13中示意的虚拟线70在整面显示区aa内形成近似网格状结构,如此设置能够提升显示区aa内图形密度均匀性。另外,利用虚拟线70接通复位信号,还能够降低整体的复位信号线上阻抗、提升面内复位信号均一性,进而提升显示区aa内亮度均一性。
83.图15中以栅极复位晶体管t1和电极复位晶体管t2耦接到相同的复位信号线ref进行示意。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像素电路示意图,如图16所示,栅极复位晶体管t1的第一极耦接第一复位信号线ref1,电极复位晶体管t2的第一极耦接第二复位信号线ref2,而第一复位信号线ref1提供第一复位信号,第二复位信号线ref2提供第二复位信号,第一复位信号的电压值和第二复位信号的电压值不同。栅极复位晶体管t1的栅极耦接第二扫描线sc2,电极复位晶体管t2的栅极耦接第一扫描线sc1。
85.图16实施例中,复位端口包括第一复位端口和第二复位端口;栅极复位晶体管t1的第一极即为像素电路021的第一复位端口,第一复位信号线ref1与第一复位端口耦接。电极复位晶体管t2的第一极即为像素电路021的第二复位端口,第二复位信号线ref2与第二复位端口耦接。
86.在一种实施例中,设置虚拟线70传输第一复位信号,即虚拟线70复用为第一复位信号线ref1。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设置虚拟线70传输第二复位信号,即虚拟线70复用为第二复位信号线ref2。
87.在另一种实施例中,设置部分虚拟线70复用为第一复位信号线ref1,剩余部分虚拟线70复用为第二复位信号线ref2。如此设置能够利用部分虚拟线70来降低传输第一复位信号的压降,同时能够利用剩余部分虚拟线70来降低传输第二复位信号的压降。从而提升显示区aa内复位信号均一性。
88.在一种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甲复位信号线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一乙复位信号线,第一甲复位信号线和第一乙复位信号线交叉、且在交叉位置处相互耦接。第一甲复位信号线和第一乙复位信号线均传输第一复位信号,如此设置使得第一甲复位信号线和第一乙复位信号线相互交叉形成网格状结构,能够降低传输第一复位信号的压降。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部分虚拟线70复用为第一复位信号线ref1,能够进一步降低传输第一复位信号的压降,提升面内传输第一复位信号的均一性。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显示区aa内多个发光器件p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成像素列,可选的,设置相邻的两个像素
列中的发光器件p耦接同一条第一甲复位信号线,在实现第一甲复位信号线和第一乙复位信号线相互交叉形成网格状结构的同时还能够减少第一甲复位信号线的设置条数,从而节省显示面板内的布线空间。
89.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二甲复位信号线和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第二乙复位信号线,第二甲复位信号线和第二乙复位信号线交叉、且在交叉位置处相互耦接。第二甲复位信号线和第二乙复位信号线均传输第二复位信号,如此设置使得第二甲复位信号线和第二乙复位信号线相互交叉形成网格状结构,能够降低传输第二复位信号的压降。本发明实施例中设置部分虚拟线70复用为第二复位信号线ref2,能够进一步降低传输第二复位信号的压降,提升面内传输第二复位信号的均一性。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显示区aa内多个发光器件p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成像素列,可选的,设置相邻的两个像素列中的发光器件p耦接同一条第二甲复位信号线,在实现第二甲复位信号线和第二乙复位信号线相互交叉形成网格状结构的同时还能够减少第二甲复位信号线的设置条数,从而节省显示面板内的布线空间。
90.在一种实施例中,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局部示意图,如图17所示,发光器件p包括红色发光器件pr、绿色发光器件pg和蓝色发光器件pb;图17中发光器件p的排布方式仅做示意性表示,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由图17可以看出,在垂直于衬底010所在平面方向上,连接线20-12和数据线10耦接的位点与红色发光器件pr交叠,连接线20-11和数据线10耦接的位点与蓝色发光器件pb交叠。也就是说,连接线与数据线10耦接的过孔与红色发光器件pr交叠,或者连接线与数据线10耦接的过孔与蓝色发光器件pb交叠。而连接线与数据线10耦接的过孔不与绿色发光器件pg交叠。该实施方式中,连接线20与数据线10过孔连接的位置进行设计时不需要避让红色发光器件pr和蓝色发光器件pb,能够相对简化连接线20的布线方式。而且,设置连接线与数据线10耦接的过孔不与绿色发光器件pg交叠,能够避免过孔对绿色发光器件pg向四周方向的均匀出光造成影响,也就能够减少对显示色偏的影响。
9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上述图10实施例中示意的第二虚拟线72与第一线段x1交叉且第二虚拟线72在交叉位置断线,设置在垂直于衬底010所在平面方向上,第二虚拟线72的断线位置不与绿色发光器件pg交叠,而第二虚拟线72的断线位置可以与红色发光器件pr或者蓝色发光器件pb交叠。如此设置,能够减小第二虚拟线72的断线位置对显示色偏的影响。
92.另外,图12实施例中第三虚拟线73的断线位置与发光器件p的交叠情况可以参照上述第二虚拟线72的断线位置与发光器件p的交叠情况进行设置。
93.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示意图,如图18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对于显示面板100的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已经说明,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例如手机、平板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设备。
94.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9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
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