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FPC膜片、背光源、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57889发布日期:2022-07-06 01:14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一种FPC膜片、背光源、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一种fpc膜片、背光源、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fpc膜片、背光源、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2.目前手机、笔记本、平板、车载显示器等移动终端行业里,对背光源要求不在是只要点亮既为合格品,而是对产品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尤其是对背光源的显示效果要求更为苛刻,背光源要避免灯眼、漏光或其它明暗不均匀的问题;
3.但是,现有技术中背光源结构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膜片,通常是设置于所述下增光片上端;并且,在装配时,所述fpc膜片与所述下增光片之间沿高度方向上,往往是存在装配间隙,这就导致该区域容易出现漏光,进而导致该区域出现聚光效应,到时背光源结构的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
4.因此,如何现有技术存在缺陷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5.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fpc膜片、背光源、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源结构的fpc膜片与下增光片之间出现漏光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fpc膜片,用于背光源,其包括:
7.fpc本体;
8.金手指,所述金手指设置于所述fpc本体沿宽度方向的一侧;
9.第一凸耳,所述第一凸耳垂直设置于所述fpc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处;
10.第二凸耳,所述第二凸耳垂直设置于所述fpc本体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处;
11.其中,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均位于所述fpc本体沿宽度方向背离所述金手指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的下端面上均设置有黑色油墨层。
12.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源,其中,所述背光源包括如上所述的fpc膜片。
13.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
14.多个led芯片,以及自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反射片、胶铁、导光板、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
15.多个所述led芯片均粘贴于所述fpc膜片上,且多个所述led芯片与所述金手指均电连接;
16.所述胶铁上设置有灯槽,所述fpc膜片和多个led芯片均设置于所述灯槽中,且多个led芯片的发光面正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
17.其中,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位于下增光片上,且所述黑色油墨层朝向所述下增光片设置。
18.进一步的,所述导光板包括:
19.导光板本体,所述导光板本体包括入光台阶和匀光部,所述匀光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入光台阶;
20.入光面,所述入光面设置于所述入光台阶背离所述匀光部的一侧。
21.进一步的,所述胶铁包括:
22.胶铁本体;
23.光源端,所述光源端位于所述胶铁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上,所述灯槽开设于所述光源端;
24.金手指槽,所述金手指槽开设于所述光源端处。
25.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增光片背离所述下增光片一侧的黑框,且所述黑框覆盖于多个所述led芯片之上。
26.进一步的,所述黑框包括:
27.上增光遮光部,所述上增光遮光部设置于所述上增光片的周边处;
28.led遮光部,所述led遮光部设置于所述led芯片的上端;
29.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led遮光部背离所述上增光遮光部的一侧,第一限位部与所述金手指槽卡接;
30.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led遮光部背离所述上增光遮光部的一侧;
31.其中,所述胶铁还包括黑框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黑框限位部卡接。
32.进一步的,所述扩散片靠近所述led芯片的一端设置有下增光限位部,所述下增光片靠近所述led芯片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扩散限位部和第二扩散限位部,所述第一扩散限位部和第二下增光限位卡接与所述下增光限位部的两端处,且所述第一扩散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凸耳的下端,所述第二扩散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凸耳的下端。
33.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显示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
34.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
35.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fpc膜片、背光源、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所述fpc膜片用于背光源,包括:fpc本体;金手指,所述金手指设置于所述fpc本体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一凸耳,所述第一凸耳垂直设置于所述fpc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处;第二凸耳,所述第二凸耳垂直设置于所述fpc本体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处;其中,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均位于所述fpc本体沿宽度方向背离所述金手指的一侧,且均用于覆盖下增光片,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的下端面上均设置有黑色油墨层。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的下端面上设置黑色油墨层,进而可以吸收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下端区域的下增光片中散乱传导漏出的光线,避免此处出现漏光聚光效应,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3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fpc膜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3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4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的胶铁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41.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的黑框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42.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背光源的扩散片和下增光片之间配合关系局部爆炸示意图;
43.附图标记说明:
44.1、背光源;10、fpc膜片;20、led芯片;30、胶铁;40、反射片;50、导光板;60、扩散片;70、下增光片;80、上增光片;90、黑框;11、fpc本体;12、金手指;13、第一凸耳;14、第二凸耳;15、黑色油墨层;16、丝印电路;17、导电胶层;31、灯槽;32、胶铁本体;33、光源端;34、金手指槽;35、黑框限位部;51、导光板本体;511、入光台阶;512、匀光部;52、入光面;61、下增光限位部;71、第一扩散限位部;72、第二扩散限位部;91、上增光遮光部;92、led遮光部;93、第一限位部;94、第二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4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8.目前手机、笔记本、平板、车载显示器等移动终端行业里,对背光源要求不在是只要点亮既为合格品,而是对产品标准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尤其是对背光源的显示效果要求更为苛刻,背光源要避免灯眼、漏光或其它明暗不均匀的问题;但是,现有技术中背光源结构的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膜片,通常是设置于所述下增光片上端;并且,在装配时,所述fpc膜片与所述下增光片之间沿高度方向上,往往是存在装配间隙,这就导致该区域容易出现漏光,进而导致该区域出现聚光效应,到时背光源结构的显示效果不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基于现有技术中背光源结构的fpc膜片与下增光片之间出现漏光的问题,提供一种fpc膜片、背光源、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通过在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
凸耳的下端面上设置黑色油墨层,进而可以吸收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下端区域的下增光片中散乱传导漏出的光线,避免此处出现漏光聚光效应,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具体烦请详参下述实施例。
49.请结合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fpc膜片,用于背光源,其包括:fpc本体、金手指、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所述金手指设置于所述fpc本体沿宽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凸耳垂直设置于所述fpc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处;所述第二凸耳垂直设置于所述fpc本体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处;其中,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均位于所述fpc本体沿宽度方向背离所述金手指的一侧,且均用于覆盖下增光片,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的下端面上均设置有黑色油墨层。
50.可以理解,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位于所述下增光片的上端,通过在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的下端面上设置黑色油墨层,进而可以吸收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下端区域的下增光片中散乱传导漏出的光线,避免此处出现漏光聚光效应,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
51.请结合参阅图2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其中,所述背光源包括如上所述的fpc膜片。
52.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源,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fpc膜片,进而能够有效的表面所述fpc膜片与所述下增光片之间的区域出现漏光问题,保障所述背光源的现实性效果。
53.请继续结合参阅图2至图4,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源还包括:多个led芯片、胶铁、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其中,所述反射片、胶铁、导光板、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自下至上依次设置;多个所述led芯片均粘贴于所述fpc膜片上,且多个所述led芯片与所述金手指均电连接;所述胶铁上设置有灯槽,所述fpc膜片和多个led芯片均设置于所述灯槽中,且多个led芯片的发光面正对所述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位于下增光片上,且所述黑色油墨层朝向所述下增光片设置。
54.可以理解,所述fpc膜片上设置有与所述金手指电连接的丝印电路,多个所述led芯片均设置于所述fpc膜片上,且通过所述丝印电路与所述金手指电连接;进一步的,多个led芯片通过导电胶层粘接于fpc膜片上,且与丝印电路电连接;通过在所述胶铁上开设灯槽,既能有效的安装固定多个led芯片,又能实现背光源的侧发光装配结构;同时,通过将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位于下增光片上,既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沿高度方向上均与所述下增光片有重叠区域,通过控制所述黑色油墨层朝向所述下增光片设置,进而可以及时吸收由所述黑色油墨层下部区域散乱传导出的光线,有效的避免所述fpc与所述下增光片之间出现漏光问题。
55.请继续结合参阅图3和图4,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和入光面;所述导光板本体包括入光台阶和匀光部,所述匀光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入光台阶;所述入光面设置于所述入光台阶背离所述匀光部的一侧。
56.可以理解,通过将所述导光板本体设置为入光台阶和匀光部,并控制所述匀光部的厚度小于所述入光台阶,进而既可以保障所述入光面的入光面积,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又能降低所述导光板的整体厚度,有利于所述背光源的超薄化设计。
57.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5,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胶铁包括:胶铁本体、光源端和
金手指槽;所述光源端位于所述胶铁沿长度方向的一端上,所述灯槽开设于所述光源端;所述金手指槽开设于所述光源端处。
58.可以理解,通过设置所述金手指操,进而有效的辅助固定所述fpc膜片,有效防止背光源后续使用过程中零部件出现位移,造成背光源功能受损,保障所述背光源的使用寿命。
59.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6,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增光片背离所述下增光片一侧的黑框,且所述黑框覆盖于多个所述led芯片之上。
60.可以理解,通过设置所述黑框,进而能够有效的降低所述背光源出现边缘聚光亮线,保障所述背光源的现显示效果。
61.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黑框包括:上增光遮光部、led遮光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上增光遮光部设置于所述上增光片的周边处;所述led遮光部设置于所述led芯片的上端;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led遮光部背离所述上增光遮光部的一侧,第一限位部与所述金手指槽卡接;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led遮光部背离所述上增光遮光部的一侧;其中,所述胶铁还包括黑框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黑框限位部卡接。
62.可以理解,通过将所述黑框设置为上增光遮光部和led遮光部,进而既可以防止所述背光源出现边缘亮线,又能有效的出现灯眼等显示不良的问题,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同时,通过设置所述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能够有效的固定所述黑框,防止所述黑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位移,造成所述背光源出现漏光或聚光缺陷,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和使用寿命。
63.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7,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扩散片靠近所述led芯片的一端设置有下增光限位部,所述下增光片靠近所述led芯片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扩散限位部和第二扩散限位部,所述第一扩散限位部和第二下增光限位卡接与所述下增光限位部的两端处,且所述第一扩散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凸耳的下端,所述第二扩散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凸耳的下端。
64.可以理解,通过控制所述扩散片靠近所述led芯片的一端设置有下增光限位部,所述下增光片靠近所述led芯片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扩散限位部和第二扩散限位部,进而能够有效的固定所述扩散片和所述下增光片,进而有效的固定所述扩散片和下增光片,所述背光源中光线传到的稳定性,提升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
65.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显示设备包括如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源。
66.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设备,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源,进而使得显示设备不会出现漏光、聚光、亮边或灯眼等显示明暗不均的问题,保障所述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
67.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如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源。
68.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中提供的移动终端,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提供的背光源,进而使得移动终端不会出现漏光、聚光、亮边或灯眼等显示明暗不均的问题,保障所述移动终端的显示效果。
6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中提供了一种fpc膜片、背光源、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所述
fpc膜片用于背光源,包括:fpc本体;金手指,所述金手指设置于所述fpc本体沿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一凸耳,所述第一凸耳垂直设置于所述fpc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一端处;第二凸耳,所述第二凸耳垂直设置于所述fpc本体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处;其中,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均位于所述fpc本体沿宽度方向背离所述金手指的一侧,且均用于覆盖下增光片,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的下端面上均设置有黑色油墨层。可以理解,通过在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的下端面上设置黑色油墨层,进而可以吸收所述第一凸耳和第二凸耳下端区域的下增光片中散乱传导漏出的光线,避免此处出现漏光聚光效应,保障所述背光源的显示效果。
70.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